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界·鉴 | 2015热词 并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界·鉴 | 2015热词 并购

今年的并购、合并主要产生在各个垂直行业龙头之间,第一名和第二名合并后,少不了其中一方让人遗憾的功成身退。充满理性的资本市场来不及感伤和悼念一个时代的过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集合两家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谋求最后的上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纵观中国科技行业并不算长的历史,也许没有哪一年和2015年一样,出现了如此高密度的合并事件。

原本还在资本、市场、用户量各方面较劲的对手公司,说合并就合并了。其中不少在合并了以后,成为了在估值上直逼BAT的互联网企业。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总结2015年的科技行业,“并购”毫无争议。

今年的并购、合并主要产生在各个垂直行业龙头之间,第一名和第二名合并后,少不了其中一方让人遗憾的功成身退。充满理性的资本市场来不及感伤和悼念一个时代的过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集合两家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谋求最后的上市。

回顾今年科技领域的并购大案,大部分都发生在2015年下半年,主要围绕在10月至12月。在他们背后,往往都隐藏着BAT的身影,在幕后推动这些公司的合并,巨头们为的是自己的业务布局和架构调整。

半数以上的并购发生在O2O、打车、电商等烧钱较快的领域,这些领域中各公司的争夺主要集中在用户数量和规模上,需要通过大强度、持续性的市场推广才能保证竞争力,而这背后通常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助推剂。

以下由界面新闻根据时间顺序整理的2015年九大并购案:

1.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

2015年2月14日,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选择了情人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宣布了本年度第一个大型并购事件。

尽管合并之初公司对外声明将维持双品牌和联席CEO模式运作,但现在看来,最终结果是,吕传伟为代表的快的团队被不断淡化。

2015年9月9日,新公司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保留了滴滴品牌。并在同一月,完成了一笔将近30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160亿美元。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果,毕竟在合并之前双方已经经历了好一番苦战。合并宣布前几个月,双方才刚刚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2014年12月9日,滴滴打车宣布公司获得新一轮超过7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腾讯。2015年1月,快的打车也宣布获得6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阿里巴巴、老虎基金等。

然而再多的资金也难以对抗长久的互耗。仅出租车业务方面,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双方都声称自己已经补贴了超过10亿元。

此外,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合并后,也掀开了打车行业各个公司的一系列合并连锁反应。在2014年12月百度宣布投资Uber以后,在今年10月乐视宣布投资易到用车,获取其70%股权。同一月,神州专车也宣布和e代驾合作,但没有公布是否在资本方面有深度合作。

所以,2015年开年的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

2.58同城与赶集网

2015年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战略入股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

根据当时的消息,58同城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完全稀释后)。和滴滴快的的交易一样,华兴资本又一次在此次交易中担任了财务顾问。根据当时的股价,合并后新公司的市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合并之初,58同城和赶集网也都宣称会保持品牌和团队的独立性,杨浩涌与姚劲波将出任新公司的联合CEO,将负责不同的板块,并同时担任联席董事长共同拥有新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

但事实又一次证明,联席CEO只是个幌子。

半年内杨浩涌辞去了58赶集集团联席CEO职务。作为交换,58同城拆分瓜子二手车,并将其控股的部分股权将转售予杨浩涌,杨浩涌也宣布将个人追加投资6000万美元。

至此,58同城和赶集的整合基本告一段落,杨浩涌纵使在此前和姚劲波各种较劲,也无法抵抗资本的安排。毕竟,如果业务过于趋同,又长期处于“烧钱”对抗状态,看不到头的投入无法让投资人持续保持信心和耐心。

3.阿里巴巴和苏宁

2015年8月10日,阿里正式宣布将以约283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苏宁,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将以140亿元人民币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新发行股份。

这起资本合作虽然算不上收购,但阿里与苏宁的“联姻”也算意义重大。这是腾讯与京东联手之后,电商领域的又一个大手笔动作。

此次入股苏宁充分显示出阿里要整合零售业O2O的决心,苏宁1600多家门店是吸引阿里最主要的原因。借助苏宁线下的优势,阿里将能够与京东的物流抗衡,实现除一线城市的二三级市场、甚至是四五级市场的渠道下沉。

