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八佰》大爆:救市是顺便的,自救是真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八佰》大爆:救市是顺便的,自救是真的

华谊的出手像是一场豪赌,又像是背水一战,毕竟,华谊已经等不及了。

文|文化产业新闻

8月21日,管虎导演的抗战大片《八佰》正式上映,由于该片的火爆,使得全国当日票房在18点半左右就冲破亿元大关,1.39亿的票房中,这部战争电影足足贡献了1.22亿。这也是221天后,国内电影票房单日的首次破亿,对电影产业复苏的意义不言而喻。

可以说,《八佰》是一部电影而又不仅是一部电影。对许久未看到新片的观众而言,这可能是重新走入影院的动力;但是对影院而言,这是一次重新开始盈利的起点;对它的出品方华谊兄弟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新的转折。

受《八佰》良好口碑和票房数据刺激,华谊兄弟近期股价大涨,8月20日涨停、8月21日大涨逾8%,股价自7月20日影院复工以来累计涨幅已达50%,而随着电影的持续升温,华谊兄弟未来的走向,大家其实已经心知肚明。

华谊出手

三个月前,新闻君在《影院复工:电影从业者们还有最后一劫》一文中就已经分析过一个问题,关于电影复工之后,哪个发行方敢先出手:虽说政策放开显而易见,但产业上下游的恢复和衔接仍是考验,大众观看电影的预期也很难揣摩。对于电影发行方而言,一旦对大众渴求度预估过高,匆忙上线,票房可能会以惨淡收场。

所以在电影院还未复工之时,很多从业者就提出过担忧:谁有胆量打头阵,做第一部上映的大片?当时猜测最多的是从春节档撤档的几部大片,很多人都以为它们会率先上映,但是显然,目前他们都还处在观望状态。《八佰》定档之前,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这时候第一个出来的,会是华谊。

《八佰》改编自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的历史事件。10年准备,4年制作,耗资5.5亿元,《八佰》集结了王千源、姜武、张译、姚晨等众多实力派著名演员。

此外,它也是全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实景搭建超过20万平方米。这部一出生便带着巨额投资,最高制作水准的战争电影,注定会被更多人凝视。

同时,它对华谊很重要。

2018年崔永元举报“阴阳合同”之后,《手机2》出品方华谊兄弟自然遭受牵连,股价一度大跌。在这之后,华谊兄弟像是进入水逆,兜兜转转没有一个好消息。

2018年,华谊兄弟经历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金额高达10.93亿元;2019年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60亿元,同比减少262.32%。连续亏损2年后,华谊兄弟2020年的压力不言而喻:必须盈利,否则将面临退市风险。

所以说,华谊在每天全国电影票房大盘不过两千多万之时挺身而出,其实是很有勇气和决心的一件事。后疫情时代的风险,观众行为的未知,相关片方的观望……华谊的出手像是一场豪赌,又像是背水一战,毕竟,如前所述,华谊已经等不及了。

《八佰》救市:破局与犹疑

救市

危与机从来都是并存的,《八佰》的猝然挺身而出,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也在同时获得了更高的机遇。作为影院重开后的第一部大制作新片,市场对《八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期待。

相应地,《八佰》也获得了一个相当特殊的档期:直到9月4日由诺兰执导的《信条》入市前两周内,《八佰》都毫无对手,这种在排片上的一家独大是行业首次。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复工的影院面临这样一部大片,实在是太兴奋了。时隔180天,重新营业的电影院正在等待新片,尤其是大片能够引爆市场。

在此之前,无论是《星际穿越》还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复映,都无法真正地带动市场。这一等,就等了一个月,而《八佰》在点映期间的表现便不负众望,上限为50%的上座率,它冲击到了42%。

所以,从开放点映开始,《八佰》的表现就在不断提振行业信心。很多影院因此看到希望,选择将该片的上映日期定为复工的开门日期——自《八佰》定档之后,宣布复工的电影院的数量从8200家上涨到了9000家。根据猫眼数据,《八佰》7天的点映票房超过2亿元,已经打破《西游记女儿国》1.79亿(点映1天,超过11万场)的点映票房纪录,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的最高纪录。

