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市竞争新格局下的青岛,科创板企业成重要砝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市竞争新格局下的青岛,科创板企业成重要砝码

在新的城市竞争格局下,创新力已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

文|庄建成

创新力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在新的城市竞争格局下,创新力已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

具体到资本市场,则可以借由科创板企业的上市数量,衡量出一个地区的科创实力,进而反映城市的发展前景。

截至8月31日,青岛共有科创板上市企业两家,在全国排名并列第16位,数量上不仅大幅落后于北京、上海等科研实力强劲的一线城市,在省内也比济南少了一家。可以这样说,科创板已成为青岛下一步发力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竞争早已向着高精尖的方向迈进。在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呈现井喷之势的当下,置身城市竞争新格局中的青岛,又该如何补好“科创板”这门课?

拥有两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的青岛

下一轮区域竞争和城市竞争,必然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作为国内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科创板,从一开始的板块设计到落地开市,再到运行超过一年的时间,几乎无时无刻不被城市所看重,成为新一轮角逐的赛场。

透过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数量,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科创实力,进而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竞争力。

截至8月31日,拥有最多科创板注册企业的城市是北京,共32家,他们也与拥有26家科创板注册企业的上海,组成了科创板中的“第一梯队”;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则分别是拥有15家和14家科创板注册企业的苏州、深圳。上述四座城市也是仅有的科创板注册数量达到两位数的城市。

除北京外,其余三座城市都是典型的南方城市、东部城市。再往下看,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延续了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

四城之后,是拥有7家科创板注册企业的杭州和6家注册企业的广州;拥有5家科创板注册企业的城市包括合肥与无锡。成都、南京、天津、长沙则各自拥有4家科创板注册企业。与青岛GDP排名竞争激烈的宁波以及同省另一核心的济南,则携手西安,各自拥有3家科创板注册企业。

在上述这些城市之后,则是武汉、青岛领衔的共十座城市,排名并列第16,各自拥有2家科创板注册企业。从第5名的杭州,到第16名的青岛,相差并不悬殊,他们也组成了规模庞大的“第三梯队”。

具体到青岛来看,两家科创板注册企业分别是拥有“青岛科创板第一股”以及“科创板首支物联网科技生态股”的海尔生物,和2020年8月7日刚刚在上交所敲钟上市的高测股份。

主营业务为生物医疗的海尔生物以及深耕光伏行业硅片制造的高测股份,分别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海尔生物覆盖更多的是大健康与物联网领域,高测股份则更偏向于智能制造与工业领域。大健康、智能制造都是青岛当前着力发展的产业领域;物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是青岛当下的发展热词。

上半年,海尔生物实现营收5.95亿元,同比增长34.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85.80%。营收、净利双双实现大规模增长。

同样,高测股份上市后交出的首份中期财报实现营收3.57亿元,同比增长112.96%,归母净利润3341.84万元,同比增长228.80%,营收与净利均呈倍数增长。

透过这两家企业的中期报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创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样也向外界展示了青岛的科技创新水平。

再回到城市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由于在科研、资本领域的特殊地位,他们在科创资源的集聚优势没有其他城市可媲美。而苏州以黑马姿态杀入头部城市行列,其发展经验,足够为同等级的青岛上一堂宝贵的“资本课”。

给青岛示范的苏州

有着“最强地级市”之称的苏州,长期以来GDP排名前列,这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表现以及重视科研发展密不可分。

截至2020年8月31日,苏州共有A股上市企业134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5家,占比达到11.19%。对比之下,青岛拥有41家A股上市企业,科创板企业占比4.88%,与苏州这样一座资本市场中的“模范生”有着不小的差距。

由于科创板的所在地为上交所,与上海位置毗邻、同处于长三角最核心地带的苏州,相当于是“半个主场作战”。

苏州并没有错过这个近在眼前的机会。

2019年5月16日,在科创板开市前夕,苏州市召开了企业科创板上市工作座谈会,会上强调:企业要明晰上市的初心是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荐机构要充分履职尽责提供专业性意见,地方政府部门要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做好服务保障,各方共同努力实现“首板有我”目标。

苏州政府对科创企业的扶持,并不是希望通过股权投资在企业上市后赚钱,更多的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需要资金的时候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从这点看来,整个苏州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其实就是最大的利好。

在苏州科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多看到了“苏州工业园区”的身影。以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为三大新兴产业的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方向与科创板的主题高度契合。在这里诞生数量不菲的科创板注册企业,不足为奇。

聚焦科创板上市企业自身,大多数都属于工业制造业领域,与苏州的产业结构高度吻合。但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苏州挂牌科创板的企业又相对更加“智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智能制造越来越成为关键。

而这些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都是主动迎接产业发展的大潮,对时代发展脉络把握得恰如其分。

作为科创板“优等生”的苏州通过打通政策扶持、资源集聚以及企业发展理念间的壁垒,畅通了企业登陆科创板的上市渠道,而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可以借鉴的。

科创板中的“潜力股”青岛,未停下追赶的步伐。当科创板成为城市竞争新格局下的重要砝码,青岛会是那个抓住机遇的城市吗?

