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老是在网上看到跟教材不同的所谓的真正的历史?
有句话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便是我们可知的“历史”的真相。对于历史来说,即使是真正的亲历者,因为视角不同,也会对事件有不一样的判断。无知而叛逆的时候,对于教科书和正史会有一种抗拒心理,更愿意相信一些野史和秘史,但“正史”往往更严谨的,脱离叛逆心理再来审视大概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看看知友们都怎么说:
网上看到的段子不是真的历史,比你课本的可信度还低,而且低太多。
想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看史料(大学及以上就是这么学历史的),高中及以下学的历史是个大概,不能算是“被修改”了充其量是“被大规模删减了”。当然史料的可靠程度也是多少会有不一样的(当时的史官有没有作假呢?出土的唐初文物会不会是宋初造假的呢?这些都有可能而且很难说得清楚)。所以相比起史实,很多人(搞历史研究的人)可能更在意史观。
历史学当然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讨论人类思考方式的而不是给你呈现百分百能验证的现实的。
唐文滔:
书上看到的都是节选。
网上看到的多是创作。
匿名用户:
我比较赞同马未都先生的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匿名用户:
每个热心历史的人都会经历的阶段:
①教科书中的历史是权威的
②在道听途说中开始质疑教科书中的说法
③经过大量三无网文但是够吸引眼球的冲击后对教科书进行了鄙视
④被真正的行家教育后明白网文的危害性和操蛋性
⑤开始研究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正史
⑥重头浏览教科书,发现教科书上的东西可能不完整,但绝非伪史
用一句比较有名的话来概括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之所以将“热心历史的人”加粗,是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帮人只会经历前三个阶段,在第四个阶段中被卡住过不去,他们总会想出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样的人热心的不是历史,是八卦
2、如何理解张小龙说的「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
前两天微信公开课pro在短短几小时里就让我们测了一遍朋友圈的智商,也是非常简单有效。发布会上张小龙提到人们现在使用微信的时间太久、频率太高了,“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这是对一个好的工具类产品的要求。微信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工具了,朋友圈、公众号、群组、游戏……作为一个APP,它无疑是极为成功的,但站在用户角度,一个消耗时间的“工具”,是好的吗?
一个不打扰你生活,不沉溺其中而又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APP。
我想这是小龙对微信的定义与理解。微信是你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工具。而不是生活本身。
朋友圈不是你的生活。
江宽:
工具的本质,是器官功能的增强,是为了提升效率而存在的。比如菜刀,切完菜洗干净放着就好。非要跟着人上街,就说不过去了。工具类产品最高的境界是,平时忘记它的存在,用的时候不用想就能找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具类产品用完就走,是最好的体验。
然而,是不是所有产品都是工具呢?这个就不好说了,看怎么界定。
从某种角度上说,微信本身也是工具,也符合张小龙对优秀工具的定义。但游戏应该怎么界定呢?
怀有对用户的一丝敬畏
私以为小龙说得极好,一个优秀的产品应该懂得自己的定位,即以自己的方式使得用户的生活更好,而不是打破用户生活原有的平衡
龚博致:
产品没有普适真理,只有在某些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推理。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即使有验证过的经验,也会在一到三年的时间内发生大量变化。
就算能量守恒的物理定律,也有宏观微观不同的适用范围。
具体到张小龙这一点,他的前提条件是两个:
1.微信焦虑:我们看到一些数据表明用户在微信里面花的时间太多了
2.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这样的人,我相信有不少
前者是数据,后者是主观“我觉得”
所以这是基于微信的特殊场景数据,结合他个人经验和地位做出的选择,不是一个道理
3、拥有一个真正的精神伴侣是怎样的体验?

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个精神世界丰满、有深度、不流俗的人的时候,我们对于爱情的要求也会从简单的情爱“升华”到灵魂的共鸣,也有不少人表示,灵魂伴侣这件事与爱情并没有关系。看看知友们都有怎样的体验:
胡洋:
她就是我,我也是她。
是拥有不同经历和性别的同一个灵魂。
长桑:
所谓的灵魂伴侣或者是精神伴侣,是一种很虚妄的东西。
一般相信这个的人,都是那种极度孤独想要从别人身上寻找慰藉的人。可问题是,你可以为对方提供什么?
很多人理想的灵魂伴侣,是那种对自己只付出而不需要自己回报的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可以让自己不孤独,可以随叫随到,可以抚平自己的创伤。
可是你什么都给不了别人,别人还要做你的情绪垃圾桶?凭什么?
你有什么资格拥有灵魂伴侣?
真正健康的情侣关系,是两个人都有自给自足的安全感,有不孤独的能力,两个人在一起很有趣但是自己一个人生活的很好。这时候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大概可以称得上是“精神伴侣”。
精神伴侣是不孤独之人的嘉奖,而不是无能之人的意淫。
韩榴:
凯瑟琳: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
匿名用户:
我自己分裂了一个。能看到对方懦弱,也能理解这种懦弱的由来。也能看到对方的善良,劝对方善良需要技巧和实力。能体会对方的寂寞,晚上我们一起失眠。
4、如果你变成了蚊子,如何让别人知道你是人类?

严格分析这个脑洞问题的话,“变成了一只蚊子”以后,就是一只“蚊子”了,并不能告诉别人自己还是“人类”。看完知友们提的可行建议,突然觉得自己也许拍死过很多企图向我传递信号的人类……
陈子涵:
我本来想在他手臂上叮出个麦克斯韦方程组。后来一想工作量太大。要不换个薛定谔方程,妈的,我发现我自己也记不得了。对了,质能方程简单明了。不行不行,万一他是个学渣呢?不是白费了我一番苦心。左思右想,我决定叮个π出来。
不对啊,我他妈是个雄蚊!
杨光:
请把你会的歌全部嗡一遍
朱远钊:
比起让异类相信自己是同类 不如过好自己的蚊生
才鬼:
太没技术含量的问题了。
两个核心问题:
1、生存
这个太简单,白天找个地方不被发现(免得被误伤。
晚上等人都睡着了随便吸几口血也能混个温饱。
2、传递信息
找一张白纸
找一点墨水/番茄酱/(自己的血?
等夜深人静的时候用脚写出来(中文太复杂的话,可以尝试优先英文
参考词汇:mosquito,human
5、有没有什么撩妹高手的举措让你久久不能平复?

继“泡妞”之后,又有一个同类词“撩妹”火便了社交网络。众妹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一身实力撩妹技能偏偏生错了性别。看看知友们提供了哪些惊艳的“撩妹”例子:
“你不陪你女朋友吗?”
「我哪有什么女朋友」
“哦?你不是说你一直有个女神吗?”
「我不是正在和她聊天吗」
不管这撩妹技能高不高,但短短两句确实真的让我久久不能平复。
满广志:
这个妹妹,我好像是看见过的
曾少贤:
长得帅才能叫撩,长得丑,再说话我打你啊
晏然:
忘了是哪一年,我在秋名山看到了篇故事:
我表弟在追学校的一个女生,每天短信无数,可那妞从来都不回他。我对他说:骚年!女人的天性只是八卦和好奇心!就你这样还想泡妞呢!看你表哥的!我用他手机给那妞发:你是我们学校三大美女之一,但我只喜欢你。半分钟之后,那妞就回了:另外两个是谁,你为什么只喜欢我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