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6CES】无人机能载人 他们敢卖你敢坐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6CES】无人机能载人 他们敢卖你敢坐吗?

发布概念与实际销售不是一回事,但亿航宣称他们的载人产品就要发售了。

图片来源:网络

无人机仍然是这一届CES的重点,中国厂商亿航还发布了一款能够载人的无人机,着实吸引眼球。

就在CES的第一天,亿航发布了这款名为亿航184的产品,外形上与普通的无人机差别不大,四翼,每个机翼上都有个螺旋桨。当然,它足够大,能够容纳一个体重不超过100Kg的人。其新闻稿中称,“亿航184载人飞行器高1.5米,净量200Kg,整机最大输出功率106KW(8马达),海平面续航时间23分钟,平均巡航速度100公里/小时。”

亿航说,这款飞行器是纯电力驱动,没有飞行员,除了在起飞之前输入目的地以外,乘客什么也不需要做,无人机就会自动起飞、躲避障碍物、自动降落,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化的。

重要的卖点是短途交通,“无需机场跑道等传统基础设施,外加其可折叠式设计,消除了阻碍飞机和其他空中交通工具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瓶颈。”亿航在其新闻稿里如此表示。

毫无疑问,针对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样的飞行器看上去大有市场。“这个产品特别适合北京这样的城市,预计在今年会开卖,售价在20万-30万美元左右。”在CES展台,亿航有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

但作为一款即将要向外界发售的产品,其安全性还是受到了外界的质疑。

首先,相比两翼的民航飞机,这种多轴无人机从空气动力学上就被外界认为不适合载人。

“我们坐的民航客机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叫做静稳定系统,就好比一个石头稳定地待在一个洼地,有人把石头稍微挪个位置,石头会自己滚回来。”有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解释说,“直升机和这种多轴飞行器属于静不稳定系统,好比杂技演员用筷子顶个球,他需要时时刻刻调整能让球不落下来,安全性方面差很多。”

这就面临一个安全策略问题,“驾驶汽车有个很有效的保守策略:有问题,就刹车停住好了,但无人机不一样,一旦出现故障怎么办?”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无人机涉及空速管、气压计、GPS等各种复杂的设备,精度差,可靠性低,而且一旦飞到云里面临的情况更是难以控制。”

但亿航并不是没有预计到这些质疑,它在新闻稿中表示,“亿航对飞机器所有飞行部件进行全备份,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飞行器依然能保证正常飞行,保证安全。”

最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表示,“遇到任何紧急情况可进行一键悬停。”这种悬停意思是停在空中,在技术上并不难解决,看上去能够规避很多安全隐患。

“像这种旋翼的飞行器,包括四轴或者直升机机械效率是非常低的,比如我们平时坐的民航飞机,马力只要达到自身动力的1/10-1/3就可以了,但这样的飞行器其马力需要达到甚至是超过自身动力才可以起飞,更别说是向前飞行了,所以意味着需要非常好也就是非常昂贵的引擎才可以。”哥伦比亚王言博士解释说。

从航模和无人机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构造飞行器对能量的不同要求。航模,也就是两翼造型的飞机模型,即便是较差的产品也可以续航数个小时,但这种旋翼造型的无人机就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续航时间,因此,不难推测,亿航的这款无人机续航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亿航的官方说法称,这款产品的续航时间是23分钟。问题在于,没有用户敢挑战它的极限续航时间,飞行器并不像汽车,在没有动力时是可以停在地面,如果不发生碰撞等情况,相对安全,但飞行器则是在高空。没电了意味着用户的生命也存在危险。

而续航问题直接挑战了亿航上述的安全机制,遇到故障悬停时是不是有足够的动力,“悬停需要解决极大的动力,需要克服飞机所有机械部件、电池以及人的重量。”王言解释说。

“主要是八个动力组具有一定动力冗余,在一组动力组失效时还能保证降落安全性。”对此,亿航回应说。

亿航在这款产品中宣称的另一个优点是无人机能够避免人为的操作错误,无论在无人机还是无人驾驶车辆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避障”,就是说如何安全避开其它交通工具,行人等,而飞机则面临其它飞机、飞鸟等。

实际上,目前无人机避障能够做到较高的可靠性了。就在亿航展台楼上的展馆,法国无人机厂商Parrot一直在表演,每次都能够吸引许多观众围观——十多台无人机能够翻滚追逐而不碰撞。这种看上去花哨的表演代表的是无人机背后的技术进步,在几年前,无人机因为依靠GPS定位导航,而室内GPS无法运行,从而无人机难以在室内飞行,极容易撞上障碍物,如今无人机已经能够依靠视觉、声波等路径准确定位了。