新一轮城市科技竞争

青岛能抓住机会吗?

我们常说城市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懂得借力飞翔的城市,才能在每一个不曾起风的日子里,尽情起舞。

青岛在2020年初召开的2020年首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企业发布会暨高企上市专场培训会上,发布了62家高企上市培育库入库名单。为鼓励企业创新研发,青岛将拿出4.42亿元专项资金,用来奖补2019年度企业研发投入。

并且青岛也发起了“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五场攻坚战中的第三场,便是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攻坚战。这项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2年,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重点新兴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5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家。

8月28日,青岛市政府召开针对《关于推进新经济业态模式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会,聚焦“找差距”和挖掘新经济新动能;8月30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又召开发布会解读《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从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组织保障五部分提出了28项政策措施。

科创板企业数量,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新经济实力,对于已经拥有充足政策保障的青岛来说,接下来便要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拿出更加高效且专业的政府服务,切实解决科创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青岛是否拥有一个可以聚集科创板企业的高地?目前看来,青岛高新区最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一个资本聚集地。

一方面,海尔生物已经将旗下的四条产品生产线全部搬迁至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公司最为核心的生产力;高测股份则是一家来自高新区的企业,并最终在这里圆梦资本市场。这是企业自己做出的选择。

另一方面,日前青岛高新区通过发布《青岛高新区推进2020年企业上市行动计划》,聚力开启全链条、全方位培育企业上市服务。建立完善后备资源库,联合交易所、券商等机构开展针对性培育,为企业上市提供高效服务;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助推作用,引导私募投资机构投向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这是政府层面提供的保障。

除海尔生物与高测股份外,青岛还有青岛中加特以及青岛大牧人等多家企业处于科创板上市排队阶段,这些企业涉及机械制造以及农业设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也都有涉足智能制造的背景。

当前,青岛正处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利好之下,切实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将有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让双循环真正流通起来。

当双循环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畅通,处于战略支点上的青岛,自然会吸纳更多来自外部的人才与资本。

城市和企业,本就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城市好企业会更好,企业好城市也会更好,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当科创板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全新机遇,“潜力股”青岛必须要抓住这一机遇。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城市竞争新格局下的青岛,科创板企业成重要砝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市竞争新格局下的青岛,科创板企业成重要砝码

在新的城市竞争格局下,创新力已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

文|庄建成

创新力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在新的城市竞争格局下,创新力已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

具体到资本市场,则可以借由科创板企业的上市数量,衡量出一个地区的科创实力,进而反映城市的发展前景。

截至8月31日,青岛共有科创板上市企业两家,在全国排名并列第16位,数量上不仅大幅落后于北京、上海等科研实力强劲的一线城市,在省内也比济南少了一家。可以这样说,科创板已成为青岛下一步发力资本市场的重中之重。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竞争早已向着高精尖的方向迈进。在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呈现井喷之势的当下,置身城市竞争新格局中的青岛,又该如何补好“科创板”这门课?

拥有两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的青岛

下一轮区域竞争和城市竞争,必然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作为国内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科创板,从一开始的板块设计到落地开市,再到运行超过一年的时间,几乎无时无刻不被城市所看重,成为新一轮角逐的赛场。

透过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数量,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科创实力,进而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竞争力。

截至8月31日,拥有最多科创板注册企业的城市是北京,共32家,他们也与拥有26家科创板注册企业的上海,组成了科创板中的“第一梯队”;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则分别是拥有15家和14家科创板注册企业的苏州、深圳。上述四座城市也是仅有的科创板注册数量达到两位数的城市。

除北京外,其余三座城市都是典型的南方城市、东部城市。再往下看,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延续了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

四城之后,是拥有7家科创板注册企业的杭州和6家注册企业的广州;拥有5家科创板注册企业的城市包括合肥与无锡。成都、南京、天津、长沙则各自拥有4家科创板注册企业。与青岛GDP排名竞争激烈的宁波以及同省另一核心的济南,则携手西安,各自拥有3家科创板注册企业。

在上述这些城市之后,则是武汉、青岛领衔的共十座城市,排名并列第16,各自拥有2家科创板注册企业。从第5名的杭州,到第16名的青岛,相差并不悬殊,他们也组成了规模庞大的“第三梯队”。

具体到青岛来看,两家科创板注册企业分别是拥有“青岛科创板第一股”以及“科创板首支物联网科技生态股”的海尔生物,和2020年8月7日刚刚在上交所敲钟上市的高测股份。

主营业务为生物医疗的海尔生物以及深耕光伏行业硅片制造的高测股份,分别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海尔生物覆盖更多的是大健康与物联网领域,高测股份则更偏向于智能制造与工业领域。大健康、智能制造都是青岛当前着力发展的产业领域;物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是青岛当下的发展热词。