发行争议

伴随着电影《八佰》强劲票房表现的,是一直引发整个产业极度关注的“霸王条款”。网传几天前,国内不少影院收到了华谊新的发行方案:部分票房在200万以上的影院可参加点映。正式上映时,年票房在200万以上的影院,实行正常分账方式放映电影。

不少中小影院的经营者直斥这个方案是“霸王条款”,因为发行方案里还有一条:票房在200万以下的影城,需按上年实际票房的3.5%核定保底金额,才可放映《八佰》。几乎在一夜之间,华谊就成了不少影院的“敌人”。也有网友因此质疑《八佰》虽然卖座,但“店大欺客、吃相不佳”。

8月21日晚间,对于上述发行方案,《八佰》在其官微回应称:“未获得《八佰》放映秘钥的影院存在两种情况:被行业协会公开处理过的存在偷漏瞒报等违规行为的部分影院;不接受此次发行模式的影院。”

对于新模式具体如何我们不做深究,从华谊的声明来看,这次创新发行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偷票房现象”:影院偷票房顽疾,对于片方来说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影院在“偷票房”问题下的竞争恶化也造成了影院终端自身的损失。

疫情“重创”影视产业,对于整个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生存者来说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于在复工初期进入影院的电影和片方而言,实际上也冒着巨大的风险。

而之所以在这样一个急需解决燃眉之急的时刻,发行方采取了这样一个激进的发行策略,也跟发行方对于现阶段的影院状况的犹疑有关。疫情之下影院的难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在院系极度缺钱的情况下,片方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部分小型影院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偷票房现象,极端一点的影院甚至可能携款跑路也说不定。

所以,与其说《八佰》“店大欺客”,倒不如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选择。

结语

在2020年的特殊情景之下,电影行业沉寂了太久,也损失了太多。《八佰》在某种程度上,拉动了当下电影行业的疲软,但仅一部《八佰》还远远不够。市场需要有连续不断的好影片,来冲击市场,拉热市场。大家憋了差不多一年,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个前提是,要拿出特别给力的电影。

所幸《八佰》给行业带来了信心,大规模点映并取得不错的票房后,《夺冠》《姜子牙》等春节撤档大片也陆续重新定档,电影行业在慢慢复苏之中。

未来可期。

部分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每经头条;投中网;悦幕中国电影观察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八佰》大爆:救市是顺便的,自救是真的

华谊的出手像是一场豪赌,又像是背水一战,毕竟,华谊已经等不及了。

文|文化产业新闻

8月21日,管虎导演的抗战大片《八佰》正式上映,由于该片的火爆,使得全国当日票房在18点半左右就冲破亿元大关,1.39亿的票房中,这部战争电影足足贡献了1.22亿。这也是221天后,国内电影票房单日的首次破亿,对电影产业复苏的意义不言而喻。

可以说,《八佰》是一部电影而又不仅是一部电影。对许久未看到新片的观众而言,这可能是重新走入影院的动力;但是对影院而言,这是一次重新开始盈利的起点;对它的出品方华谊兄弟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新的转折。

受《八佰》良好口碑和票房数据刺激,华谊兄弟近期股价大涨,8月20日涨停、8月21日大涨逾8%,股价自7月20日影院复工以来累计涨幅已达50%,而随着电影的持续升温,华谊兄弟未来的走向,大家其实已经心知肚明。

华谊出手

三个月前,新闻君在《影院复工:电影从业者们还有最后一劫》一文中就已经分析过一个问题,关于电影复工之后,哪个发行方敢先出手:虽说政策放开显而易见,但产业上下游的恢复和衔接仍是考验,大众观看电影的预期也很难揣摩。对于电影发行方而言,一旦对大众渴求度预估过高,匆忙上线,票房可能会以惨淡收场。

所以在电影院还未复工之时,很多从业者就提出过担忧:谁有胆量打头阵,做第一部上映的大片?当时猜测最多的是从春节档撤档的几部大片,很多人都以为它们会率先上映,但是显然,目前他们都还处在观望状态。《八佰》定档之前,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这时候第一个出来的,会是华谊。

《八佰》改编自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的历史事件。10年准备,4年制作,耗资5.5亿元,《八佰》集结了王千源、姜武、张译、姚晨等众多实力派著名演员。

此外,它也是全亚洲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实景搭建超过20万平方米。这部一出生便带着巨额投资,最高制作水准的战争电影,注定会被更多人凝视。

