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谊的病,《八佰》治不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谊的病,《八佰》治不了

《八佰》不应仅仅被看成救市之作,审视整个电影市场电影本质的回归,才是未来更远的路。

文|科技新知

赌了10年,终于赌对了。

8月21日上映,《八佰》票房如今已突破八亿元,成为了2020年唯一一部单日破亿的新片。

今年的疫情,电影行业被按下暂停键,7月20复工到现在电影行业还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回暖期。

虽然如今多地上座率从刚刚复工时的30%上调至50%, 但显然不能与疫情之前相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影院复工以来截止目前,有47部新片上映、49部影片重映,一部影片(《八佰》)点映。

此前上映的部分新片,受制于上座率等因素未形成规模化的效应。如今,多部因疫情而搁置的春节档影片也选择扎堆在国庆档上映,较早的一批则是定档在七夕节。

可见,大部分影片还是想等整个市场更加平稳之后再进入。

而此时上映的《八佰》,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影视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复工,其上座率高达41.4%。如今,《八佰》点映票房累计2.33亿元,更是创造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最高纪录。

《八佰》的一路爆火,华谊成为了直接的受益人。定档8月21日的消息公开当天,华谊兄弟开盘涨停,总市值达146.37亿元。截至目前,华谊兄弟的市值高达184.84亿元。

所以,《八佰》也多被看作风雨飘摇中华谊兄弟的“救市之作”。但华谊的病,不是《八佰》治得了的。

华谊的冯小刚时代过去了

华谊的崛起,冯小刚是关键人物。

1994年王中军、王中磊创立华谊兄弟,前期靠着投资冯小刚的电影《没完没了》以及姜文的《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此后,更是因为每年都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继而全面进入传媒产业。

之后,华谊兄弟接连推出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一声叹息》《大腕》《手机》等票房可观。华谊更是为冯小刚创立了个人工作室。

在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时,冯小刚公开表示“我会在这个公司干到底,我会跟着王中军干到底。”彼时,冯小刚的身家随华谊兄弟上市达到2亿。

然而,世事总无常。电影《一九四二》之前,华谊兄弟投资冯小刚的12部电影无一不赚。但仅靠冯小刚的力撑,显然会有疲惫之时。

2012年,华谊兄弟公布财报,去年净利润增长仅20%,成为华谊兄弟2009年上市以来业绩增长最低的一年。这一年,华谊兄弟投在《一九四二》身上的2.1亿难以回本。

《一九四二》最终票房仅3.64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此前,华谊兄弟相关负责人曾坦言《一九四二》票房达到5亿至6亿元才够回本。

近年来,《芳华》成了华谊极少数的爆款,最终票房14亿。去年上映的《只有芸知道》虽然口碑尚可,但票房撑不起来也是现实,最终票房仅1.56亿。《手机2》更是因为触及敏感问题以及阴阳合同等问题直接撤档。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冯小刚公开表示中国垃圾电影太多,是因为有太多垃圾观众捧场。

“说到垃圾电影,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这么多垃圾电影?中国电影现在让观众吐槽垃圾遍地,一定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对不对?如果不去捧这个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可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

对于冯小刚的这番言论,暂且不予置评。但可以获悉的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华谊兄弟来说,抓得住观众,撑得起票房的电影才能撑得起华谊。

冯小刚之外,华谊也相继合作了许多不错的导演。鬼才徐克,六代导演中的管虎等。如今上映的《八佰》就是管虎的作品,几年前口碑与票房双收的《老炮儿》同样是出自管虎之手。

华谊不乏优秀之人,除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复杂因素之外,华谊辉煌时代的沉寂,也在于华谊自身的迷失。疫情只是压垮影视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从此销声匿迹,有人继续负重前行。

去电影化,华谊只剩兄弟

华谊兄弟名声正燥那时,所有人都以为它会成为中国的“华纳兄弟”,王中磊却说华谊兄弟想成为的是中国的迪士尼。

2014年,王中军推出“去电影化"策略,发展电影之外的周边业务,向迪士尼看齐。在融资方面,王中军汇聚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融资达36亿。而想要的太多,总是得不偿失。

