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力挽狂澜”到“椰汁封王”,王光兴对“椰树”做了些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力挽狂澜”到“椰汁封王”,王光兴对“椰树”做了些什么?

甘甜的椰汁迅速征服了消费者,年产量从几千吨发展到逾60万吨,不仅成为国宴饮料,还帮助海南50万椰农脱贫致富,并拉动制罐、印刷、糖厂等配套企业增长。

 近日,海南椰树集团招聘公告引发热议。

众所周知,椰树集团前身为1956年建立的国营海口罐头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濒临破产。自1986年王光兴接任董事长后,椰树集团迎来高光时刻,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植物蛋白饮料生产企业。那么,王光兴究竟对椰树集团做了些什么?

一个勤快的临时工

王光兴是典型的第一代企业家,饱尝生活艰辛,深知一切来之不易。

生于1940年的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靠卖旧衣服养活我们姐弟三人,经常晚上八九点钟还回不了家”。

初中毕业后,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他先是在海口市工人文化宫任业务美工,1958年报名到海口罐头厂当临时工。

海口罐头厂由广东省投资30万元在原日本商人创办的食品加工厂旧址上兴建,规模为500吨,1956年建成投产。“刚开始,我在厂里搞宣传,办板报、印报纸,干完这些,我也闲不住,总是跑到车间帮着工友刨菠萝、运材料、做杂工。”不到半年,厂长、书记都知道厂里来了一个勤快的小伙子,直夸“这个年轻仔不错”。

很快,王光兴被厂领导调到办公室当文书,负责机要文件的发放、整理。科室的同事都习惯安坐办公室,王光兴却还是闲不住,主动到一线帮忙。天气热了,他会挑来开水,送给车间的工人喝;台风掀开了茅房顶,他会找来工具修好;厂里清淤,他也会第一个跳进去排水清淤……

除了在五七干校当过一年资料员,王光兴20年的青春时光都在海口罐头厂度过,历任团委书记、车间主任、政工主任等职位。

1982年,王光兴被从海口市轻工业局调至海口饮料厂任厂长和支部书记。由于体制老化,产品单一,饮料厂的仓库积压了800多吨酒,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那时候刚改革开放,王光兴带着调研组跑遍海南岛,又到外地调研,回来后,他更换设计包装,推出了“恭喜红枣酒”。“马配金鞍,酒上红装,我就用大红灯笼的喜气洋洋,打开老百姓的心理需求。”才一年,饮料厂就扭亏为盈,赢利100多万元。

这时,一纸任命将他派到严重亏损的海口电子工业总公司。

有人认为,王光兴不懂电子,怎么能领导一个拥有众多高级工程师的电子公司呢?王光兴不同意:“在某些特定时候,领导的职能,首先是调动人,而不是技术。只有调动了人,才能调动技术。”他在灯下苦熬无数夜晚,制定改革方案,使绝望的电子公司出现生机。

即使把钢钉放到他嘴里,他也会尽力去咬

连续救活两家企业的王光兴,从此有了“救火队长”的名号。

然而,他工作过20年,拥有3000名员工的海口罐头厂,却不适应市场的变化,从1981年开始连年亏损,连换了4任厂长,还是无法扭转局面,720万元的家产仅差2万元就要破产,占当时海口市工业企业亏损额的82%。

1986年1月,“救火队长”王光兴出任海口罐头厂厂长。

新官上任,王光兴的“第一把火”是在第一次职工大会上请干部们提名,以厂长名义开除几个最难管理的工人。“别人怕,我却不怕!”王光兴说。8天后,厂里公布开除了3人,其中一个是他老同学的孩子。

第二次开职工大会,他宣布工厂要大解体,由一个厂分成9个分厂,各自适应市场,找活路。

他的“第三把火”更厉害:菠萝罐头加工每年只有4个月的生产期,其他月份闲着,停产停工期间只发50%工资。

这三把火,分别烧向铁工资养活懒汉、铁饭碗坐吃山空、铁交椅埋没人才的国企沉疴,又称破“三铁”。

当时群情沸腾,谩骂声不断:“罐头厂的改革是五马分尸,不会有结果。”“一下扣工人这么多工资,他这个厂长还让不让人活啊?”“破罐破摔,能摔出个新罐头厂吗?”

质疑声、谩骂声在王光兴耳边回响。他的妻子被骂得难过,逼他写辞职书。儿子也劝他别干了,因为说爸爸坏话的人太多。

王光兴却从多年一线积累的管理经验中认定,企业亏损,亏就亏在铁工资养活懒汉,铁饭碗让人不思进取,铁交椅埋没人才,只有把这个破罐子彻底摔破,企业才有希望。

改革,就是要分灶吃饭、拉开差距、奖勤罚懒,让多劳动者得到好的回报。他亮出了一把敢于挑战禁区的改革利刃。

时隔30多年,回想当年罐头厂改革之初的风风雨雨,椰树老技术员曾礼德仍感慨万千,“改革说起来容易,真实施起来,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非要有一股豪气与霸气不行。”

