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新冠病亡破百万关口,真实情况可能更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球新冠病亡破百万关口,真实情况可能更糟

统计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欧美印等地的防控隐患、“疫苗民族主义”等使得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肖恩

过去9个月内,新冠病毒已经夺走超过100万条生命,或将成为2020年全球主要杀手之一。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的实时数据,截至北京时间9月29日8:30,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达1000555,其中美国20.5万,巴西14.2万,印度9.55万,墨西哥7.6万,英国4.2万,意大利3.58万。

牛津大学研究小组Our World in Data的统计显示,5月初以来全球日新增死亡人数基本维持在4000至6000人范围内,增速无明显放缓的迹象。

图片来源:Our World in Data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全球大流行仍处于高峰。目前各国在医疗经验和对老年人防护等方面较之前都有显著提升,可以预计未来病死率将明显降低。但由于感染者基数还在不断扩大,从绝对数值上看还会是一个大额数字。

世卫组织25日警告称,在有效疫苗广泛使用之前,全球死亡人数很可能达到200万。对此,杨功焕认为世卫更多希望给外界以警示,但如果在防控到位的情况下,死亡数字完全有停在200万以下的可能。

全球首例公开报告的死亡出现在1月11日,随后一个月里迅速增加至1000例,超过非典期间死亡总人数(919人)。到了3、4月,疫情中心逐渐从东亚转移至欧美,其中在4月13至19日一周,全球每天平均报告死亡病例超过7460例,成为截至目前最致命的一周。当时死亡总数飙升至近17万例,较3月31日翻了一番。

新冠肺炎正在逐步成为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传染病疫情。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全球累计感染者8422例,死亡率近11%;2009年H1N1流感期间世卫组织官方统计的死亡人数为1.85万人,但估计真实死亡人数达到15至57.5万人;2014至2016年席卷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夺走超过1.1万人的生命。

不断创新高的确诊和死亡数字似乎已成为新常态,但统计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欧美印等地的防控隐患、“疫苗民族主义”等使得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值得反思。

被低估

世卫组织建议,所有出现新冠肺炎症状的死亡患者,无论确诊与否,都应被纳入统计,除非可以确定有其他直接死因。因患有基础性疾病而加剧新冠肺炎症状,最终导致死亡的患者也应被纳入统计。

杨功焕指出,每个国家对死亡病例的统计标准和水平各不相同,还有部分新冠患者并未就医,死亡人数统计出现遗漏难以避免。

为了评估疫情的真正死亡情况,许多国家还引入了“超额死亡”的概念,即与同一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因各种死因去世的总人数的差距。

《经济学人》杂志分析了美国、俄罗斯、南非、西欧和拉美等公开超额死亡数据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后发现,这些地区真实死亡数字可能比官方通报的高55%。在疫情集中爆发的3月至8月,这些国家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8万例,但超额死亡人数达到90万人。

各地区超额死亡情况。图片来源:《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估算,加上其他未能提供超额死亡数据的国家,全球因新冠肺炎死亡的真实人数可能已经达到200万人。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全球疾病压力小组主任洛佩兹(Alan Lopez)在接受彭博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经接近180万例,到今年年底可能达到300万。

如此一来,新冠肺炎将跻身全球头号杀手之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统计数据,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是前两大死因,共造成1520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54%。排名第三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造成300万人死亡,导致130万人死亡的结核病排在第十位。

图片来源:世卫组织

老年人口仍是最高危的群体。英国剑桥大学统计学家斯皮格霍尔特(David Spiegelhalter)指出,患者年龄每增加一岁,死于新冠肺炎的风险就提高约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西欧与非洲地区死亡数差距的原因。

由于存在大量无症状感染者,以及未被察觉的轻症患者,现有的确诊数字也只是冰川一角。

《经济学人》整理了19个国家展开的279次血清调查结果,综合各国确诊数、检测阳性率、死亡率等数据后发现,在1月底新冠开始广为人知时,全球每天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可能已经达到100万人。到了5月疫情高峰期,全球范围内日新增感染者可能达到500万人以上。

按照估算,全球累计感染者或达5至7.3亿人,占总人口的6.4%至9.3%。

不乐观

作为全球疫情的震中,美国死亡病例在22日率先突破20万大关。截至北京时间28日上午,美国死亡病例已经达到204750例,超过全球总数的20%,比朝鲜战争、伊拉克战争等5场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还多。

