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养老服务行业资本投资+收并购景回顾、趋势研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养老服务行业资本投资+收并购景回顾、趋势研判

这些变化其实都在释放着一个信号:中国养老产业正在远离浮躁,快速走向成熟。

文丨AgeClub 养老行者1988

开篇:

据考证:国内养老圈最早的投资+收并购时间发生在2013年,一个在苏州,另一个在北京,交易额都在千万元规模,这或许可以作为养老服务行业资本介入的最早萌芽期,而在这一年,国务院35号文也如期而至,从此拉开了中国养老事业的真正开端。

评价一个新兴行业是否有发展潜力,有两个简单的标准:是否有越来越多的美女加入,以及,是否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参与。显然,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养老行业两者兼具。

当时间来到2015、2016年,资本对养老项目的投资热度达到空前高潮,全国优质标的近乎被席卷一空,标志性事件是:全国知名养老品牌上海亲和源、北京汇晨分别被上市公司宜华健康、光大控股收购。

同样在2016年,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笔养老投资估值诞生:新加坡鹏瑞利集团注资7.4亿元投资上海人寿堂,占股49.9%,估值近15亿元,交易价格相当于上海人寿堂2015财年EBITDA的12.9倍。

然而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一切的发生都显得那么合情合理,上海中金瑞华(佰仁堂)利用这两年的窗口期,快速实现了10000+床位的快速扩张,这在世界养老发展史上也极为罕见。

不过,高潮终究会短暂地褪去。

当时间来到2017、2018、2019、2020年,受限于多方面原因,养老圈的投资+收并购案例开始逐年递减,资本对养老行业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出手亦变得谨慎和理智、也开始逐渐启动从投资拓展到投后管理的战略转型。

这些变化其实都在释放着一个信号:中国养老产业正在远离浮躁,快速走向成熟。

Chapter 1.全景回顾:41个案例+8个维度

中国养老行业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这些年被公布的养老服务行业投资+收并购案例屈指可数,但真相并不如此。

据AgeLifePro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国内公开和未公开的投资+收并购案例大约涉及41家养老公司,超过100个养老项目,涉及交易额达数十亿元。

Part 1:发生时间

2013年是目前可知的资本介入养老的投资元年,而2015年和2016年,无疑是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资本高潮”,共有22家养老公司先后被资本投资+收并购,占比超过50%。

除了数量的绝对优势外,这22家养老公司的含金量大多都极为优质,无论从品牌知名度、连锁规模、还是区域影响力,都是国内养老的旗帜。

Part 2:区域分布

从41家被投资+收并购养老公司的区域分布看,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占到19家,是资本介入最深、最广的地区;“华北区域”以北京为代表,占到11家;其它11家主要分布在“川渝区域”、“华南区域”,聚焦一线城市是这些年资本对养老服务企业投资的基本认识。

Part 3:注册时间

图:成立于1998年的安康通被南京新百收购

从41家被投资+收并购养老公司的工商注册时间看,有31家成立时间在2015年以前,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周期,仅有10家为2015年及以后注册,这其中不乏有些民非项目为了满足收购条件而开始设立的养老公司,因此2015年以前就开展业务的公司占比实际更高。

Part 4:主营业务

从41家被投资+收并购养老公司的主营业务看,以养老机构和护理院为代表的“机构模式”占据绝对主导,共有31家,占比高达75.6%,其余为“社区居家”,这充分体现了“机构模式”是投资机构早期最青睐的业务模式,拥有更清晰的盈利模式和可复制性。

之后养老行业的发展脉络充分验证了投资机构的判断:机构养老,尤其是带有“住院医保”的医养结合型养老/医疗机构快速发展,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几乎无一家走出来。

Part 5:盈利情况

被收购时,这41家养老公司的盈利情况也是冰火两重天,机构养老几乎全部已实现盈利,少数公司虽尚未盈利,但至少现金流已转正,与之相对应的是,社区居家养老公司绝大部分都处于业务培育+投入期,尚未实现盈利,越是市场化的公司亏损越严重,但社区居家巨大的“想象空间”依然吸引了无数投资机构。

Part 6:投资方式

“控股”是投资机构对养老公司的主流投资方式,在41家养老公司中,占比63%,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润维麟”,这家极为低调的投资机构后发制人,先后收购了:上海红日、北京华方、广东颐和、重庆合展、成都哺恩,完成了“北上广成渝”的战略布局。

