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记者,到底应该是个什么玩意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记者,到底应该是个什么玩意儿?

当今以及未来记者的使命应是:驱动中国。

这个道理我明白有一段时间了:我当年还是记者的时候,其实我是不会做记者的。

虽然我自称在传媒行业里泡了四年,做过记者,当过编辑,也玩过新媒体,经历了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冲击最严重的一两年,亲自参与过某个纸媒艰难的转型——我曾经跟很多人都吹牛逼的说,“我是传统与新媒体过渡期间走在历史前面的弄潮儿”,“我做新媒体的时候,别人还不知道新媒体咋玩呢!”。

除了这五年,我还在南方某大学混过四年的新闻学专业。

青春最宝贵的近十年光阴,都是献给了传媒行业。我个人认为,我经历的两家媒体单位——一社会,一科技——我是最会写稿子、做采访的人,当然,谦虚点说,也可能是之一。

但我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这个行业,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和记者这个我梦想过一生要做下去的职业告别了一年半。

一年半之后,我忽然发现之前的四年记者时光,其实我是不称职的。可惜,时光没给我在这个行业里成熟的机会,也或者我永远不可能成熟;但庆幸的是,当我跳出这个小圈子,拥有一个圈子的旁观者身份之时,脑子忽然开窍一些。

现在写写,希望能让那些和当年的我怀揣同样梦想,想要一辈子“铁肩担道义”的弟弟妹妹们,或者是在校学习学生,或者已经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给你们一些自己的经验之谈。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浅薄无知,但对一些人,肯定是有用的。

记者,它到底应该是个什么玩意儿?

柴静与王志教科书般的真人秀

写稿子的之前两个小时,我在听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5跨年演讲。老罗是资深的媒体人,比我资深N次方,但资深的老罗却和浅薄的我,在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认识上达成共识。

我们的新闻教育里,老师会一遍遍的告诉我们:记者要有怀疑精神,要拥有质疑一切的眼光,要勇于向所有权贵发难,要一个问题,让对方卡壳,把事实的真相传达给所有的读者、观众。

为了培养我们的质疑精神,当年的大学课程上,老师会点名让我们学习央视柴静和王志两位调查记者的提问方式,当然,《新闻调查》的老视频曾在小半年的时间里成为我们课堂的座上常客。节目里柴王勇敢的走向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危险企业,一次又一次的问得地方官员哑口无言,甚至“面色潮红”,顾左右而言他。

老罗在演讲中也提到,他们当年的记者教育竟然也是出奇的相似:一个记者提出的问题,就应该让那些官员、企业家答不出来,让他们尴尬,甚至让他们出丑!

一将功成万骨骷,一个成功记者的身后,应是躺着无数为自己犯下“罪业”颤抖和羞愧的官员和企业。

可观众爽了之后呢?或许会有违法的企业关张,或许会有倒霉的官员倒台,或许会在某一个区域造成一点正面的影响,或许会给老百姓一个印象——原来媒体还是有用的。但清醒的人会知道,柴静曝光一件企业违法、官员违规新闻的背后,却是全中国乘以1000的同类事件,只是换了不同的主角、换上不同的戏袍,在同时发生着——但1000家媒体却在保持缄默。

柴静和王志,他们可能在那段时间内造福过几方百姓,但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中国。可是柴静和王志的工作方式,却成了几乎中国大部分的高校新闻专业“教科书”般的“真人秀”,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可惜的是,学了不少皮毛的我们,将教科书里的工作方式,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

新闻的背后是商业“钳制”

其实真相,并不是问出来的。能跟记者说出真相的官员和企业,不是脑残就是嘴瓢。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一个调查记者的工作方式就像修一座金字塔,是从下到上的,是取证然后再去求证的——当记者直接面对官员和企业Boss的时候,他手中是有充足的证据素材,事件都已经定性了。但为了客观起见,不听到当事一方发声的采访则是失败的,即便对方面对着镜头和你的录音笔,不说一个字,你也可以说,对方拒绝记者采访;可若不采访,这一环的缺失会让你不完美。

