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亚太地区“律政新星”:体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这是最愉悦的事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亚太地区“律政新星”:体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这是最愉悦的事情

在近十四年的工作生涯里,潘晓玲一直保有着这种“冲出舒适圈”的姿态,未尝稍许停歇。

来源:pixabay

和潘晓玲聊天是一种和悦的体验,这是近十四年非诉法律工作给她带来的诸多特质之一。

她目前是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中国联营伙伴——上海昭胜律师事务所的高级顾问,在此之前,她曾在英国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工作超过十年,又在方达律师事务所担任过合伙人。自2016年起,她连续三年获评《法律500强》亚太地区“律政新星”称号。

作为法律工作者,她形容自己的沟通和谈判风格通常是坦诚而直接的。她凭借这种风格,为众多知名的境内外企业、金融机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活动和日常运营提供服务。

在进入法律行业以前,她在复旦法学院完成了本硕学业,工作数年之后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了法学硕士。

——潘晓玲的履历是锋芒毕露的,但她本人却谦逊而温和。对于她来说,法律工作这条路上是学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益来迎接新的挑战并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不管是在做自己擅长的业务还是不熟悉的业务,都有很多可以进步提升的空间。”在近十四年的工作生涯里,她一直保有着这种“冲出舒适圈”的姿态,未尝稍许停歇。

萌芽

和许多人相似,她对法律职业的最初印象来自于香港TVB的律政剧。戴着灰白假发、神色庄严的律师鱼贯登场,给幼时的她以强烈的“主持正义”之感。

在高考报考专业时,她几乎未加犹疑,选择了法律专业。千禧年,她进入了复旦大学法学院,从此在这条路上一走便是20年。

本硕期间,她对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非常具有开放性的领域,能够感受到不同法域、不同文化带来的对规则的不同理解。”

她还参加了Jessup国际公法的模拟法庭比赛,在虚拟的国际法庭上,替自己代表的国家辩护。她迷上了这种感觉,“有点像当时看TVB律政剧的时候,为一个主张从各个角度寻找法律和事实的论据,并尝试不同的论证方式为当事人全力辩护。我喜欢解决或者缓和冲突的感觉。”她说。她所在的小组在当年拿了国内第二名,后来前往华盛顿参加了国际赛区的比赛。

本科时的她是活泼随性的,到了研究生阶段,她受导师的影响,开始在国际法领域深入钻研。导师要求她大量地积累专业知识,甚至修习博士生的课程。研一阶段,她几乎一直埋头在任务繁重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上。她至今仍十分深刻地感知着这段经历带给她的财富,“能够让我在开始律所工作以后,可以长时间沉浸在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中,可以沉下心来坐着去研究、弄清楚一些复杂和前沿的法律问题和商业模式,把它们研究深了、研究透了。”她说,“那一年的锻炼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回溯复旦的七年时间,她在学习和职业方向上的收获是清晰的。一方面,她发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另一方面,学术生涯也让她得以“坐下来”,“静下心研究一些东西”,这对于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成长

念硕士期间,潘晓玲就开始在英国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实习。从实习生到资深团队成员,这一做,前后便是长达十年。

围绕在她职业生涯里一个关键词,是国际视野。在年利达工作期间,大部分做的是跨境项目,涉及不同法域的规则和交易习惯。一个条款怎么写以及怎么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写法和不同的解读。“你会发现有时候跳出中国的法律框架和语言去思考一些问题,思维会开阔很多”。

年利达的工作环境是多元化的,处理的项目也具有开放性。这让国际法背景出身的她如鱼得水。她大量地涉足跨境并购和交易类项目,通过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练,她对各类条款、关键文本熟稔于心,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做的项目越多,她便越发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刚入行的时候,她的带教老师是团队的一位资深成员,坐在同一个办公室,她可以随时观察他的工作状态、如何回复客户的咨询。“我当时就觉得带教老师什么都会,不管是多难的事情,都可以应对自如。”她说,“我当时就觉得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如此得心应手该多好,他给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职业榜样。”

