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劲旅网
还记得全球疫情最严重的的那几个月,想要从海外回国的百万留学生们吗?
一张回国机票眼瞅着一天之内涨价数十次,从有折扣到全价、从经济舱到商务舱、从加价一倍到十倍,最终单张国际机票能20多万一张。
即便如此,一票难求。
从尚有少数到眨眼秒没,最终到无论出多少钱也买不到一张哪怕中转全世界最后回国的机票……中国留学生艰难回国路,可以说完全是用白花花的银子铺出来的。
然而,留学生挥泪撒掉的大把银子不一定是被航司赚走,真正获利的是票代和黄牛们。
不过,短短4个月后,曾经被大肆收割的“韭菜们”,开始来向当时坐地起价的票代和黄牛们秋后算账了。
有媒体报道,北京和上海两地已经成立专案组,对在疫情期间兜售天价回国机票的票代和黄牛,将以诈骗形式立案调查。受到这一消息鼓舞,多位在疫情期间被诈骗的消费者已经成功从票代手中拿回机票差价。
据报道,上海市公安局国际机场分局在8月9日向一家商旅公司发放调查取证通知书,要求调取:
1、该公司从2020年2月1日至今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购买国际机票的交易记录。
2、上述国际机票的出售记录等详细信息。
警方调查显示,该公司内部有人员私自代理机票,最终以涉嫌职务侵占罪进行刑事拘留。
即便是警方不插手,消费者依然是可以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早在4月6日,民航局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疫情期间国际机票销售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通知》要求,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五个一”疫情防控政策实施期间,要加强国际机票销售渠道管理,对国际机票全部采取直销模式。同时,对已由代理企业销售的国际机票要加强管控,严禁换票,订座及购票后禁止更改旅客姓名,以杜绝中间环节倒票、炒票行为。
有一位消费者就是在7月份得知了这一通知内容之后,开始向曾经以10万元高价卖给自己一张从加拿大温哥华直飞成都机票的票代那维权,通过向航司投诉,该票代向其退回了6万元的差价。
不过,能够有维权意识并且知道如何维权的消费者目前还是少数中的少数。
部分消费者之所有没有找票代或者黄牛维权,抱有这种心理:在疫情最严重之时,国际航班大面积停飞,回国人数丝毫未减,造成供需失衡,在此情况下,稀缺商品价格被抬高属于正常市场溢价行为。
这是消费者不了解票代和黄牛的玩法,供需失衡下商品价格上涨是客观事实,但票代和黄牛的暗箱操作,却是将价格一路推向天际的幕后黑手。
民航局对票价变化有严格规定,国际机票有全价经济舱和全价公务舱金额限制,当某条航线供大于求,机票价格自然上涨,但不能高于机票全价金额。航司要调整国际航空运价,必须向民航局申请,后者会综合政策、运价、市场环境、汇率等多种因素后,最终决定是否批准。
一旦国际机票价格超过全价,必定是违规的。
那票代和黄牛为何能够层层加价,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背后逻辑。
“票代”是机票代理机构简称,这些机票代理机构是航司重要分销渠道。按照操作流程,票代可以从中航信购买机票“端口”,只有拿到这些宝贵的“端口”,才能查看航司国际航线座位剩余状况、票价变动、航班动态等一手及时信息。
正常情况下,消费者通过票代购买国际机票,后者只需要输入旅客护照号等基础信息后,就能够成功预订,并且在一个固定期限出票(一般为24小时)。
但这一流程中有一个BUG,票代可以利用任意一个护照,先将热门国际机票提前“虚拟预订”,也就是业内称的“占座”,等到真正有需求的旅客上门,再取消这一“虚拟预订”,输入真实的消费者护照信息后,这张国际机票才被真正预订。
疫情期间,国际机票稀缺紧张,消费者通过正常途径根本订不到国际机票,但是私下里票代和黄牛手上却有大量国际机票,就是通过上述所谓的“虚拟占座”方式,提前锁定下来的。
由于锁定批量的国际机票需要大量用户信息,并非个人能够搞定,所以往往都是票代机构甚至是中大型票代机构的公司行为,通过发动全公司员工利用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所掌握的部分消费者信息来抢资源,囤到足够多的国际机票资源。
后面的剧情就简单多了,手握国际机票资源的票代机构可以根据行情起伏,决定如何加价。与此同时,票代机构还会向更低层次的小票代机构、黄牛等层层转卖、分销国际机票资源,从一张国际机票向下分销开始,层层加价,最后到了消费者手里到底转了多少层,加了多少价,恐怕票代和黄牛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如此一来,高于原票价全价N倍的国际机票就出现了,18万、20万的天价国际机票屡见不鲜,真是“票代多大胆,票价多高产”。
天价国际机票问题3月就被曝出,监管机构、航司难道没看到?
