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露面”首日国内评分人数是海外的3倍,《花木兰》最糟糕的远不止于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露面”首日国内评分人数是海外的3倍,《花木兰》最糟糕的远不止于此

在如何同时满足多市场观影需求的问题上,将不止《花木兰》一部作品“入坑”。

文|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七月

编辑|庞宏波

迟迟不开的预售和急速直下的评分。

对于关注度如此之高的《花木兰》来说,如今还未在国内上映就遭遇了极度的尴尬。实际上,《花木兰》在北美市场上线Disney+的首日,国内豆瓣评分人数已经积累了IMDb评分人数的3倍。再加上,其中大部分观众第一时间观看了流出的盗版资源,显然相较于其他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对《花木兰》的关注度更高。

虽然不同市场对《花木兰》的热度不同,但这两大地区市场的观众评分都并不乐观。其中,国内豆瓣评分已跌至4.7,再加上,国内市场的上映时间晚于小屏幕观影反馈的解禁时间,这将极大影响到国内市场上映的票房表现。

其次,抛开观影来源不谈,目前绝大多数观众都是进行小屏幕观影的,在零媒介对接观众观影的情况下,《花木兰》是收到了更为直接的内容反馈。这恰好说明了《花木兰》这样大投入的大银幕作品,通过小屏幕观影更容易暴露其内容上的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邀请了江志强等作为顾问,又在老版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花木兰》如今不佳的市场反馈暴露出了迪士尼甚至好莱坞,接下来在进行异域文化创作上的现实难题——难以同时满足多个地区市场的观影需求。从长期来看,这个过程中不仅仅会有《花木兰》,还会有其他作品将面临同样不尽人意的市场表现。

1、上线24小时,3倍于海外的国内评分人数

不可忽略的国内盗版问题。

最终放弃在北美市场院线发行的《花木兰》,如期登陆了Disney+进行付费点播。上线经过了一天时间的《花木兰》,在IMDb上一共积累了8112人的评价。

然而,与《花木兰》同期上映的《信条》,一天时间内在IMDb上收到了近6.5万人的评价。对比之下,显然《花木兰》在北美市场上线流媒体平台的第一天表现较为一般,并没有吸引到更多用户观众的关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花木兰》29.99美元的线上观影“高价”以及其内容本身具有的较高文化门槛,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北美市场用户观众的观影热情。对比之下,由于《花木兰》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又有着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市场基础,国内市场明显对《花木兰》的关注度相当高。

从《花木兰》上线Disney+一天的时间里豆瓣评分人数超过2.5万、国内市场评分人数达到了北美市场评分人数的3倍来看,国内市场对《花木兰》的热情显而易见。尤其是,在这2.5万的观众中,在第一时间观看了盗版资源的占了不少。

对于《花木兰》而言,这部在北美已上线流媒体平台、国内院线发行还未开始的S+项目,国内观众更加热情高涨的背后,也更为直观地凸显了国内电影市场一直以来盗版丛生的行业乱象。从9月4日当天,国内就已经有了《花木兰》720p等诸多高清盗版资源流出,更能看出这一问题。

实际上,内地电影市场一直追求“工业化、标准化”发展。那么,在这个发展大方向下,盗版问题就是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国内市场的复苏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自然对国内外头部项目的需求都会增高。盗版问题,无疑会给这些影片的市场表现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并不有利于内地市场的恢复。这应该引起行业的更多关注。

2、并不被观众认可的“假中国故事”

大银幕作品的小屏幕观影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上线流媒体平台仅有24小时的《花木兰》收到了两种不同的观影评价,其实集中呈现了《花木兰》这部影片面临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问题。

首先来看国外的主流媒体以及影评人的评分。从烂番茄新鲜度为79%,Metascore评分为68来看,外网对《花木兰》的评价还算不错,仅次于迪士尼《奇幻森林》和《灰姑娘》两部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相关评分。

但具体来看这些评论,不难发现外网媒体对《花木兰》的认可,主要集中在迪士尼对东方文化的创作创新层面上,更多的是对迪士尼这家公司的评价,并不是对《花木兰》这部影片本身而进行评价。