她开始大量地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她会有意识地要求上很多项目,哪怕很忙,只要还能挤出来一点时间,就希望能上项目、能多做一点事情。“我觉得多做点事情可能会暴露出自己的更多问题,知道有哪些不足,也能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我当时就是有一种疯狂地想学习的状态。”

她通常会在办公室待到很晚,偶尔回家早了,也是坐在家里琢磨白天项目上遇到的问题和情况,等到第二天去办公室继续深入研究或和其他团队成员讨论。年利达的工作节奏极快,她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工作不久,她就慢慢开始收到客户直接发给她要求她提供咨询意见的邮件,到后来客户通过电话会议来咨询业务问题,她也慢慢开始不再需要其他资深团队成员的旁听指导,“那个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原来也成长了,也能独立给客户一些比较有帮助的建议,这种成就感非常强烈,会让我加倍渴望学习和成长,每一天上班都充满动力。”

在工作到第四年时,她申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硕士项目,不出意料地获得录取并前往就读。由于前期的工作积累,她已经有了明确的深造方向,选择在公司并购方向上继续精进。在哥大就读的一年时间里,她接触了更多境外法域的内容,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为之后的法律工作积累了学识、见闻、人脉的丰富资源。

不断成长

在法律工作这条路上,她的成长步伐从未停歇。

从哥大回国后的第一个项目,她深入参与了一起收购境外上市公司的境外投资项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涉及不同辖区的协调,过程非常复杂。她需要管理整个项目,协调各个分支,又要有条不紊地将项目往前推进。

那是她第一次以主力角色深入介入这类境外投资项目,半年的项目时间里,她亲历了一遍所有任务条线,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多任务并进的方法论——凡事要提前想到。“这个一方面要靠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周全的考虑全盘”,她反思道,“只有自己去经历一遍,不管是直路还是弯路,全都走一遍,才能大概知道到什么时间点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做好预估,预留提前量,无论什么时候都为客户和项目的要求打有准备之仗。”

直到如今,她都习惯于在每个工作流程中想好大致的任务节点,在做之前,尽己所能预想到可能的情况。她也乐于借助团队的力量,“大家集思广益,提前把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准备工作完成,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在谈到客户服务方面,她也分享了她的“待客之道”:除了要了解客户需求,还要清楚他们的商业目的,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替他们实现。“在没有市场先例的情况下,或是完全新政的情况下如何去适用法律法规,和客户一起探索出一条路,这个过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不论是公司并购,还是金融机构服务,她身上的鲜明特质就是酷爱研究和沟通,“做一些务实一点的事情”。前者是研究生时留下的习惯,发现了什么问题,她一定要将其研究透彻。哪怕时间很紧,她都可以坐定花很长时间琢磨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她非常注重与客户及时沟通。“在给出意见前必须先和客户沟通好,了解客户的需求是解决问题很关键的一步。”

她在无数个项目和日夜工作中积累经验,茁壮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法律工作者。她信奉的是,耐下心来,哪怕是小事,也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不怕苦累,从量变到质变,“因为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如果要涨经验、涨知识肯定是挺累的,如果一直做自己擅长的东西也会挺舒服,但是这样你就不会发现自己在进步。”她总结道。

她还总结了另一点,想要成长,就要不停地接触不同类型的项目和新的问题,不要因此发怵。“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不要停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永远都要觉得,即便是我擅长的东西,也要想想怎么做得更好,怎么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不同阶段,对我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她同时强调,接触不同的项目有助于法律从业者在众多法律业务领域中尽快找到自己的热情和兴趣所在,而热情和兴趣可以保证一个长久、可持续的法律职业生涯,“我们从事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内驱力,从工作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快乐。”

对于很多法律从业者来说,项目签订或者交割的时候,是职业中成就感浓度最高的事情,她也不例外。每一个项目都像一个句点,连缀在一起,成了她在法律行业成长的足迹。

“从一开始什么都不太会,慢慢发现自己会一些东西了,再到发现自己可以主导一个项目,甚至是很复杂的项目。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她说,“这个是让我感到最愉快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亚太地区“律政新星”:体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这是最愉悦的事情

