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不可能的人之间的情感羁绊,这部片比《模仿游戏》更治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不可能的人之间的情感羁绊,这部片比《模仿游戏》更治愈

宽容理解不分年龄性别。

文|巴塞电影

借助战争背景,探讨同性恋相关话题,这种双重残酷下的语境,往往能够催逼出至真之情,当然,这种恋情带给影片主人公的更多是生死抉择,以及隐秘生活。

比如,康伯巴奇2014年主演的《模仿游戏》,将图灵的深柜恐惧表现地入木三分。

前不久,同样是英国,上映了一部同样是讲述二战背景下,一位女同性恋和一位失去父亲的男孩如何相互拯救的治愈故事——《夏日国度》。

本文有剧透。

1

深居简出的爱丽丝,是英格兰肯特郡的一位作家,她倾心研究有关女巫、神话和传说的相关故事,并且用科学理论加以解释,著述成书。

经常和怪力乱神的故事打交道,家中陈列的也多是奇幻的地图和资料,这让爱丽丝在当地村民的心中覆盖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而且爱丽丝不婚独居,发型和穿着就像个吉普赛人。

所以,她在村中的口碑一向不好。小孩会经常在她的信箱口倾倒烟灰、草屑等垃圾,还一边叫嚷着“女巫!女巫”,对爱丽丝嘲讽不断。

与她年岁相仿的妇人,由于每每与爱丽丝搭讪而不得回应,纷纷侧目相视,面露不屑和鄙夷。

既然在周围人的口碑中屡屡失势,爱丽丝也像是破罐子破摔一样,常常对小孩使出作弄手段,更显示出自己特立独行的不羁性格。

比如,在买烟的过程中,她看到有个小女孩想买巧克力,可由于战时经济管制政策,母亲没有足够的购物券,这让小女孩闹腾不止。

这时候爱丽丝向店家老板提出要买上一包巧克力,正当大家以为爱丽丝善心大发,终于怜惜儿童时,她却面露狡黠表情,拿上巧克力就风一般地走出商店,让在场的妇女们懵圈,而小女儿则大声哭叫。

这不禁让人想起来了美剧《杀死伊芙》中的“小变态”。

悭吝、孤僻、傲慢、乖张,集如此之多不入群的性格的爱丽丝,像是一个天然的绝缘体。

但她却面临着收养一个小男孩的重任。

由于二战时期,德军没日没休地轰炸伦敦等大都市,让英国当局不得不将大批的儿童遣往周边没有战事的村落地区,让每户村民收养几位都市儿童。小男孩弗兰克,便是这样一个来自伦敦的疏散儿。

一 开始,爱丽丝严厉拒绝,她不愿接收养育这个腼腆可爱的小家伙,可出于无奈,她不得不让弗兰克待在自家。不过,她也说出了前提:只会照顾弗兰克一个星期,之后他必须离开。

一场看似非常不愉快的领养关系就这样开始了,本以为两人之间会水火不能交融,然而就在这一周的相处过程中,爱丽丝和弗兰克之间竟然慢慢产生羁绊,甚至相互治愈,最终形成了莫名的亲密关系。

2

一开始,爱丽丝对待弗兰克相当冷漠,甚至不管不顾。

弗兰克一进门,爱丽丝没有丝毫的嘘寒问暖,而是自顾自地冲了一杯咖啡就去工作。

等到晚餐时刻,也没有为弗兰克准备食物,她只是朝盘子里甩着生肉、生鸡蛋和面包,就匆匆了事。

两人真正的交流,要从弗兰克对爱丽丝工作领域的关注开始。尽管弗兰克从学校同学的口中得知,爱丽丝很可能是个纳粹卧底,而且是个女巫,整天在摆弄邪门歪道的事情。

但是,等到弗兰克看到爱丽丝做的大量调查,他发现了枯燥的学术论文下,有趣的海市蜃楼现象。

随着相处日益增多,弗兰克也对爱丽丝的婚恋和家庭表示疑问:送你礼物的女士是你的爱人吗?

