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花木兰》翻车:2020年,迪士尼还在拍“想象中的中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花木兰》翻车:2020年,迪士尼还在拍“想象中的中国”

迪士尼搞砸了《花木兰》,这大概是它在中国市场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滑铁卢。

文|文化产业新闻 金小碗

迪士尼想在中国赚一波电影票钱的念头终究是落了空。

而这一切,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迪士尼搞砸了《花木兰》,这大概是它在中国市场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滑铁卢。

国内第一日首映过后,《花木兰》的口碑跌至4.8。网上的负面路透迅速影响了国内观众的购票选择,比起这部迪士尼公主真人大电影,更多人将目光转向了更有“中国味儿”的《八佰》与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好莱坞巨作《信条》,因为“看不懂可以二刷,看烂片就是浪费钱了。”有影迷直言不讳地说道。

猫眼数据显示,《花木兰》上映首日排片占比达到38.4%,然而上座率却仅有8.9%,不及已经上映多时的《八佰》、《信条》。今日排片占比达到36.8%,依旧遥遥领先,但上座率却跌至7.7%,这也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影院对于这部影片抱有很高期望,但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说明了一切。

以“迪士尼唯一东方公主”为噱头的《花木兰》,在中国观众面前实实在在地翻了车。当东方公主跌下神坛,好莱坞也将终于明白——

中国人的电影票再也没那么好赚。

《花木兰》这个IP究竟有多大商业价值?

自从1998年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耗资7000万拿到了3.04亿美元的票房,并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多项提名,拿下了安妮奖10项大奖后,这个勇敢坚毅的东方女孩已成为迪士尼公主系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独特面孔。

此外,对于中国人来说,《花木兰》是迪士尼电影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大部分主角由华人出演、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全球范围传播的真人电影,这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这种情感羁绊在三年前刘亦菲获选木兰一角与一年前《花木兰》预告片首发时的盛况可见一斑。即使是凌晨发布的预告,仍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被全网“刷屏”,观众纷纷为刘亦菲的英姿飒爽而拜倒。

此后,尝到甜头的迪士尼中国宣发团队在影片预热期的一年内展开了“轰炸式”的营销。

从影片的选角定妆、预告片细节、影片删减到各国海报、影片定档、撤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一出话题大戏,这部本该制作完成的电影也随时事热点不断“加戏”、“删减”,迪士尼甚至为了“政治正确”生生将原始CP拆掉。

据统计,在上映前一年间,关于影片《花木兰》的热搜就已有上百条,前期围绕着刘亦菲男装、舞剑、上马、落泪甚至项链衣装疯狂营销,后期则是在一次次撤档中百般卖惨。

这些热搜与话题词条,要么是与演员自身相关,要么则与发行事件相关,真正关于影片内容的介绍少之又少,虽然看上去话题热度不断,观众期待值也与日俱增,但实际上引导观众注意力的究竟有几分真正与影片相关?宣发团队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当宣发从影片本身持续跑偏到“场外”因素,穷尽心思讨好市场与观众,反而将影片价值边缘化之时,“站得越高、摔得越惨”的隐忧也会愈发凸显。

《花木兰》的翻车与其说是一种对被打扰、注意力被消耗的在意,不如说更多是一种对影视作品开始“滥用期待”的失望。影片宣传可以“扬长避短”,但影片内容的核心不能是那个被藏起来的“短”。

一味吹捧式的“热搜”,在影片上映后成为观众“落差感”的元凶。

货不对板:政治最不正确的“政治正确”

“花木兰浓妆”

“花木兰为什么住福建土楼?”

“巩俐眼罩”

“李连杰傅满洲造型”

......

从预告片中寥寥几个镜头释出至今,国内观众对于《花木兰》服化道的质疑就从未停止。

即使片方拿出历史课本中的“原图”做比对,《花木兰》影片中跨越历史朝代,甚至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时空割裂感还是让从小必修中国历史的观众们感到生理不适。

本以为刘亦菲的“小丑”式浓妆与福建土楼的背景会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槽点”。但在看到正片后,你才会发现,在《花木兰》中你能实现各种形式的“穿越”。

你不仅能见到花木兰凤凰于飞与超能力国产女巫1V1战斗,还能见到魏晋背景下的宫廷嫔妃打着阳伞在满清风格的宫殿面前嬉笑打闹,这些“奇葩”场景的出现,足以见得制作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在意与不遵守。

此外,迪士尼还精心打造了一些“政治正确”。

早在剧本创作阶段,《花木兰》就把原版动画中的李翔一分为二,变成花木兰的导师唐将军和同队的士兵陈宏辉,只是为了避免“上下属恋情”。

《花木兰》导演Niki Caro也表示,早期版本中还有一场花木兰和陈宏辉的吻戏,但迪士尼中国高管认为“这对于中国人而言不太合适”,就删去了这一片段。为了吸引中国观众,电影中化用了《木兰辞》中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实际上,这些看似“政治正确”的操作根本没有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忠孝内核。而对于花木兰这一人物本身令人动容的女性精神与独特品质却杂糅得不伦不类。

