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像阿里巴巴一样,通过“创新”穿越周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像阿里巴巴一样,通过“创新”穿越周期?

人人都在谈创新,但知易行难。

文|财报看公司  王一粟 

人人都在谈创新,但知易行难。

在2020年,谈“如何穿越周期”别有一番意义。而什么样的创新,才能带一家公司穿越周期? 

9月28日-9月30日,阿里巴巴2020投资者日以线上方式举行,这是疫情发生后,阿里巴巴第一次向投资者系统介绍公司战略和业务进展。 

以淘宝、天猫为主的阿里巴巴核心商业,以阿里巴巴国际站和内贸平台1688为主的出口贸易平台,智慧物流平台菜鸟裹裹、云计算平台阿里云、新制造产品犀牛等基础设施能力的加速融合,成为阿里巴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关注的焦点。 

阿里巴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从2014年9月在美股上市之后,在六年间,股价增长了 230%——由上市之初的90.04美元,上升至近期最高点299美元。近三年,季度营收的同比增长率保持在20%~60%之间,季度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则保持在20%~50%之间。这个成绩单,不仅已经“穿越周期”,也跑在了整体大盘之前。 

(阿里巴巴近6年股价变化)

2020年初,疫情的突然袭击,让许多行业尤其是旅游、餐饮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同时是企业检验自身“是否足够强健”的试金石。 

但行业变化往往“危”与“机”并存。8月23日,阿里巴巴发布2021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自然年2020年第二季度),第一财季阿里巴巴营收1537.5亿元,同比增长34%,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394.7亿元,同比增长28%。同时阿里巴巴的股价也开始逐渐回升,9月2日到达其历史最高点299美元。 

(阿里巴巴近7个月股价变化)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花名逍遥子)将这些成绩归功于“创新”,或者说张勇经常提的“造风”。

人人都在谈创新,但知易行难,阿里巴巴的创新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像阿里巴巴一样,通过“创新”带领公司穿越周期? 

《商业数据派》复盘梳理阿里巴巴过去五年间的战略路线,试图找出答案。 

左手新零售,右手新十年

“每隔几年都会有一个大的创新,而这个创新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业务创新,站在未来的角度去发现客户的问题,发现用户的问题,用面对未来的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引领阿里走到了今天。”2015年9月10日,张勇在阿里日上称。 

也正是基于此,大概每五年,阿里巴巴就会提出一个重磅的战略方向。在过去四年间,“新零售”是阿里巴巴落地的新业务之一,至今,阿里巴巴“端+链+网”布局已经逐渐成型。 

2016年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第一次正式提出包括“新零售”在内的“五新”概念。“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第一站是整合零售渠道。一方面,在2015~2017年,阿里先后通过资本运作大量入股和收购线下大型零售商——苏宁、银泰、三江集团、高鑫零售和联华等,通过改造传统门店、合作新零售项目的方式将业务打通。 

另一方面阿里也在培育自己的新零售标杆——盒马鲜生。今年的投资者大会上,,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披露了一组最新数据:过去一年中,盒马从159 家门店增至227家门店;年度活跃买家用户从2000万增至2500多万;同店销售收入比去年增长32%。并且,盒马也在不断加强供应链体系,从全球采购了30%的进口商品,在全国打造了550多家水果、蔬菜、畜牧业基地。 

第二站则是打通线上、线下的连接——物流行业。在2020年度阿里巴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其数字物流平台一年处理包裹量已经超过400亿件,另外,菜鸟在全国的8万个菜鸟驿站,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社区的末端配送网络。 

为了达成目标,阿里巴巴的菜鸟裹裹也先后提出了两次“五年计划”。2018年5月,菜鸟发布第二个5年发展战略——“一横两纵”,“一横”是指快递行业的数智化,“两纵”是指推动新零售供应链和全球化升级。 

第三,在线上零售方面,作为阿里巴巴核心商业中的核心,天猫在2019年将旗舰店体系升级到2.0,截至今年8月底,天猫旗舰店2.0已经覆盖27万商家,同时包含12万家线下门店;淘宝也在过去一年,在信息流、淘宝直播、短视频、互动游戏等产品上做了多个迭代。过去12个月,淘宝直播的成交额超过3000亿,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淘宝直播的用户同比增长160%,而商家参与直播的同比增速更高达220%。 