“实际上随着技术进步,做到较高的可靠性是可能的,但问题在于谁敢坐呢?”王言是哥伦比亚计算机视觉领域博士,而目前计算机视觉已经被一些无人机公司用于避障。

实际上,有一些创业公司在致力于大型无人机的研发,但目前还是大多应用于运输物品,美国Carnegie Mellon机器人实验室就在和美国军方合作设立一家创业公司,合作研发运送物资的大型无人机,在一则视频中,他们展示了地面人员如何通过手上的控制板让无人机灵巧地更换降落地点等。

而宣称在几个月后就要向外销售的亿航始终没有展示产品载人飞行的性能,在他们向界面新闻展示的视频中,也没有拍摄人坐在这款产品中的视频。

除此之外,如果所有的技术难题都能够解决,这种飞行产品还面临政策风险。

任何一款载人飞行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需要获得适航当局的适航证,适航是航空器及其部件能在预期的环境中及限制条件下安全飞行(包括起飞和着陆)的固有品质,这种品质是通过合格的维修得以持续保持。

而即便获得这样的资质,也就是技术上问题得以解决,空域开放也是它们面临的挑战,目前中国空域几乎是不开放,即便是直升机也很少能够获批飞行,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直升机通航发展。

而在美国更是有严格的飞行要求,目前美国要求所有0.55磅(约合0.45公斤)以上的无人机注册,未获资质飞行的最高可处以3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

从亿航新闻稿来看,这家公司仍然试图以互联网思维进入一个传统完全不开放的领域。“更重要的是,亿航正在建立的低空飞行指挥调度系统,把飞机器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确保飞行安全有序,不与其它飞行器相撞,不入侵敏感区域,实时监管调度。”这家公司表示。

但不是所有领域都能够轻易进入和颠覆。显而易见的是,像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在美国有相当的影响力,多年来也没有通过立法部门对无人驾驶车在政策上作出调整。重要的是,在无人驾驶这件事情,不仅仅谷歌,Tesla以及传统汽车厂商奥迪、宝马形成的合力都不足以推动立法部门改变政策。

而在无人机这件事情上,亚马逊是在做相关的推动,但它们也没有做“载人”的无人机。亿航作为深圳一家无人机创业公司,敢发布这样的产品,确实博得了诸多眼球。

在2015年8月24日,亿航宣布完成4200万美元B轮融资,由金浦投资领投,还包括来自GGV纪源资本、真格基金、乐博资本、东方富海的多方投资,公司估值相比16个月前成立之初翻了100倍。

在CES上推出概念产品并不罕见。但亿航说,他们发售在即。所以我们不妨等待亿航承诺的产品何时兑现。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6CES】无人机能载人 他们敢卖你敢坐吗?

发布概念与实际销售不是一回事,但亿航宣称他们的载人产品就要发售了。

图片来源:网络

无人机仍然是这一届CES的重点,中国厂商亿航还发布了一款能够载人的无人机,着实吸引眼球。

就在CES的第一天,亿航发布了这款名为亿航184的产品,外形上与普通的无人机差别不大,四翼,每个机翼上都有个螺旋桨。当然,它足够大,能够容纳一个体重不超过100Kg的人。其新闻稿中称,“亿航184载人飞行器高1.5米,净量200Kg,整机最大输出功率106KW(8马达),海平面续航时间23分钟,平均巡航速度100公里/小时。”

亿航说,这款飞行器是纯电力驱动,没有飞行员,除了在起飞之前输入目的地以外,乘客什么也不需要做,无人机就会自动起飞、躲避障碍物、自动降落,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化的。

重要的卖点是短途交通,“无需机场跑道等传统基础设施,外加其可折叠式设计,消除了阻碍飞机和其他空中交通工具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瓶颈。”亿航在其新闻稿里如此表示。

毫无疑问,针对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样的飞行器看上去大有市场。“这个产品特别适合北京这样的城市,预计在今年会开卖,售价在20万-30万美元左右。”在CES展台,亿航有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

但作为一款即将要向外界发售的产品,其安全性还是受到了外界的质疑。

首先,相比两翼的民航飞机,这种多轴无人机从空气动力学上就被外界认为不适合载人。

“我们坐的民航客机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叫做静稳定系统,就好比一个石头稳定地待在一个洼地,有人把石头稍微挪个位置,石头会自己滚回来。”有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解释说,“直升机和这种多轴飞行器属于静不稳定系统,好比杂技演员用筷子顶个球,他需要时时刻刻调整能让球不落下来,安全性方面差很多。”

这就面临一个安全策略问题,“驾驶汽车有个很有效的保守策略:有问题,就刹车停住好了,但无人机不一样,一旦出现故障怎么办?”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无人机涉及空速管、气压计、GPS等各种复杂的设备,精度差,可靠性低,而且一旦飞到云里面临的情况更是难以控制。”

但亿航并不是没有预计到这些质疑,它在新闻稿中表示,“亿航对飞机器所有飞行部件进行全备份,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飞行器依然能保证正常飞行,保证安全。”