从苏宁的角度看,尽管它一直在努力向线上转型,但其电商业务的体量难以与发展多年的京东对抗。以电商起家、占据国内最大电商份额的阿里则可以在线上市场给予苏宁更多支持。

但目前看来,双方的互补效果还不明显,苏宁和阿里也未公布太多接下来的计划。

一位零售行业高管曾这么和记者评价苏宁和阿里的合作,这是为打击共同对手京东而做的权宜之计。如何分配核心的线上线下资源,又不影响自己的利益,双方显然还未完全想好。

4.美团网和大众点评

2015年10月8日,美团网和大众点评正式敲定合并。

双方宣布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将成为中国O2O领域最大的平台。本次战略合作得到了阿里巴巴、腾讯、红杉等双方股东的支持。华兴资本又一次担任了交易双方的财务顾问。

这次合并背后,腾讯出力颇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腾讯已经参与投资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的新公司,投资金额大约为10亿美元。该轮融资结束后,这家合并后的新公司估值可能达到200亿美元。

然而,这引起了美团网的老股东阿里巴巴的警惕和不满。11月有消息指出,阿里巴巴有意从美团网撤资,并同时对外宣布开放支付宝旗下的餐饮O2O口碑网的平台API接口,吸引更多的线下商户加盟。与此消息同步公布的是,海底捞、西贝、外婆家与口碑网达成入股意向。这三家餐饮品牌被认为是“餐饮界的BAT”。

今年6月,李彦宏高调宣布要三年内投资200亿元在百度糯米上,帮助百度糯米成为行业领先的O2O平台。至此,O2O平台这个领域里真正实现了BAT的角逐,由百度带领的百度糯米、阿里的口碑、以及背靠腾讯的“新美大”。

但这仅仅是新一轮“烧钱”的开始。根据目前曝光的数据来看,2014年美团点评共计亏损23.94亿元,而2015年,这一亏损数字扩大到了105.37亿元。BAT在O2O上还要烧钱拼多久?这个问题只能留到2016年解答。

5.阿里巴巴与优酷土豆

2015年10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全资收购优酷土豆。

在阿里巴巴向优酷土豆发布私有化邀约后不到两个月,优酷土豆宣布调整架构,整合事业部,为完全并入阿里做准备。

可以推断,以阿里融合并购企业的速度,很快阿里就会将自己的数娱业务和优酷土豆事业群进一步整合,完全地将优土吸纳进自己的布局。阿里数娱目前仅剩下天猫魔盒业务,其他的如手游、影视、音乐都分别被归入UC移动事业群、阿里影业和阿里音乐。

未来很有可能的布局是,优酷土豆进入数娱,利用此前的版权购买资源,建立起互联网和终端一体的内容分发渠道体系。

阿里巴巴和UC、高德的收购案还历历在目。去年年初,阿里巴巴先收购高德地图,随后在6月份收购了UC,并快速地在半年内将高德和UC业务进行合并整合,将高德地图技术和研发、车联网等部门融合进UC,成立阿里巴巴UC移动事业群,任命俞永福为事业群总裁。

这是阿里巴巴收购企业后的典型手段,俞永福的例子现在也被套用在古永锵或者魏明未来的仕途上,这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6.携程、艺龙、去哪儿网

在线旅游领域也在今年迎来了最大规模的合并案。

首先是5月,携程宣布收购艺龙37.6%股份,总价约4亿美元。此外,携程这次主要和另外几家投资方共同参与购买了Expedia所持有的艺龙股份,其中包括Keystone Lodging Holdings Limited,Plateno Group Limited,以及Luxuriant Holdings Limited等,这些公司总共收购艺龙62.4%的股份,总价约6.71亿美元。

在吞并艺龙后,进击的携程把锚头毫无悬念地对准了去哪儿。在百度的提携下,携程和去哪儿在10月26日达成一项股权置换交易,交易完成后,百度将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将拥有约45%的去哪儿总投票权。