因此,从能够代表观众看法的评分数据来看,更能说明《花木兰》这部影片本身的问题:国外网站IMDb评分为5.4分,爆米花度为57%以及国内豆瓣评分为4.7,显然《花木兰》并没有被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观众所认可。

其中,因为《花木兰》的原改编内容耳熟能详,国内观众对其有着更为严格的观影要求。虽然目前国内进行评分的观众只是一部分,但目前的评价多是“虽然是熟知的中国故事,但真的无法共情”、“只有中国故事的壳,本质还是那个迪士尼大片”等,足以说明《花木兰》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国内观众的观影要求。

尤其是,无论是目前的海外观众以Disney+观影为主,还是国内观众大部分通过传播的高清盗版资源观影,都是通过小屏幕观看《花木兰》的,这种零媒介对接观众的线上观影方式带来了与线下观影大不同的、更为直接的市场反馈。

这其实与《花木兰》的创作初衷并不相符。毕竟,投入了2亿美元成本的商业大片《花木兰》最初是想要通过线下观影,带给观众更多的视听化沉浸式体验。从这里也能看出,虽然无奈之下只能通过小屏幕观影的方式来获得市场认可,但大银幕影片反而更容易暴露出其内容上的弊端。

此外,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有韩国等对《花木兰》来说较为重要的地区市场,实际的院线上映时间都晚于登陆Disney+的时间,并有不小的时间差。那么,这些地区市场的大银幕观影,必然会受到这些小荧幕观影反馈的极大影响。

3、注定失败的好莱坞“东扩”

不止一个《花木兰》。

由于未上映之前,《花木兰》已经在海内外积累了不少并不乐观的观众观影评价,国内市场对《花木兰》的期待值会大大降低,上映后相应的票房表现和口碑评价有可能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再加上,国内市场已经错过了《花木兰》的最佳上映时间,不仅没能与北美上线流媒体平台同步,还晚了一周上映国内院线,这种“时间差”使得盗版问题被更加放大,必然也会对影片的市场表现产生不小的威胁。

然而,《花木兰》原本有着冲刺10亿+美元票房的目标,但目前《花木兰》在可能实现大部分票房的内地市场大打折扣,这背后还有着其他值得引起关注的行业问题。

实际上,好莱坞接下来有着拓宽创作范围的布局计划。以迪士尼为例,《花木兰》这一项目就是对东方文化的内容进行了创作尝试,包括之后的《尚气》也是。不过,对于《花木兰》而言,这个大投入的S+项目虽是个个例,但这个个例已经集中呈现出了这样的战略遇到了“一碗水端不平”的问题。

具体来看,迪士尼通过《花木兰》对东方文化进行了不少创作尝试,想要兼顾北美市场和国内市场:从邀请了江志强担任执行制片人以及其他中国文化顾问,便能看出《花木兰》想要融合更多东方文化;但由于动画版《花木兰》在北美市场的影响已久,真人改编时也不得不考虑旧元素的沿袭,避免与北美受众之间出现断层。

可惜的是,从没有得到北美市场以及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东方文化主流地区市场的认可便能看出,《花木兰》没能如愿成为一代“端水大师”。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在于,《花木兰》目前在内容层面上并没有实现这两个主要市场观影需求的同时满足。

从《花木兰》来说,可以看到好莱坞影片想要在这样的异域文化创作创新上得到市场认可,需要同时“端平”制片大厂的本身属性、北美市场的观影需求、异域文化对应的主流市场的观影需求以及经典IP的改编创新这四个条件,做到“滴水不漏”。

同时,《花木兰》在北美市场和国内市场面临的困境,也进一步凸显出好莱坞这种异域文化创新接下来面临的问题——需要时间和作品不断试错。由于北美市场与对应主流市场之间的观影需求有着天然隔阂,想要在异域文化的创作上实现“互通”并非一日之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一部作品就能实现较好的市场成绩。

因此,如何找到上述四个维度之间的平衡,需要迪士尼乃至好莱坞接下来进行较长时间的不断磨合。从长期来看,不止是《花木兰》一个,《尚气》以及之后其他类似的项目也无法避免《花木兰》这样并不乐观的市场表现。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露面”首日国内评分人数是海外的3倍,《花木兰》最糟糕的远不止于此