上半年,海尔生物实现营收5.95亿元,同比增长34.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85.80%。营收、净利双双实现大规模增长。

同样,高测股份上市后交出的首份中期财报实现营收3.57亿元,同比增长112.96%,归母净利润3341.84万元,同比增长228.80%,营收与净利均呈倍数增长。

透过这两家企业的中期报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创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样也向外界展示了青岛的科技创新水平。

再回到城市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由于在科研、资本领域的特殊地位,他们在科创资源的集聚优势没有其他城市可媲美。而苏州以黑马姿态杀入头部城市行列,其发展经验,足够为同等级的青岛上一堂宝贵的“资本课”。

给青岛示范的苏州

有着“最强地级市”之称的苏州,长期以来GDP排名前列,这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表现以及重视科研发展密不可分。

截至2020年8月31日,苏州共有A股上市企业134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5家,占比达到11.19%。对比之下,青岛拥有41家A股上市企业,科创板企业占比4.88%,与苏州这样一座资本市场中的“模范生”有着不小的差距。

由于科创板的所在地为上交所,与上海位置毗邻、同处于长三角最核心地带的苏州,相当于是“半个主场作战”。

苏州并没有错过这个近在眼前的机会。

2019年5月16日,在科创板开市前夕,苏州市召开了企业科创板上市工作座谈会,会上强调:企业要明晰上市的初心是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荐机构要充分履职尽责提供专业性意见,地方政府部门要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做好服务保障,各方共同努力实现“首板有我”目标。

苏州政府对科创企业的扶持,并不是希望通过股权投资在企业上市后赚钱,更多的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需要资金的时候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从这点看来,整个苏州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其实就是最大的利好。

在苏州科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多看到了“苏州工业园区”的身影。以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为三大新兴产业的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方向与科创板的主题高度契合。在这里诞生数量不菲的科创板注册企业,不足为奇。

聚焦科创板上市企业自身,大多数都属于工业制造业领域,与苏州的产业结构高度吻合。但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苏州挂牌科创板的企业又相对更加“智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智能制造越来越成为关键。

而这些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都是主动迎接产业发展的大潮,对时代发展脉络把握得恰如其分。

作为科创板“优等生”的苏州通过打通政策扶持、资源集聚以及企业发展理念间的壁垒,畅通了企业登陆科创板的上市渠道,而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可以借鉴的。

科创板中的“潜力股”青岛,未停下追赶的步伐。当科创板成为城市竞争新格局下的重要砝码,青岛会是那个抓住机遇的城市吗?

新一轮城市科技竞争

青岛能抓住机会吗?

我们常说城市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懂得借力飞翔的城市,才能在每一个不曾起风的日子里,尽情起舞。

青岛在2020年初召开的2020年首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企业发布会暨高企上市专场培训会上,发布了62家高企上市培育库入库名单。为鼓励企业创新研发,青岛将拿出4.42亿元专项资金,用来奖补2019年度企业研发投入。

并且青岛也发起了“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五场攻坚战中的第三场,便是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攻坚战。这项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2年,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重点新兴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5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家。

8月28日,青岛市政府召开针对《关于推进新经济业态模式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会,聚焦“找差距”和挖掘新经济新动能;8月30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又召开发布会解读《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从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组织保障五部分提出了28项政策措施。

科创板企业数量,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新经济实力,对于已经拥有充足政策保障的青岛来说,接下来便要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拿出更加高效且专业的政府服务,切实解决科创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青岛是否拥有一个可以聚集科创板企业的高地?目前看来,青岛高新区最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一个资本聚集地。

一方面,海尔生物已经将旗下的四条产品生产线全部搬迁至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公司最为核心的生产力;高测股份则是一家来自高新区的企业,并最终在这里圆梦资本市场。这是企业自己做出的选择。

另一方面,日前青岛高新区通过发布《青岛高新区推进2020年企业上市行动计划》,聚力开启全链条、全方位培育企业上市服务。建立完善后备资源库,联合交易所、券商等机构开展针对性培育,为企业上市提供高效服务;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助推作用,引导私募投资机构投向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这是政府层面提供的保障。

除海尔生物与高测股份外,青岛还有青岛中加特以及青岛大牧人等多家企业处于科创板上市排队阶段,这些企业涉及机械制造以及农业设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也都有涉足智能制造的背景。

当前,青岛正处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利好之下,切实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将有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让双循环真正流通起来。

当双循环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畅通,处于战略支点上的青岛,自然会吸纳更多来自外部的人才与资本。

城市和企业,本就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城市好企业会更好,企业好城市也会更好,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当科创板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全新机遇,“潜力股”青岛必须要抓住这一机遇。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城市竞争新格局下的青岛,科创板企业成重要砝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