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街巷志 | 比华西坝还早,西医入川,从这里开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街巷志 | 比华西坝还早,西医入川,从这里开始......

成都,一座两千多年未曾改变过城址的文化历史名城,不仅有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闻名海内外的名胜古迹,还有散落于街头巷尾、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读懂这些建筑,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你才能更懂这个城市。

文 | 邓江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着的历史。读懂这些建筑,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你才能更懂这个城市。

成都,一座两千多年未曾改变过城址的文化历史名城,不仅有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闻名海内外的名胜古迹,还有散落于街头巷尾、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

市二医院。图片来源:邓江/摄

当从地铁四号线二医院站的扶梯升上地面,阳光有些刺眼,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巍峨耸立,前面下面却有一圈打围。目光越过围挡,依稀能看见一些破落的屋顶或门牌坊。那是原来老四圣祠西街上还保存的一些历史建筑。

早在2002年,成都市政府公布的首批22处文物建筑中,锦江区的四圣祠街即占了5处,分别是四圣祠北街市二医院制剂室建筑(教会建筑)、四圣祠北街市二医院幼儿院建筑(教会建筑)、基督教恩光堂(位于四圣祠北街17号)、四圣祠西街36号附3号附4号近代民居、四圣祠西街36号附5号近代民居。

一名行人路过四圣祠西街的打围,远处玻璃幕墙即为市二医院。图片来源:邓江/摄

青砖外墙,尖尖房顶、拱形阁楼窗户,中西合璧坐落在成都闹市里,有一种倔强的与众不同。在繁华的市中心高楼林立下竟然还有这样的老旧建筑,就像无意间淌入一条风光奇异的小河,令人惊奇之余便想沿着溪流回溯。

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四圣祠街的得名,是因清朝时这里的路口有一座祠庙,供奉着孔门弟子曾参、颜回、子路、子游这四位圣贤之人。祠庙早已不复存在,街名沿用到了今天。原是一条丁字形的街道,分别是北街、南街、西街。随着城市的发展,西街已并在扩建的武城大道中,南街已经全是新楼旧建筑早已经荡然无存,唯有四圣祠北街还尚存一些旧时的痕迹。

四圣祠南街已是高楼林立。图片来源:邓江/摄
四圣祠北街。 图片来源:邓江/摄

四圣祠街最长的是北街,有 300 余米,其中教堂和医院几乎占据了整条街道。最北边原来是成都印刷一厂,因污染严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工厂就搬迁了。现在这条街上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位于四圣祠北街 17 号的基督教恩光堂。

基督教恩光堂。图片来源:邓江/摄

基督教恩光堂初名英美会福音堂,1933 年改名为四圣祠礼拜堂。

1891 年,加拿大英美会对华传教,已经在华传教多年的资深美国籍传教士赫斐秋和加拿大传教士何忠义夫妇、司徒芬孙夫妇、启尔德医生夫妇、赫尔等一行9人,成为该会来华的第一批传教士。他们于 1892 年初到达四川成都,他们在四圣祠买下一片菜地,1894 年建立了存在至今的四圣祠礼拜堂。

一年后,1895 年毁于反教风波(成都教案),次年又重建。1900 年义和团事起,教堂再次被毁,又再次重建,可容 300 人。

基督教恩光堂。图片来源:邓江/摄

现在的恩光堂是典型德国巴伐利亚风格建筑,由加拿大传教士兼建筑师苏继贤设计的,成为他本人的代表性建筑作品。在成都,苏继贤别名“苏木匠”,他在 1925——1950 年期间是华西协和大学建筑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图书馆、钟楼、牙医科大楼、化学楼等建筑。

当年修建教堂时,正逢成都老城墙不断被拆除,当时政府低价将城砖卖掉。恩光堂的地基大部分就是用的这些明朝城砖打造的,虽然百年内历经两次地震,但都完好无损,至今仍旧是成都主要的基督教徒做礼拜集会之地。每年圣诞节期间,基督教恩光堂都有庆典活动,北街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四川神学院。图片来源:邓江/摄

教堂隔壁还有所学校,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基督教会联合举办的大型宗教院校“ 四川神学院”,设有两年专科和四年制本科,招收高考学生。