在如何同时满足多市场观影需求的问题上,将不止《花木兰》一部作品“入坑”。

文|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七月

编辑|庞宏波

迟迟不开的预售和急速直下的评分。

对于关注度如此之高的《花木兰》来说,如今还未在国内上映就遭遇了极度的尴尬。实际上,《花木兰》在北美市场上线Disney+的首日,国内豆瓣评分人数已经积累了IMDb评分人数的3倍。再加上,其中大部分观众第一时间观看了流出的盗版资源,显然相较于其他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对《花木兰》的关注度更高。

虽然不同市场对《花木兰》的热度不同,但这两大地区市场的观众评分都并不乐观。其中,国内豆瓣评分已跌至4.7,再加上,国内市场的上映时间晚于小屏幕观影反馈的解禁时间,这将极大影响到国内市场上映的票房表现。

其次,抛开观影来源不谈,目前绝大多数观众都是进行小屏幕观影的,在零媒介对接观众观影的情况下,《花木兰》是收到了更为直接的内容反馈。这恰好说明了《花木兰》这样大投入的大银幕作品,通过小屏幕观影更容易暴露其内容上的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邀请了江志强等作为顾问,又在老版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花木兰》如今不佳的市场反馈暴露出了迪士尼甚至好莱坞,接下来在进行异域文化创作上的现实难题——难以同时满足多个地区市场的观影需求。从长期来看,这个过程中不仅仅会有《花木兰》,还会有其他作品将面临同样不尽人意的市场表现。

1、上线24小时,3倍于海外的国内评分人数

不可忽略的国内盗版问题。

最终放弃在北美市场院线发行的《花木兰》,如期登陆了Disney+进行付费点播。上线经过了一天时间的《花木兰》,在IMDb上一共积累了8112人的评价。

然而,与《花木兰》同期上映的《信条》,一天时间内在IMDb上收到了近6.5万人的评价。对比之下,显然《花木兰》在北美市场上线流媒体平台的第一天表现较为一般,并没有吸引到更多用户观众的关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花木兰》29.99美元的线上观影“高价”以及其内容本身具有的较高文化门槛,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北美市场用户观众的观影热情。对比之下,由于《花木兰》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又有着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市场基础,国内市场明显对《花木兰》的关注度相当高。

从《花木兰》上线Disney+一天的时间里豆瓣评分人数超过2.5万、国内市场评分人数达到了北美市场评分人数的3倍来看,国内市场对《花木兰》的热情显而易见。尤其是,在这2.5万的观众中,在第一时间观看了盗版资源的占了不少。

对于《花木兰》而言,这部在北美已上线流媒体平台、国内院线发行还未开始的S+项目,国内观众更加热情高涨的背后,也更为直观地凸显了国内电影市场一直以来盗版丛生的行业乱象。从9月4日当天,国内就已经有了《花木兰》720p等诸多高清盗版资源流出,更能看出这一问题。

实际上,内地电影市场一直追求“工业化、标准化”发展。那么,在这个发展大方向下,盗版问题就是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国内市场的复苏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自然对国内外头部项目的需求都会增高。盗版问题,无疑会给这些影片的市场表现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并不有利于内地市场的恢复。这应该引起行业的更多关注。

2、并不被观众认可的“假中国故事”

大银幕作品的小屏幕观影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上线流媒体平台仅有24小时的《花木兰》收到了两种不同的观影评价,其实集中呈现了《花木兰》这部影片面临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问题。

首先来看国外的主流媒体以及影评人的评分。从烂番茄新鲜度为79%,Metascore评分为68来看,外网对《花木兰》的评价还算不错,仅次于迪士尼《奇幻森林》和《灰姑娘》两部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相关评分。

但具体来看这些评论,不难发现外网媒体对《花木兰》的认可,主要集中在迪士尼对东方文化的创作创新层面上,更多的是对迪士尼这家公司的评价,并不是对《花木兰》这部影片本身而进行评价。

