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蓝田的甲鱼,獐子岛的扇贝……渔业股的痛点到底在哪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蓝田的甲鱼,獐子岛的扇贝……渔业股的痛点到底在哪里?

不管是獐子岛,还是蓝田股份,两种恶劣的财务造假案例本质上都指向了一个问题——生物资产的特殊性,是存货审计困难的根源。

文|经观财经眼 夜忆文

可喜可贺,獐子岛事件终于圆满大结局了——9月11日,证监会发布消息,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獐子岛及相关人员涉嫌证券犯罪案件,相关涉案人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早在今年的6月15日,证监会就已经对獐子岛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决定。证监会认定,獐子岛2016年虚增利润1.3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58%;2017年虚减利润2.8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39%。

獐子岛事件结束后,很多人又想起了蓝田股份,因为,在漫长A股的历史上,这是和獐子岛事件最相似,最具参考价值的一个造假案例。

01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当年的蓝田股份,曾经给无数人描绘了一幅天堂般的景象。

比起“一招鲜”的獐子岛来,蓝田股份的基本面似乎还要更诱人一些,它不仅有“金鸭子”的童话,“野莲汁”的传说,甚至还有“无氧鱼”的故事。

1996年,蓝田股份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但是,2001年10月,刘姝威女士就以一篇600字的短文拆解了不可一世的“蓝田神话”,通过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向情况和偿债能力作了详尽分析后,她得出了结论:蓝田股份的业绩有虚假成分,现金流危机已然十分严重,之所以能够维持业绩不倒的神话,完全靠骗取低息银行贷款。

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是同行业均值的1/3,存货占流动资产的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的3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这些指标明显都表现出了异常。

墨菲定律曾经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对于当时的蓝田股份来说,墨菲定律得到了最好的验证——舆论危机发酵不久,蓝田股份的资金链就彻底断裂了。

随着证监会的处罚落地,人们才了解到蓝田股份的真实业绩——1999年和2000年间,虚构营业收入达到36.90亿元,实际为6400万元;虚构净利润达到9.4亿元,实际则是亏损3200多元。

02

蓝田股份VS獐子岛,将两个案例对比起来看,很多共性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两家公司都属于水上养殖公司,都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问题。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对于水产养殖这一块尤其如此,一旦碰上气候变化或者养殖行情的波动,很容易就会大亏特亏,而市场向好时,业绩很容易迅速回弹。

如果真的只是这样,那獐子岛倒也不是特别害怕,只不过是财报会时不时变个脸的问题。对于投资者来说,买了这种股票,业绩不稳定的情况也能理解。

问题在于獐子岛经营管理能力太差,总是“习惯性变脸”,根本看不到扭亏的希望,所以只能通过作假,做成1年盈利2年亏损,以此来保住上市公司的地位。

何况,獐子岛的造假还是低成本的——存货数量很难查实。这就导致獐子岛在吃到了甜头之后,依然屡试不爽。

举个例子,2011年,獐子岛的底播面积达到127.4万亩。后期因为“扇贝死亡”这一借口就核销了105.64万亩,成本是7.35亿元。但实际上,别说扇贝究竟死没死,就连公司方面是否真的底播了127.4万亩扇贝,这件事情恐怕只有海神波塞冬才知道。

虽然每年的报表都经会计师审计,但大华事务所的会计师们只能到一片狭小的海域去抽样,谁也没能耐把獐子岛330万亩养殖海域翻个底朝天。

还有,獐子岛甚至把造假玩成了一项反逻辑游戏,他们根本没想着去解释一下投苗面积大幅增加但产量却不增加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3年,獐子岛公司虾夷扇贝的营收9.59亿元,与2010年的虾夷扇贝营收9亿元几乎扯平。但2010年(2013年应对的投苗年)投苗面积达到120万亩,而2007年(2010年应对的投苗年)投苗面积仅仅是32万亩。

投苗面积相差四倍,结果却是一样的?

2016年,獐子岛公司实际采捕的海域面积比账面记录多出近14万亩,这意味着实际的成本比账面要多出6000万元人民币, 6000万元成本,又被别有用心的獐子岛巧妙地粉饰了起来。

目的,就是用来把2016年的财报做成盈利,把损失都集中“勾兑”到2017年去。

03

比起獐子岛来,蓝田股份的造假方式比较复杂,但本质上来看,也是生物性资产存货造假。

按照蓝田股份提供的数据计算,每只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高达300多只,单只净利高达0.4元;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