就在新零售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 ,2019年12月,张勇在正式发布了一封致阿里人的全员信,重申未来“2020新十年”的三大战略: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 

三大战略以底层技术为基底,“内外双循环”为半径,画出了阿里巴巴下一个十年的剪影。 

战略背后的思考路径

若想穿越周期,首先要看到未来。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作者克里斯坦森认为,一些看似很完美的商业动作——对主流客户所需、盈利能力最强的产品进行精准投资和技术研发,最终却很可能毁掉一家优秀的企业。过于注重客户当下的需求,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下降,无法开拓新市场。而更灵活、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则能立足创新,把握产业的下一波浪潮。 

“永远看What’s  The Next,为明天去投资、为未来去孵化。” 9月3日,张勇在“百年阿里”新人入职培训的活动上如是说。 

事实上,无论是从此前马云的对外演讲,还是张勇的数次发言中,我们经常能听到阿里巴巴在对未来战略的思考:“阿里需要的是为未来去布局。今天的成功是因为过去我们做的一些事情,未来会不会成功,得看你今天能不能布好局。如果只考虑当前结果,你会失去很多未来的机会,甚至做一些短视的事情。” 

张勇说,“在内网有些我的标签,我个人最珍惜的一个标签是‘创造者’。”

就在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二十周年年会现场,张勇接棒马云,成为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出场时,数字大屏上有三个字:“造风者”。 

我们经常提到战略,究竟何为战略?在《论大战略》一书中,将其定义为“目标与能力的平衡”。而创新,则是战略落地的不二法门。 

人人都在谈创新,但知易行难,阿里巴巴的创新有何不同?

第一, 阿里的创新是“履带式”的。张勇将阿里的创新特点归纳为履带式创新,这也是外界给予阿里创新模式的评价之一。 

所谓“履带式创新”,是指所有创新业务都有收入和利润的承托。比如,淘宝早年免费,那是阿里的B2B业务创造的收入和利润在承托;支付宝早期也并没有收入,也是承接自淘系的整体业务;菜鸟和阿里云巨大投入,但是这两个业务也都服务于淘系商家,从天猫来的收入作为其承托…… 

由此可见,创新不能是实验室的纯投入空转式的创新,而是需要深度结合业务,并且有足够的远见与未来。 

张勇说,我比较喜欢这个说法——“天马行空、脚踏实地”。但我认为这八个字,缺哪边都不行,不能光精耕细作,还要有愿景,要看长远、看未来,看别人看不到的局,这非常重要。 

“对于阿里来讲,可能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像下围棋,而不是下国际象棋。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在布局阶段,很多的子,大家不是看得很明白,几个子连成一片这样走过去,可能是这个角上放一个子,那个角上放一个子,当然我们也不是每个棋都是好棋,也有下臭棋,我们把几块布局最后能够连成一片。” 

第二, 阿里的创新是持续的。从淘宝、天猫、支付宝,到阿里云、菜鸟、盒马鲜生,再到如今的犀牛新制造,战略的迭代要依靠产品来实现。张勇曾说,做出一个产品不难,但难的是持续做出好的产品和服务。 

那么,迭代创新的能力从何而来? 

我们在阿里的使命愿景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要不断解决“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中的难题,而随着时代变化,生意永远有难题,阿里就永远有创新的目标和演练场。 

“如果来看阿里二十年历史,我们要走向未来,过去二十年我们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就是围绕Meet、Trade、Work这三个阶段,建设了所有这三个阶段所需要的必备条件,我们习惯把它叫“基础设施”。”张勇称。 

第三,阿里的创新是系统化的,不仅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更包括组织创新。

早在2016年,张勇就在致股东信中称,“如何依托于阿里巴巴集团所运营的广阔的商业生态,使得创新技术获得巨大的应用场景,进而随着新技术的成熟推动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次投资者大会上,阿里巴巴CFO武卫首次披露:阿里巴巴近年来在技术和研发上每年投入超过千亿元。阿里2020财年总营收5097.11亿元,净利润1492.63亿元,上述科技投入占总营收的约20%,占净利润的约70%。 