在近十四年的工作生涯里,潘晓玲一直保有着这种“冲出舒适圈”的姿态,未尝稍许停歇。

来源:pixabay

和潘晓玲聊天是一种和悦的体验,这是近十四年非诉法律工作给她带来的诸多特质之一。

她目前是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中国联营伙伴——上海昭胜律师事务所的高级顾问,在此之前,她曾在英国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工作超过十年,又在方达律师事务所担任过合伙人。自2016年起,她连续三年获评《法律500强》亚太地区“律政新星”称号。

作为法律工作者,她形容自己的沟通和谈判风格通常是坦诚而直接的。她凭借这种风格,为众多知名的境内外企业、金融机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活动和日常运营提供服务。

在进入法律行业以前,她在复旦法学院完成了本硕学业,工作数年之后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了法学硕士。

——潘晓玲的履历是锋芒毕露的,但她本人却谦逊而温和。对于她来说,法律工作这条路上是学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益来迎接新的挑战并创造更好的客户体验。“不管是在做自己擅长的业务还是不熟悉的业务,都有很多可以进步提升的空间。”在近十四年的工作生涯里,她一直保有着这种“冲出舒适圈”的姿态,未尝稍许停歇。

萌芽

和许多人相似,她对法律职业的最初印象来自于香港TVB的律政剧。戴着灰白假发、神色庄严的律师鱼贯登场,给幼时的她以强烈的“主持正义”之感。

在高考报考专业时,她几乎未加犹疑,选择了法律专业。千禧年,她进入了复旦大学法学院,从此在这条路上一走便是20年。

本硕期间,她对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非常具有开放性的领域,能够感受到不同法域、不同文化带来的对规则的不同理解。”

她还参加了Jessup国际公法的模拟法庭比赛,在虚拟的国际法庭上,替自己代表的国家辩护。她迷上了这种感觉,“有点像当时看TVB律政剧的时候,为一个主张从各个角度寻找法律和事实的论据,并尝试不同的论证方式为当事人全力辩护。我喜欢解决或者缓和冲突的感觉。”她说。她所在的小组在当年拿了国内第二名,后来前往华盛顿参加了国际赛区的比赛。

本科时的她是活泼随性的,到了研究生阶段,她受导师的影响,开始在国际法领域深入钻研。导师要求她大量地积累专业知识,甚至修习博士生的课程。研一阶段,她几乎一直埋头在任务繁重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上。她至今仍十分深刻地感知着这段经历带给她的财富,“能够让我在开始律所工作以后,可以长时间沉浸在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中,可以沉下心来坐着去研究、弄清楚一些复杂和前沿的法律问题和商业模式,把它们研究深了、研究透了。”她说,“那一年的锻炼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回溯复旦的七年时间,她在学习和职业方向上的收获是清晰的。一方面,她发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另一方面,学术生涯也让她得以“坐下来”,“静下心研究一些东西”,这对于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成长

念硕士期间,潘晓玲就开始在英国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实习。从实习生到资深团队成员,这一做,前后便是长达十年。

围绕在她职业生涯里一个关键词,是国际视野。在年利达工作期间,大部分做的是跨境项目,涉及不同法域的规则和交易习惯。一个条款怎么写以及怎么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写法和不同的解读。“你会发现有时候跳出中国的法律框架和语言去思考一些问题,思维会开阔很多”。

年利达的工作环境是多元化的,处理的项目也具有开放性。这让国际法背景出身的她如鱼得水。她大量地涉足跨境并购和交易类项目,通过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练,她对各类条款、关键文本熟稔于心,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做的项目越多,她便越发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刚入行的时候,她的带教老师是团队的一位资深成员,坐在同一个办公室,她可以随时观察他的工作状态、如何回复客户的咨询。“我当时就觉得带教老师什么都会,不管是多难的事情,都可以应对自如。”她说,“我当时就觉得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如此得心应手该多好,他给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职业榜样。”