所以,我们在电视和报纸上经常会看到类似“无可奉告”“XXX拒绝回答记者问题”“记者并没有联系到XXX”之类的话。

现在想来,当年的调查节目,记者去采访当事官员、企业之时,媒体的心态就是“坐看你出丑的”,并通过各种问题诱导你出丑,把你的尴尬、无奈放大亿万倍,以求取悦观众,以求节目的收视率得以保障,以求广告主赏脸砸钱,以求领导对你露出“你还不错”的微笑……

新闻的背后都是商业,你信吗?这句话我上学的时候是不信的,但工作一年之后,我信。

说得不好听点,媒体的角色永远是二奶,要么是广告主包养,要么是政府包养,谁给钱,谁就是干爹;谁是干爹,你就得听谁的。

新闻自由就和人身自由一个道理,都是不能“出圈儿”的。

记者的使命,应是驱动中国

我经历了中国新闻最可耻的两年(或许只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可耻是否还在继续,现在我虽没机会接触,但我相信,打着正义的旗号却在做着肮脏交易的媒体从业者大有人在。

我觉得能适应中国媒体行业的无外乎三种人,第一种是抱着混日子态度坐吃等死的——你媒体不倒,我就像蠹虫一样死贴着你;第二种,是适应了中国媒体行业的游戏规则,并驾驭这种规则,成功将记者思维转换为投机者思维,以社会公器为自己牟利工具;第三种,是真的有理想的,并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前进动力的那种人,只可惜少之又少。

我要澄清一下,第三种人的理想并非“铁肩担道义”的新闻理想——这种人往往无法适应中国的媒体,死得最早,因为失望——而是一种类似于乔布斯想改变世界的商业理想。

中国,乃至全球的记者骨子里都是有质疑的DNA的,尤其是在当前网络媒体的催化下,越热闹、越具有话题性的问题,越能获得读者、用户的青睐。可惜的是,如果一个媒体记者在网络时代继续这样做下去,成为一个单纯取悦用户和读者的小编,这对社会没多少积极的意义。

比如腾讯和360同台出现的时候,记者的注意力大部分会思考,这俩企业是不是还在掐架,怎么问出比较刺激的问题,怎么让他们的boss说出针对对方的话,以博取关注;而这俩企业对商业的推动,甚至是新产品与理念就会被忽视掉。

罗振宇在演讲的开始说道——2015年,格力董明珠拿出百亿分红奖励股东,这事儿没多少人知道,可刘强东的媳妇生孩子,却闹得人人皆知;万达老总王健林往国外转移了几百亿的资产,这事儿没多少人关注,可他儿子王思聪发一条微博,整个互联网都能沸腾……

媒体记者朋友们,当你们遭遇了这样一个由网民主导舆论的时代,是该参与进来推波助澜,还是应该理性的站在事外冷眼观察?

这个时代,再也不缺少当年柴静、王志质疑的声音,再也不缺少引发观众(用户)瞬间狂热的事件,再也不缺少指责谩骂、制造矛盾、戏谑企业、人肉挖坟的舆论领袖……但这个时代最缺少冷静的观察,最缺少一种客观、甚至悖逆于主流舆论的思考,最缺少一种举世皆浊,但我能让所有人都清醒的声音。

这个时代的记者,不应该是时代的旁观者、搅局者、煽风点火者,而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方向把控者、经济发展驱动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记者再也不应是单纯的文字记录员,而应是一个有态度有想法的建言献策者,是各个行业的指导型人才。

四个字概括,当今以及未来记者的使命应是:驱动中国。

我现在的行业与媒体是连接性质的,跳出媒体圈子,我有了更多的去思考企业发展,以及经济形势的机会,也对传媒行业有个更多的体会。离开媒体一年多来,我也一直在观察这个行业,也见识过很多记者,但无疑,失望颇多。

写下两千来字,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看到;只希望对看到的人都有用,尤其你是一个喜欢传媒,有理想的,不想做段子手的“新闻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记者,到底应该是个什么玩意儿?