最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表示,“遇到任何紧急情况可进行一键悬停。”这种悬停意思是停在空中,在技术上并不难解决,看上去能够规避很多安全隐患。

“像这种旋翼的飞行器,包括四轴或者直升机机械效率是非常低的,比如我们平时坐的民航飞机,马力只要达到自身动力的1/10-1/3就可以了,但这样的飞行器其马力需要达到甚至是超过自身动力才可以起飞,更别说是向前飞行了,所以意味着需要非常好也就是非常昂贵的引擎才可以。”哥伦比亚王言博士解释说。

从航模和无人机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构造飞行器对能量的不同要求。航模,也就是两翼造型的飞机模型,即便是较差的产品也可以续航数个小时,但这种旋翼造型的无人机就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续航时间,因此,不难推测,亿航的这款无人机续航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亿航的官方说法称,这款产品的续航时间是23分钟。问题在于,没有用户敢挑战它的极限续航时间,飞行器并不像汽车,在没有动力时是可以停在地面,如果不发生碰撞等情况,相对安全,但飞行器则是在高空。没电了意味着用户的生命也存在危险。

而续航问题直接挑战了亿航上述的安全机制,遇到故障悬停时是不是有足够的动力,“悬停需要解决极大的动力,需要克服飞机所有机械部件、电池以及人的重量。”王言解释说。

“主要是八个动力组具有一定动力冗余,在一组动力组失效时还能保证降落安全性。”对此,亿航回应说。

亿航在这款产品中宣称的另一个优点是无人机能够避免人为的操作错误,无论在无人机还是无人驾驶车辆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避障”,就是说如何安全避开其它交通工具,行人等,而飞机则面临其它飞机、飞鸟等。

实际上,目前无人机避障能够做到较高的可靠性了。就在亿航展台楼上的展馆,法国无人机厂商Parrot一直在表演,每次都能够吸引许多观众围观——十多台无人机能够翻滚追逐而不碰撞。这种看上去花哨的表演代表的是无人机背后的技术进步,在几年前,无人机因为依靠GPS定位导航,而室内GPS无法运行,从而无人机难以在室内飞行,极容易撞上障碍物,如今无人机已经能够依靠视觉、声波等路径准确定位了。

“实际上随着技术进步,做到较高的可靠性是可能的,但问题在于谁敢坐呢?”王言是哥伦比亚计算机视觉领域博士,而目前计算机视觉已经被一些无人机公司用于避障。

实际上,有一些创业公司在致力于大型无人机的研发,但目前还是大多应用于运输物品,美国Carnegie Mellon机器人实验室就在和美国军方合作设立一家创业公司,合作研发运送物资的大型无人机,在一则视频中,他们展示了地面人员如何通过手上的控制板让无人机灵巧地更换降落地点等。

而宣称在几个月后就要向外销售的亿航始终没有展示产品载人飞行的性能,在他们向界面新闻展示的视频中,也没有拍摄人坐在这款产品中的视频。

除此之外,如果所有的技术难题都能够解决,这种飞行产品还面临政策风险。

任何一款载人飞行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需要获得适航当局的适航证,适航是航空器及其部件能在预期的环境中及限制条件下安全飞行(包括起飞和着陆)的固有品质,这种品质是通过合格的维修得以持续保持。

而即便获得这样的资质,也就是技术上问题得以解决,空域开放也是它们面临的挑战,目前中国空域几乎是不开放,即便是直升机也很少能够获批飞行,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直升机通航发展。

而在美国更是有严格的飞行要求,目前美国要求所有0.55磅(约合0.45公斤)以上的无人机注册,未获资质飞行的最高可处以3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

从亿航新闻稿来看,这家公司仍然试图以互联网思维进入一个传统完全不开放的领域。“更重要的是,亿航正在建立的低空飞行指挥调度系统,把飞机器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确保飞行安全有序,不与其它飞行器相撞,不入侵敏感区域,实时监管调度。”这家公司表示。

但不是所有领域都能够轻易进入和颠覆。显而易见的是,像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在美国有相当的影响力,多年来也没有通过立法部门对无人驾驶车在政策上作出调整。重要的是,在无人驾驶这件事情,不仅仅谷歌,Tesla以及传统汽车厂商奥迪、宝马形成的合力都不足以推动立法部门改变政策。

而在无人机这件事情上,亚马逊是在做相关的推动,但它们也没有做“载人”的无人机。亿航作为深圳一家无人机创业公司,敢发布这样的产品,确实博得了诸多眼球。

在2015年8月24日,亿航宣布完成4200万美元B轮融资,由金浦投资领投,还包括来自GGV纪源资本、真格基金、乐博资本、东方富海的多方投资,公司估值相比16个月前成立之初翻了100倍。

在CES上推出概念产品并不罕见。但亿航说,他们发售在即。所以我们不妨等待亿航承诺的产品何时兑现。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