因此,从能够代表观众看法的评分数据来看,更能说明《花木兰》这部影片本身的问题:国外网站IMDb评分为5.4分,爆米花度为57%以及国内豆瓣评分为4.7,显然《花木兰》并没有被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观众所认可。

其中,因为《花木兰》的原改编内容耳熟能详,国内观众对其有着更为严格的观影要求。虽然目前国内进行评分的观众只是一部分,但目前的评价多是“虽然是熟知的中国故事,但真的无法共情”、“只有中国故事的壳,本质还是那个迪士尼大片”等,足以说明《花木兰》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国内观众的观影要求。

尤其是,无论是目前的海外观众以Disney+观影为主,还是国内观众大部分通过传播的高清盗版资源观影,都是通过小屏幕观看《花木兰》的,这种零媒介对接观众的线上观影方式带来了与线下观影大不同的、更为直接的市场反馈。

这其实与《花木兰》的创作初衷并不相符。毕竟,投入了2亿美元成本的商业大片《花木兰》最初是想要通过线下观影,带给观众更多的视听化沉浸式体验。从这里也能看出,虽然无奈之下只能通过小屏幕观影的方式来获得市场认可,但大银幕影片反而更容易暴露出其内容上的弊端。

此外,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有韩国等对《花木兰》来说较为重要的地区市场,实际的院线上映时间都晚于登陆Disney+的时间,并有不小的时间差。那么,这些地区市场的大银幕观影,必然会受到这些小荧幕观影反馈的极大影响。

3、注定失败的好莱坞“东扩”

不止一个《花木兰》。

由于未上映之前,《花木兰》已经在海内外积累了不少并不乐观的观众观影评价,国内市场对《花木兰》的期待值会大大降低,上映后相应的票房表现和口碑评价有可能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再加上,国内市场已经错过了《花木兰》的最佳上映时间,不仅没能与北美上线流媒体平台同步,还晚了一周上映国内院线,这种“时间差”使得盗版问题被更加放大,必然也会对影片的市场表现产生不小的威胁。

然而,《花木兰》原本有着冲刺10亿+美元票房的目标,但目前《花木兰》在可能实现大部分票房的内地市场大打折扣,这背后还有着其他值得引起关注的行业问题。

实际上,好莱坞接下来有着拓宽创作范围的布局计划。以迪士尼为例,《花木兰》这一项目就是对东方文化的内容进行了创作尝试,包括之后的《尚气》也是。不过,对于《花木兰》而言,这个大投入的S+项目虽是个个例,但这个个例已经集中呈现出了这样的战略遇到了“一碗水端不平”的问题。

具体来看,迪士尼通过《花木兰》对东方文化进行了不少创作尝试,想要兼顾北美市场和国内市场:从邀请了江志强担任执行制片人以及其他中国文化顾问,便能看出《花木兰》想要融合更多东方文化;但由于动画版《花木兰》在北美市场的影响已久,真人改编时也不得不考虑旧元素的沿袭,避免与北美受众之间出现断层。

可惜的是,从没有得到北美市场以及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东方文化主流地区市场的认可便能看出,《花木兰》没能如愿成为一代“端水大师”。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在于,《花木兰》目前在内容层面上并没有实现这两个主要市场观影需求的同时满足。

从《花木兰》来说,可以看到好莱坞影片想要在这样的异域文化创作创新上得到市场认可,需要同时“端平”制片大厂的本身属性、北美市场的观影需求、异域文化对应的主流市场的观影需求以及经典IP的改编创新这四个条件,做到“滴水不漏”。

同时,《花木兰》在北美市场和国内市场面临的困境,也进一步凸显出好莱坞这种异域文化创新接下来面临的问题——需要时间和作品不断试错。由于北美市场与对应主流市场之间的观影需求有着天然隔阂,想要在异域文化的创作上实现“互通”并非一日之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一部作品就能实现较好的市场成绩。

因此,如何找到上述四个维度之间的平衡,需要迪士尼乃至好莱坞接下来进行较长时间的不断磨合。从长期来看,不止是《花木兰》一个,《尚气》以及之后其他类似的项目也无法避免《花木兰》这样并不乐观的市场表现。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