与华润维麟不同,“信达风”则是“参股”财务投资的代表机构,作为最早介入养老服务行业投资的机构之一,信达风也先后完成了对无锡朗高、安徽九久夕阳红、苏州福星、天津龙福宫、重庆合展、湖南华人照护等养老企业的投资。

Part 7:投后管理

在完成投资+收并购后,绝大多数投资机构并不深度参与被投养老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经营,这类情况占比高达71%,这也符合养老服务行业的运作规律,因为一旦投资机构深度介入,往往会让本来盈利的养老公司/项目“扭盈为亏”,太多的“条条框框”也会让创始团队失去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动力。

Part 8:资本背景

图:信达风是国内第一批深度介入养老服务的投资机构之一

这些投资机构的背景以产业投资为主,主要涉及金融和保险机构,其它如:房地产、零售、医疗等也都或多或少涉及养老业务,其中有些资本既有自建自营的养老品牌,也会同时投资+收并购外部优质项目。

Chapter 2.趋势研判:下一轮投资方向变化

趋势1、从“投资行业”到“投资产业”

这些年,主流投资机构对养老产业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养老机构、社区居家、CCRC”的范畴,AgeLifePro称之为“养老服务行业的三驾马车”,但随着老年消费、老年文娱等一批创新老年商业模式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把视野从养老行业扩大到整个养老产业链,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趋势2、从“投资床位”到“投资流量”

长期以来,“床位”是资本对于一家养老公司/项目估值的重要指标。

然而,床位有4个天然的局限:1)如果没有入住率/入住速度保障,床位越多压力越大;2)即使入住率100%后,对于传统养老项目,也很难有额外的创收空间,单床位收入天花板明显;3)依靠床位扩张的发展模式并不可靠,曾经对赌的企业几乎无一实现;4)床位对应的入住客群平均年龄80+,覆盖面有限。

正式基于以上几个原因,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意识到:老年赛道的投资价值应该从关注“养老床位”转向关注“客户流量”,拥有更多、更高质、更粘性的老年客户流量平台未来将有更大的投资价值,也会成为养老产业链所有服务和产品业务的重要渠道入口。

趋势3、从“投资机构”到“投资居家”

虽然目前尚无成功的居家养老盈利模式,虽然曾经的被投项目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但随着政策和市场向好,投资机构依然对居家养老充满想象,也更加更好依托“机构”、“家政”、“商业保险”、“长护险”、“医疗”等为根基的创新居家养老模式。

趋势4、紧贴政策风口:长护险、医养结合、普惠养老、社区居家、共有产权、互联网医疗

图:“共有产权养老社区”是否有望全国推广?

中国养老行业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每一轮政策风口,都将在某些细分领域诞生几家寡头养老企业,这也是中国养老的独特机会。

在资本眼中,下一轮的政策机会在:长护险、医养结合、普惠养老、社区居家、共有产权、互联网医疗,围绕这些领域的资深或新生养老企业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Chapter 3.深度对话:资本眼中的养老行业

Q1:过去这些年,养老服务行业投资领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每家公司情况不同,从整体来看,有3点可能是比较有共性的:1)过于谨慎,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了解行业,导致错过了最早的一波投资机会;2)投资标准设定过高,不太适合发展初期的养老行业,导致错过了很多盈利能力很好,但存在一些瑕疵的公司/项目;3)过于专注轻资产模式,错过了一些明显有价值洼地的重资产项目。当然,对于投资来说,利弊是并存的。

Q2:目前盈利的优质养老项目几乎都被扫空,下一阶段投资的发力方向是什么?

的确,这几年国内比较好的养老项目几乎都已经“名花有主”,但我们认为还是会有机会,尤其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养老公司/项目,当然,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时会有一些新出现的、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项目。从投资的角度,下一阶段发力的方向除了对新机会的把握,还有对已投公司/项目的运营和资源赋能。

Q3:如何对养老项目进行估值?

养老项目的估值比较复杂,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多是“一事一议”的操作方式,但有几点是资本都比较关注的,我们称之为“A+B+C”:A、“实际运营中床位数”,关注经营现金流,通常为正即可做出合理估值;B、“已锁定增长床位数”,以法律确认的租约或协议为准,但通常会设置业绩对赌;C、“未来预期增长床位数”,这部分比较隐晦,判断标准相对复杂,目前很多公司已不再考虑这部分。

Q4:如何做投后管理?