当今以及未来记者的使命应是:驱动中国。

这个道理我明白有一段时间了:我当年还是记者的时候,其实我是不会做记者的。

虽然我自称在传媒行业里泡了四年,做过记者,当过编辑,也玩过新媒体,经历了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冲击最严重的一两年,亲自参与过某个纸媒艰难的转型——我曾经跟很多人都吹牛逼的说,“我是传统与新媒体过渡期间走在历史前面的弄潮儿”,“我做新媒体的时候,别人还不知道新媒体咋玩呢!”。

除了这五年,我还在南方某大学混过四年的新闻学专业。

青春最宝贵的近十年光阴,都是献给了传媒行业。我个人认为,我经历的两家媒体单位——一社会,一科技——我是最会写稿子、做采访的人,当然,谦虚点说,也可能是之一。

但我最终还是决定离开这个行业,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和记者这个我梦想过一生要做下去的职业告别了一年半。

一年半之后,我忽然发现之前的四年记者时光,其实我是不称职的。可惜,时光没给我在这个行业里成熟的机会,也或者我永远不可能成熟;但庆幸的是,当我跳出这个小圈子,拥有一个圈子的旁观者身份之时,脑子忽然开窍一些。

现在写写,希望能让那些和当年的我怀揣同样梦想,想要一辈子“铁肩担道义”的弟弟妹妹们,或者是在校学习学生,或者已经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给你们一些自己的经验之谈。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浅薄无知,但对一些人,肯定是有用的。

记者,它到底应该是个什么玩意儿?

柴静与王志教科书般的真人秀

写稿子的之前两个小时,我在听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5跨年演讲。老罗是资深的媒体人,比我资深N次方,但资深的老罗却和浅薄的我,在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认识上达成共识。

我们的新闻教育里,老师会一遍遍的告诉我们:记者要有怀疑精神,要拥有质疑一切的眼光,要勇于向所有权贵发难,要一个问题,让对方卡壳,把事实的真相传达给所有的读者、观众。

为了培养我们的质疑精神,当年的大学课程上,老师会点名让我们学习央视柴静和王志两位调查记者的提问方式,当然,《新闻调查》的老视频曾在小半年的时间里成为我们课堂的座上常客。节目里柴王勇敢的走向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危险企业,一次又一次的问得地方官员哑口无言,甚至“面色潮红”,顾左右而言他。

老罗在演讲中也提到,他们当年的记者教育竟然也是出奇的相似:一个记者提出的问题,就应该让那些官员、企业家答不出来,让他们尴尬,甚至让他们出丑!

一将功成万骨骷,一个成功记者的身后,应是躺着无数为自己犯下“罪业”颤抖和羞愧的官员和企业。

可观众爽了之后呢?或许会有违法的企业关张,或许会有倒霉的官员倒台,或许会在某一个区域造成一点正面的影响,或许会给老百姓一个印象——原来媒体还是有用的。但清醒的人会知道,柴静曝光一件企业违法、官员违规新闻的背后,却是全中国乘以1000的同类事件,只是换了不同的主角、换上不同的戏袍,在同时发生着——但1000家媒体却在保持缄默。

柴静和王志,他们可能在那段时间内造福过几方百姓,但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中国。可是柴静和王志的工作方式,却成了几乎中国大部分的高校新闻专业“教科书”般的“真人秀”,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可惜的是,学了不少皮毛的我们,将教科书里的工作方式,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

新闻的背后是商业“钳制”

其实真相,并不是问出来的。能跟记者说出真相的官员和企业,不是脑残就是嘴瓢。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一个调查记者的工作方式就像修一座金字塔,是从下到上的,是取证然后再去求证的——当记者直接面对官员和企业Boss的时候,他手中是有充足的证据素材,事件都已经定性了。但为了客观起见,不听到当事一方发声的采访则是失败的,即便对方面对着镜头和你的录音笔,不说一个字,你也可以说,对方拒绝记者采访;可若不采访,这一环的缺失会让你不完美。