同时,它对华谊很重要。

2018年崔永元举报“阴阳合同”之后,《手机2》出品方华谊兄弟自然遭受牵连,股价一度大跌。在这之后,华谊兄弟像是进入水逆,兜兜转转没有一个好消息。

2018年,华谊兄弟经历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金额高达10.93亿元;2019年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60亿元,同比减少262.32%。连续亏损2年后,华谊兄弟2020年的压力不言而喻:必须盈利,否则将面临退市风险。

所以说,华谊在每天全国电影票房大盘不过两千多万之时挺身而出,其实是很有勇气和决心的一件事。后疫情时代的风险,观众行为的未知,相关片方的观望……华谊的出手像是一场豪赌,又像是背水一战,毕竟,如前所述,华谊已经等不及了。

《八佰》救市:破局与犹疑

救市

危与机从来都是并存的,《八佰》的猝然挺身而出,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也在同时获得了更高的机遇。作为影院重开后的第一部大制作新片,市场对《八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期待。

相应地,《八佰》也获得了一个相当特殊的档期:直到9月4日由诺兰执导的《信条》入市前两周内,《八佰》都毫无对手,这种在排片上的一家独大是行业首次。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复工的影院面临这样一部大片,实在是太兴奋了。时隔180天,重新营业的电影院正在等待新片,尤其是大片能够引爆市场。

在此之前,无论是《星际穿越》还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复映,都无法真正地带动市场。这一等,就等了一个月,而《八佰》在点映期间的表现便不负众望,上限为50%的上座率,它冲击到了42%。

所以,从开放点映开始,《八佰》的表现就在不断提振行业信心。很多影院因此看到希望,选择将该片的上映日期定为复工的开门日期——自《八佰》定档之后,宣布复工的电影院的数量从8200家上涨到了9000家。根据猫眼数据,《八佰》7天的点映票房超过2亿元,已经打破《西游记女儿国》1.79亿(点映1天,超过11万场)的点映票房纪录,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的最高纪录。

发行争议

伴随着电影《八佰》强劲票房表现的,是一直引发整个产业极度关注的“霸王条款”。网传几天前,国内不少影院收到了华谊新的发行方案:部分票房在200万以上的影院可参加点映。正式上映时,年票房在200万以上的影院,实行正常分账方式放映电影。

不少中小影院的经营者直斥这个方案是“霸王条款”,因为发行方案里还有一条:票房在200万以下的影城,需按上年实际票房的3.5%核定保底金额,才可放映《八佰》。几乎在一夜之间,华谊就成了不少影院的“敌人”。也有网友因此质疑《八佰》虽然卖座,但“店大欺客、吃相不佳”。

8月21日晚间,对于上述发行方案,《八佰》在其官微回应称:“未获得《八佰》放映秘钥的影院存在两种情况:被行业协会公开处理过的存在偷漏瞒报等违规行为的部分影院;不接受此次发行模式的影院。”

对于新模式具体如何我们不做深究,从华谊的声明来看,这次创新发行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偷票房现象”:影院偷票房顽疾,对于片方来说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影院在“偷票房”问题下的竞争恶化也造成了影院终端自身的损失。

疫情“重创”影视产业,对于整个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生存者来说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于在复工初期进入影院的电影和片方而言,实际上也冒着巨大的风险。

而之所以在这样一个急需解决燃眉之急的时刻,发行方采取了这样一个激进的发行策略,也跟发行方对于现阶段的影院状况的犹疑有关。疫情之下影院的难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在院系极度缺钱的情况下,片方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部分小型影院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偷票房现象,极端一点的影院甚至可能携款跑路也说不定。

所以,与其说《八佰》“店大欺客”,倒不如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选择。

结语

在2020年的特殊情景之下,电影行业沉寂了太久,也损失了太多。《八佰》在某种程度上,拉动了当下电影行业的疲软,但仅一部《八佰》还远远不够。市场需要有连续不断的好影片,来冲击市场,拉热市场。大家憋了差不多一年,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个前提是,要拿出特别给力的电影。

所幸《八佰》给行业带来了信心,大规模点映并取得不错的票房后,《夺冠》《姜子牙》等春节撤档大片也陆续重新定档,电影行业在慢慢复苏之中。

未来可期。

部分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每经头条;投中网;悦幕中国电影观察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