去电影化使得华谊的投资被各种眼花缭乱的内容吸引,电影小镇、游乐园,甚至一线明星捆绑,华谊动用巨额资金收购大量公司股份,将一众大牌明星收入麾下。

华谊去电影化的道路,或许早有迹可循。华谊2009年的招股书显示,主营业务电影收入占公司总营收31%,艺人经纪及相关业务占比为31.1%,收入金额远高于排名第三的电视剧业务。上市当年,华谊兄弟旗下拥有76位明星,可以说占据当时中国娱乐圈半壁江山。

“迪士尼梦”的第一笔投资,华谊兄弟在2014年拿出55亿在海南成立冯小刚电影公社。王中军表示,“以电影公社为代表的实景娱乐将成为华谊蜕变为迪士尼这类大型文娱巨头的关键。”

该电影公社也确实红极一时,2017年客流量突破230万,但这种现象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8年华谊兄弟品牌授权和实景娱乐业务的营收为1.5亿元,占总营收的3.84%,同比下滑42%;2019年上半年,电影公社这一项目已经入不敷出,亏损约7000万元。另外,2018年开业的苏州电影城同期也亏损了近0.73亿。

业务扩张的表象下,暗藏的是资金流动的隐忧和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电影制作的下降。作为以影视为主的上市公司,没有核心作品的加持,盲目投资,终是顶不住市场的考验。去电影化下,华谊真的要只剩兄弟了。

终于,在2017年华谊兄弟多次重申其战略的正确说法是“去电影单一化”。无论如何,似乎有点晚了。

2018年,华谊迎来上市后的第一次亏损。10.93亿,如当头棒喝,将王中军拉回现实,重新审视去电影化策略,决定重新致力于电影主业发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中军表示:“我前几年投资过激,必须要检讨自己。”

可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又怎会等人。华谊在去电影化的这几年,失去了对于市场的洞察力,想要重回电影行业霸主地位,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2019年华谊继续亏损近40亿,2020年遭遇影视寒冬,雪上加霜,影视行业的一切变得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如此境况,华谊天时地利人和不再。

2018至2019连续两年亏损,如果今年华谊不能扭亏为盈,或将面临退市风险。

所以,如果说《八佰》是华谊“救市”之举,倒也确实如此。

《八佰》前后经历10年的筹划,影片成本高达8000万美金,超过5亿人民币,以这5亿的投资成本计算,《八佰》的回本票房是15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目标还是有望达成的。但就算《八佰》票房能突破15亿,对于华谊来说这一年的营收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八佰》在电影市场空档期上映,火爆的同时,口碑逐渐两级分化,目前,豆瓣评分停留在7.8分。虽然两天8亿票房赢得开堂彩,但未来票房的走势还很难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上映《八佰》,华谊还开启了新玩法,华谊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费,才能获得点映密钥。

具体来说就是,票房在200万以下的影城,需按上年实际票房的3.5%核定保底金额,并在8月19日前将该笔保底费用预交给发行方指定账户,才可放映《八佰》。据悉,2019年票房在200万以下的影城,全国合计超过4000家。

这一举措,也惹怒了众多中小影院,称其为华谊的“霸王条款”。

8月21日晚,《八佰》在官微回应称:“未获得《八佰》放映秘钥的影院存在两种情况:被行业协会公开处理过的存在偷漏瞒报等违规行为的部分影院;不接受此次发行模式的影院。

《八佰》还表示,影片发行方华影天下此次为《八佰》制定的发行模式,旨在保护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打击偷漏瞒报,也得到了业内绝大多数院线、影管公司和影院的支持。不存在发行方向影院直接收款的行为。

也有人对此时放映《八佰》表示尊重。

资深电影发行人、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荣誉会长赵军认为,《八佰》最好的档期其实是今年的平安夜,从市场逻辑出发,现在马上就要放映,这种决策是不能轻易评价的,“对于《八佰》,我觉得我更多的是尊重,因为在这个时候上映很大一部分是要为行业复工做出贡献、做出奉献的,这个是有点八佰壮士的那种精神的!”

