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国英
编辑 | 邓江
川南资中,沱江河畔,有一座千年小镇——银山镇,是资中县幅员面积第三大镇、内江市幅员面积第九大街道(镇)。
内江由于盛产甘蔗,鼎盛时期糖产量占到全川的68%、全国的26%,故被誉为“甜城”。
银山镇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重镇,也是资中与内江市之间的经济文化交通最发达的卫星城镇。旧时位于沱江水运要冲,现在成渝铁路、G321广成公路、G76厦蓉高速、内遂、内宜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纵贯全境,距成渝两大城市也只100多公里。成渝铁路在这里设有银山镇站,厦蓉高速也有专门一个银山出口。
是什么能让铁路和高速都要在银山这个小地方“刹一脚”?这一切都要从抗战时期说起。
抗战时期,日寇封锁我国沿海交通,切断我国汽油的进口渠道,致使我国汽油奇缺,而滇缅公路、驼峰航线运能不足,无法满足汽车和飞机的燃料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陈茂椿(1911年出生,四川资中人)与老师魏岩寿(1900年出生,浙江鄞县人,中央大学教授、酒精专家、任国家资源委员会酒精工业总工程师、中国微生物学家、应用化学家、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的先驱)等撤退到四川的师生科技救国,共同研究,利用糖蜜混合物通过发酵蒸馏,去掉白酒中的水分,成功研制出可以用来作飞机燃料“无水酒精”。当时的报纸评论称此为:“世界上一大创举!”

四川抗战前无酒精厂。据内江市档案局资料记录:1938年9月,当时的四川省政府与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在椑木镇合办的四川酒精厂开工,是当时大后方第一家酒精厂;1939年7月,国民政府军政部在白马庙(现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设立了军政部第一酒精厂,为第二家酒精厂。随后,外省的一些酒精厂迁入四川。
据文史资料记载,抗日战争开始以后,陕西省咸阳酒精厂,为躲避战乱和日机轰炸,于1938年12月将粮食酒精生产线搬到贵州遵义,糖蜜酒精生产线内迁到四川沱江河畔的资中银山镇。利用资中、内江糖蜜和煤炭资源丰富以及公路和水路便宜的有利条件,制造糖蜜酒精,取名“资中酒精厂”,次年11月建成投产。


资中酒精厂由建筑学家童寯设计。童寯,满族,沈阳人,1900年10月2日出生。192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高等科。同年秋,公费赴美,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与杨廷宝、陈植、梁思成等先后同窗学习。1928年冬,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1930年,赴欧洲英、法、德、意、瑞士、比、荷等国考察建筑。从欧洲回国即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先后任教授、系主任。1938年,接受资源委员会技术长官叶诸沛之邀辗转至重庆,亲自设计了资中酒精厂。

厂长兼总化工工程师张季熙(广东揭阳人),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沪大,后入北京大学,1922年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世界酵糖权威专家。1924年回国,中国资源委员会委员、曾任广西省酒精厂厂长、1945年受命赴台湾,任台湾屏东糖厂厂长,后来任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协理。



这一科研成果受到了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资中人)的高度重视,便与时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联系,由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与建设厅共同投资十万元作为研制经费。

随着抗战的持续深入,沿海省市相继沦陷,为保证抗战燃料之急需,1939年国民政府将四川所属资中、简阳、泸州、纳溪、内江、重庆、北泉、广汉酒精厂和四川酒精厂等九厂合并改组,在资中银山镇建成西南第一大糖酒厂——“资川酒精厂”,以资中酒精厂为总厂,并在简阳、泸州设分厂。采用德国进口设备,充分利用制糖副产的糖蜜及粮食为原料,生产加工提炼出高浓度酒精和无水动力酒精,浓度为95度的酒精专供汽车使用,浓度为99度的酒精专供飞机使用。