之前一直没有敲定最终合并的主要原因在于,庄辰超本人并不能接受对去哪儿失去控制权,导致携程和去哪儿网在合并控制权方面不能达成共识。此次合并由百度出面,百度和携程未来将在产品和服务领域开展商业合作。同时,百度将继续和去哪儿现有的商业合作。

根据公告,包括携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梁建章和联合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孙洁在内的四位携程高管将被任命为去哪儿董事会董事;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和百度副总裁及投资并购部负责人叶卓东将被任命为携程董事会董事。

合并意味着减少了“烧钱”投入。吞下艺龙和去哪儿之后,携程的业绩变得更好看了。

11月19日,携程发布今年10月与去哪儿网合并以来的首份财报,由于与艺龙和去哪儿合并后的协同效应,降低了市场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等必要开支,以及投资途家获得的20多亿元收益,今年第三季度携程净利润为2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0倍多。

7.世纪佳缘与百合网

2015年12月7日,世纪佳缘和百合网宣布达成合并协议。

百合网全资子公司LoveWorld将以约2.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世纪佳缘。交易最快将于2016年一季度完成。届时,世纪佳缘将从美股退市。新公司在初期也会采用联席CEO制度,百合也将启动公司更名程序。

这两家虽然都是婚恋网站,在业务上有些许差别,因此在整合业务方面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

目前看来,双方整合后除了能减少竞争带来的市场推广投入,还可以在线下方面加强合作,继续增加线下门店数量,并进行渠道下沉,向三四线城市拓展。

8.TCL和乐视

2015年12月11日,乐视网宣布投资TCL多媒体,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根据双方的协议安排,乐视网通过乐视致新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投资约18.71亿元人民币,以6.5港元/股的价格认购TCL多媒体新股3.49亿股。投资完成后,乐视网将通过乐视致新持有TCL多媒体约20%的股份。

此次合作也是智能电视企业与传统电视企业的新尝试。据TCL多媒体CEO博连明透露,两年前,乐视和TCL开始寻求合作的谈判,但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发现,通过资本联姻,双方能在战略资源和商业模式方面形成多维度的深度战略合作。所以双方选择了资本层面而非单一业务层面的携手。

根据规划,未来双方将围绕客厅互联网,一起研发新产品,同时在内容、供应链、渠道协同及售后服务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互联网电视行业在今年也涌入了不少竞争者,除了乐视、小米、联想旗下的17TV、暴风科技旗下的暴风TV以外,国内的传统电视厂商也在积极地做互联网化转型。

但双方阵营都有各自的缺陷和优势,也许乐视和TCL的联手只是一个开始,明年还会有更多的整合出现。

9.阿里巴巴与饿了么

看到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阿里巴巴这个“大买主”也坐不住了。

12月25日,阿里巴巴12.5亿美元投资饿了么,让外卖市场格局初定。

从2011年的A轮融资,到去年大众点评8000万美元战略入股,再到今年共计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饿了么虽然手握巨资,但是其所处的外卖行业烧钱迅猛,并且丝毫没有放缓的趋势。

如果算上这一轮,饿了么总共已经融了8轮,仅2015年就接受了4笔融资。如果饿了么不能上市,又不能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或迅速扭转当下的烧钱状态,那处境则会陷入尴尬。

此轮过后,阿里将成为饿了么第一大股东,占股27.7%。从这笔投资看,投资金额和饿了么的估值均有缩水,而阿里占股比例也没有之前所传的达到30%。

腾讯和阿里饿了么身上投资也出现交集,新美大和饿了么的战队彻底发生了调换: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脱离阿里阵营,投奔腾讯;饿了么归属阿里之心已定,看来腾讯、京东在今年E轮3.5亿美元的投资是打了水漂。

投资完成后,饿了么将对口碑起到补充作用,补齐外卖市场短板。2016年,饿了么到底是会划归到口碑网旗下,还是保持独立运营选择上市?这将决定外卖市场的整体走向。不过,盈利模式不清晰,上市之路恐怕会十分艰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界·鉴 | 2015热词 并购