无论这次华谊想通过《八佰》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但《八佰》之于华谊,之于整个寒冬之后的中国影视行业来说,都不应该止步于“救市”,电影化的回归才是华谊和整个电影行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流水的流量,稀缺的内容

华谊的来去之间,也仿佛是中国影视行业的一个缩影,电影终究要回归电影本身。

去电影化、去电影单一化、唯明星与流量论,华谊兄弟的迪士尼电影产业梦,紧跟流量的步伐,殊不知流量泡沫容易破碎,随时代迅速火热的事物,往往消逝的也快。追逐流量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数据显示,我国电影票房市场今年来持续高速增长,观影人数从2012年的4.4亿,增长到2018年的17.16亿;票房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至2019年642.7亿元。但可以发现,近三年以来,增速明显放缓。

是流量不行了?当然不是,因为流量从来不是持久之物。

目前国内影视行业粉丝电影、抄袭、魔改等现象泛滥,但从票房来看,观众买账率在降低。未来的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但随着流量易逝,内容为王的高品质电影回归才是迫在眉睫。尤其是影院这种特定场景,带有仪式化的在场感,没有高品质电影内容的支撑,始终不能发展长久。

要知道,中国上一个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还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与《八佰》同类型的也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影视作品,但还是太少。

电影化的回归迫切,电影走出去的路更远。

但国产电影确实在不断努力,也小有起色。据悉,2017年开始,进口电影票房从46.2%下降到2019年的36%,其中2019年国产电影票房占总票房的64%,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如今,复工一个月以来,全国票房累计达10.21亿,全国放映场次460万,观影人数3339万,平均票价30.6元,这比去年全国平均票价低出6.5元。

记得当初《一九四二》票房不佳时,王中军还是力挺这部电影,他表示:因为电影史要有这样的东西。希望如今这份心还在。

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影视行业是记录生活、记录一个时代的行业,不该只停留在制造产品的层次。

重要的不是走到了哪里,而是将去往何方。《八佰》不应仅仅被看成救市之作,审视整个电影市场电影本质的回归,才是未来更远的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谊的病,《八佰》治不了

《八佰》不应仅仅被看成救市之作,审视整个电影市场电影本质的回归,才是未来更远的路。

文|科技新知

赌了10年,终于赌对了。

8月21日上映,《八佰》票房如今已突破八亿元,成为了2020年唯一一部单日破亿的新片。

今年的疫情,电影行业被按下暂停键,7月20复工到现在电影行业还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回暖期。

虽然如今多地上座率从刚刚复工时的30%上调至50%, 但显然不能与疫情之前相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影院复工以来截止目前,有47部新片上映、49部影片重映,一部影片(《八佰》)点映。

此前上映的部分新片,受制于上座率等因素未形成规模化的效应。如今,多部因疫情而搁置的春节档影片也选择扎堆在国庆档上映,较早的一批则是定档在七夕节。

可见,大部分影片还是想等整个市场更加平稳之后再进入。

而此时上映的《八佰》,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影视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复工,其上座率高达41.4%。如今,《八佰》点映票房累计2.33亿元,更是创造中国电影市场点映票房最高纪录。

《八佰》的一路爆火,华谊成为了直接的受益人。定档8月21日的消息公开当天,华谊兄弟开盘涨停,总市值达146.37亿元。截至目前,华谊兄弟的市值高达184.84亿元。

所以,《八佰》也多被看作风雨飘摇中华谊兄弟的“救市之作”。但华谊的病,不是《八佰》治得了的。

华谊的冯小刚时代过去了

华谊的崛起,冯小刚是关键人物。

1994年王中军、王中磊创立华谊兄弟,前期靠着投资冯小刚的电影《没完没了》以及姜文的《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此后,更是因为每年都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继而全面进入传媒产业。

之后,华谊兄弟接连推出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一声叹息》《大腕》《手机》等票房可观。华谊更是为冯小刚创立了个人工作室。

在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时,冯小刚公开表示“我会在这个公司干到底,我会跟着王中军干到底。”彼时,冯小刚的身家随华谊兄弟上市达到2亿。