成都市基督教教会旧楼。图片来源:邓江/摄

恩光堂对面,围墙内有一栋三层小楼,旁边有一颗上百年的巨大银杏树。这里便是成都市基督教教会旧楼,建于清末。以前曾作为育婴堂,后来是市二医院的幼儿园,也被作为医院的设备科使用过。

图片来源:邓江/摄
图片来源:邓江/摄
图片来源:邓江/摄

青砖灰瓦的小院静悄悄,木地板踩上去嘎吱作响,醒目的红十字架,这一切都弥漫着过往陈旧温柔的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1892年启尔德夫妇来成都之际,在四圣祠北街 12 号创办了福音医院。这座诊所式医院,也是川西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西医医院,由此开启了西医入川的元年。

二医院外墙上启尔德博士的介绍。图片来源:邓江/摄

1905 年,教会获得政府 1500 两黄金的资助,这笔钱被用来修建了一幢四层楼的医院,即 1907 年竣工的四川红十字福音医院。新医院拥有病床 120 张,是当时成都规模最大、医技和设备最强的医院。主要的医生都来自加拿大,四川最早的 X 光机和癌切除手术均在这家医院完成。

图片来源:邓江/摄

洋医生们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一些成都市民,第一次使用牙刷,第一次种牛痘,第一次吞下西药片剂,第一次接受外科手术,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活动的细菌,第一次知道心脏与血液循环……

图片来源:邓江/摄

启尔德对于成都的贡献远不只如此。1914年,他与同伴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也就是原华西医科大学前身。这家医院也成为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实习基地,后更名为仁济医院。而被称为“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后一手创建号称“东亚第一”的华西口腔的加拿大医生林则,最早也是在启尔德的帮助下,在仁济医院大院的一个小房间里行医问诊。

林则。图片来源:邓江/摄

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爱人者人恒爱之。1919年,启尔德回到加拿大休假,却因染肺炎而不幸病故。消息传到成都后,受他惠泽甚多的成都人,在祭祀孔子的文庙举办了中国传统的祭奠仪式,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基督徒的敬意。而现在,在二医院门诊大楼的大厅内外还立有启尔德等人的雕像以供人纪念。

二医院门诊大楼外的群雕。图片来源:成都市二医院提供
二医院门诊大厅内启尔德、林则等人的雕像。图片来源:成都市二医院提供

当年紧跟仁济医院的诞生,育婴堂、护士学校等“新鲜事物”也陆续诞生。护士学校首批毕业的护士里,有个叫段仪明的,她于1938年迎接了一对龙凤胎姐弟的诞生。姐姐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作家,她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琼瑶。

1950 年这里改为川西第二医院,1952年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后来医院几经扩建,正门也从四圣祠北街改到了庆云南街。

当年洋教士居住的小楼。图片来源:邓江/摄

四圣祠西街上曾有大批的四合院,最著名的便是四圣祠西街36号——著名学者、书法家谢无量旧居。谢无量生于1884年,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还担任过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从这个铁门进去,便是四圣祠西街36号那几处被保护的民居。图片来源:邓江/摄

而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抗战期间也曾经在 36 号小院居住过。据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资料记载:1942 年 9 月 13 日,应朋友之约,冯玉祥来到恩光堂,发表了一场名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演讲。现场他引经据典,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商人弦高,出钱出力拯救郑国的故事。他说:爱国的方法不一,可以出钱,可以出力,更可以出命……

谢无量先生旧居。图片来源:邓江/摄

前来四圣祠街听取冯玉祥演讲的,有一位姓陈的重庆律师。陈律师彼时家住重庆黄角垭,其女儿陈懋平长大后,写得一手好文章。她给自己取了个笔名——“三毛”。在告别人世的前三个月,三毛来到了成都。在肖全的记录下,她走街串巷,泡茶馆、坐三轮、在小巷子里和孩子们一起拍纸烟盒,留下了人生中最后的影像。在那些影像里,她说着四川话。她很喜欢成都的老房子,喜欢人们在竹竿上晒衣服晒辣椒,喜欢那种端着饭碗站在屋檐下,隔着街和老邻居聊天的生活……她说,她是半个成都人。