华盛顿大学的模型预计,随着学校复课、气温降低,到今年底美国死亡人数将达到40万人

但这仍不是美国疫情的全貌。《经济学人》的分析指出,美国的死亡规模至少被低估了30%,因此真实数字可能已经接近30万。正常情况下,美国每年死亡总人数为280万人,其中有一半死于癌症。

死亡人数居全球第二的是巴西,超过14万,紧随其后的是印度(接近10万)、墨西哥(接近8万)和英国(超过4万)。

其中印度疫情近来呈现爆发态势,日新增确诊人数一度达到9万人以上,而总死亡人数还不足10万人,死亡率近1.58%,低于全球均值。但从增速上看已经在加快,从8月初的日均750人升至本月以来的1000人以上。

鉴于印度医疗基础设施薄弱、登记系统不完善等情况,还有大量死亡病例被遗漏。

未能抵挡住第二波疫情的欧洲也将进入一个难捱的寒冬。

相较于激增的确诊数字,欧洲的死亡情况要好得多。近几周各国每日新增死亡病例基本维持在550例左右,而在4月10日最高峰时,欧洲7天日均新增死亡病例达到4134例

根据欧洲疾控中心的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27日上午,欧洲国家累计死亡188610例,确诊3163538例,死亡率大幅下降至5.96%。

欧洲第二波疫情主要是检测面增大,以及年轻感染者增多引起的。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8月中旬开始,年轻人带回家的病毒开始有传染给老年人的趋势,加上医院床位趋饱和,以及叠加流感等其他因素,不排除死亡率冬天反弹的可能性。

欧洲疾控中心指出,在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匈牙利、捷克和马耳他七国,住院和重症患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死亡率上升的风险最大。

相比之下,曾被视作“火药桶”的非洲似乎成功避免了爆发。非洲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非洲东部时间27日上午5时,拥有12亿人口的非洲累计确诊病例1450885例,死亡35407例,死亡率仅2.44%,远低于欧美国家。

应对传染病的丰富经验、交通设施落后和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是非洲的最大优势。世卫组织的初步分析显示,非洲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在80%以上,而其他地区平均为40%至50%。

等疫苗

大面积封锁带来的经济衰退使各国人民心有余悸。市场调查机构YouGov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民众对隔离措施的支持率普遍呈下降趋势,在西方国家尤为明显。支持隔离密切接触者的比例在美国仅有55%。这种情况被称为“防疫疲劳”(“pandemic fatigue”)。

尽管冬天疫情可能出现第二轮大爆发,但在经济和民间双重压力下,各国政府恢复此前强硬封锁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被视为疫情中最后一道防线的疫苗研发更被寄予厚望。目前仅有俄罗斯的疫苗完成了注册程序,开始批量生产,但由于该疫苗临床试验数据缺乏,其安全性引起了广泛争议。

中国有4个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其中3个为灭活疫苗,1个为腺病毒载体疫苗。中国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透露,按现在情况估算,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疫苗年产能可达6.1亿剂,明年可达10亿剂。

其他第一梯队的疫苗研发团队包括美国辉瑞公司和BioNTec、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莫德纳公司、强生公司等。上述公司研发的疫苗都已经进入三期临床阶段,但完整的实验数据最早也到到明年第一季度才能出炉。此外还有超过30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提出收紧疫苗审批标准,以提高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感,或将进一步延迟疫苗面世的时间。此前FDA被诟病慑于白宫的压力加快推动审批。

当大国纷纷加入疫苗竞赛,争先预购大批量疫苗,“疫苗民族主义”成为另一个棘手问题。为了解决疫苗分配问题,世卫组织和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共同领导建立了旨在协调全球疫苗融资与供应的COVAX机制,通过集中投资获得疫苗分配权,在2021年前获得20亿剂疫苗,但这也仅够全球10亿人使用。

按照群体免疫的阈值,需要60%至70%的人口或的免疫才能真正抑制病毒传播。而目前正在研发的疫苗大多是双剂量疫苗,因此全球的疫苗需求量约在100亿剂左右。

世界最大的疫苗生产商印度血清研究所近日警告称,最早要到2024年才会有足够的疫苗供应。按照目前的态势,接下来一段长时间内,与新冠病毒共存仍将是生活常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球新冠病亡破百万关口,真实情况可能更糟