王光兴砸烂了“铁交椅”,一些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干部下了台;他打破“铁饭碗”,原本混日子的员工没有了立足之地。王光兴的改革,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曾礼德回忆,那时候下班,有人甚至会在路上堵着王厂长谩骂,他不得不经常绕道回家。市里边的告状信,差不多每个礼拜都有三四封。

“当时,说老实话,我也确实为此睡不好觉,失眠过。”王光兴说,这么多误解,是工人对改革的不理解,如果因此疑惑、焦虑,而辞职,改革将前功尽弃。

曾礼德说,当时,王光兴对改革的态度很坚决,“即使把钢钉放到他嘴里,他也会尽力去咬。”

实践证明,王光兴到任的1986年,罐头厂减少亏损300万元,到1988年,企业实现赢利240万元。

“水牛上树摘椰子”

仅仅从人力资源上优化远远不够,必须产品创新。然而,如今已成共识的重奖人才在当时却引发风波阵阵。

王光兴说:“当时老百姓生活改善了,有新鲜猪肉,谁还爱吃猪肉罐头?不利用好本地资源开发新产品,罐头厂的前方还是死胡同。当时,厂里科技人员30多人走得只剩两三个,我公开承诺,谁拿下天然椰子汁的研制,我重奖谁!”

椰子是大宗特色热带作物,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椰子产量即达到每年0.9亿个。当时这些椰子除部分鲜食外,主要用来加工椰子糖、椰角、椰片等耐放的传统食品,至于保存鲜榨椰子汁,则是世界性难题。

王光兴成立了4个攻坚小组,技术员最高学历只有中专。有人嘲笑他:“你这是水牛上树摘椰子吗?”

对这些风言风语,他们不加理会。

8个月、383次试验后,他们成功攻克油水分离和蛋白质酪化等技术难题,开发出椰汁高压均质乳化技术,不加香精、不加糖精、没有防腐剂的甘甜椰汁就此诞生。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当年,经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检索,椰树牌椰汁被证实属“世界首创,中国一绝”。

王光兴兑现承诺,拿出30万元重奖研发人员。要知道,国家当时重奖给重大发明人的奖金才1万元。

甘甜的椰汁迅速征服了消费者,年产量从几千吨发展到逾60万吨,不仅成为国宴饮料,还帮助海南50万椰农脱贫致富,并拉动制罐、印刷、糖厂等配套企业增长。

如今,王光兴说:“我这老水牛就是上树了,就是摘果子了,而且摘了一辈子!”

来源:海南在线新闻中心

原标题:从“力挽狂澜”到“椰汁封王”,王光兴对“椰树”做了些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力挽狂澜”到“椰汁封王”,王光兴对“椰树”做了些什么?

甘甜的椰汁迅速征服了消费者,年产量从几千吨发展到逾60万吨,不仅成为国宴饮料,还帮助海南50万椰农脱贫致富,并拉动制罐、印刷、糖厂等配套企业增长。

 近日,海南椰树集团招聘公告引发热议。

众所周知,椰树集团前身为1956年建立的国营海口罐头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濒临破产。自1986年王光兴接任董事长后,椰树集团迎来高光时刻,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植物蛋白饮料生产企业。那么,王光兴究竟对椰树集团做了些什么?

一个勤快的临时工

王光兴是典型的第一代企业家,饱尝生活艰辛,深知一切来之不易。

生于1940年的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靠卖旧衣服养活我们姐弟三人,经常晚上八九点钟还回不了家”。

初中毕业后,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他先是在海口市工人文化宫任业务美工,1958年报名到海口罐头厂当临时工。

海口罐头厂由广东省投资30万元在原日本商人创办的食品加工厂旧址上兴建,规模为500吨,1956年建成投产。“刚开始,我在厂里搞宣传,办板报、印报纸,干完这些,我也闲不住,总是跑到车间帮着工友刨菠萝、运材料、做杂工。”不到半年,厂长、书记都知道厂里来了一个勤快的小伙子,直夸“这个年轻仔不错”。

很快,王光兴被厂领导调到办公室当文书,负责机要文件的发放、整理。科室的同事都习惯安坐办公室,王光兴却还是闲不住,主动到一线帮忙。天气热了,他会挑来开水,送给车间的工人喝;台风掀开了茅房顶,他会找来工具修好;厂里清淤,他也会第一个跳进去排水清淤……

除了在五七干校当过一年资料员,王光兴20年的青春时光都在海口罐头厂度过,历任团委书记、车间主任、政工主任等职位。

1982年,王光兴被从海口市轻工业局调至海口饮料厂任厂长和支部书记。由于体制老化,产品单一,饮料厂的仓库积压了800多吨酒,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那时候刚改革开放,王光兴带着调研组跑遍海南岛,又到外地调研,回来后,他更换设计包装,推出了“恭喜红枣酒”。“马配金鞍,酒上红装,我就用大红灯笼的喜气洋洋,打开老百姓的心理需求。”才一年,饮料厂就扭亏为盈,赢利100多万元。