然而,世事总无常。电影《一九四二》之前,华谊兄弟投资冯小刚的12部电影无一不赚。但仅靠冯小刚的力撑,显然会有疲惫之时。

2012年,华谊兄弟公布财报,去年净利润增长仅20%,成为华谊兄弟2009年上市以来业绩增长最低的一年。这一年,华谊兄弟投在《一九四二》身上的2.1亿难以回本。

《一九四二》最终票房仅3.64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此前,华谊兄弟相关负责人曾坦言《一九四二》票房达到5亿至6亿元才够回本。

近年来,《芳华》成了华谊极少数的爆款,最终票房14亿。去年上映的《只有芸知道》虽然口碑尚可,但票房撑不起来也是现实,最终票房仅1.56亿。《手机2》更是因为触及敏感问题以及阴阳合同等问题直接撤档。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冯小刚公开表示中国垃圾电影太多,是因为有太多垃圾观众捧场。

“说到垃圾电影,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这么多垃圾电影?中国电影现在让观众吐槽垃圾遍地,一定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对不对?如果不去捧这个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可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

对于冯小刚的这番言论,暂且不予置评。但可以获悉的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华谊兄弟来说,抓得住观众,撑得起票房的电影才能撑得起华谊。

冯小刚之外,华谊也相继合作了许多不错的导演。鬼才徐克,六代导演中的管虎等。如今上映的《八佰》就是管虎的作品,几年前口碑与票房双收的《老炮儿》同样是出自管虎之手。

华谊不乏优秀之人,除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复杂因素之外,华谊辉煌时代的沉寂,也在于华谊自身的迷失。疫情只是压垮影视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从此销声匿迹,有人继续负重前行。

去电影化,华谊只剩兄弟

华谊兄弟名声正燥那时,所有人都以为它会成为中国的“华纳兄弟”,王中磊却说华谊兄弟想成为的是中国的迪士尼。

2014年,王中军推出“去电影化"策略,发展电影之外的周边业务,向迪士尼看齐。在融资方面,王中军汇聚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融资达36亿。而想要的太多,总是得不偿失。

去电影化使得华谊的投资被各种眼花缭乱的内容吸引,电影小镇、游乐园,甚至一线明星捆绑,华谊动用巨额资金收购大量公司股份,将一众大牌明星收入麾下。

华谊去电影化的道路,或许早有迹可循。华谊2009年的招股书显示,主营业务电影收入占公司总营收31%,艺人经纪及相关业务占比为31.1%,收入金额远高于排名第三的电视剧业务。上市当年,华谊兄弟旗下拥有76位明星,可以说占据当时中国娱乐圈半壁江山。

“迪士尼梦”的第一笔投资,华谊兄弟在2014年拿出55亿在海南成立冯小刚电影公社。王中军表示,“以电影公社为代表的实景娱乐将成为华谊蜕变为迪士尼这类大型文娱巨头的关键。”

该电影公社也确实红极一时,2017年客流量突破230万,但这种现象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8年华谊兄弟品牌授权和实景娱乐业务的营收为1.5亿元,占总营收的3.84%,同比下滑42%;2019年上半年,电影公社这一项目已经入不敷出,亏损约7000万元。另外,2018年开业的苏州电影城同期也亏损了近0.73亿。

业务扩张的表象下,暗藏的是资金流动的隐忧和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电影制作的下降。作为以影视为主的上市公司,没有核心作品的加持,盲目投资,终是顶不住市场的考验。去电影化下,华谊真的要只剩兄弟了。

终于,在2017年华谊兄弟多次重申其战略的正确说法是“去电影单一化”。无论如何,似乎有点晚了。

2018年,华谊迎来上市后的第一次亏损。10.93亿,如当头棒喝,将王中军拉回现实,重新审视去电影化策略,决定重新致力于电影主业发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中军表示:“我前几年投资过激,必须要检讨自己。”

可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又怎会等人。华谊在去电影化的这几年,失去了对于市场的洞察力,想要重回电影行业霸主地位,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2019年华谊继续亏损近40亿,2020年遭遇影视寒冬,雪上加霜,影视行业的一切变得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如此境况,华谊天时地利人和不再。

