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世界名画《呐喊》亮相上海外滩边蒙克大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世界名画《呐喊》亮相上海外滩边蒙克大展

9月25日,“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2020冈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开幕。

截图自画展海报。

9月25日,“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2020冈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开幕。

展览以“生命”、“爱”、“忧虑”、“呐喊”、“故乡”为主题,展出从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画创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53件原创绘画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其中包括珍贵的1895年石版画,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呐喊》。

同时,观众将通过一系列文献及影像资料、新媒体互动等形式,在展出作品之外,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的故事与创作。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代表人物,其画作以对内心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观众从视觉到内心的全方位精准“打击”。其代表作《呐喊》在发表后的一百年后不断被艺术界解读和重构。

《呐喊》。摄影:徐灵超

蒙克曾在他的日记中回忆,某日他与两位友人一同在奥斯陆峡湾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红,他仿佛感到一阵尖叫划过耳膜,他停下来不安地颤抖着,远远地落在了两位友人身后。

1892年,蒙克基于对那声“响彻寰宇,经久不息”的呐喊之声的深刻印象,创作了《黄昏时分的情绪》,又名《绝望》的作品。一年后,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个新版本,便是《呐喊》。

在展厅中,《呐喊》石版画被放置于一个单独开辟的空间中。昏暗的红色展墙将画作中人惊慌失措的压迫感更直观得带到了观众眼前。而在《呐喊》石版画旁,则是四幅《呐喊》彩绘画的图片介绍。

蒙克创作了30多件《呐喊》石版画,而其中由他亲自手工上色的作品并留存至今的仅剩一副。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便是这硕果仅存的杰作。

出身于一个挪威军医家庭,蒙克在五兄妹中排行第二。然而这不是一个幸福的家庭,5岁时,母亲因为肺结核过世。父亲在母亲过世后饱受困扰,最后病态地将家庭的不幸归咎于宗教的神隐。14岁时,蒙克的姐姐索菲去世,多年后,蒙克凭借记忆创作了《病孩》和《病室里的死亡》等作品,尝试还原姐姐的生命最后时刻。蒙克的弟弟在新婚燕尔不久便去世,而他的一个妹妹,自小便被精神疾病困扰。

《病孩》。摄影:徐灵超

面对死亡的焦虑似乎是蒙克的作品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蒙克在晚年说道:“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在一张自画像中,当时年仅32岁的蒙克用石版画刻画了一个沧桑的自己,在黑色背景之下,他的眼神显得迷茫。而在画面底部,蒙克画了一只骷髅手臂。几年后,他又以自己站在地狱中的意象创作了一副自画像。

《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上海久事美术馆供图

爱情则是蒙克创作的另一大主题,然而在蒙克的画笔下,却鲜有甜蜜的爱情。他终身未婚,20岁时有夫之妇。而后蒙克与一名酒商的千金图拉·拉森坠入爱河,然而拉锯多年后,这场恋情以图拉开枪走火打伤蒙克的手指告终。

《女人的三个阶段》。摄影:徐灵超

在蒙克的画中,圣母玛利亚雕像可以是魅惑的,而吻,这一不断出现在蒙克作品中的意象,被取名为吸血鬼。

《吸血鬼》。上海久事美术馆供图

1908年,蒙克因酗酒及精神问题入院治疗。在恢复期,蒙克听从医生的建议开始戒酒。这期间他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灰暗阴沉相比,蒙克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色彩鲜明亮丽的风景画和描绘人们劳作的场景。

《雪地中扭曲的树干》。上海久事美术馆供图

随着收入的增加,蒙克在奥斯陆郊外的艾可利购买了一处庄园。蒙克人生最后的20年基本都在这里渡过。去世前,蒙克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捐赠给了奥斯陆当局。为了纪念蒙克,奥斯陆建造了蒙克美术馆。

海报。上海久事美术馆供图

事实上,早在1997年,《呐喊》《病孩》《忧郁》《青春期》等世人熟知的蒙克名作就曾来到过上海展出。此次时隔二十多年,蒙克的艺术作品再次来到上海,将成为继201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爱与焦虑”爱德华·蒙克特展之后,规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创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1月3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世界名画《呐喊》亮相上海外滩边蒙克大展

