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为什么又忙又穷?答案令人窒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为什么又忙又穷?答案令人窒息

拒绝内卷,人人有责。

文|LinkedIn Ray先森 

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

经济学家薛兆丰,就曾发表过一句残酷的金句。

当然,这句话的残酷之处,还不仅仅在于他揭示了现实的本质,更在于他为我们缓缓打开了现代社会的另一面。

也就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人生新常态:

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和付出,才能稍稍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收获。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样,知道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希望,

你还会继续努力吗?

1、内卷化的诞生,不过是长时间停留在简单的自我重复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变得比以前更忙了?

学生平时忙着上课,周六日忙着补习。

家长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忙着陪孩子学习。

职场人更是忙到不可开交,连午休都是奢侈。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运转效率的提高,对大部分人而言,“忙碌”只会越来越严重。

但很少有人明白,这样的“忙碌”只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和失当,最后常常会陷入一种“明明付出很多,收获和成长却往往止步不前”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之称为“社会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提出的。

他曾在瓜哇岛生活多年,这位长住在风景名胜地区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而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

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粑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循环状态。

他提出,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即过密化现象。

后来,这一概念又被引入到经济学中,称之为“内卷化效应”。

它是指一种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之后便停滞不前,难以转化成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从而把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状态上,周而复始地循环。

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恰如不停在笼子里奔跑的白鼠,

最终停下来的时候,就是自己跑不动的时候。

其实稍微留意一下,你会发现身边很多人,常常就陷入“内卷化”的状态中:

今天在赶昨天的进度,一个人在干两个人的。

忙到没时间去学习,忙到没时间去想怎么改进方法。

同时,又没有对时间的控制力,下了班以后,累得实在不想动了,刷刷手机,打打游戏,压根不想做和提升自己有关的事情。

就这么日复一日,如此循环,无论是自己的能力,还是工作状态,

都被锁死在这样的自我重复的循环里。

2、为什么大部分人,最后都脱不开“越忙越穷”的怪圈

其实内卷化的表现,在职场上也随处可见:

不少公司在残酷的竞争中都快要倒闭了,只能逼员工加班。

最后形成的结果是,原本8小时工作制,因为公司之间的竞争太恶劣,大家不得不提高工作时长。

最要命的是时长增加了,但是产出的利润却不一定增加。

到最后,就是集体陷入“越忙越穷”的现实怪圈。

再往深层里说,为什么越忙越穷?这里面有3个原因:

一、 劳动过程不断细分和机械化

匈牙利学者卢卡奇认为:

劳动过程的不断合理化和机械化是造成人的特性逐步被消除的基础。

生产由一个整体被分割为许多组成部分,人的劳动也相应地被分为许多局部劳动。

虽然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却也因此让劳动者深深陷入简单化的劳动方式,每个人都只是流水线上一颗无足轻重的螺丝钉。

在这样的分割之下,每个人都是《摩登时代》里那个只会扭螺丝钉的查理,

没有思想,也不想不了其他的事情。

二、 不断重复低质量的工作

一个干着996工作的人,天天早上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到家,天天都在忙,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过着重复不停地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他以前所得到的升职加薪,本质都是教育和年龄的红利。

黄金年龄一过,如果没有升到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上,绝大部分人都无法避免严峻的“35岁危机”。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年危机这么流行的表现。

三、 没有提升稀缺感

比如你是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或者有相当强的话语权,又或者是某个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再或者是这个工作除了你别人就做不了。

这个时候,你的职场地位就比较稳固,也就意味着你的稀缺程度在不断提升。

在这个基础上,你所产出的单位价值比一般人要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的工作和技能完全无法体现“稀缺”这2个字的价值。

既然始终无法体现价值感,又何谈跳出“穷忙”的怪圈?

3、人找到内在自驱力,掌握人生的平衡感

1986年,王朔曾经发表一篇名为《橡皮人》的小说。

文中,他将对工作缺乏热情,效率低下,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概念,对上司的批评或表扬抱着无所谓态度的职场人称为“橡皮人”。

其实不管是橡皮人也好,工具人也罢,你会发现在各种“内卷化”之下,大部分往往会变成无梦,无痛,无趣的“三无人员”。

那是不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内卷化”的压榨和禁锢?

当然不是,要想避免内卷化的忙碌,进入自我驱动式的忙碌,我建议你不妨去做3件事:

1)建立属于自己的目标

属于自己的目标指的是能够让你兴奋,发自内心想去完成的事。

这里有一个你的老板不会告诉你的事,那就是:

在职场,一定要有两个重点:

一个重点,是完成你老板交代给你的;另一个重点,是挑战自己想做的。

老板布置的任务,当然要完成,这毫无疑问是你的工作重点,否则谁给你发工资?