实际上,蓝田股份的田里面,效益爆棚的甲鱼、鸭子,甚至是莲藕,数量和金额全都是虚的。如果你想核实,对不起,货已经卖出去了,凭证是不齐全的。

蓝田股份声称,行业特征决定了这类型公司很多的客户都是分散的,甚至都是个人、个体户采购,体现出小、散、乱的特征,销售商品时很多都不用开具发票,采购材料时也未必能够拿到发票,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说,拿不到有效凭证,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蓝田股份的玩法也存在于獐子岛身上,从2013年开始,獐子岛除第一大客户单采购额超过4亿元之外,此后单个客户最大的采购金额比重,均不足销售额的1%。

04

不管是獐子岛,还是蓝田股份,两种恶劣的财务造假案例本质上都指向了一个问题——生物资产的特殊性,是存货审计困难的根源。

水产养殖产品,需要经过育苗、繁殖、培育、放养多个生命周期,投入金额巨大,回报速度有限。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配比生物资产的成本和价值,是一个高难度的会计问题。

何况,很多生物资产的生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整个养殖周期中,价值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很容易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冷水团对獐子岛“扇贝”的寿命和质量确实会产生一些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判断)

不要说獐子岛的扇贝了,在东南沿海地区随便找上一家做水产的公司,核算起来也是一样的困难,比如哪天来个台风,很容易引起养殖池塘受淹,渔网破裂,大量鱼虾就会乘机逃逸,这个时候你去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统计,就有财务造假的嫌疑。

对于这一类特殊的资产,我觉得本着对市场负责的角度,审计流程、抽样方法,甚至是定期报告的披露节点,都应该调一调了。

在审计流程上,不能照搬其他行业的方法,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很重要,每次公司干投苗、配种,抽样这类对存货价值判断影响较大的活时,不能发个公告就了事,一定要有经验,有相关常识的审计人员到场监督(最好有证监会派驻的相关人员)。

监管层也要注意了,对于财报上“逆周期调节”的不正常行为,需要及时问询或制止,该责令改正的一律责令改正,防止有更多的公司像獐子岛一样,抱着侥幸的心态持续“滚雪球”,最终滚出个大坑来。

至于定期报告披露方面,我认为可以适当做一些调整,增加季报、月报对重点科目的披露要求,对于影响业绩的重大事项,建立追溯问询和调查机制,提高财务粉饰的成本。

另外,獐子岛事件的取证过程也是异常的艰难,据说动用了北斗卫星才解决问题,对于这种高科技的审计手段,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拓宽在农林牧渔行业的使用场景,让整个审计行业的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高。

唯有这样,才能避免“獐子岛”事件不断重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獐子岛

2.6k
  • 水产养殖板块快速拉升,大湖股份涨停
  • 獐子岛(002069.SZ):非独立董事配偶短线交易,收益归公司所有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蓝田的甲鱼,獐子岛的扇贝……渔业股的痛点到底在哪里?

不管是獐子岛,还是蓝田股份,两种恶劣的财务造假案例本质上都指向了一个问题——生物资产的特殊性,是存货审计困难的根源。

文|经观财经眼 夜忆文

可喜可贺,獐子岛事件终于圆满大结局了——9月11日,证监会发布消息,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獐子岛及相关人员涉嫌证券犯罪案件,相关涉案人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早在今年的6月15日,证监会就已经对獐子岛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决定。证监会认定,獐子岛2016年虚增利润1.3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58%;2017年虚减利润2.8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39%。

獐子岛事件结束后,很多人又想起了蓝田股份,因为,在漫长A股的历史上,这是和獐子岛事件最相似,最具参考价值的一个造假案例。

01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当年的蓝田股份,曾经给无数人描绘了一幅天堂般的景象。

比起“一招鲜”的獐子岛来,蓝田股份的基本面似乎还要更诱人一些,它不仅有“金鸭子”的童话,“野莲汁”的传说,甚至还有“无氧鱼”的故事。

1996年,蓝田股份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

但是,2001年10月,刘姝威女士就以一篇600字的短文拆解了不可一世的“蓝田神话”,通过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向情况和偿债能力作了详尽分析后,她得出了结论:蓝田股份的业绩有虚假成分,现金流危机已然十分严重,之所以能够维持业绩不倒的神话,完全靠骗取低息银行贷款。

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是同行业均值的1/3,存货占流动资产的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的3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这些指标明显都表现出了异常。

墨菲定律曾经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对于当时的蓝田股份来说,墨菲定律得到了最好的验证——舆论危机发酵不久,蓝田股份的资金链就彻底断裂了。

随着证监会的处罚落地,人们才了解到蓝田股份的真实业绩——1999年和2000年间,虚构营业收入达到36.90亿元,实际为6400万元;虚构净利润达到9.4亿元,实际则是亏损3200多元。

02

蓝田股份VS獐子岛,将两个案例对比起来看,很多共性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两家公司都属于水上养殖公司,都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问题。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对于水产养殖这一块尤其如此,一旦碰上气候变化或者养殖行情的波动,很容易就会大亏特亏,而市场向好时,业绩很容易迅速回弹。