这时,一纸任命将他派到严重亏损的海口电子工业总公司。

有人认为,王光兴不懂电子,怎么能领导一个拥有众多高级工程师的电子公司呢?王光兴不同意:“在某些特定时候,领导的职能,首先是调动人,而不是技术。只有调动了人,才能调动技术。”他在灯下苦熬无数夜晚,制定改革方案,使绝望的电子公司出现生机。

即使把钢钉放到他嘴里,他也会尽力去咬

连续救活两家企业的王光兴,从此有了“救火队长”的名号。

然而,他工作过20年,拥有3000名员工的海口罐头厂,却不适应市场的变化,从1981年开始连年亏损,连换了4任厂长,还是无法扭转局面,720万元的家产仅差2万元就要破产,占当时海口市工业企业亏损额的82%。

1986年1月,“救火队长”王光兴出任海口罐头厂厂长。

新官上任,王光兴的“第一把火”是在第一次职工大会上请干部们提名,以厂长名义开除几个最难管理的工人。“别人怕,我却不怕!”王光兴说。8天后,厂里公布开除了3人,其中一个是他老同学的孩子。

第二次开职工大会,他宣布工厂要大解体,由一个厂分成9个分厂,各自适应市场,找活路。

他的“第三把火”更厉害:菠萝罐头加工每年只有4个月的生产期,其他月份闲着,停产停工期间只发50%工资。

这三把火,分别烧向铁工资养活懒汉、铁饭碗坐吃山空、铁交椅埋没人才的国企沉疴,又称破“三铁”。

当时群情沸腾,谩骂声不断:“罐头厂的改革是五马分尸,不会有结果。”“一下扣工人这么多工资,他这个厂长还让不让人活啊?”“破罐破摔,能摔出个新罐头厂吗?”

质疑声、谩骂声在王光兴耳边回响。他的妻子被骂得难过,逼他写辞职书。儿子也劝他别干了,因为说爸爸坏话的人太多。

王光兴却从多年一线积累的管理经验中认定,企业亏损,亏就亏在铁工资养活懒汉,铁饭碗让人不思进取,铁交椅埋没人才,只有把这个破罐子彻底摔破,企业才有希望。

改革,就是要分灶吃饭、拉开差距、奖勤罚懒,让多劳动者得到好的回报。他亮出了一把敢于挑战禁区的改革利刃。

时隔30多年,回想当年罐头厂改革之初的风风雨雨,椰树老技术员曾礼德仍感慨万千,“改革说起来容易,真实施起来,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非要有一股豪气与霸气不行。”

王光兴砸烂了“铁交椅”,一些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干部下了台;他打破“铁饭碗”,原本混日子的员工没有了立足之地。王光兴的改革,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曾礼德回忆,那时候下班,有人甚至会在路上堵着王厂长谩骂,他不得不经常绕道回家。市里边的告状信,差不多每个礼拜都有三四封。

“当时,说老实话,我也确实为此睡不好觉,失眠过。”王光兴说,这么多误解,是工人对改革的不理解,如果因此疑惑、焦虑,而辞职,改革将前功尽弃。

曾礼德说,当时,王光兴对改革的态度很坚决,“即使把钢钉放到他嘴里,他也会尽力去咬。”

实践证明,王光兴到任的1986年,罐头厂减少亏损300万元,到1988年,企业实现赢利240万元。

“水牛上树摘椰子”

仅仅从人力资源上优化远远不够,必须产品创新。然而,如今已成共识的重奖人才在当时却引发风波阵阵。

王光兴说:“当时老百姓生活改善了,有新鲜猪肉,谁还爱吃猪肉罐头?不利用好本地资源开发新产品,罐头厂的前方还是死胡同。当时,厂里科技人员30多人走得只剩两三个,我公开承诺,谁拿下天然椰子汁的研制,我重奖谁!”

椰子是大宗特色热带作物,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椰子产量即达到每年0.9亿个。当时这些椰子除部分鲜食外,主要用来加工椰子糖、椰角、椰片等耐放的传统食品,至于保存鲜榨椰子汁,则是世界性难题。

王光兴成立了4个攻坚小组,技术员最高学历只有中专。有人嘲笑他:“你这是水牛上树摘椰子吗?”

对这些风言风语,他们不加理会。

8个月、383次试验后,他们成功攻克油水分离和蛋白质酪化等技术难题,开发出椰汁高压均质乳化技术,不加香精、不加糖精、没有防腐剂的甘甜椰汁就此诞生。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当年,经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检索,椰树牌椰汁被证实属“世界首创,中国一绝”。

王光兴兑现承诺,拿出30万元重奖研发人员。要知道,国家当时重奖给重大发明人的奖金才1万元。

甘甜的椰汁迅速征服了消费者,年产量从几千吨发展到逾60万吨,不仅成为国宴饮料,还帮助海南50万椰农脱贫致富,并拉动制罐、印刷、糖厂等配套企业增长。

如今,王光兴说:“我这老水牛就是上树了,就是摘果子了,而且摘了一辈子!”

来源:海南在线新闻中心

原标题:从“力挽狂澜”到“椰汁封王”,王光兴对“椰树”做了些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