但是,请相信我,一般而言,完成老板布置的工作,是不太会给人带来兴奋感和积极情绪的。

他最多会觉得这都是你应该做的。

所以如果真的要做,就找那种可以让你全情参与的工作。

只有一旦你进入了一种全情投入的状态,这种为目标努力的气势,反而能够帮助你更高效地完成其他工作。

2)给成长留出足够的投入

能挤出别人用来娱乐的时间,用在自我提升上,光是能有这样的想法就已属难得。

但学习确实是反人性的,类似于健身,学习充电这种不紧急,但是很重要的事,是非常容易被其他事情挤掉的。

想想那些年买过的课程,办过的健身卡,你会发现有时候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但我还是奉劝一句:

至少留出200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自己的能力提升和身体锻炼。

要知道,一年有2000个法定工作小时,200个小时的投入,相当于10%,既不会让自己太累,也不会少到让自己做不出明显的变化。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很多人会把工作和成长割开,工作是工作,成长是成长。其实没那么绝对,尤其是当你没有从现实中尝到甜头的时候,你的成长动力是不足的。

一个给自己驱动力的办法是,把学到的某个技能,立刻运用到工作中,也就是俗话说的“现学现卖”。

我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在最初做新媒体运营的时候,也常常苦恼不会写标题,不会找选题,不会写出能够传播的爆文。

后来我自己开了一个个人号,每天持续去更新文章并渐渐去各大公号投稿。

到了工作日,立刻就把前两天写作过程中的心得在工作上进行验证,由于是刚刚学马上用,又很快让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效果。

这种立竿见影的反馈,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写在最后

2008年,一部名为《雇佣人生》的阿根廷短片上映后,曾斩获多项殊荣。

这个短片高明之处,是因为采用了隐喻的方式,闹钟,镜子,桌椅,电梯,衣架,红绿灯,所有的工具都是由人扮演的。

值得玩味的是电影结尾有一个彩蛋:

片中的灯罩男举起他的灯罩,将之狠狠地摔在地上——这意味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自我物化,而是将自己当作人。

保有人性,把自己当人,并活出生而为人的意义。

或许,这才是我们最初选择努力的动机和目的。

你有没有“不知道一天到晚在忙什么”的时刻?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Ray先森。职场教育工作者,36氪特邀作者,多平台签约作家。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影视截图及网络。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2020领英保留所有权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领英

649
  • LinkedIn网络中断后恢复正常
  • AI搅动就业市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为什么又忙又穷?答案令人窒息

拒绝内卷,人人有责。

文|LinkedIn Ray先森 

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

经济学家薛兆丰,就曾发表过一句残酷的金句。

当然,这句话的残酷之处,还不仅仅在于他揭示了现实的本质,更在于他为我们缓缓打开了现代社会的另一面。

也就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人生新常态:

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和付出,才能稍稍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收获。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样,知道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希望,

你还会继续努力吗?

1、内卷化的诞生,不过是长时间停留在简单的自我重复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变得比以前更忙了?

学生平时忙着上课,周六日忙着补习。

家长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忙着陪孩子学习。

职场人更是忙到不可开交,连午休都是奢侈。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运转效率的提高,对大部分人而言,“忙碌”只会越来越严重。

但很少有人明白,这样的“忙碌”只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和失当,最后常常会陷入一种“明明付出很多,收获和成长却往往止步不前”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不妨将之称为“社会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提出的。

他曾在瓜哇岛生活多年,这位长住在风景名胜地区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而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

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粑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循环状态。

他提出,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即过密化现象。

后来,这一概念又被引入到经济学中,称之为“内卷化效应”。

它是指一种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之后便停滞不前,难以转化成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从而把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状态上,周而复始地循环。

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恰如不停在笼子里奔跑的白鼠,

最终停下来的时候,就是自己跑不动的时候。

其实稍微留意一下,你会发现身边很多人,常常就陷入“内卷化”的状态中:

今天在赶昨天的进度,一个人在干两个人的。

忙到没时间去学习,忙到没时间去想怎么改进方法。

同时,又没有对时间的控制力,下了班以后,累得实在不想动了,刷刷手机,打打游戏,压根不想做和提升自己有关的事情。

就这么日复一日,如此循环,无论是自己的能力,还是工作状态,

都被锁死在这样的自我重复的循环里。

2、为什么大部分人,最后都脱不开“越忙越穷”的怪圈

其实内卷化的表现,在职场上也随处可见:

不少公司在残酷的竞争中都快要倒闭了,只能逼员工加班。

最后形成的结果是,原本8小时工作制,因为公司之间的竞争太恶劣,大家不得不提高工作时长。

最要命的是时长增加了,但是产出的利润却不一定增加。

到最后,就是集体陷入“越忙越穷”的现实怪圈。

再往深层里说,为什么越忙越穷?这里面有3个原因:

一、 劳动过程不断细分和机械化

匈牙利学者卢卡奇认为:

劳动过程的不断合理化和机械化是造成人的特性逐步被消除的基础。

生产由一个整体被分割为许多组成部分,人的劳动也相应地被分为许多局部劳动。

虽然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却也因此让劳动者深深陷入简单化的劳动方式,每个人都只是流水线上一颗无足轻重的螺丝钉。

在这样的分割之下,每个人都是《摩登时代》里那个只会扭螺丝钉的查理,

没有思想,也不想不了其他的事情。

二、 不断重复低质量的工作

一个干着996工作的人,天天早上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到家,天天都在忙,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过着重复不停地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现,他以前所得到的升职加薪,本质都是教育和年龄的红利。

黄金年龄一过,如果没有升到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上,绝大部分人都无法避免严峻的“35岁危机”。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年危机这么流行的表现。

三、 没有提升稀缺感

比如你是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或者有相当强的话语权,又或者是某个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再或者是这个工作除了你别人就做不了。

这个时候,你的职场地位就比较稳固,也就意味着你的稀缺程度在不断提升。

在这个基础上,你所产出的单位价值比一般人要高,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的工作和技能完全无法体现“稀缺”这2个字的价值。

既然始终无法体现价值感,又何谈跳出“穷忙”的怪圈?

3、人找到内在自驱力,掌握人生的平衡感

1986年,王朔曾经发表一篇名为《橡皮人》的小说。

文中,他将对工作缺乏热情,效率低下,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概念,对上司的批评或表扬抱着无所谓态度的职场人称为“橡皮人”。

其实不管是橡皮人也好,工具人也罢,你会发现在各种“内卷化”之下,大部分往往会变成无梦,无痛,无趣的“三无人员”。

那是不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内卷化”的压榨和禁锢?

当然不是,要想避免内卷化的忙碌,进入自我驱动式的忙碌,我建议你不妨去做3件事:

1)建立属于自己的目标

属于自己的目标指的是能够让你兴奋,发自内心想去完成的事。

这里有一个你的老板不会告诉你的事,那就是:

在职场,一定要有两个重点:

一个重点,是完成你老板交代给你的;另一个重点,是挑战自己想做的。

老板布置的任务,当然要完成,这毫无疑问是你的工作重点,否则谁给你发工资?

但是,请相信我,一般而言,完成老板布置的工作,是不太会给人带来兴奋感和积极情绪的。

他最多会觉得这都是你应该做的。

所以如果真的要做,就找那种可以让你全情参与的工作。

只有一旦你进入了一种全情投入的状态,这种为目标努力的气势,反而能够帮助你更高效地完成其他工作。

2)给成长留出足够的投入

能挤出别人用来娱乐的时间,用在自我提升上,光是能有这样的想法就已属难得。

但学习确实是反人性的,类似于健身,学习充电这种不紧急,但是很重要的事,是非常容易被其他事情挤掉的。

想想那些年买过的课程,办过的健身卡,你会发现有时候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但我还是奉劝一句:

至少留出200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自己的能力提升和身体锻炼。

要知道,一年有2000个法定工作小时,200个小时的投入,相当于10%,既不会让自己太累,也不会少到让自己做不出明显的变化。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很多人会把工作和成长割开,工作是工作,成长是成长。其实没那么绝对,尤其是当你没有从现实中尝到甜头的时候,你的成长动力是不足的。

一个给自己驱动力的办法是,把学到的某个技能,立刻运用到工作中,也就是俗话说的“现学现卖”。

我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在最初做新媒体运营的时候,也常常苦恼不会写标题,不会找选题,不会写出能够传播的爆文。

后来我自己开了一个个人号,每天持续去更新文章并渐渐去各大公号投稿。

到了工作日,立刻就把前两天写作过程中的心得在工作上进行验证,由于是刚刚学马上用,又很快让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效果。

这种立竿见影的反馈,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写在最后

2008年,一部名为《雇佣人生》的阿根廷短片上映后,曾斩获多项殊荣。

这个短片高明之处,是因为采用了隐喻的方式,闹钟,镜子,桌椅,电梯,衣架,红绿灯,所有的工具都是由人扮演的。

值得玩味的是电影结尾有一个彩蛋:

片中的灯罩男举起他的灯罩,将之狠狠地摔在地上——这意味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自我物化,而是将自己当作人。

保有人性,把自己当人,并活出生而为人的意义。

或许,这才是我们最初选择努力的动机和目的。

你有没有“不知道一天到晚在忙什么”的时刻?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Ray先森。职场教育工作者,36氪特邀作者,多平台签约作家。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影视截图及网络。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2020领英保留所有权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