2018至2019连续两年亏损,如果今年华谊不能扭亏为盈,或将面临退市风险。

所以,如果说《八佰》是华谊“救市”之举,倒也确实如此。

《八佰》前后经历10年的筹划,影片成本高达8000万美金,超过5亿人民币,以这5亿的投资成本计算,《八佰》的回本票房是15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目标还是有望达成的。但就算《八佰》票房能突破15亿,对于华谊来说这一年的营收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八佰》在电影市场空档期上映,火爆的同时,口碑逐渐两级分化,目前,豆瓣评分停留在7.8分。虽然两天8亿票房赢得开堂彩,但未来票房的走势还很难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上映《八佰》,华谊还开启了新玩法,华谊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费,才能获得点映密钥。

具体来说就是,票房在200万以下的影城,需按上年实际票房的3.5%核定保底金额,并在8月19日前将该笔保底费用预交给发行方指定账户,才可放映《八佰》。据悉,2019年票房在200万以下的影城,全国合计超过4000家。

这一举措,也惹怒了众多中小影院,称其为华谊的“霸王条款”。

8月21日晚,《八佰》在官微回应称:“未获得《八佰》放映秘钥的影院存在两种情况:被行业协会公开处理过的存在偷漏瞒报等违规行为的部分影院;不接受此次发行模式的影院。

《八佰》还表示,影片发行方华影天下此次为《八佰》制定的发行模式,旨在保护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打击偷漏瞒报,也得到了业内绝大多数院线、影管公司和影院的支持。不存在发行方向影院直接收款的行为。

也有人对此时放映《八佰》表示尊重。

资深电影发行人、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荣誉会长赵军认为,《八佰》最好的档期其实是今年的平安夜,从市场逻辑出发,现在马上就要放映,这种决策是不能轻易评价的,“对于《八佰》,我觉得我更多的是尊重,因为在这个时候上映很大一部分是要为行业复工做出贡献、做出奉献的,这个是有点八佰壮士的那种精神的!”

无论这次华谊想通过《八佰》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但《八佰》之于华谊,之于整个寒冬之后的中国影视行业来说,都不应该止步于“救市”,电影化的回归才是华谊和整个电影行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流水的流量,稀缺的内容

华谊的来去之间,也仿佛是中国影视行业的一个缩影,电影终究要回归电影本身。

去电影化、去电影单一化、唯明星与流量论,华谊兄弟的迪士尼电影产业梦,紧跟流量的步伐,殊不知流量泡沫容易破碎,随时代迅速火热的事物,往往消逝的也快。追逐流量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数据显示,我国电影票房市场今年来持续高速增长,观影人数从2012年的4.4亿,增长到2018年的17.16亿;票房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至2019年642.7亿元。但可以发现,近三年以来,增速明显放缓。

是流量不行了?当然不是,因为流量从来不是持久之物。

目前国内影视行业粉丝电影、抄袭、魔改等现象泛滥,但从票房来看,观众买账率在降低。未来的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但随着流量易逝,内容为王的高品质电影回归才是迫在眉睫。尤其是影院这种特定场景,带有仪式化的在场感,没有高品质电影内容的支撑,始终不能发展长久。

要知道,中国上一个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还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与《八佰》同类型的也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影视作品,但还是太少。

电影化的回归迫切,电影走出去的路更远。

但国产电影确实在不断努力,也小有起色。据悉,2017年开始,进口电影票房从46.2%下降到2019年的36%,其中2019年国产电影票房占总票房的64%,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如今,复工一个月以来,全国票房累计达10.21亿,全国放映场次460万,观影人数3339万,平均票价30.6元,这比去年全国平均票价低出6.5元。

记得当初《一九四二》票房不佳时,王中军还是力挺这部电影,他表示:因为电影史要有这样的东西。希望如今这份心还在。

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影视行业是记录生活、记录一个时代的行业,不该只停留在制造产品的层次。

重要的不是走到了哪里,而是将去往何方。《八佰》不应仅仅被看成救市之作,审视整个电影市场电影本质的回归,才是未来更远的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