在花木兰的人设打造中,片方注入了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电影中的花木兰独立自主、机智勇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并且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这是典型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中,花木兰似乎又显得过于刻板。独立自主的女英雄始终遵循着传统的“忠孝”观念,誓死保卫皇上,要为家族带来荣耀,皇权和家庭似乎远比实现自我重要。

所谓的“忠勇真”更像是“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于是花木兰从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代表变成了拒绝传统礼教崇尚自由式的女权代表,从孝道典范变成了女权典范。

价值观的摇摆模糊,让这部影片变成了“四不像”,成为了最货不对板的“政治正确”产物。

电影中的左宗棠鸡:2020年,迪士尼还在拍想象中的“中国文化”

如果说内容创作上的错漏百出来源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那“中国特供”版的海报就足以见得迪士尼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理解,仍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刻板印象。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的核心,其实在于对于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满满失望。

即使中国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二大票仓,西方人还在试图以“想象中的中国文化”骗取中国人的票房。

本以为《花木兰》能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招牌,却没想到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IP却成为了好莱坞文化挪用、文化误读的典型例证,有着浓浓的东方主义色彩。

实际上,东方主义源于欧洲中心主义世界观,包含西方人对泛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藐视态度和偏见性思维;西方人通过想象对东方故事进行本土化重构,客观上会加剧双方误解和认知偏差,是为实现自己利益而对其他文明进行压制、同化的行为。

在世界电影史乃至舆论场上,很多时候中国的自我表达都处于失语状态。真实的、正统的内容传播不出去,过时的刻板印象便占据了主流。

在过去,好莱坞影史中的中国形象要么是封建落后与愚昧的代表,要么就是极富神秘色彩的高能人设。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崛起,西方电影对于中国人的形象更偏向正面化,但仍未脱离“生搬硬套”、“强行植入”的范围,有的强行加上中式场景、中国元素,有的一定要在队伍里插进个中国配角,但对于中国文化的内核却始终难以把握好。

从结果上看,《花木兰》的跨文化交流无疑是失败的,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迪斯尼、名演员、全英文、超级大IP、巨额投资,几乎把电影界能用的最优质资源全用上了,只为向世界讲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美好故事,结果究竟为何是这样?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中国电影IP实现文化输出的康庄大道究竟路在何方?

部分资料来源:河马电影、虎嗅APP、网视互联、营销娱子酱、娱理、晨读书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花木兰》翻车:2020年,迪士尼还在拍“想象中的中国”

迪士尼搞砸了《花木兰》,这大概是它在中国市场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滑铁卢。

文|文化产业新闻 金小碗

迪士尼想在中国赚一波电影票钱的念头终究是落了空。

而这一切,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迪士尼搞砸了《花木兰》,这大概是它在中国市场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滑铁卢。

国内第一日首映过后,《花木兰》的口碑跌至4.8。网上的负面路透迅速影响了国内观众的购票选择,比起这部迪士尼公主真人大电影,更多人将目光转向了更有“中国味儿”的《八佰》与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好莱坞巨作《信条》,因为“看不懂可以二刷,看烂片就是浪费钱了。”有影迷直言不讳地说道。

猫眼数据显示,《花木兰》上映首日排片占比达到38.4%,然而上座率却仅有8.9%,不及已经上映多时的《八佰》、《信条》。今日排片占比达到36.8%,依旧遥遥领先,但上座率却跌至7.7%,这也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影院对于这部影片抱有很高期望,但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说明了一切。

以“迪士尼唯一东方公主”为噱头的《花木兰》,在中国观众面前实实在在地翻了车。当东方公主跌下神坛,好莱坞也将终于明白——

中国人的电影票再也没那么好赚。

《花木兰》这个IP究竟有多大商业价值?

自从1998年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耗资7000万拿到了3.04亿美元的票房,并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多项提名,拿下了安妮奖10项大奖后,这个勇敢坚毅的东方女孩已成为迪士尼公主系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独特面孔。

此外,对于中国人来说,《花木兰》是迪士尼电影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大部分主角由华人出演、讲述中国传统故事、全球范围传播的真人电影,这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这种情感羁绊在三年前刘亦菲获选木兰一角与一年前《花木兰》预告片首发时的盛况可见一斑。即使是凌晨发布的预告,仍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被全网“刷屏”,观众纷纷为刘亦菲的英姿飒爽而拜倒。

此后,尝到甜头的迪士尼中国宣发团队在影片预热期的一年内展开了“轰炸式”的营销。

从影片的选角定妆、预告片细节、影片删减到各国海报、影片定档、撤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一出话题大戏,这部本该制作完成的电影也随时事热点不断“加戏”、“删减”,迪士尼甚至为了“政治正确”生生将原始CP拆掉。