福音医院建筑群位于四圣祠北街12号,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是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砖木结构,该建筑群代表了四川地区典型的民国时期公馆建筑,已于2009年被申报为成都市近现代优秀建筑,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圣祠北街12号,曾是市二医院的生活区。图片来源:邓江/摄

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过程的见证,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传承的载体,它也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老事物的态度,就是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前几日,成都市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桂花巷里的桂花树被某施工单位粗暴砍伐一事经网络曝光后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桂花巷清代就是满城十一条兵丁胡同之一,时称“丹桂胡同”。几十年的桂花树就这样说没就没了,市民无不错愕惋惜。

所幸四圣祠街不会有这样的遭遇,成都的魅力之一就是包容,无论古今西东。2018年四圣祠片区改造就已被列入“天府锦城”项目“八街九坊十景”的“八街”之一。项目将依据成都市“中优”的战略部署,按照天府锦城重点项目建设的要求,将保护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建设四圣祠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美丽宜居品质“升级版”。

水塔及下面灰色老建筑、红砖房为四圣祠北街12号福音医院建筑文物保护范围。图片来源:邓江/摄

当前,天府锦城项目如望平坊、华兴街区、枣子巷街区、寻香道等已经先后呈现或者正在紧锣密鼓的改造中,而四圣祠街区改建的脚步似乎有些慢。据了解,四圣祠片区已经纳入锦江区2020年特色街区及天府锦城街巷一体化打造范围,目前正在方案的审定讨论中。前期的中道街东段街道立面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因今年的疫情原因,业态的调整植入时间比预计有所推迟,预计今年底前呈现。

这样也好,老街的一砖一瓦一墙都传递着岁月的质感和厚度,就让旧时光多停留一些。我们期待四圣祠文化街区早日凤凰涅槃,成为我们与历史对话的纽带,传承成都城市文化根脉,展现成都街头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属四圣祠片区、位于市二医院后面的落虹桥街。图片来源:邓江/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街巷志 | 比华西坝还早,西医入川,从这里开始......

成都,一座两千多年未曾改变过城址的文化历史名城,不仅有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闻名海内外的名胜古迹,还有散落于街头巷尾、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读懂这些建筑,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你才能更懂这个城市。

文 | 邓江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着的历史。读懂这些建筑,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你才能更懂这个城市。

成都,一座两千多年未曾改变过城址的文化历史名城,不仅有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闻名海内外的名胜古迹,还有散落于街头巷尾、弥足珍贵的历史建筑。

市二医院。图片来源:邓江/摄

当从地铁四号线二医院站的扶梯升上地面,阳光有些刺眼,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巍峨耸立,前面下面却有一圈打围。目光越过围挡,依稀能看见一些破落的屋顶或门牌坊。那是原来老四圣祠西街上还保存的一些历史建筑。

早在2002年,成都市政府公布的首批22处文物建筑中,锦江区的四圣祠街即占了5处,分别是四圣祠北街市二医院制剂室建筑(教会建筑)、四圣祠北街市二医院幼儿院建筑(教会建筑)、基督教恩光堂(位于四圣祠北街17号)、四圣祠西街36号附3号附4号近代民居、四圣祠西街36号附5号近代民居。

一名行人路过四圣祠西街的打围,远处玻璃幕墙即为市二医院。图片来源:邓江/摄

青砖外墙,尖尖房顶、拱形阁楼窗户,中西合璧坐落在成都闹市里,有一种倔强的与众不同。在繁华的市中心高楼林立下竟然还有这样的老旧建筑,就像无意间淌入一条风光奇异的小河,令人惊奇之余便想沿着溪流回溯。

据《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四圣祠街的得名,是因清朝时这里的路口有一座祠庙,供奉着孔门弟子曾参、颜回、子路、子游这四位圣贤之人。祠庙早已不复存在,街名沿用到了今天。原是一条丁字形的街道,分别是北街、南街、西街。随着城市的发展,西街已并在扩建的武城大道中,南街已经全是新楼旧建筑早已经荡然无存,唯有四圣祠北街还尚存一些旧时的痕迹。