所以,我们在电视和报纸上经常会看到类似“无可奉告”“XXX拒绝回答记者问题”“记者并没有联系到XXX”之类的话。

现在想来,当年的调查节目,记者去采访当事官员、企业之时,媒体的心态就是“坐看你出丑的”,并通过各种问题诱导你出丑,把你的尴尬、无奈放大亿万倍,以求取悦观众,以求节目的收视率得以保障,以求广告主赏脸砸钱,以求领导对你露出“你还不错”的微笑……

新闻的背后都是商业,你信吗?这句话我上学的时候是不信的,但工作一年之后,我信。

说得不好听点,媒体的角色永远是二奶,要么是广告主包养,要么是政府包养,谁给钱,谁就是干爹;谁是干爹,你就得听谁的。

新闻自由就和人身自由一个道理,都是不能“出圈儿”的。

记者的使命,应是驱动中国

我经历了中国新闻最可耻的两年(或许只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可耻是否还在继续,现在我虽没机会接触,但我相信,打着正义的旗号却在做着肮脏交易的媒体从业者大有人在。

我觉得能适应中国媒体行业的无外乎三种人,第一种是抱着混日子态度坐吃等死的——你媒体不倒,我就像蠹虫一样死贴着你;第二种,是适应了中国媒体行业的游戏规则,并驾驭这种规则,成功将记者思维转换为投机者思维,以社会公器为自己牟利工具;第三种,是真的有理想的,并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前进动力的那种人,只可惜少之又少。

我要澄清一下,第三种人的理想并非“铁肩担道义”的新闻理想——这种人往往无法适应中国的媒体,死得最早,因为失望——而是一种类似于乔布斯想改变世界的商业理想。

中国,乃至全球的记者骨子里都是有质疑的DNA的,尤其是在当前网络媒体的催化下,越热闹、越具有话题性的问题,越能获得读者、用户的青睐。可惜的是,如果一个媒体记者在网络时代继续这样做下去,成为一个单纯取悦用户和读者的小编,这对社会没多少积极的意义。

比如腾讯和360同台出现的时候,记者的注意力大部分会思考,这俩企业是不是还在掐架,怎么问出比较刺激的问题,怎么让他们的boss说出针对对方的话,以博取关注;而这俩企业对商业的推动,甚至是新产品与理念就会被忽视掉。

罗振宇在演讲的开始说道——2015年,格力董明珠拿出百亿分红奖励股东,这事儿没多少人知道,可刘强东的媳妇生孩子,却闹得人人皆知;万达老总王健林往国外转移了几百亿的资产,这事儿没多少人关注,可他儿子王思聪发一条微博,整个互联网都能沸腾……

媒体记者朋友们,当你们遭遇了这样一个由网民主导舆论的时代,是该参与进来推波助澜,还是应该理性的站在事外冷眼观察?

这个时代,再也不缺少当年柴静、王志质疑的声音,再也不缺少引发观众(用户)瞬间狂热的事件,再也不缺少指责谩骂、制造矛盾、戏谑企业、人肉挖坟的舆论领袖……但这个时代最缺少冷静的观察,最缺少一种客观、甚至悖逆于主流舆论的思考,最缺少一种举世皆浊,但我能让所有人都清醒的声音。

这个时代的记者,不应该是时代的旁观者、搅局者、煽风点火者,而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方向把控者、经济发展驱动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记者再也不应是单纯的文字记录员,而应是一个有态度有想法的建言献策者,是各个行业的指导型人才。

四个字概括,当今以及未来记者的使命应是:驱动中国。

我现在的行业与媒体是连接性质的,跳出媒体圈子,我有了更多的去思考企业发展,以及经济形势的机会,也对传媒行业有个更多的体会。离开媒体一年多来,我也一直在观察这个行业,也见识过很多记者,但无疑,失望颇多。

写下两千来字,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看到;只希望对看到的人都有用,尤其你是一个喜欢传媒,有理想的,不想做段子手的“新闻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