统计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欧美印等地的防控隐患、“疫苗民族主义”等使得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肖恩

过去9个月内,新冠病毒已经夺走超过100万条生命,或将成为2020年全球主要杀手之一。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的实时数据,截至北京时间9月29日8:30,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达1000555,其中美国20.5万,巴西14.2万,印度9.55万,墨西哥7.6万,英国4.2万,意大利3.58万。

牛津大学研究小组Our World in Data的统计显示,5月初以来全球日新增死亡人数基本维持在4000至6000人范围内,增速无明显放缓的迹象。

图片来源:Our World in Data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全球大流行仍处于高峰。目前各国在医疗经验和对老年人防护等方面较之前都有显著提升,可以预计未来病死率将明显降低。但由于感染者基数还在不断扩大,从绝对数值上看还会是一个大额数字。

世卫组织25日警告称,在有效疫苗广泛使用之前,全球死亡人数很可能达到200万。对此,杨功焕认为世卫更多希望给外界以警示,但如果在防控到位的情况下,死亡数字完全有停在200万以下的可能。

全球首例公开报告的死亡出现在1月11日,随后一个月里迅速增加至1000例,超过非典期间死亡总人数(919人)。到了3、4月,疫情中心逐渐从东亚转移至欧美,其中在4月13至19日一周,全球每天平均报告死亡病例超过7460例,成为截至目前最致命的一周。当时死亡总数飙升至近17万例,较3月31日翻了一番。

新冠肺炎正在逐步成为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传染病疫情。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全球累计感染者8422例,死亡率近11%;2009年H1N1流感期间世卫组织官方统计的死亡人数为1.85万人,但估计真实死亡人数达到15至57.5万人;2014至2016年席卷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夺走超过1.1万人的生命。

不断创新高的确诊和死亡数字似乎已成为新常态,但统计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欧美印等地的防控隐患、“疫苗民族主义”等使得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值得反思。

被低估

世卫组织建议,所有出现新冠肺炎症状的死亡患者,无论确诊与否,都应被纳入统计,除非可以确定有其他直接死因。因患有基础性疾病而加剧新冠肺炎症状,最终导致死亡的患者也应被纳入统计。

杨功焕指出,每个国家对死亡病例的统计标准和水平各不相同,还有部分新冠患者并未就医,死亡人数统计出现遗漏难以避免。

为了评估疫情的真正死亡情况,许多国家还引入了“超额死亡”的概念,即与同一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因各种死因去世的总人数的差距。

《经济学人》杂志分析了美国、俄罗斯、南非、西欧和拉美等公开超额死亡数据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后发现,这些地区真实死亡数字可能比官方通报的高55%。在疫情集中爆发的3月至8月,这些国家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8万例,但超额死亡人数达到90万人。

各地区超额死亡情况。图片来源:《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估算,加上其他未能提供超额死亡数据的国家,全球因新冠肺炎死亡的真实人数可能已经达到200万人。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全球疾病压力小组主任洛佩兹(Alan Lopez)在接受彭博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经接近180万例,到今年年底可能达到300万。

如此一来,新冠肺炎将跻身全球头号杀手之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统计数据,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是前两大死因,共造成1520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54%。排名第三的慢性阻塞性肺病造成300万人死亡,导致130万人死亡的结核病排在第十位。

图片来源:世卫组织

老年人口仍是最高危的群体。英国剑桥大学统计学家斯皮格霍尔特(David Spiegelhalter)指出,患者年龄每增加一岁,死于新冠肺炎的风险就提高约1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西欧与非洲地区死亡数差距的原因。

由于存在大量无症状感染者,以及未被察觉的轻症患者,现有的确诊数字也只是冰川一角。

《经济学人》整理了19个国家展开的279次血清调查结果,综合各国确诊数、检测阳性率、死亡率等数据后发现,在1月底新冠开始广为人知时,全球每天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可能已经达到100万人。到了5月疫情高峰期,全球范围内日新增感染者可能达到500万人以上。

按照估算,全球累计感染者或达5至7.3亿人,占总人口的6.4%至9.3%。

不乐观

作为全球疫情的震中,美国死亡病例在22日率先突破20万大关。截至北京时间28日上午,美国死亡病例已经达到204750例,超过全球总数的20%,比朝鲜战争、伊拉克战争等5场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还多。