四圣祠南街已是高楼林立。图片来源:邓江/摄
四圣祠北街。 图片来源:邓江/摄

四圣祠街最长的是北街,有 300 余米,其中教堂和医院几乎占据了整条街道。最北边原来是成都印刷一厂,因污染严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工厂就搬迁了。现在这条街上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位于四圣祠北街 17 号的基督教恩光堂。

基督教恩光堂。图片来源:邓江/摄

基督教恩光堂初名英美会福音堂,1933 年改名为四圣祠礼拜堂。

1891 年,加拿大英美会对华传教,已经在华传教多年的资深美国籍传教士赫斐秋和加拿大传教士何忠义夫妇、司徒芬孙夫妇、启尔德医生夫妇、赫尔等一行9人,成为该会来华的第一批传教士。他们于 1892 年初到达四川成都,他们在四圣祠买下一片菜地,1894 年建立了存在至今的四圣祠礼拜堂。

一年后,1895 年毁于反教风波(成都教案),次年又重建。1900 年义和团事起,教堂再次被毁,又再次重建,可容 300 人。

基督教恩光堂。图片来源:邓江/摄

现在的恩光堂是典型德国巴伐利亚风格建筑,由加拿大传教士兼建筑师苏继贤设计的,成为他本人的代表性建筑作品。在成都,苏继贤别名“苏木匠”,他在 1925——1950 年期间是华西协和大学建筑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图书馆、钟楼、牙医科大楼、化学楼等建筑。

当年修建教堂时,正逢成都老城墙不断被拆除,当时政府低价将城砖卖掉。恩光堂的地基大部分就是用的这些明朝城砖打造的,虽然百年内历经两次地震,但都完好无损,至今仍旧是成都主要的基督教徒做礼拜集会之地。每年圣诞节期间,基督教恩光堂都有庆典活动,北街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四川神学院。图片来源:邓江/摄

教堂隔壁还有所学校,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基督教会联合举办的大型宗教院校“ 四川神学院”,设有两年专科和四年制本科,招收高考学生。

成都市基督教教会旧楼。图片来源:邓江/摄

恩光堂对面,围墙内有一栋三层小楼,旁边有一颗上百年的巨大银杏树。这里便是成都市基督教教会旧楼,建于清末。以前曾作为育婴堂,后来是市二医院的幼儿园,也被作为医院的设备科使用过。

图片来源:邓江/摄
图片来源:邓江/摄
图片来源:邓江/摄

青砖灰瓦的小院静悄悄,木地板踩上去嘎吱作响,醒目的红十字架,这一切都弥漫着过往陈旧温柔的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1892年启尔德夫妇来成都之际,在四圣祠北街 12 号创办了福音医院。这座诊所式医院,也是川西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西医医院,由此开启了西医入川的元年。

二医院外墙上启尔德博士的介绍。图片来源:邓江/摄

1905 年,教会获得政府 1500 两黄金的资助,这笔钱被用来修建了一幢四层楼的医院,即 1907 年竣工的四川红十字福音医院。新医院拥有病床 120 张,是当时成都规模最大、医技和设备最强的医院。主要的医生都来自加拿大,四川最早的 X 光机和癌切除手术均在这家医院完成。

图片来源:邓江/摄

洋医生们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一些成都市民,第一次使用牙刷,第一次种牛痘,第一次吞下西药片剂,第一次接受外科手术,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活动的细菌,第一次知道心脏与血液循环……

图片来源:邓江/摄

启尔德对于成都的贡献远不只如此。1914年,他与同伴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也就是原华西医科大学前身。这家医院也成为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实习基地,后更名为仁济医院。而被称为“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后一手创建号称“东亚第一”的华西口腔的加拿大医生林则,最早也是在启尔德的帮助下,在仁济医院大院的一个小房间里行医问诊。

林则。图片来源:邓江/摄

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爱人者人恒爱之。1919年,启尔德回到加拿大休假,却因染肺炎而不幸病故。消息传到成都后,受他惠泽甚多的成都人,在祭祀孔子的文庙举办了中国传统的祭奠仪式,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基督徒的敬意。而现在,在二医院门诊大楼的大厅内外还立有启尔德等人的雕像以供人纪念。