9月25日,“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2020冈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开幕。

截图自画展海报。

9月25日,“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与油画展(2020冈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开幕。

展览以“生命”、“爱”、“忧虑”、“呐喊”、“故乡”为主题,展出从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画创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53件原创绘画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其中包括珍贵的1895年石版画,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呐喊》。

同时,观众将通过一系列文献及影像资料、新媒体互动等形式,在展出作品之外,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的故事与创作。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代表人物,其画作以对内心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观众从视觉到内心的全方位精准“打击”。其代表作《呐喊》在发表后的一百年后不断被艺术界解读和重构。

《呐喊》。摄影:徐灵超

蒙克曾在他的日记中回忆,某日他与两位友人一同在奥斯陆峡湾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红,他仿佛感到一阵尖叫划过耳膜,他停下来不安地颤抖着,远远地落在了两位友人身后。

1892年,蒙克基于对那声“响彻寰宇,经久不息”的呐喊之声的深刻印象,创作了《黄昏时分的情绪》,又名《绝望》的作品。一年后,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个新版本,便是《呐喊》。

在展厅中,《呐喊》石版画被放置于一个单独开辟的空间中。昏暗的红色展墙将画作中人惊慌失措的压迫感更直观得带到了观众眼前。而在《呐喊》石版画旁,则是四幅《呐喊》彩绘画的图片介绍。

蒙克创作了30多件《呐喊》石版画,而其中由他亲自手工上色的作品并留存至今的仅剩一副。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便是这硕果仅存的杰作。

出身于一个挪威军医家庭,蒙克在五兄妹中排行第二。然而这不是一个幸福的家庭,5岁时,母亲因为肺结核过世。父亲在母亲过世后饱受困扰,最后病态地将家庭的不幸归咎于宗教的神隐。14岁时,蒙克的姐姐索菲去世,多年后,蒙克凭借记忆创作了《病孩》和《病室里的死亡》等作品,尝试还原姐姐的生命最后时刻。蒙克的弟弟在新婚燕尔不久便去世,而他的一个妹妹,自小便被精神疾病困扰。

《病孩》。摄影:徐灵超

面对死亡的焦虑似乎是蒙克的作品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蒙克在晚年说道:“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在一张自画像中,当时年仅32岁的蒙克用石版画刻画了一个沧桑的自己,在黑色背景之下,他的眼神显得迷茫。而在画面底部,蒙克画了一只骷髅手臂。几年后,他又以自己站在地狱中的意象创作了一副自画像。

《有骷髅手臂的自画像》。上海久事美术馆供图

爱情则是蒙克创作的另一大主题,然而在蒙克的画笔下,却鲜有甜蜜的爱情。他终身未婚,20岁时有夫之妇。而后蒙克与一名酒商的千金图拉·拉森坠入爱河,然而拉锯多年后,这场恋情以图拉开枪走火打伤蒙克的手指告终。

《女人的三个阶段》。摄影:徐灵超

在蒙克的画中,圣母玛利亚雕像可以是魅惑的,而吻,这一不断出现在蒙克作品中的意象,被取名为吸血鬼。

《吸血鬼》。上海久事美术馆供图

1908年,蒙克因酗酒及精神问题入院治疗。在恢复期,蒙克听从医生的建议开始戒酒。这期间他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灰暗阴沉相比,蒙克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色彩鲜明亮丽的风景画和描绘人们劳作的场景。

《雪地中扭曲的树干》。上海久事美术馆供图

随着收入的增加,蒙克在奥斯陆郊外的艾可利购买了一处庄园。蒙克人生最后的20年基本都在这里渡过。去世前,蒙克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捐赠给了奥斯陆当局。为了纪念蒙克,奥斯陆建造了蒙克美术馆。

海报。上海久事美术馆供图

事实上,早在1997年,《呐喊》《病孩》《忧郁》《青春期》等世人熟知的蒙克名作就曾来到过上海展出。此次时隔二十多年,蒙克的艺术作品再次来到上海,将成为继201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爱与焦虑”爱德华·蒙克特展之后,规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创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1月3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