今年的并购、合并主要产生在各个垂直行业龙头之间,第一名和第二名合并后,少不了其中一方让人遗憾的功成身退。充满理性的资本市场来不及感伤和悼念一个时代的过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集合两家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谋求最后的上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纵观中国科技行业并不算长的历史,也许没有哪一年和2015年一样,出现了如此高密度的合并事件。

原本还在资本、市场、用户量各方面较劲的对手公司,说合并就合并了。其中不少在合并了以后,成为了在估值上直逼BAT的互联网企业。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总结2015年的科技行业,“并购”毫无争议。

今年的并购、合并主要产生在各个垂直行业龙头之间,第一名和第二名合并后,少不了其中一方让人遗憾的功成身退。充满理性的资本市场来不及感伤和悼念一个时代的过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集合两家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谋求最后的上市。

回顾今年科技领域的并购大案,大部分都发生在2015年下半年,主要围绕在10月至12月。在他们背后,往往都隐藏着BAT的身影,在幕后推动这些公司的合并,巨头们为的是自己的业务布局和架构调整。

半数以上的并购发生在O2O、打车、电商等烧钱较快的领域,这些领域中各公司的争夺主要集中在用户数量和规模上,需要通过大强度、持续性的市场推广才能保证竞争力,而这背后通常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助推剂。

以下由界面新闻根据时间顺序整理的2015年九大并购案:

1.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

2015年2月14日,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选择了情人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宣布了本年度第一个大型并购事件。

尽管合并之初公司对外声明将维持双品牌和联席CEO模式运作,但现在看来,最终结果是,吕传伟为代表的快的团队被不断淡化。

2015年9月9日,新公司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保留了滴滴品牌。并在同一月,完成了一笔将近30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160亿美元。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果,毕竟在合并之前双方已经经历了好一番苦战。合并宣布前几个月,双方才刚刚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2014年12月9日,滴滴打车宣布公司获得新一轮超过7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腾讯。2015年1月,快的打车也宣布获得6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阿里巴巴、老虎基金等。

然而再多的资金也难以对抗长久的互耗。仅出租车业务方面,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双方都声称自己已经补贴了超过10亿元。

此外,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合并后,也掀开了打车行业各个公司的一系列合并连锁反应。在2014年12月百度宣布投资Uber以后,在今年10月乐视宣布投资易到用车,获取其70%股权。同一月,神州专车也宣布和e代驾合作,但没有公布是否在资本方面有深度合作。

所以,2015年开年的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

2.58同城与赶集网

2015年4月17日,58同城宣布战略入股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

根据当时的消息,58同城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完全稀释后)。和滴滴快的的交易一样,华兴资本又一次在此次交易中担任了财务顾问。根据当时的股价,合并后新公司的市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合并之初,58同城和赶集网也都宣称会保持品牌和团队的独立性,杨浩涌与姚劲波将出任新公司的联合CEO,将负责不同的板块,并同时担任联席董事长共同拥有新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

但事实又一次证明,联席CEO只是个幌子。

半年内杨浩涌辞去了58赶集集团联席CEO职务。作为交换,58同城拆分瓜子二手车,并将其控股的部分股权将转售予杨浩涌,杨浩涌也宣布将个人追加投资6000万美元。

至此,58同城和赶集的整合基本告一段落,杨浩涌纵使在此前和姚劲波各种较劲,也无法抵抗资本的安排。毕竟,如果业务过于趋同,又长期处于“烧钱”对抗状态,看不到头的投入无法让投资人持续保持信心和耐心。

3.阿里巴巴和苏宁

2015年8月10日,阿里正式宣布将以约283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苏宁,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将以140亿元人民币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新发行股份。

这起资本合作虽然算不上收购,但阿里与苏宁的“联姻”也算意义重大。这是腾讯与京东联手之后,电商领域的又一个大手笔动作。

此次入股苏宁充分显示出阿里要整合零售业O2O的决心,苏宁1600多家门店是吸引阿里最主要的原因。借助苏宁线下的优势,阿里将能够与京东的物流抗衡,实现除一线城市的二三级市场、甚至是四五级市场的渠道下沉。

