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至今记得,她到郑州这家卖场工作的五年里,有一位客户每次换手机都找她。“虽然至今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只要走进来,我就能认出来。”
老客户是她最大的财富。李翠已经在一线专柜卖了7年OPPO手机,被评为十星导购,维系了大量的回头客,并通过老带新不断拓展,甚至影响许多客户全家都换了OPPO。
手机市场存量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渠道下沉之战在头部厂商中打响。尤其在河南,这个人口数量接近1亿的大省,市县乡三级区域纵深明确,从繁华的省会郑州到无比广阔的乡镇市场,谈渠道下沉,这里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
然而市场早已经历了“产品为王”到“渠道为王”的过程,发展到“用户为王”,或说“服务为王”的时代。OPPO自己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调整战略。曾经依靠终端与营销做起来的市场份额,到今天遇到了新的挑战。OPPO河南总裁唐景辉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以前的成功打法,恰恰是今天是制约我们的东西,时代已经变了,必须得真正围绕用户,消费者想要的任何消费与服务模式你都给他。”
于是,像李翠这样的一线导购,用自己“本分”而贴心的待客之道,构筑起了OPPO的服务堡垒。
1、4000位顾客,一种“本分”
2013年,李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卖场做OPPO导购。实习第一个月完成了销售30台的任务后,她慢慢将自己每月销售量提升到如今稳固的100多台。“即使是疫情中也没有什么影响,还是一百多台。”李翠说。
这样的销售量,意味着她能拿到七八千元的薪水,高于郑州平均薪资水平。
这背后是OPPO独有的服务体系。OPPO导购被分派至各个经销商门店,工资由总部发放。但在综合卖场,刚上门的新客想了解多个品牌或办理其他业务时,导购也会有引导性地一同介绍。
李翠的微信里存下了4000多位顾客,在预测其有换机需求时,会根据对方消费能力与使用需求,针对性地发去新品信息。
而对于已经购买了OPPO的客户,“我们不做一锤子买卖”,李翠所在门店不仅提供免费贴膜、装壳等基础服务,在其他需求上,导购也尽力帮忙。客人进了门,先接待对方坐下喝杯水,顾客的牢骚悉数倾听,遇到像硬件损坏这种专柜无法解决的需求,她就帮客人跑一趟维修点,执行OPPO的服务原则:把简单带给用户,把复杂留给自己。对新购机的顾客,她还会在微信上做回访。
正是这样一步步培养下来的信任与忠诚,让新客成了熟客,熟客又能进一步推荐亲朋好友,李翠也与OPPO建立起仿佛家人般关系。她自嘲是“赖着不走”,友商来挖人时也没有动摇。
在唐景辉看来,河南的市场特点在于农业人口多,例如商丘、周口等人口都在近千万级别,他总结为“大农村市场”。OPPO铺渠道的做法是代理制,分别是:第一,分公司形式的省级代理,第二,地市级的二级代理,最后是经销商(即零售商,包括大型卖场、小型夫妻店等)。
曾经,代理商的价值,尤其在农村地区的价值,在于付款与物流,而如今专业化的物流与便捷的移动支付已经深入乡村,因此,代理商的最重要价值就变成了服务。
“必须前端化、小规模化”,唐景辉说,OPPO河南正在尝试走向与代理商合营的模式,将整个地区管理扁平化。
2、两种组织变革
实现上述的扁平化并非易事。在河南,OPPO省级分公司下辖38家代理商,一万多家门店,共计5200个员工,尽管独特的代理制让这条链条各端成为了利益共同体,但做到“毛细血管”式的服务触达,不可能仅靠培训最一线的导购员,更要实现整个流程的效率优化。
而在总部层面,OPPO也有相似困扰。曾经线下布局是OPPO的制胜法宝,但近年来华为、小米等厂商奋起直追。OPPO必须思考如何巩固自己的线下优势。
此外,中国区总裁刘波曾对媒体承认,前两年的OPPO产品节奏与价位段有波动,“经常调价,变动比较大,定位也不清晰。”今年则在战略上做了大而坚定的调整。
总部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最明显的是产品线的调整。2019年,OPPO砍掉了承担销量的R系列,推出Reno系列,Find X系列也重新回归规律更新。近日也宣布将要发布电视产品……目前来看,OPPO的手机产品线变得更加清晰了:Reno代替R系列做爆款,A系列主打入门级,K系列主打线上市场,Find只作旗舰,包揽了各价位段。
而在IoT产品线上,热门产品手表、TWS耳机以及即将推出的电视,一个都没落下,为今后的增量寻找可能。