华盛顿大学的模型预计,随着学校复课、气温降低,到今年底美国死亡人数将达到40万人

但这仍不是美国疫情的全貌。《经济学人》的分析指出,美国的死亡规模至少被低估了30%,因此真实数字可能已经接近30万。正常情况下,美国每年死亡总人数为280万人,其中有一半死于癌症。

死亡人数居全球第二的是巴西,超过14万,紧随其后的是印度(接近10万)、墨西哥(接近8万)和英国(超过4万)。

其中印度疫情近来呈现爆发态势,日新增确诊人数一度达到9万人以上,而总死亡人数还不足10万人,死亡率近1.58%,低于全球均值。但从增速上看已经在加快,从8月初的日均750人升至本月以来的1000人以上。

鉴于印度医疗基础设施薄弱、登记系统不完善等情况,还有大量死亡病例被遗漏。

未能抵挡住第二波疫情的欧洲也将进入一个难捱的寒冬。

相较于激增的确诊数字,欧洲的死亡情况要好得多。近几周各国每日新增死亡病例基本维持在550例左右,而在4月10日最高峰时,欧洲7天日均新增死亡病例达到4134例

根据欧洲疾控中心的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27日上午,欧洲国家累计死亡188610例,确诊3163538例,死亡率大幅下降至5.96%。

欧洲第二波疫情主要是检测面增大,以及年轻感染者增多引起的。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8月中旬开始,年轻人带回家的病毒开始有传染给老年人的趋势,加上医院床位趋饱和,以及叠加流感等其他因素,不排除死亡率冬天反弹的可能性。

欧洲疾控中心指出,在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匈牙利、捷克和马耳他七国,住院和重症患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死亡率上升的风险最大。

相比之下,曾被视作“火药桶”的非洲似乎成功避免了爆发。非洲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非洲东部时间27日上午5时,拥有12亿人口的非洲累计确诊病例1450885例,死亡35407例,死亡率仅2.44%,远低于欧美国家。

应对传染病的丰富经验、交通设施落后和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是非洲的最大优势。世卫组织的初步分析显示,非洲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在80%以上,而其他地区平均为40%至50%。

等疫苗

大面积封锁带来的经济衰退使各国人民心有余悸。市场调查机构YouGov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民众对隔离措施的支持率普遍呈下降趋势,在西方国家尤为明显。支持隔离密切接触者的比例在美国仅有55%。这种情况被称为“防疫疲劳”(“pandemic fatigue”)。

尽管冬天疫情可能出现第二轮大爆发,但在经济和民间双重压力下,各国政府恢复此前强硬封锁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被视为疫情中最后一道防线的疫苗研发更被寄予厚望。目前仅有俄罗斯的疫苗完成了注册程序,开始批量生产,但由于该疫苗临床试验数据缺乏,其安全性引起了广泛争议。

中国有4个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其中3个为灭活疫苗,1个为腺病毒载体疫苗。中国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透露,按现在情况估算,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疫苗年产能可达6.1亿剂,明年可达10亿剂。

其他第一梯队的疫苗研发团队包括美国辉瑞公司和BioNTec、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莫德纳公司、强生公司等。上述公司研发的疫苗都已经进入三期临床阶段,但完整的实验数据最早也到到明年第一季度才能出炉。此外还有超过30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近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提出收紧疫苗审批标准,以提高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感,或将进一步延迟疫苗面世的时间。此前FDA被诟病慑于白宫的压力加快推动审批。

当大国纷纷加入疫苗竞赛,争先预购大批量疫苗,“疫苗民族主义”成为另一个棘手问题。为了解决疫苗分配问题,世卫组织和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共同领导建立了旨在协调全球疫苗融资与供应的COVAX机制,通过集中投资获得疫苗分配权,在2021年前获得20亿剂疫苗,但这也仅够全球10亿人使用。

按照群体免疫的阈值,需要60%至70%的人口或的免疫才能真正抑制病毒传播。而目前正在研发的疫苗大多是双剂量疫苗,因此全球的疫苗需求量约在100亿剂左右。

世界最大的疫苗生产商印度血清研究所近日警告称,最早要到2024年才会有足够的疫苗供应。按照目前的态势,接下来一段长时间内,与新冠病毒共存仍将是生活常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