从苏宁的角度看,尽管它一直在努力向线上转型,但其电商业务的体量难以与发展多年的京东对抗。以电商起家、占据国内最大电商份额的阿里则可以在线上市场给予苏宁更多支持。

但目前看来,双方的互补效果还不明显,苏宁和阿里也未公布太多接下来的计划。

一位零售行业高管曾这么和记者评价苏宁和阿里的合作,这是为打击共同对手京东而做的权宜之计。如何分配核心的线上线下资源,又不影响自己的利益,双方显然还未完全想好。

4.美团网和大众点评

2015年10月8日,美团网和大众点评正式敲定合并。

双方宣布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将成为中国O2O领域最大的平台。本次战略合作得到了阿里巴巴、腾讯、红杉等双方股东的支持。华兴资本又一次担任了交易双方的财务顾问。

这次合并背后,腾讯出力颇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腾讯已经参与投资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的新公司,投资金额大约为10亿美元。该轮融资结束后,这家合并后的新公司估值可能达到200亿美元。

然而,这引起了美团网的老股东阿里巴巴的警惕和不满。11月有消息指出,阿里巴巴有意从美团网撤资,并同时对外宣布开放支付宝旗下的餐饮O2O口碑网的平台API接口,吸引更多的线下商户加盟。与此消息同步公布的是,海底捞、西贝、外婆家与口碑网达成入股意向。这三家餐饮品牌被认为是“餐饮界的BAT”。

今年6月,李彦宏高调宣布要三年内投资200亿元在百度糯米上,帮助百度糯米成为行业领先的O2O平台。至此,O2O平台这个领域里真正实现了BAT的角逐,由百度带领的百度糯米、阿里的口碑、以及背靠腾讯的“新美大”。

但这仅仅是新一轮“烧钱”的开始。根据目前曝光的数据来看,2014年美团点评共计亏损23.94亿元,而2015年,这一亏损数字扩大到了105.37亿元。BAT在O2O上还要烧钱拼多久?这个问题只能留到2016年解答。

5.阿里巴巴与优酷土豆

2015年10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全资收购优酷土豆。

在阿里巴巴向优酷土豆发布私有化邀约后不到两个月,优酷土豆宣布调整架构,整合事业部,为完全并入阿里做准备。

可以推断,以阿里融合并购企业的速度,很快阿里就会将自己的数娱业务和优酷土豆事业群进一步整合,完全地将优土吸纳进自己的布局。阿里数娱目前仅剩下天猫魔盒业务,其他的如手游、影视、音乐都分别被归入UC移动事业群、阿里影业和阿里音乐。

未来很有可能的布局是,优酷土豆进入数娱,利用此前的版权购买资源,建立起互联网和终端一体的内容分发渠道体系。

阿里巴巴和UC、高德的收购案还历历在目。去年年初,阿里巴巴先收购高德地图,随后在6月份收购了UC,并快速地在半年内将高德和UC业务进行合并整合,将高德地图技术和研发、车联网等部门融合进UC,成立阿里巴巴UC移动事业群,任命俞永福为事业群总裁。

这是阿里巴巴收购企业后的典型手段,俞永福的例子现在也被套用在古永锵或者魏明未来的仕途上,这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6.携程、艺龙、去哪儿网

在线旅游领域也在今年迎来了最大规模的合并案。

首先是5月,携程宣布收购艺龙37.6%股份,总价约4亿美元。此外,携程这次主要和另外几家投资方共同参与购买了Expedia所持有的艺龙股份,其中包括Keystone Lodging Holdings Limited,Plateno Group Limited,以及Luxuriant Holdings Limited等,这些公司总共收购艺龙62.4%的股份,总价约6.71亿美元。

在吞并艺龙后,进击的携程把锚头毫无悬念地对准了去哪儿。在百度的提携下,携程和去哪儿在10月26日达成一项股权置换交易,交易完成后,百度将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将拥有约45%的去哪儿总投票权。