关于投后管理,我们曾走过一些弯路,认为民营养老企业运营不规范,服务不够极致,因此把原有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撤掉,换成总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之前运营良好,且盈利的项目变得持续亏损。

每家公司因为投资方式不同、退出路径不同、团队资源不同,对于投后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更倾向于给被投企业一些合作资源(项目开拓、业务合作等)和视野上的赋能,管理更多体现在财务层面,业务层面则完全交给原有创始团队,这可能是最聪明的做法,可以发挥资本和运营的优势。

Q5:最优质养老企业/项目的画像?

最完美的画像标准是:1)已经实现盈利;2)物业权属清晰,运营资质完备;3)股权结构相对单一;4)运营团队靠谱,管理体系成熟,有人才储备,年龄结构合理;5)品牌在政府层面有一定的美誉度,争取政府项目可能性大;6)已经形成3家及以上初步连锁形态;7)在运营项目剩余租期有一定保障;8)项目整体硬件和服务具备一定品质;9)具备可复制的盈利能力;10)盈利模式不完全依赖于政府。

如果说只能选择一个,没有什么比盈利更重要了。

Q6:被投项目的发展情况与投资阶段的预判是否有差异?差异点主要是什么?

差异都是有的,但都在心理预期之内,主要差异点有2个:床位扩张和盈利情况未达到之前的承诺,不过这在养老行业也算是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其实是不建议被投企业签署对赌协议,因为在养老行业,很多东西都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几乎还没看到能完全实现对赌目标的养老企业/项目。

结语:

在资本介入养老最早的阶段,养老企业普遍渴望得到资本的认可,资本也表现出对养老行业的极大热情,这是养老资本的黄金时代。

当经历过这疯狂,无论是养老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变得更加理性,但理性的背后,其实是对未来更加坚定的看好。

在系统性回顾这些年真实发生的养老投资+收并购案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资本对于养老行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可能并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而是帮助这个被情怀充斥的行业建立起更加理性的商业思考,这对养老行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养老服务行业资本投资+收并购景回顾、趋势研判

这些变化其实都在释放着一个信号:中国养老产业正在远离浮躁,快速走向成熟。

文丨AgeClub 养老行者1988

开篇:

据考证:国内养老圈最早的投资+收并购时间发生在2013年,一个在苏州,另一个在北京,交易额都在千万元规模,这或许可以作为养老服务行业资本介入的最早萌芽期,而在这一年,国务院35号文也如期而至,从此拉开了中国养老事业的真正开端。

评价一个新兴行业是否有发展潜力,有两个简单的标准:是否有越来越多的美女加入,以及,是否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参与。显然,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养老行业两者兼具。

当时间来到2015、2016年,资本对养老项目的投资热度达到空前高潮,全国优质标的近乎被席卷一空,标志性事件是:全国知名养老品牌上海亲和源、北京汇晨分别被上市公司宜华健康、光大控股收购。

同样在2016年,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笔养老投资估值诞生:新加坡鹏瑞利集团注资7.4亿元投资上海人寿堂,占股49.9%,估值近15亿元,交易价格相当于上海人寿堂2015财年EBITDA的12.9倍。

然而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一切的发生都显得那么合情合理,上海中金瑞华(佰仁堂)利用这两年的窗口期,快速实现了10000+床位的快速扩张,这在世界养老发展史上也极为罕见。

不过,高潮终究会短暂地褪去。

当时间来到2017、2018、2019、2020年,受限于多方面原因,养老圈的投资+收并购案例开始逐年递减,资本对养老行业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出手亦变得谨慎和理智、也开始逐渐启动从投资拓展到投后管理的战略转型。

这些变化其实都在释放着一个信号:中国养老产业正在远离浮躁,快速走向成熟。

Chapter 1.全景回顾:41个案例+8个维度

中国养老行业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这些年被公布的养老服务行业投资+收并购案例屈指可数,但真相并不如此。

据AgeLifePro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国内公开和未公开的投资+收并购案例大约涉及41家养老公司,超过100个养老项目,涉及交易额达数十亿元。