据统计,在上映前一年间,关于影片《花木兰》的热搜就已有上百条,前期围绕着刘亦菲男装、舞剑、上马、落泪甚至项链衣装疯狂营销,后期则是在一次次撤档中百般卖惨。

这些热搜与话题词条,要么是与演员自身相关,要么则与发行事件相关,真正关于影片内容的介绍少之又少,虽然看上去话题热度不断,观众期待值也与日俱增,但实际上引导观众注意力的究竟有几分真正与影片相关?宣发团队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当宣发从影片本身持续跑偏到“场外”因素,穷尽心思讨好市场与观众,反而将影片价值边缘化之时,“站得越高、摔得越惨”的隐忧也会愈发凸显。

《花木兰》的翻车与其说是一种对被打扰、注意力被消耗的在意,不如说更多是一种对影视作品开始“滥用期待”的失望。影片宣传可以“扬长避短”,但影片内容的核心不能是那个被藏起来的“短”。

一味吹捧式的“热搜”,在影片上映后成为观众“落差感”的元凶。

货不对板:政治最不正确的“政治正确”

“花木兰浓妆”

“花木兰为什么住福建土楼?”

“巩俐眼罩”

“李连杰傅满洲造型”

......

从预告片中寥寥几个镜头释出至今,国内观众对于《花木兰》服化道的质疑就从未停止。

即使片方拿出历史课本中的“原图”做比对,《花木兰》影片中跨越历史朝代,甚至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时空割裂感还是让从小必修中国历史的观众们感到生理不适。

本以为刘亦菲的“小丑”式浓妆与福建土楼的背景会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槽点”。但在看到正片后,你才会发现,在《花木兰》中你能实现各种形式的“穿越”。

你不仅能见到花木兰凤凰于飞与超能力国产女巫1V1战斗,还能见到魏晋背景下的宫廷嫔妃打着阳伞在满清风格的宫殿面前嬉笑打闹,这些“奇葩”场景的出现,足以见得制作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在意与不遵守。

此外,迪士尼还精心打造了一些“政治正确”。

早在剧本创作阶段,《花木兰》就把原版动画中的李翔一分为二,变成花木兰的导师唐将军和同队的士兵陈宏辉,只是为了避免“上下属恋情”。

《花木兰》导演Niki Caro也表示,早期版本中还有一场花木兰和陈宏辉的吻戏,但迪士尼中国高管认为“这对于中国人而言不太合适”,就删去了这一片段。为了吸引中国观众,电影中化用了《木兰辞》中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实际上,这些看似“政治正确”的操作根本没有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忠孝内核。而对于花木兰这一人物本身令人动容的女性精神与独特品质却杂糅得不伦不类。

在花木兰的人设打造中,片方注入了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电影中的花木兰独立自主、机智勇敢,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并且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这是典型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中,花木兰似乎又显得过于刻板。独立自主的女英雄始终遵循着传统的“忠孝”观念,誓死保卫皇上,要为家族带来荣耀,皇权和家庭似乎远比实现自我重要。

所谓的“忠勇真”更像是“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于是花木兰从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代表变成了拒绝传统礼教崇尚自由式的女权代表,从孝道典范变成了女权典范。

价值观的摇摆模糊,让这部影片变成了“四不像”,成为了最货不对板的“政治正确”产物。

电影中的左宗棠鸡:2020年,迪士尼还在拍想象中的“中国文化”

如果说内容创作上的错漏百出来源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那“中国特供”版的海报就足以见得迪士尼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理解,仍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刻板印象。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的核心,其实在于对于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满满失望。

即使中国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二大票仓,西方人还在试图以“想象中的中国文化”骗取中国人的票房。

本以为《花木兰》能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招牌,却没想到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IP却成为了好莱坞文化挪用、文化误读的典型例证,有着浓浓的东方主义色彩。

实际上,东方主义源于欧洲中心主义世界观,包含西方人对泛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藐视态度和偏见性思维;西方人通过想象对东方故事进行本土化重构,客观上会加剧双方误解和认知偏差,是为实现自己利益而对其他文明进行压制、同化的行为。

在世界电影史乃至舆论场上,很多时候中国的自我表达都处于失语状态。真实的、正统的内容传播不出去,过时的刻板印象便占据了主流。

在过去,好莱坞影史中的中国形象要么是封建落后与愚昧的代表,要么就是极富神秘色彩的高能人设。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崛起,西方电影对于中国人的形象更偏向正面化,但仍未脱离“生搬硬套”、“强行植入”的范围,有的强行加上中式场景、中国元素,有的一定要在队伍里插进个中国配角,但对于中国文化的内核却始终难以把握好。

从结果上看,《花木兰》的跨文化交流无疑是失败的,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迪斯尼、名演员、全英文、超级大IP、巨额投资,几乎把电影界能用的最优质资源全用上了,只为向世界讲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美好故事,结果究竟为何是这样?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中国电影IP实现文化输出的康庄大道究竟路在何方?

部分资料来源:河马电影、虎嗅APP、网视互联、营销娱子酱、娱理、晨读书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