正在阅读:

【特写】2020中国“最美医生”丁文祥:91岁仍开门诊,每个孩子都想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2020中国“最美医生”丁文祥:91岁仍开门诊,每个孩子都想救

丁文祥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创建者,也是中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开创者。他当选2020年中国“最美医生”,也是10人中唯一一位上海医生。

丁文祥。图片来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丁文祥当选2020年中国“最美医生”,也是10人中唯一一位上海医生。

丁文祥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创建者,也是中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开创者。

丁文祥1929年出生于安徽宿县。1947年,18岁的丁文祥遵从父愿,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医科,七年后,进入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从事成人外科工作。之后,广慈医院设立儿科病区,新成立的病区解决的还是相对简单的病症,比如骨折包扎、阑尾炎手术等。

1958年,丁文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发明了空气灌肠器,在治疗儿童肠套叠方面取得突破,使得90%的患儿避免开腹手术。

1960年代初,在小儿外科领域小有建树的丁文祥将目光投向了小儿外科难度最大的分支——小儿心胸外科。1963年3月,从瑞金医院转至新华医院任职后,丁文祥把全部的研究精力都集中在了小儿心胸外科的发展上。

1974年,在上海新华医院工作的丁文祥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心胸外科,当时只有6位医生7张病床,每天仅能做一台手术。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虽然有了起步,但是设备需求还远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丁文祥把眼光投向了毗邻医院的上海电表厂,过上了“医院工厂两头跑”的生活——和工厂里的工程师们一起画图纸、建模型、做实验、测性能……终于,中国第一台小儿人工心肺机问世。

中国首台小儿心肺机

与此同时,丁文祥设计并监制的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中国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此后,丁文祥团队还研制了各种氧合器,包括碟式氧合器、鼓泡式氧合器和膜式氧合器。

在小儿人工心肺机等必要设备的辅助下,1970年代中期,丁文祥团队为1例18个月、体重10kg的幼儿成功施行了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开创了国内婴幼儿深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先河,也标志着中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1980年代初,在瞄准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的同时,小儿心胸外科又向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发起了进攻。

“当时给9个病人做手术,4个死亡,死亡的原因都是肺的问题,透气透不过来。”在经历多次失败后,1981年,丁文祥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参观考察,学习世界一流的体外循环技术,东京大学医学院用于观察手术的玻璃看台有几米高,不能清楚观看手术全程,丁文祥找到医学院负责人说,希望能允许自己去手术室观察,“我不看手术过程,只想知道深低温的地方怎么处理。”

就这样,丁文祥将这项技术系统性地引入中国,但他的想法显然不止于此,因为手术用的膜肺需要从美国进口,丁文祥认为小孩心胸外科的发展不能止步于一台两台手术的成功,这是“昙花一现”,实质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需要成立一个膜肺攻关组,“自己搞”。

随即,他启动与复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肺科医院之间的三方合作,踏上了研制“人工肺”的征程。

1985年,首例使用国产膜肺的深低温停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实施,该项技术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代初期,时任世界健康基金会(美国)总裁翰·华尔许从美国赴浙江省出差,途径上海,拟考察一家中国医院的心血管专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推荐了新华医院丁文祥创立的小儿心胸外科。

在交流过程中,丁文祥介绍了自力更生开展小儿心脏外科手术的过程,并展示了自主研制生产的手术器械,双方达成一份三年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免费提供医疗装备包括一间手术室、一间监护室、四个床位的监护仪,邀请美国最著名的小儿心血管内外科医生、护士到新华医院给予业务指导,把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的医护精英送去美国进修学习。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支持下,由波士顿儿童医院率领的小儿心血管内外科团队来到新华医院,指导开展国内首例大血管错位纠治术,也为小儿心血管学科开启了国际合作的大门。

1988年,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在世界健康基金会高层的大脑中应运而生——在上海合作建立一家高标准、现代化的儿童专科医院。

最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设中美儿童医院(后改名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按照建设计划,世界健康基金会捐赠价值2500万美元的医疗设备,历经十年坎坷进程,1998年6月1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正式成立。

1999年,新华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整体搬迁至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并拥有2个病区、独立ICU以及3间专用手术室。