十一年前,马云排除众议,让王坚开始做云计算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如今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三、中国第一;七年前,阿里联合四通一达成立菜鸟裹裹,用技术来改造物流网络平台,如今一年数字化处理包裹超400亿个,2021财年有望实现经营现金流转正。 

再来看盒马、犀牛,无一不是技术和商业创新的互哺驱动发展。 

2020年,在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之下,阿里也在继续加码在技术上的投入。早在今年4月,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云栖大会还升级为阿里云2.0,不断夯实阿里的技术底座。 

被马云称“要比阿里巴巴活得更久”的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于2017年的,专注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更基础的科研,近期达摩院研发的小蛮驴也补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 

而相对起商业和技术的创新,阿里巴巴在组织上的创新可能具有更长期的商业参考价值。 

无论是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架构,还是P、M序列的人才管理,以及被许多创业公司争先模仿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在2015年,为了应对新技术对商业的驱动和变化,阿里巴巴开始组织创新,尝试打破树状结构的组织,打造网状组织方式。“在复杂的业务组成和生态体系中,形成一个集团一张大图,各个职能单元各司其职且相互高度协作的工作方式。过程中,不断有优秀的年轻管理者涌现出来,目前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者中,有超过52%均是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管理者。” 

结语

创新有很多细分维度。问题关键是:做一个业务,还是做一个生态? 

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是一个超大体量的公司,孵化出了许多子业务,也同时面临着许许多多新老对手的竞争。从京东多年的竞争、拼多多的异军突起,以及今年以来与美团越来越多的业务冲突。 

阿里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可能最强的就是作为数字经济体的生态能力。 

张勇给出的答案是,“对于阿里来说,生态意味着高度。这就像爬山。今天阿里也许已经站在了一万米的山峰上。有些人也想爬这座山,一开始只要细分领域切得越准,目标受众定位清楚,用户价值选择清楚,爬的速度会越快。这就是创造一个新业务的典型做法。但问题关键是,规模的天花板和这群人需求的天花板在哪里?对阿里来讲,最关键的是怎样利用生态的力量,不断去学习。当然自己也要创新,也要学习业界好的东西,和我们的生态融为一体。” 

想穿越周期,就必须要做“正确而长期的事”。创新者或许会陷入窘境,但创新者也必须前行。 

知易行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阿里巴巴

5.5k
  • 飞猪:“五一”国内跟团游预订量倍增,出境游增长接近100%
  • 机构:五一出境游商品预订量增长约10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像阿里巴巴一样,通过“创新”穿越周期?

人人都在谈创新,但知易行难。

文|财报看公司  王一粟 

人人都在谈创新,但知易行难。

在2020年,谈“如何穿越周期”别有一番意义。而什么样的创新,才能带一家公司穿越周期? 

9月28日-9月30日,阿里巴巴2020投资者日以线上方式举行,这是疫情发生后,阿里巴巴第一次向投资者系统介绍公司战略和业务进展。 

以淘宝、天猫为主的阿里巴巴核心商业,以阿里巴巴国际站和内贸平台1688为主的出口贸易平台,智慧物流平台菜鸟裹裹、云计算平台阿里云、新制造产品犀牛等基础设施能力的加速融合,成为阿里巴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关注的焦点。 

阿里巴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从2014年9月在美股上市之后,在六年间,股价增长了 230%——由上市之初的90.04美元,上升至近期最高点299美元。近三年,季度营收的同比增长率保持在20%~60%之间,季度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则保持在20%~50%之间。这个成绩单,不仅已经“穿越周期”,也跑在了整体大盘之前。 

(阿里巴巴近6年股价变化)

2020年初,疫情的突然袭击,让许多行业尤其是旅游、餐饮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同时是企业检验自身“是否足够强健”的试金石。 

但行业变化往往“危”与“机”并存。8月23日,阿里巴巴发布2021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自然年2020年第二季度),第一财季阿里巴巴营收1537.5亿元,同比增长34%,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394.7亿元,同比增长28%。同时阿里巴巴的股价也开始逐渐回升,9月2日到达其历史最高点299美元。 

(阿里巴巴近7个月股价变化)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花名逍遥子)将这些成绩归功于“创新”,或者说张勇经常提的“造风”。

人人都在谈创新,但知易行难,阿里巴巴的创新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像阿里巴巴一样,通过“创新”带领公司穿越周期? 