1938年12月9日《新华日报》的“酒精的话——内江四川酒精工厂一瞥”对其予以充分肯定:“酒精是和抗战有密切关系的液体燃料之一”“酒精无论在战地或后方,无论用于交通运输,或用于工业生产,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它无限的效能。”
为适应抗战需要,资中酒精厂400余名酒精工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生产,保证质量,不断增加产量,最高日产酒精4000加仑,折合14吨。1940年资中酒精厂动力酒精总计全年销售量为146543加仑,供售军事机关者90910加仑,约占总销售额百分之六十以上。无水酒精全年总销售96955加仑,供航空委员会14310加仑。抗战期间共生产4000多万桶酒精(每桶160公斤)。
资中酒精厂在1940年就“应用死酵母代替硫酸铔”,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查本厂本年度所用酵母,向以硫酸铔培养,是以滇缅路不通,硫酸铔一时中断,本厂经以死酵母代替硫酸铔,使用以来,颇为顺利,不但节省外汇,减低成本,且亦增高酒精之产量。”


除了资中酒精厂外,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四川省建设厅还在资中县水南松山坝建“复兴酒精厂”,日产酒精3000加仑;在水南下街建“沱江酒精厂”,日产酒精2000加仑;在县城西门外建“资中合作社酒精厂”,日产酒精1000加仑;在水南瓦窑坝建“资中力合酒精厂”,日产酒精1000加仑,在银山镇建成“内江化学工业社酒精厂”,日产酒精800加仑。
资中六个酒精厂每天都要生产11800加仑(约41吨)酒精,源源不断地经沱江河流及成渝公路运往全国各地作为军用动力燃料,打破了敌人的交通封锁,为中国军队战时需求及时提供了宝贵的能源支撑,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3年4月27-28日,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世界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博士(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与澳大利亚驻华公使弗雷德里克·埃格尔斯顿及黄兴宗秘书等,经重庆来资中专区(民国的资中专署,辖资中、资阳、内江、荣县、仁寿、井研、威远、简阳),专门考察资中酒精厂动力酒精生产技术。
李约瑟一行深入酒精生产现场考察利用废糖蜜提炼成动力酒精的发酵、提炼工艺流程。他还利用随身携带的相机,留下了酒精厂外貌及与张季熙厂长和部分员工合影的历史照片,此照片及配套说明文字已录入他与夫人李大斐合编的《科学前哨》,于1948年在英国伦敦出版,扩大了作为当时全国酒精中心的资中专区的国际影响。

李约瑟在1944年《自然》杂志的文章中写道:“来自张季熙博士所主持的资中酒精厂的模型,以及那些优秀的化学及真菌学展品展示了动力酒精的生产。”说明当时资中酒精厂也参加了这一国际性的“工业及科研成果展览会”。
资中酒精厂“制造效率堪称优良”,“每公吨糖蜜可获取之酒精,应为三点四与一之比,纯糖变酒,已达到理论上百分之九十八点四;不特国内厂家,无与伦比,即在欧美,此种成效,亦列于最优等之林,是盖在职员工诚恳任事有以致之。”同时,“增加生产数量”,“在陕每日产量不足一千加仑”,迁川后,“仅就原有设备,以发挥其效能,竟以达到每日产量最高无水酒精一千五百加仑,普通酒精三千三百加仑之多。”
1944年3月,国民政府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还要求资中酒精厂为美军提供5000加仑无水酒精,充分说明了资中酒精厂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军需中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

1948年四川省政府决定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资川酒精总厂出面,与台湾糖业公司共同投资在资中银山镇筹建资中糖厂,将存放在台湾苗栗大湖制糖工厂的机械设备,拆卸后装了1000左右箱,运于资川酒精总厂,合办机制糖厂,厂更名为“四川糖厂”。设备运到资中后国民党已经面临全面崩溃,工厂还未生产,资中已解放了。
建国后,四川糖厂先后易名“资中糖厂”“四川银山糖厂”,现为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四川省重点培育的100户优势骨干企业、内江市十强企业、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酒精生产企业。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继承和发扬企业过去的抗战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自强不息,勇于开拓进取,现已发展成为酒精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产品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同时也已经销往国际市场。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紧急斥资300多万元,新增小包装酒精生产线,研制生产多种规格的酒精消毒液产品;火力全开日产酒精1100吨用于抗疫一线;捐赠30吨消毒酒精驰援湖北荆州并亮相央视。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资中酒精企业展示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原资中酒精厂的厂房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酒精及蔗糖、机制纸从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生产的历史见证实物,现已成为内江市近现代工业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目前内江市三个工业优秀遗产之一(另两个为威远黄荆沟窄轨小火车、红村石油大会战遗址)。
2010年12月,经资中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被列为内江市文物保护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