如果真的只是这样,那獐子岛倒也不是特别害怕,只不过是财报会时不时变个脸的问题。对于投资者来说,买了这种股票,业绩不稳定的情况也能理解。

问题在于獐子岛经营管理能力太差,总是“习惯性变脸”,根本看不到扭亏的希望,所以只能通过作假,做成1年盈利2年亏损,以此来保住上市公司的地位。

何况,獐子岛的造假还是低成本的——存货数量很难查实。这就导致獐子岛在吃到了甜头之后,依然屡试不爽。

举个例子,2011年,獐子岛的底播面积达到127.4万亩。后期因为“扇贝死亡”这一借口就核销了105.64万亩,成本是7.35亿元。但实际上,别说扇贝究竟死没死,就连公司方面是否真的底播了127.4万亩扇贝,这件事情恐怕只有海神波塞冬才知道。

虽然每年的报表都经会计师审计,但大华事务所的会计师们只能到一片狭小的海域去抽样,谁也没能耐把獐子岛330万亩养殖海域翻个底朝天。

还有,獐子岛甚至把造假玩成了一项反逻辑游戏,他们根本没想着去解释一下投苗面积大幅增加但产量却不增加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3年,獐子岛公司虾夷扇贝的营收9.59亿元,与2010年的虾夷扇贝营收9亿元几乎扯平。但2010年(2013年应对的投苗年)投苗面积达到120万亩,而2007年(2010年应对的投苗年)投苗面积仅仅是32万亩。

投苗面积相差四倍,结果却是一样的?

2016年,獐子岛公司实际采捕的海域面积比账面记录多出近14万亩,这意味着实际的成本比账面要多出6000万元人民币, 6000万元成本,又被别有用心的獐子岛巧妙地粉饰了起来。

目的,就是用来把2016年的财报做成盈利,把损失都集中“勾兑”到2017年去。

03

比起獐子岛来,蓝田股份的造假方式比较复杂,但本质上来看,也是生物性资产存货造假。

按照蓝田股份提供的数据计算,每只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高达300多只,单只净利高达0.4元;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

实际上,蓝田股份的田里面,效益爆棚的甲鱼、鸭子,甚至是莲藕,数量和金额全都是虚的。如果你想核实,对不起,货已经卖出去了,凭证是不齐全的。

蓝田股份声称,行业特征决定了这类型公司很多的客户都是分散的,甚至都是个人、个体户采购,体现出小、散、乱的特征,销售商品时很多都不用开具发票,采购材料时也未必能够拿到发票,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说,拿不到有效凭证,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蓝田股份的玩法也存在于獐子岛身上,从2013年开始,獐子岛除第一大客户单采购额超过4亿元之外,此后单个客户最大的采购金额比重,均不足销售额的1%。

04

不管是獐子岛,还是蓝田股份,两种恶劣的财务造假案例本质上都指向了一个问题——生物资产的特殊性,是存货审计困难的根源。

水产养殖产品,需要经过育苗、繁殖、培育、放养多个生命周期,投入金额巨大,回报速度有限。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配比生物资产的成本和价值,是一个高难度的会计问题。

何况,很多生物资产的生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整个养殖周期中,价值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很容易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冷水团对獐子岛“扇贝”的寿命和质量确实会产生一些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判断)

不要说獐子岛的扇贝了,在东南沿海地区随便找上一家做水产的公司,核算起来也是一样的困难,比如哪天来个台风,很容易引起养殖池塘受淹,渔网破裂,大量鱼虾就会乘机逃逸,这个时候你去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统计,就有财务造假的嫌疑。

对于这一类特殊的资产,我觉得本着对市场负责的角度,审计流程、抽样方法,甚至是定期报告的披露节点,都应该调一调了。

在审计流程上,不能照搬其他行业的方法,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很重要,每次公司干投苗、配种,抽样这类对存货价值判断影响较大的活时,不能发个公告就了事,一定要有经验,有相关常识的审计人员到场监督(最好有证监会派驻的相关人员)。

监管层也要注意了,对于财报上“逆周期调节”的不正常行为,需要及时问询或制止,该责令改正的一律责令改正,防止有更多的公司像獐子岛一样,抱着侥幸的心态持续“滚雪球”,最终滚出个大坑来。

至于定期报告披露方面,我认为可以适当做一些调整,增加季报、月报对重点科目的披露要求,对于影响业绩的重大事项,建立追溯问询和调查机制,提高财务粉饰的成本。

另外,獐子岛事件的取证过程也是异常的艰难,据说动用了北斗卫星才解决问题,对于这种高科技的审计手段,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拓宽在农林牧渔行业的使用场景,让整个审计行业的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高。

唯有这样,才能避免“獐子岛”事件不断重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