而河南的变革则是从三年前就开始了。
唐景辉说道,此前河南OPPO在全国省份中的业绩排名是倒数的:“2018、2019年我们用了效率比较低的理念和团队,所以很多问题都涌现出来。从对代理商团队的引导教育,到与终端客户合作,再到产品运作逻辑方面,都有所懈怠。”
他提到,多年前就在酝酿这次组织变革,大约三年前开始,OPPO河南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团队调整,并在内部研发了一套软件系统。
他对界面新闻回忆这段变革的经历:首先是把原来的组织模式拆掉,重新搭建。团队在这个时期是混乱的,只能摸黑走路。但好在即使是在混乱期,团队也保住了业绩的增长。
其次是系统的搭建,也就是软件层面的流程再造,这与团队变革是同步进行的。这样一个完全创新的定制化软件,开发难度极大,唐景辉已经参与了135场会议的讨论,最早这个会一开就是一整天,到现在是开半天。
“这三年我核心工作在干这个,因为必须我来主导,每周一次把所有的事情汇总,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优化。”他说。
这套系统已经运用起来,主要面向经销商与一线导购,在底层打通后,共有三套主系统和三套辅助系统,在手机App端就能运行。对于经销商而已,它实时显示着财务与供应链的状况,例如查看报表,预警库存,结算工资等。而对于导购,他们则能够实时看到这个月的业绩目标,完成情况,提成奖金等。
经销商是这一系统的最大受益者。一位河南经销商陶光辉对界面新闻表示,此前在销售旺季,自己对库存把握并不精准,可能造成几十上百万的库存积压,如今将工厂数据打通后,不仅供货速度变快了,库存也几乎成了实时数据。“之前备OPPO的货可能要50万,现在货一天就能到,就不用提前备那么多,降到了15万,资金周转更快了。”工厂,经销商与总部相互信任,也避免了串货控价的乱象。
OPPO河南的业绩,
也逐步提升上来。
当然,中国市场广阔,OPPO的服务升级在大的指引下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在以丘陵地型为主、区域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湖南省,除了快修中心,OPPO正在落地“一县一销服”的规划,保证每个县城有一家销服一体店,离消费者更近,提升维修的效率和服务质量。目前湖南16个地市的88个县市已经覆盖30多个。
3、全方位的服务提升为了什么?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服务”的重要体现不在于售前的纠结与比对,而体现在买完手机后漫长使用过程中。
在下沉市场,售后的重要性尤为凸显。例如一位农村地区的中老年用户在手机出现问题后,如何最快找到能沟通的服务人员,又如何送达手机到维修点?中间涉及到沟通、维修点布局、物流等多个环节。而事实上,很多用户可能连“发现问题”这一步都没有走到,潜在换机需求可能被遗漏。
OPPO一直以来的做法是自建售后,由总部制定统一标准,经销商自建团队进行管理。这两年,还创新性地设立了16家以寄修为主的快修中心。
快修中心是在河南首先成立的。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维修中心不同,不需要消费者到线下面对面沟通,而是由培训后的客服与消费者在线上App或电话沟通问题,消费者将问题机器邮寄至中心,一般三天内就能完成。
并且,双向的邮寄费用都由OPPO方承担,消费者还能实时查看寄送状态和维修实况照片。而对线上操作不了解的长辈,OPPO则在乡镇地区设立了大量的“接机点”,他们在业务人员帮助下也能完成。
其优势,一是以完善的流程提升维修速度,二是能让没有维修点的消费者也能快速修好机器。
此外,OPPO的另一优势在于“走访”制度。总部研发(硬件软件品质)技术人员会定期到一线走访,与维修工程师和导购员进行交流,让整体维修体验水平保持一致。
即便是中国区总裁刘波,在他上任的这五个月里也常常走基层。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一个行李箱,能保证“说走就走”的出差。
刘波说道:“我基本每个月出差1-2次,跟着经销商走访,已经去过了云南,南京,还有甘肃河南等等。当地的经销商也很受OPPO‘本分’文化感染,有什么问题都直说,尖锐、敏感的话题大家都不回避。”
有一次,刘波拒绝了安排好的走访,因为那里OPPO已经打赢了对手,他主动选择了另一个竞争激烈的城市,希望能让那里的一线员工们再加把劲。
而“线下之王”OPPO的野心,或许也是从最基层渠道开始,用面面俱到的服务再次赢得用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