二医院门诊大楼外的群雕。图片来源:成都市二医院提供
二医院门诊大厅内启尔德、林则等人的雕像。图片来源:成都市二医院提供

当年紧跟仁济医院的诞生,育婴堂、护士学校等“新鲜事物”也陆续诞生。护士学校首批毕业的护士里,有个叫段仪明的,她于1938年迎接了一对龙凤胎姐弟的诞生。姐姐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作家,她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琼瑶。

1950 年这里改为川西第二医院,1952年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后来医院几经扩建,正门也从四圣祠北街改到了庆云南街。

当年洋教士居住的小楼。图片来源:邓江/摄

四圣祠西街上曾有大批的四合院,最著名的便是四圣祠西街36号——著名学者、书法家谢无量旧居。谢无量生于1884年,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还担任过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从这个铁门进去,便是四圣祠西街36号那几处被保护的民居。图片来源:邓江/摄

而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抗战期间也曾经在 36 号小院居住过。据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资料记载:1942 年 9 月 13 日,应朋友之约,冯玉祥来到恩光堂,发表了一场名为“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的演讲。现场他引经据典,讲述了春秋时期的商人弦高,出钱出力拯救郑国的故事。他说:爱国的方法不一,可以出钱,可以出力,更可以出命……

谢无量先生旧居。图片来源:邓江/摄

前来四圣祠街听取冯玉祥演讲的,有一位姓陈的重庆律师。陈律师彼时家住重庆黄角垭,其女儿陈懋平长大后,写得一手好文章。她给自己取了个笔名——“三毛”。在告别人世的前三个月,三毛来到了成都。在肖全的记录下,她走街串巷,泡茶馆、坐三轮、在小巷子里和孩子们一起拍纸烟盒,留下了人生中最后的影像。在那些影像里,她说着四川话。她很喜欢成都的老房子,喜欢人们在竹竿上晒衣服晒辣椒,喜欢那种端着饭碗站在屋檐下,隔着街和老邻居聊天的生活……她说,她是半个成都人。

福音医院建筑群位于四圣祠北街12号,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是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砖木结构,该建筑群代表了四川地区典型的民国时期公馆建筑,已于2009年被申报为成都市近现代优秀建筑,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圣祠北街12号,曾是市二医院的生活区。图片来源:邓江/摄

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过程的见证,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传承的载体,它也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老事物的态度,就是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前几日,成都市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桂花巷里的桂花树被某施工单位粗暴砍伐一事经网络曝光后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桂花巷清代就是满城十一条兵丁胡同之一,时称“丹桂胡同”。几十年的桂花树就这样说没就没了,市民无不错愕惋惜。

所幸四圣祠街不会有这样的遭遇,成都的魅力之一就是包容,无论古今西东。2018年四圣祠片区改造就已被列入“天府锦城”项目“八街九坊十景”的“八街”之一。项目将依据成都市“中优”的战略部署,按照天府锦城重点项目建设的要求,将保护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建设四圣祠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美丽宜居品质“升级版”。

水塔及下面灰色老建筑、红砖房为四圣祠北街12号福音医院建筑文物保护范围。图片来源:邓江/摄

当前,天府锦城项目如望平坊、华兴街区、枣子巷街区、寻香道等已经先后呈现或者正在紧锣密鼓的改造中,而四圣祠街区改建的脚步似乎有些慢。据了解,四圣祠片区已经纳入锦江区2020年特色街区及天府锦城街巷一体化打造范围,目前正在方案的审定讨论中。前期的中道街东段街道立面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因今年的疫情原因,业态的调整植入时间比预计有所推迟,预计今年底前呈现。

这样也好,老街的一砖一瓦一墙都传递着岁月的质感和厚度,就让旧时光多停留一些。我们期待四圣祠文化街区早日凤凰涅槃,成为我们与历史对话的纽带,传承成都城市文化根脉,展现成都街头独特的文化魅力。

同属四圣祠片区、位于市二医院后面的落虹桥街。图片来源:邓江/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