之前一直没有敲定最终合并的主要原因在于,庄辰超本人并不能接受对去哪儿失去控制权,导致携程和去哪儿网在合并控制权方面不能达成共识。此次合并由百度出面,百度和携程未来将在产品和服务领域开展商业合作。同时,百度将继续和去哪儿现有的商业合作。

根据公告,包括携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梁建章和联合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孙洁在内的四位携程高管将被任命为去哪儿董事会董事;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和百度副总裁及投资并购部负责人叶卓东将被任命为携程董事会董事。

合并意味着减少了“烧钱”投入。吞下艺龙和去哪儿之后,携程的业绩变得更好看了。

11月19日,携程发布今年10月与去哪儿网合并以来的首份财报,由于与艺龙和去哪儿合并后的协同效应,降低了市场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等必要开支,以及投资途家获得的20多亿元收益,今年第三季度携程净利润为2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0倍多。

7.世纪佳缘与百合网

2015年12月7日,世纪佳缘和百合网宣布达成合并协议。

百合网全资子公司LoveWorld将以约2.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世纪佳缘。交易最快将于2016年一季度完成。届时,世纪佳缘将从美股退市。新公司在初期也会采用联席CEO制度,百合也将启动公司更名程序。

这两家虽然都是婚恋网站,在业务上有些许差别,因此在整合业务方面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

目前看来,双方整合后除了能减少竞争带来的市场推广投入,还可以在线下方面加强合作,继续增加线下门店数量,并进行渠道下沉,向三四线城市拓展。

8.TCL和乐视

2015年12月11日,乐视网宣布投资TCL多媒体,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根据双方的协议安排,乐视网通过乐视致新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投资约18.71亿元人民币,以6.5港元/股的价格认购TCL多媒体新股3.49亿股。投资完成后,乐视网将通过乐视致新持有TCL多媒体约20%的股份。

此次合作也是智能电视企业与传统电视企业的新尝试。据TCL多媒体CEO博连明透露,两年前,乐视和TCL开始寻求合作的谈判,但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发现,通过资本联姻,双方能在战略资源和商业模式方面形成多维度的深度战略合作。所以双方选择了资本层面而非单一业务层面的携手。

根据规划,未来双方将围绕客厅互联网,一起研发新产品,同时在内容、供应链、渠道协同及售后服务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互联网电视行业在今年也涌入了不少竞争者,除了乐视、小米、联想旗下的17TV、暴风科技旗下的暴风TV以外,国内的传统电视厂商也在积极地做互联网化转型。

但双方阵营都有各自的缺陷和优势,也许乐视和TCL的联手只是一个开始,明年还会有更多的整合出现。

9.阿里巴巴与饿了么

看到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阿里巴巴这个“大买主”也坐不住了。

12月25日,阿里巴巴12.5亿美元投资饿了么,让外卖市场格局初定。

从2011年的A轮融资,到去年大众点评8000万美元战略入股,再到今年共计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饿了么虽然手握巨资,但是其所处的外卖行业烧钱迅猛,并且丝毫没有放缓的趋势。

如果算上这一轮,饿了么总共已经融了8轮,仅2015年就接受了4笔融资。如果饿了么不能上市,又不能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或迅速扭转当下的烧钱状态,那处境则会陷入尴尬。

此轮过后,阿里将成为饿了么第一大股东,占股27.7%。从这笔投资看,投资金额和饿了么的估值均有缩水,而阿里占股比例也没有之前所传的达到30%。

腾讯和阿里饿了么身上投资也出现交集,新美大和饿了么的战队彻底发生了调换: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脱离阿里阵营,投奔腾讯;饿了么归属阿里之心已定,看来腾讯、京东在今年E轮3.5亿美元的投资是打了水漂。

投资完成后,饿了么将对口碑起到补充作用,补齐外卖市场短板。2016年,饿了么到底是会划归到口碑网旗下,还是保持独立运营选择上市?这将决定外卖市场的整体走向。不过,盈利模式不清晰,上市之路恐怕会十分艰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