Part 1:发生时间

2013年是目前可知的资本介入养老的投资元年,而2015年和2016年,无疑是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资本高潮”,共有22家养老公司先后被资本投资+收并购,占比超过50%。

除了数量的绝对优势外,这22家养老公司的含金量大多都极为优质,无论从品牌知名度、连锁规模、还是区域影响力,都是国内养老的旗帜。

Part 2:区域分布

从41家被投资+收并购养老公司的区域分布看,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占到19家,是资本介入最深、最广的地区;“华北区域”以北京为代表,占到11家;其它11家主要分布在“川渝区域”、“华南区域”,聚焦一线城市是这些年资本对养老服务企业投资的基本认识。

Part 3:注册时间

图:成立于1998年的安康通被南京新百收购

从41家被投资+收并购养老公司的工商注册时间看,有31家成立时间在2015年以前,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周期,仅有10家为2015年及以后注册,这其中不乏有些民非项目为了满足收购条件而开始设立的养老公司,因此2015年以前就开展业务的公司占比实际更高。

Part 4:主营业务

从41家被投资+收并购养老公司的主营业务看,以养老机构和护理院为代表的“机构模式”占据绝对主导,共有31家,占比高达75.6%,其余为“社区居家”,这充分体现了“机构模式”是投资机构早期最青睐的业务模式,拥有更清晰的盈利模式和可复制性。

之后养老行业的发展脉络充分验证了投资机构的判断:机构养老,尤其是带有“住院医保”的医养结合型养老/医疗机构快速发展,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几乎无一家走出来。

Part 5:盈利情况

被收购时,这41家养老公司的盈利情况也是冰火两重天,机构养老几乎全部已实现盈利,少数公司虽尚未盈利,但至少现金流已转正,与之相对应的是,社区居家养老公司绝大部分都处于业务培育+投入期,尚未实现盈利,越是市场化的公司亏损越严重,但社区居家巨大的“想象空间”依然吸引了无数投资机构。

Part 6:投资方式

“控股”是投资机构对养老公司的主流投资方式,在41家养老公司中,占比63%,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润维麟”,这家极为低调的投资机构后发制人,先后收购了:上海红日、北京华方、广东颐和、重庆合展、成都哺恩,完成了“北上广成渝”的战略布局。

与华润维麟不同,“信达风”则是“参股”财务投资的代表机构,作为最早介入养老服务行业投资的机构之一,信达风也先后完成了对无锡朗高、安徽九久夕阳红、苏州福星、天津龙福宫、重庆合展、湖南华人照护等养老企业的投资。

Part 7:投后管理

在完成投资+收并购后,绝大多数投资机构并不深度参与被投养老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经营,这类情况占比高达71%,这也符合养老服务行业的运作规律,因为一旦投资机构深度介入,往往会让本来盈利的养老公司/项目“扭盈为亏”,太多的“条条框框”也会让创始团队失去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动力。

Part 8:资本背景

图:信达风是国内第一批深度介入养老服务的投资机构之一

这些投资机构的背景以产业投资为主,主要涉及金融和保险机构,其它如:房地产、零售、医疗等也都或多或少涉及养老业务,其中有些资本既有自建自营的养老品牌,也会同时投资+收并购外部优质项目。

Chapter 2.趋势研判:下一轮投资方向变化

趋势1、从“投资行业”到“投资产业”

这些年,主流投资机构对养老产业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养老机构、社区居家、CCRC”的范畴,AgeLifePro称之为“养老服务行业的三驾马车”,但随着老年消费、老年文娱等一批创新老年商业模式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把视野从养老行业扩大到整个养老产业链,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趋势2、从“投资床位”到“投资流量”

长期以来,“床位”是资本对于一家养老公司/项目估值的重要指标。

然而,床位有4个天然的局限:1)如果没有入住率/入住速度保障,床位越多压力越大;2)即使入住率100%后,对于传统养老项目,也很难有额外的创收空间,单床位收入天花板明显;3)依靠床位扩张的发展模式并不可靠,曾经对赌的企业几乎无一实现;4)床位对应的入住客群平均年龄80+,覆盖面有限。

正式基于以上几个原因,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意识到:老年赛道的投资价值应该从关注“养老床位”转向关注“客户流量”,拥有更多、更高质、更粘性的老年客户流量平台未来将有更大的投资价值,也会成为养老产业链所有服务和产品业务的重要渠道入口。

趋势3、从“投资机构”到“投资居家”

虽然目前尚无成功的居家养老盈利模式,虽然曾经的被投项目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但随着政策和市场向好,投资机构依然对居家养老充满想象,也更加更好依托“机构”、“家政”、“商业保险”、“长护险”、“医疗”等为根基的创新居家养老模式。

趋势4、紧贴政策风口:长护险、医养结合、普惠养老、社区居家、共有产权、互联网医疗

图:“共有产权养老社区”是否有望全国推广?

