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社会救助法草案:不养“懒汉”,骗取社会救助将遭惩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社会救助法草案:不养“懒汉”,骗取社会救助将遭惩罚

日前,民政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明确了9类社会救助对象、11类救助制度,即日起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7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前,民政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明确了9类社会救助对象、11类救助制度,即日起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7日。

9类社会救助对象

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9类社会救助对象,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受灾人员、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家庭或者人员,以及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费用的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或者人员。

11类救助制度

针对以上九类社会救助对象,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了11类救助制度,分别是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社会救助,可以通过发放救助金、配发实物等方式,也可以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在疾病应急救助程序方面,对急危重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实施紧急救治,不得拒绝。紧急救治发生的费用,医疗机构可以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补助。

如何申请

申请社会救助,应当按规定如实报告本人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信息和家庭收入、支出、财产等情况,并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进行信息核对,已经被确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确认结果信息共享互认,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不再重复审核其家庭经济状况。

国家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为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救助提供便利。同时,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不养“懒汉” 骗取社会救助将遭惩罚

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社会救助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条件的,应当积极就业;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受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鼓励企业吸纳、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实施就业救助,同时加强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等制度衔接,鼓励和引导就业救助对象主动就业创业。

社会救助对象应当根据自身能力参加劳动,自助自立,勤俭节约,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社会救助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条件的,应当积极就业;未就业的,应当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提供的免费培训、介绍的工作;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受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

同时,法定义务优先。获得社会救助,家庭成员之间和其他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先行履行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

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将社会救助对象相关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开展失信惩戒。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由有关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机关决定停止社会救助,责令退回非法获取的救助资金、物资,可以处以非法所得救助款额或者物资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不缴纳罚款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明确9类救助对象、11类制度 社会救助法草案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社会救助法草案:不养“懒汉”,骗取社会救助将遭惩罚

日前,民政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明确了9类社会救助对象、11类救助制度,即日起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7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前,民政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明确了9类社会救助对象、11类救助制度,即日起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7日。

9类社会救助对象

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9类社会救助对象,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受灾人员、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家庭或者人员,以及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费用的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或者人员。

11类救助制度

针对以上九类社会救助对象,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了11类救助制度,分别是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社会救助,可以通过发放救助金、配发实物等方式,也可以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在疾病应急救助程序方面,对急危重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实施紧急救治,不得拒绝。紧急救治发生的费用,医疗机构可以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补助。

如何申请

申请社会救助,应当按规定如实报告本人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信息和家庭收入、支出、财产等情况,并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进行信息核对,已经被确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确认结果信息共享互认,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不再重复审核其家庭经济状况。

国家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为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救助提供便利。同时,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不养“懒汉” 骗取社会救助将遭惩罚

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社会救助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条件的,应当积极就业;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受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鼓励企业吸纳、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实施就业救助,同时加强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等制度衔接,鼓励和引导就业救助对象主动就业创业。

社会救助对象应当根据自身能力参加劳动,自助自立,勤俭节约,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社会救助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条件的,应当积极就业;未就业的,应当接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提供的免费培训、介绍的工作;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受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

同时,法定义务优先。获得社会救助,家庭成员之间和其他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先行履行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

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将社会救助对象相关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开展失信惩戒。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由有关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机关决定停止社会救助,责令退回非法获取的救助资金、物资,可以处以非法所得救助款额或者物资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不缴纳罚款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明确9类救助对象、11类制度 社会救助法草案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