当然不是。
仔细搜索民航局和各大航司新闻可以发现,针对这一违规行为的监管动作从没停止。
4月,民航局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鲁颂表示,个别不法销售代理和黄牛利用技术手段,采取虚占座位,再加高价格倒卖这种行为,严重的扰乱了我国的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秩序,严重侵害了旅客的合法权益,必须大力整治。
各大航司在4月相继发出监管公告。
东航发布《关于遏制违规加价销售机票行为的紧急公告》称:凡购买机票时支付的费用高于公布运价的旅客,请向东航投诉举报并提供相应的购票过程和支付凭证,东航将进行调查处理并协助旅客维护合法权益。
国航宣布暂停在全球各订座系统及境内OTA旗舰店发布国际、地区航班信息,引导旅客通过直销渠道购票。
南航向代理商发出《关于规范客票销售的通知》称,市场上有些不良机票代理趁机而入,虚占航班座位、哄抬机票价格、重复多次购票、发布虚假信息,以此欺骗旅客,严重违反了南航的管理规定,且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严重损害了旅客权益。针对以上情况,南航重申,一经发现与核实,将按相关规定对违规代理从严处罚。
此外,南航在3月对涉及违规占座的90家代理屏蔽了订座配置,同时,对涉及违规使用集团客户运价的3家代理停止销售南航授权。
民航局和航司的监管并没有吓退票代和黄牛。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天价国际机票的利润有多厚?劲旅君了解到的一个案例,一家有票代资质的旅行社,短短2个月赚到500万以上纯利润,真正操刀的人员只有区区几个。想要通过正常的旅游业务赚到这笔钱需要多久?
《2019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当年全国共有38943家旅行社,旅游业务利润233.27亿元,平均每家60万元。
两相对比,票代和黄牛们“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就不稀奇了。
在民航局和航司监管加强之后,航司大幅缩短了票代订票和出票之间的时间,从24小时到3小时,甚至到20分钟,就是为了让票代来不及揽客。
但这并未难倒票代和黄牛们,他们通过提前收取预定金和收集消费者信息的方式,巧妙避开这一监管措施,依然能够大肆买卖。
北京和上海两地警方成立专案组向票代和黄牛们释放出一个“危险信号”,为什么现在才想起秋后算账?
一方面,很多消费者现在才反应过来,自己被诈骗了,纷纷需求法律咨询和报警;另一方面,在疫情相对稳定后,警方也能够腾出更多精力来调查取证。
这股监管之风能够持续多久?
就看有多少消费者能够出来发声并维护自身权益。目前向警方反馈并要求维权的人并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被秋后算账,票代行业人士也坐不住了。天价机票并不是票代和黄牛们一方撑起来的,这是一条涉及多方利益的黑色产业链。
很多票代行业人士冷笑:
油水这么大的一条黑色产业链,航司仅凭几个所谓的严惩公告就能撇清自己的责任?源源不断流向黑市的国际机票到底是怎么被放出去的,航司里的部分人是不是心里也有点数?
此外,疫情让很多票代机构遭受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大型票代机构,在前些年“提直降代”之下,原本就活得颤颤巍巍,疫情更是一拳将其打倒,所谓倒卖“天价国际机票”,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条道路,要不然公司几百号人靠什么养?企业靠什么熬到行业复苏那一天?
有票代从业者也抱怨消费者,现在嫌贵了,觉得被诈骗了,当时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找票的时候,又忘了是谁给帮忙的吧?有骨气当时就别找票代和黄牛啊?!规规矩矩去买票啊。
回看整个事件,民航局、航司、票代、黄牛、消费者……到底谁对谁错,似乎没人能掰扯讲清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