在这一私密性的询问下,爱丽丝首次向我们显示了她内心深藏多年的秘密:原来她是个女同性恋,之前虽然有过相爱的情人,但是最终,由于对方想要一个正常的家庭和孩子,所以选择了离开爱丽丝。

面对爱丽丝的坦诚,弗兰克表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宽容和认同,他的那句“嫁给不爱的人更糟糕”彻底打开了爱丽丝的心防。

这让爱丽丝第一次从心底接纳了这个男孩。

原因只有一个:弗兰克给予了她别人从未给予的关注和理解。

尊重爱丽丝的工作,认同爱丽丝的性取向,这两点让弗兰克成为最能理解爱丽丝的那个人,尽管他还是个孩子,但却有着比大人还要宽容的内心。

当然,治愈是双方面的。当弗兰克的父亲在战争中牺牲时,爱丽丝没有选择直愣愣地告诉他,而是先瞒着,待到瞒不住时,驱车千里,赶赴伦敦轰炸点寻找弗兰克。

甚至在弗兰克差点落水溺亡时,奋不顾身地投海相救。

一个是父亲战死,母亲在情报机构工作,不能照顾自己的男孩;一个是由于时代伦理观念限制,不得不封闭自己,成为一个离群索居不被人理解的寡家孤人。

弗兰克和爱丽丝之间的相知相守,让战争背景和时代的苦痛,得以治愈和暖化。

3

《夏日国度》的导演杰西卡·斯维尔,是一名80后著名的喜剧作家,之前在2018年,和BBC合作过一部短片《女主角》,引起过不少人的关注。

在这部8分钟短片中,斯维尔采用电影女主角选角现场的片段,勾勒出对于种族主义、女性身体消费的讽刺和批判。

同样,在《夏日国度》中,我们也能看到斯维尔对于肯特郡村民的轻微批评。但是和《女主角》不同的是,《夏日国度》明显是要在破碎的内心中,重建温暖和煦的治愈底色。

最为明显的,便是片中对于“夏日国度”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爱丽丝看来,所谓的“天堂”只是基督让自己内心得到宽慰的寄托物,实际上并不存在。她更愿意相信传说中的“夏日天堂”,这是异教徒们信奉的灵魂国度,人在死去之后,都会去往该地。

为了将这个虚幻的概念具象化,影片特地将“夏日国度”的概念,与爱丽丝研究的“海岸堡垒幻境”结合,从而令海市蜃楼的景象成为片中具有治愈功能的符号。

当然,这部电影和《模仿游戏》相比,有着明显的人为大团圆结局色彩。虽然爱丽丝和恋人薇拉曾经错过,但是影片最后惊奇道出:弗兰克就是薇拉的儿子。加上弗兰克父亲的战死,无形中造成了“最完美”的结局:拥有子嗣的薇拉,带着弗兰克,和心爱的爱丽丝一生相守,不受旁人非议地生活。

虽然这让本片的暖心效果大增,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同性恋爱来说,未免太过梦幻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不可能的人之间的情感羁绊,这部片比《模仿游戏》更治愈

宽容理解不分年龄性别。

文|巴塞电影

借助战争背景,探讨同性恋相关话题,这种双重残酷下的语境,往往能够催逼出至真之情,当然,这种恋情带给影片主人公的更多是生死抉择,以及隐秘生活。

比如,康伯巴奇2014年主演的《模仿游戏》,将图灵的深柜恐惧表现地入木三分。

前不久,同样是英国,上映了一部同样是讲述二战背景下,一位女同性恋和一位失去父亲的男孩如何相互拯救的治愈故事——《夏日国度》。

本文有剧透。

1

深居简出的爱丽丝,是英格兰肯特郡的一位作家,她倾心研究有关女巫、神话和传说的相关故事,并且用科学理论加以解释,著述成书。

经常和怪力乱神的故事打交道,家中陈列的也多是奇幻的地图和资料,这让爱丽丝在当地村民的心中覆盖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而且爱丽丝不婚独居,发型和穿着就像个吉普赛人。

所以,她在村中的口碑一向不好。小孩会经常在她的信箱口倾倒烟灰、草屑等垃圾,还一边叫嚷着“女巫!女巫”,对爱丽丝嘲讽不断。

与她年岁相仿的妇人,由于每每与爱丽丝搭讪而不得回应,纷纷侧目相视,面露不屑和鄙夷。

既然在周围人的口碑中屡屡失势,爱丽丝也像是破罐子破摔一样,常常对小孩使出作弄手段,更显示出自己特立独行的不羁性格。

比如,在买烟的过程中,她看到有个小女孩想买巧克力,可由于战时经济管制政策,母亲没有足够的购物券,这让小女孩闹腾不止。

这时候爱丽丝向店家老板提出要买上一包巧克力,正当大家以为爱丽丝善心大发,终于怜惜儿童时,她却面露狡黠表情,拿上巧克力就风一般地走出商店,让在场的妇女们懵圈,而小女儿则大声哭叫。

这不禁让人想起来了美剧《杀死伊芙》中的“小变态”。

悭吝、孤僻、傲慢、乖张,集如此之多不入群的性格的爱丽丝,像是一个天然的绝缘体。

但她却面临着收养一个小男孩的重任。

由于二战时期,德军没日没休地轰炸伦敦等大都市,让英国当局不得不将大批的儿童遣往周边没有战事的村落地区,让每户村民收养几位都市儿童。小男孩弗兰克,便是这样一个来自伦敦的疏散儿。