她开始大量地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她会有意识地要求上很多项目,哪怕很忙,只要还能挤出来一点时间,就希望能上项目、能多做一点事情。“我觉得多做点事情可能会暴露出自己的更多问题,知道有哪些不足,也能学到各种各样的东西。我当时就是有一种疯狂地想学习的状态。”

她通常会在办公室待到很晚,偶尔回家早了,也是坐在家里琢磨白天项目上遇到的问题和情况,等到第二天去办公室继续深入研究或和其他团队成员讨论。年利达的工作节奏极快,她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工作不久,她就慢慢开始收到客户直接发给她要求她提供咨询意见的邮件,到后来客户通过电话会议来咨询业务问题,她也慢慢开始不再需要其他资深团队成员的旁听指导,“那个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原来也成长了,也能独立给客户一些比较有帮助的建议,这种成就感非常强烈,会让我加倍渴望学习和成长,每一天上班都充满动力。”

在工作到第四年时,她申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硕士项目,不出意料地获得录取并前往就读。由于前期的工作积累,她已经有了明确的深造方向,选择在公司并购方向上继续精进。在哥大就读的一年时间里,她接触了更多境外法域的内容,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为之后的法律工作积累了学识、见闻、人脉的丰富资源。

不断成长

在法律工作这条路上,她的成长步伐从未停歇。

从哥大回国后的第一个项目,她深入参与了一起收购境外上市公司的境外投资项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涉及不同辖区的协调,过程非常复杂。她需要管理整个项目,协调各个分支,又要有条不紊地将项目往前推进。

那是她第一次以主力角色深入介入这类境外投资项目,半年的项目时间里,她亲历了一遍所有任务条线,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多任务并进的方法论——凡事要提前想到。“这个一方面要靠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周全的考虑全盘”,她反思道,“只有自己去经历一遍,不管是直路还是弯路,全都走一遍,才能大概知道到什么时间点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做好预估,预留提前量,无论什么时候都为客户和项目的要求打有准备之仗。”

直到如今,她都习惯于在每个工作流程中想好大致的任务节点,在做之前,尽己所能预想到可能的情况。她也乐于借助团队的力量,“大家集思广益,提前把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准备工作完成,就会更加游刃有余。”

在谈到客户服务方面,她也分享了她的“待客之道”:除了要了解客户需求,还要清楚他们的商业目的,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替他们实现。“在没有市场先例的情况下,或是完全新政的情况下如何去适用法律法规,和客户一起探索出一条路,这个过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不论是公司并购,还是金融机构服务,她身上的鲜明特质就是酷爱研究和沟通,“做一些务实一点的事情”。前者是研究生时留下的习惯,发现了什么问题,她一定要将其研究透彻。哪怕时间很紧,她都可以坐定花很长时间琢磨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她非常注重与客户及时沟通。“在给出意见前必须先和客户沟通好,了解客户的需求是解决问题很关键的一步。”

她在无数个项目和日夜工作中积累经验,茁壮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法律工作者。她信奉的是,耐下心来,哪怕是小事,也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不怕苦累,从量变到质变,“因为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如果要涨经验、涨知识肯定是挺累的,如果一直做自己擅长的东西也会挺舒服,但是这样你就不会发现自己在进步。”她总结道。

她还总结了另一点,想要成长,就要不停地接触不同类型的项目和新的问题,不要因此发怵。“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不要停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永远都要觉得,即便是我擅长的东西,也要想想怎么做得更好,怎么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不同阶段,对我自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她同时强调,接触不同的项目有助于法律从业者在众多法律业务领域中尽快找到自己的热情和兴趣所在,而热情和兴趣可以保证一个长久、可持续的法律职业生涯,“我们从事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内驱力,从工作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快乐。”

对于很多法律从业者来说,项目签订或者交割的时候,是职业中成就感浓度最高的事情,她也不例外。每一个项目都像一个句点,连缀在一起,成了她在法律行业成长的足迹。

“从一开始什么都不太会,慢慢发现自己会一些东西了,再到发现自己可以主导一个项目,甚至是很复杂的项目。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她说,“这个是让我感到最愉快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