中国养老行业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每一轮政策风口,都将在某些细分领域诞生几家寡头养老企业,这也是中国养老的独特机会。

在资本眼中,下一轮的政策机会在:长护险、医养结合、普惠养老、社区居家、共有产权、互联网医疗,围绕这些领域的资深或新生养老企业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Chapter 3.深度对话:资本眼中的养老行业

Q1:过去这些年,养老服务行业投资领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每家公司情况不同,从整体来看,有3点可能是比较有共性的:1)过于谨慎,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了解行业,导致错过了最早的一波投资机会;2)投资标准设定过高,不太适合发展初期的养老行业,导致错过了很多盈利能力很好,但存在一些瑕疵的公司/项目;3)过于专注轻资产模式,错过了一些明显有价值洼地的重资产项目。当然,对于投资来说,利弊是并存的。

Q2:目前盈利的优质养老项目几乎都被扫空,下一阶段投资的发力方向是什么?

的确,这几年国内比较好的养老项目几乎都已经“名花有主”,但我们认为还是会有机会,尤其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养老公司/项目,当然,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时会有一些新出现的、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项目。从投资的角度,下一阶段发力的方向除了对新机会的把握,还有对已投公司/项目的运营和资源赋能。

Q3:如何对养老项目进行估值?

养老项目的估值比较复杂,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多是“一事一议”的操作方式,但有几点是资本都比较关注的,我们称之为“A+B+C”:A、“实际运营中床位数”,关注经营现金流,通常为正即可做出合理估值;B、“已锁定增长床位数”,以法律确认的租约或协议为准,但通常会设置业绩对赌;C、“未来预期增长床位数”,这部分比较隐晦,判断标准相对复杂,目前很多公司已不再考虑这部分。

Q4:如何做投后管理?

关于投后管理,我们曾走过一些弯路,认为民营养老企业运营不规范,服务不够极致,因此把原有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撤掉,换成总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之前运营良好,且盈利的项目变得持续亏损。

每家公司因为投资方式不同、退出路径不同、团队资源不同,对于投后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更倾向于给被投企业一些合作资源(项目开拓、业务合作等)和视野上的赋能,管理更多体现在财务层面,业务层面则完全交给原有创始团队,这可能是最聪明的做法,可以发挥资本和运营的优势。

Q5:最优质养老企业/项目的画像?

最完美的画像标准是:1)已经实现盈利;2)物业权属清晰,运营资质完备;3)股权结构相对单一;4)运营团队靠谱,管理体系成熟,有人才储备,年龄结构合理;5)品牌在政府层面有一定的美誉度,争取政府项目可能性大;6)已经形成3家及以上初步连锁形态;7)在运营项目剩余租期有一定保障;8)项目整体硬件和服务具备一定品质;9)具备可复制的盈利能力;10)盈利模式不完全依赖于政府。

如果说只能选择一个,没有什么比盈利更重要了。

Q6:被投项目的发展情况与投资阶段的预判是否有差异?差异点主要是什么?

差异都是有的,但都在心理预期之内,主要差异点有2个:床位扩张和盈利情况未达到之前的承诺,不过这在养老行业也算是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其实是不建议被投企业签署对赌协议,因为在养老行业,很多东西都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几乎还没看到能完全实现对赌目标的养老企业/项目。

结语:

在资本介入养老最早的阶段,养老企业普遍渴望得到资本的认可,资本也表现出对养老行业的极大热情,这是养老资本的黄金时代。

当经历过这疯狂,无论是养老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变得更加理性,但理性的背后,其实是对未来更加坚定的看好。

在系统性回顾这些年真实发生的养老投资+收并购案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资本对于养老行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可能并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而是帮助这个被情怀充斥的行业建立起更加理性的商业思考,这对养老行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