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值观察 黑森林
编辑|小市妹
作为关系民生的行业,方便食品长久以来都如同一艘大船,浮沉在时代一浪一浪涌动的潮流中。
从2010年惨烈的“千团大战”,到2018年遽然打响的无锡外卖“三家争霸”,餐饮互联网+大战多年,陪伴国人三十多年的方便面笼罩在了阴影之下。
于是乎,有人问:外卖“当道”的今天,方便面、方便速食产品将要过时了吗?仅仅两年后,市场就给出了明确回答。
世界方便面协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及香港市场的方便面总需求为414.5亿份,达5年来新高。依照尼尔森提供的数据,今年1-6月份,中国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上升5.6%,销售额实现11.5%双位数同比增长。
数字化创新助方便面企业 从容应对,稳度变局
回看这几年,自热火锅、自热面、螺蛳粉、方便粉丝等网红品牌不断涌现,传统方便面巨头们也翻着花样推出诚意新品,用多年研发积累结结实实地秀了一把创意。
已成气候的方便食品掀起“正餐化”潮流,将投资人的眼光从互联网+的眼花缭乱中拉了过来。
在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随着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而兴起的“宅”生活、“懒人效应”等都是方便食品爆发的原因。市场空间大,成长快,利润大涨,所以资本对方便食品的青睐度越来越高。
但真正代表这个产业开始爆发的,却是方便面企业所上演的“王者归来”。
在发生戏剧性变化的2020上半年,方便面行业从容应对,在“六保六稳”的政策大局中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中坚地位。
一时间,紧随口罩消毒液,方便面也成为了紧俏物资,销量暴增,各地超市被一抢而空。所幸这种情况并没持续多久,因为在日渐成熟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指导下,各大方便面企业迅速复工并实时调节产能,顶住了供应压力,也赶上了市场恢复后的再次爆发。
但短时间的需求激增还仅仅是行业新气候的开始。
在创新产品爆发的带动下,全国方便食品行业2020年前五个月的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平均超过103,同比连续增长3%以上。其中,大、中型方便食品企业的营业收入累计达到1138.1亿元,同比增长6%;利润总额累计达到78.6亿元,同比增长17.3%。
对此,凯度咨询的专家表示,在疫情期间很多品类的头部品牌都是属于增长状态。除了知名度较高之外,品牌增长的背后逻辑是消费者对这些大品牌的信任。
迭代升级,一个高端化、正餐化的 蓝海市场正在形成
回顾方便面行业的上一次历史转折,发生在三十年前。
改革开放砸开了体制的坚冰,奋勇下海的人潮汇聚到食堂与厨房之外的方便食品市场。整个80年代,各地方便面产业从无到有,遍地开花,迅速繁荣起来。
进入90年代初,市场分化已经非常严重。早期的国产方便面价廉质次,每包几毛,跟不上人们高涨的对营养和美味的需求。另一方面,进口面量少价高,超过了工薪阶层一餐的预算。
市场催促着方便面的进化,劲道面条、桶碗包装、多料包以及中国独有的附赠叉子的举措由此纷纷出现,进入了全国品牌化的运营新时代,“国民食品”的市场地位一直持续到今天。
但近几年互联网外卖的兴起挤压了方便面市场空间,也使其进入了又一次产业升级的节点。
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节奏的加速,提升了方便食品需求的同时,也使得方便面行业面临消费者对健康、营养需求的又一次挑战。方便面必须再次跟上时代变化。
于是,各家企业开始专注地培育自身的优势品牌,探索从口味、营养、包装到锁鲜、萃取技术等方面的高端化升级,高大上的航天技术也开始被“国民食品”纳为己用。
所以,过去几年,尽管在很多人眼中,是方便面全国销量下滑的时期,但细看之下,却也是脱胎换骨的阵痛期。
经过全行业不断探索技术迭代,各种营销方式逐渐渗透,“非油炸”“健康”等理念的不断强化,人们对于方便面的观念从过去“低端、不健康、没营养”的应急食品在向家庭正餐化食品过渡,行业止跌回升迎来复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