2005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出生6小时,体重1.9公斤患儿成功实施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手术,创下当时国内该类手术最小年龄和最低体重的纪录。近年来,先心病手术的最小年龄和体重再次刷新至出生2小时、850克。

截至2018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手术例数近3800例,位居全球儿童专科医院之首。其中,小于1岁的婴幼儿和复杂性先心病的比例都超过55%,总体成功率为98%。

在采访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前任主任徐志伟回忆起老师丁文祥的一件往事,1977年的一个晚上,丁文祥需要给一位急诊小病人做深低温循环手术,抢救时间非常紧张,在缺血的情况下,丁文祥为小病人献了血。“这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手术前为病人献血,这在医生中很少见。”徐志伟表示。

献血的营养费,丁文祥买了一本日本东京大学的医学书,将小病人的名字刘川(音译)写在扉页,用以纪念。

丁文祥办公室

如今,鲐背之年的丁文祥,仍坚持每周五上午开门诊。丁文祥称,来门诊的几乎都是外地病人,小孩心脏“疙里疙瘩”,都是一些疑难杂症,需要他给出建议:能不能治疗,怎么治疗?

有时候周五上午半天,病人超声波做不完,他的门诊时间还会延长到下午两三点。

“我还走得动,做了一辈子的工作,不大舍得丢掉。”丁文祥称,门诊是为了满足病人的需要,外地的病人有需要,想要你指点一下,假如我不看,他就找不到路,小孩(也许)就断了。

同为丁文祥的学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前任院长刘锦纷表示,丁文祥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不管是器械还是技术,没有什么,就做什么,不满足于现状。

丁文祥也非常注重对年轻医生的培养。

“1975年,我师从丁文祥老师,可以说跟了大半辈子,丁老的教育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刘锦纷表示。

跟小小病人打了一辈子交道,丁文祥说:“每个孩子我都想救,救了这么多小孩,让我觉得工作的意义非常之大。”

回忆起当时的病人,丁文祥感到自豪。“当年的小孩陆续长大,来看我,有些孩子结婚有了后代,小朋友来家里叫我爷爷,我心里非常有成就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2020中国“最美医生”丁文祥:91岁仍开门诊,每个孩子都想救

丁文祥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创建者,也是中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开创者。他当选2020年中国“最美医生”,也是10人中唯一一位上海医生。

丁文祥。图片来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丁文祥当选2020年中国“最美医生”,也是10人中唯一一位上海医生。

丁文祥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创建者,也是中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开创者。

丁文祥1929年出生于安徽宿县。1947年,18岁的丁文祥遵从父愿,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医科,七年后,进入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从事成人外科工作。之后,广慈医院设立儿科病区,新成立的病区解决的还是相对简单的病症,比如骨折包扎、阑尾炎手术等。

1958年,丁文祥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发明了空气灌肠器,在治疗儿童肠套叠方面取得突破,使得90%的患儿避免开腹手术。

1960年代初,在小儿外科领域小有建树的丁文祥将目光投向了小儿外科难度最大的分支——小儿心胸外科。1963年3月,从瑞金医院转至新华医院任职后,丁文祥把全部的研究精力都集中在了小儿心胸外科的发展上。

1974年,在上海新华医院工作的丁文祥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心胸外科,当时只有6位医生7张病床,每天仅能做一台手术。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虽然有了起步,但是设备需求还远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丁文祥把眼光投向了毗邻医院的上海电表厂,过上了“医院工厂两头跑”的生活——和工厂里的工程师们一起画图纸、建模型、做实验、测性能……终于,中国第一台小儿人工心肺机问世。

中国首台小儿心肺机

与此同时,丁文祥设计并监制的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中国开展婴幼儿心脏手术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此后,丁文祥团队还研制了各种氧合器,包括碟式氧合器、鼓泡式氧合器和膜式氧合器。

在小儿人工心肺机等必要设备的辅助下,1970年代中期,丁文祥团队为1例18个月、体重10kg的幼儿成功施行了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开创了国内婴幼儿深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先河,也标志着中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1980年代初,在瞄准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的同时,小儿心胸外科又向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发起了进攻。