一 开始,爱丽丝严厉拒绝,她不愿接收养育这个腼腆可爱的小家伙,可出于无奈,她不得不让弗兰克待在自家。不过,她也说出了前提:只会照顾弗兰克一个星期,之后他必须离开。

一场看似非常不愉快的领养关系就这样开始了,本以为两人之间会水火不能交融,然而就在这一周的相处过程中,爱丽丝和弗兰克之间竟然慢慢产生羁绊,甚至相互治愈,最终形成了莫名的亲密关系。

2

一开始,爱丽丝对待弗兰克相当冷漠,甚至不管不顾。

弗兰克一进门,爱丽丝没有丝毫的嘘寒问暖,而是自顾自地冲了一杯咖啡就去工作。

等到晚餐时刻,也没有为弗兰克准备食物,她只是朝盘子里甩着生肉、生鸡蛋和面包,就匆匆了事。

两人真正的交流,要从弗兰克对爱丽丝工作领域的关注开始。尽管弗兰克从学校同学的口中得知,爱丽丝很可能是个纳粹卧底,而且是个女巫,整天在摆弄邪门歪道的事情。

但是,等到弗兰克看到爱丽丝做的大量调查,他发现了枯燥的学术论文下,有趣的海市蜃楼现象。

随着相处日益增多,弗兰克也对爱丽丝的婚恋和家庭表示疑问:送你礼物的女士是你的爱人吗?

在这一私密性的询问下,爱丽丝首次向我们显示了她内心深藏多年的秘密:原来她是个女同性恋,之前虽然有过相爱的情人,但是最终,由于对方想要一个正常的家庭和孩子,所以选择了离开爱丽丝。

面对爱丽丝的坦诚,弗兰克表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宽容和认同,他的那句“嫁给不爱的人更糟糕”彻底打开了爱丽丝的心防。

这让爱丽丝第一次从心底接纳了这个男孩。

原因只有一个:弗兰克给予了她别人从未给予的关注和理解。

尊重爱丽丝的工作,认同爱丽丝的性取向,这两点让弗兰克成为最能理解爱丽丝的那个人,尽管他还是个孩子,但却有着比大人还要宽容的内心。

当然,治愈是双方面的。当弗兰克的父亲在战争中牺牲时,爱丽丝没有选择直愣愣地告诉他,而是先瞒着,待到瞒不住时,驱车千里,赶赴伦敦轰炸点寻找弗兰克。

甚至在弗兰克差点落水溺亡时,奋不顾身地投海相救。

一个是父亲战死,母亲在情报机构工作,不能照顾自己的男孩;一个是由于时代伦理观念限制,不得不封闭自己,成为一个离群索居不被人理解的寡家孤人。

弗兰克和爱丽丝之间的相知相守,让战争背景和时代的苦痛,得以治愈和暖化。

3

《夏日国度》的导演杰西卡·斯维尔,是一名80后著名的喜剧作家,之前在2018年,和BBC合作过一部短片《女主角》,引起过不少人的关注。

在这部8分钟短片中,斯维尔采用电影女主角选角现场的片段,勾勒出对于种族主义、女性身体消费的讽刺和批判。

同样,在《夏日国度》中,我们也能看到斯维尔对于肯特郡村民的轻微批评。但是和《女主角》不同的是,《夏日国度》明显是要在破碎的内心中,重建温暖和煦的治愈底色。

最为明显的,便是片中对于“夏日国度”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爱丽丝看来,所谓的“天堂”只是基督让自己内心得到宽慰的寄托物,实际上并不存在。她更愿意相信传说中的“夏日天堂”,这是异教徒们信奉的灵魂国度,人在死去之后,都会去往该地。

为了将这个虚幻的概念具象化,影片特地将“夏日国度”的概念,与爱丽丝研究的“海岸堡垒幻境”结合,从而令海市蜃楼的景象成为片中具有治愈功能的符号。

当然,这部电影和《模仿游戏》相比,有着明显的人为大团圆结局色彩。虽然爱丽丝和恋人薇拉曾经错过,但是影片最后惊奇道出:弗兰克就是薇拉的儿子。加上弗兰克父亲的战死,无形中造成了“最完美”的结局:拥有子嗣的薇拉,带着弗兰克,和心爱的爱丽丝一生相守,不受旁人非议地生活。

虽然这让本片的暖心效果大增,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同性恋爱来说,未免太过梦幻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