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西方节日的浪漫气氛渐入佳境;与此同时,在山东聊城,一场盛会正在举行——临近岁末,我们取悦身心的方式不止一种。
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冬藏”的养生之道。冬至时节,“第九届阿胶滋补节”在山东聊城开幕,上海报业记者团和一行消费者组团抵达东阿县。在两天的行程中,品尝了摆盘豪放的山东美食、参观了规模恢弘的阿胶生物科技园、游览了影视基地东阿阿胶城……为即将慕名前往这座中国阿胶之乡的游客探好路。
第一站中国阿胶博物馆
追寻百年沉淀记忆
在本届阿胶滋补节开幕式上,随着主持人缓缓翻开东阿阿胶的百年历史档案,现场观众领略了阿胶的千年历史和荣耀沉浮。
冬至时节话养生,随着寒冬的到来,滋补养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中国江浙沪和珠三角等南方地区,父母、祖父母辈每到冬日时节,都会记得通过膏方、煲汤等方式“补补身子”。
难怪乎当一行人走进中国阿胶博物馆,似曾相识的怀旧气息迎面扑来。
这座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兴建的中国阿胶博物馆展示的是3000多年来阿胶发展演化的历史、独特的生产工艺等。其中,阿胶繁复的制胶技艺、清同治年间的老阿胶、阿胶中的极品“九朝贡胶”、自秦汉以来至民国时期生产阿胶的工具等,也都引起了游客的极大兴趣。除此,关于东阿阿胶如何得名?东阿水之于阿胶的意义?是如何成为贡胶的?诸多问题都在这里得以解答,脉络清晰。
一行人饶有兴致地在馆内慢慢逛着,且听专业的讲解员一一讲解补充,关于阿胶的来龙去脉,也有几分了然于胸了——不得不承认,博物馆的乐趣就在于此。
第二站 “透明工厂”
秉传统工艺之髓 承现代科技之身
“透明工厂”其实叫做“阿胶生物科技园”。之所以称其为“透明工厂”,是因为这座工厂对游客“全开放”。透过玻璃墙面,游客可以看到在现代化高科技设备的检测和操作下,阿胶的生产过程。透过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见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无菌厂房里,流水线上的女工不时拿起一块差不多已是成品的阿胶块,然后另一只手从旁边的热水中取出粗棉布,对阿胶块进行擦拭。据介绍,“擦胶”是阿胶制作过程中一道非常传统的工序,用湿粗布擦拭胶块的六面擦至光亮,且显现出直而明显的粗布纹理最终使胶块呈现出“布纹清晰、色如琥珀”的外貌特征。为保持传统工艺的传承,此环节都由“女将”完成。
和想象中的科技园有所不同,这座占地512亩的阿胶生物科技园的建筑本身就很有看头:由美国5+design公司设计的科技园在规划时就将它定位为“集生产、物流、工业旅游、体验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数幢外观一模一样的大楼连排而建,以空中架起的玻璃廊桥作为连接,引领游客沿着精心设计的参观路线,一路参观与公司文化和产品知识。
在参观过程中,工厂还贴心地在游览路线中安排了品尝区域,新鲜出炉的产品早早地放置在一旁的长桌上,游客可以自行拿取品尝,混合着芝麻、核桃的果仁香味和阿胶本身的甜香,为旅程又添了几分乐趣。
第三站东阿阿胶城
探秘《大宅门》剧组拍摄基地
按照一比一比例打造的民国时期风韵十足的复古建筑,店铺、银行、酒馆、古楼、长街应有尽有。转角处,一面斑驳的泥墙、一栋小小的茅草屋,又透着点老济南、老东阿的岁月余韵来。
作为鲁西地区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东阿阿胶城先后拍摄了《大宅门1912》、《小白菜奇案》、《茶魂》、《雪鹰》、《铁血将军》等影视剧。随着影视剧的热播,东阿阿胶城如今已是“山东不得不去100个旅游景点”之一和“山东省旅游摄影基地”。古朴的建筑、青灰的道路、久远的广告牌……探寻昔日拍摄地,走一走“旧时”老街,感受剧中悲喜。
既然来到东阿阿胶城,在这里安排一顿顶有当地特色的“驴肉火锅”则是必须的。城中这家驴肉火锅店名叫“福寿宫”,是个四合院似的宅子。火锅是一人一份的小锅汤底,调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自己调配。这里的驴肉都来自阿胶黑毛驴养殖基地,肉质新鲜。而所谓“全驴火锅宴”自然是有幸品尝了驴的各个部分——驴肉、驴心、驴肠、驴腱子肉……美味混合着阿胶豆浆的香味布满了整个房间,让人垂涎三尺。待切成薄片的肉在汤里涮开后,肉色依旧保持红色,吃起来鲜嫩可口,倒是别有一番风味。看来,古人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真是有据可循的。寒冷的冬季正是食用驴肉的时候,小火锅在电磁炉上一会功夫就“突突”冒泡,一股脑地涮上各色驴肉和当季蔬菜,再点上一份特色驴肉水饺,怎一个惬意了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