“当时给9个病人做手术,4个死亡,死亡的原因都是肺的问题,透气透不过来。”在经历多次失败后,1981年,丁文祥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参观考察,学习世界一流的体外循环技术,东京大学医学院用于观察手术的玻璃看台有几米高,不能清楚观看手术全程,丁文祥找到医学院负责人说,希望能允许自己去手术室观察,“我不看手术过程,只想知道深低温的地方怎么处理。”

就这样,丁文祥将这项技术系统性地引入中国,但他的想法显然不止于此,因为手术用的膜肺需要从美国进口,丁文祥认为小孩心胸外科的发展不能止步于一台两台手术的成功,这是“昙花一现”,实质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需要成立一个膜肺攻关组,“自己搞”。

随即,他启动与复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肺科医院之间的三方合作,踏上了研制“人工肺”的征程。

1985年,首例使用国产膜肺的深低温停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实施,该项技术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代初期,时任世界健康基金会(美国)总裁翰·华尔许从美国赴浙江省出差,途径上海,拟考察一家中国医院的心血管专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推荐了新华医院丁文祥创立的小儿心胸外科。

在交流过程中,丁文祥介绍了自力更生开展小儿心脏外科手术的过程,并展示了自主研制生产的手术器械,双方达成一份三年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免费提供医疗装备包括一间手术室、一间监护室、四个床位的监护仪,邀请美国最著名的小儿心血管内外科医生、护士到新华医院给予业务指导,把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的医护精英送去美国进修学习。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支持下,由波士顿儿童医院率领的小儿心血管内外科团队来到新华医院,指导开展国内首例大血管错位纠治术,也为小儿心血管学科开启了国际合作的大门。

1988年,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在世界健康基金会高层的大脑中应运而生——在上海合作建立一家高标准、现代化的儿童专科医院。

最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设中美儿童医院(后改名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按照建设计划,世界健康基金会捐赠价值2500万美元的医疗设备,历经十年坎坷进程,1998年6月1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正式成立。

1999年,新华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整体搬迁至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并拥有2个病区、独立ICU以及3间专用手术室。

2005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出生6小时,体重1.9公斤患儿成功实施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手术,创下当时国内该类手术最小年龄和最低体重的纪录。近年来,先心病手术的最小年龄和体重再次刷新至出生2小时、850克。

截至2018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手术例数近3800例,位居全球儿童专科医院之首。其中,小于1岁的婴幼儿和复杂性先心病的比例都超过55%,总体成功率为98%。

在采访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前任主任徐志伟回忆起老师丁文祥的一件往事,1977年的一个晚上,丁文祥需要给一位急诊小病人做深低温循环手术,抢救时间非常紧张,在缺血的情况下,丁文祥为小病人献了血。“这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手术前为病人献血,这在医生中很少见。”徐志伟表示。

献血的营养费,丁文祥买了一本日本东京大学的医学书,将小病人的名字刘川(音译)写在扉页,用以纪念。

丁文祥办公室

如今,鲐背之年的丁文祥,仍坚持每周五上午开门诊。丁文祥称,来门诊的几乎都是外地病人,小孩心脏“疙里疙瘩”,都是一些疑难杂症,需要他给出建议:能不能治疗,怎么治疗?

有时候周五上午半天,病人超声波做不完,他的门诊时间还会延长到下午两三点。

“我还走得动,做了一辈子的工作,不大舍得丢掉。”丁文祥称,门诊是为了满足病人的需要,外地的病人有需要,想要你指点一下,假如我不看,他就找不到路,小孩(也许)就断了。

同为丁文祥的学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前任院长刘锦纷表示,丁文祥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不管是器械还是技术,没有什么,就做什么,不满足于现状。

丁文祥也非常注重对年轻医生的培养。

“1975年,我师从丁文祥老师,可以说跟了大半辈子,丁老的教育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刘锦纷表示。

跟小小病人打了一辈子交道,丁文祥说:“每个孩子我都想救,救了这么多小孩,让我觉得工作的意义非常之大。”

回忆起当时的病人,丁文祥感到自豪。“当年的小孩陆续长大,来看我,有些孩子结婚有了后代,小朋友来家里叫我爷爷,我心里非常有成就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