《商业数据派》复盘梳理阿里巴巴过去五年间的战略路线,试图找出答案。 

左手新零售,右手新十年

“每隔几年都会有一个大的创新,而这个创新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业务创新,站在未来的角度去发现客户的问题,发现用户的问题,用面对未来的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引领阿里走到了今天。”2015年9月10日,张勇在阿里日上称。 

也正是基于此,大概每五年,阿里巴巴就会提出一个重磅的战略方向。在过去四年间,“新零售”是阿里巴巴落地的新业务之一,至今,阿里巴巴“端+链+网”布局已经逐渐成型。 

2016年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第一次正式提出包括“新零售”在内的“五新”概念。“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第一站是整合零售渠道。一方面,在2015~2017年,阿里先后通过资本运作大量入股和收购线下大型零售商——苏宁、银泰、三江集团、高鑫零售和联华等,通过改造传统门店、合作新零售项目的方式将业务打通。 

另一方面阿里也在培育自己的新零售标杆——盒马鲜生。今年的投资者大会上,,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披露了一组最新数据:过去一年中,盒马从159 家门店增至227家门店;年度活跃买家用户从2000万增至2500多万;同店销售收入比去年增长32%。并且,盒马也在不断加强供应链体系,从全球采购了30%的进口商品,在全国打造了550多家水果、蔬菜、畜牧业基地。 

第二站则是打通线上、线下的连接——物流行业。在2020年度阿里巴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其数字物流平台一年处理包裹量已经超过400亿件,另外,菜鸟在全国的8万个菜鸟驿站,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社区的末端配送网络。 

为了达成目标,阿里巴巴的菜鸟裹裹也先后提出了两次“五年计划”。2018年5月,菜鸟发布第二个5年发展战略——“一横两纵”,“一横”是指快递行业的数智化,“两纵”是指推动新零售供应链和全球化升级。 

第三,在线上零售方面,作为阿里巴巴核心商业中的核心,天猫在2019年将旗舰店体系升级到2.0,截至今年8月底,天猫旗舰店2.0已经覆盖27万商家,同时包含12万家线下门店;淘宝也在过去一年,在信息流、淘宝直播、短视频、互动游戏等产品上做了多个迭代。过去12个月,淘宝直播的成交额超过3000亿,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淘宝直播的用户同比增长160%,而商家参与直播的同比增速更高达220%。 

就在新零售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 ,2019年12月,张勇在正式发布了一封致阿里人的全员信,重申未来“2020新十年”的三大战略:全球化、内需、大数据和云计算。 

三大战略以底层技术为基底,“内外双循环”为半径,画出了阿里巴巴下一个十年的剪影。 

战略背后的思考路径

若想穿越周期,首先要看到未来。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作者克里斯坦森认为,一些看似很完美的商业动作——对主流客户所需、盈利能力最强的产品进行精准投资和技术研发,最终却很可能毁掉一家优秀的企业。过于注重客户当下的需求,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下降,无法开拓新市场。而更灵活、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则能立足创新,把握产业的下一波浪潮。 

“永远看What’s  The Next,为明天去投资、为未来去孵化。” 9月3日,张勇在“百年阿里”新人入职培训的活动上如是说。 

事实上,无论是从此前马云的对外演讲,还是张勇的数次发言中,我们经常能听到阿里巴巴在对未来战略的思考:“阿里需要的是为未来去布局。今天的成功是因为过去我们做的一些事情,未来会不会成功,得看你今天能不能布好局。如果只考虑当前结果,你会失去很多未来的机会,甚至做一些短视的事情。” 

张勇说,“在内网有些我的标签,我个人最珍惜的一个标签是‘创造者’。”

就在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二十周年年会现场,张勇接棒马云,成为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出场时,数字大屏上有三个字:“造风者”。 

我们经常提到战略,究竟何为战略?在《论大战略》一书中,将其定义为“目标与能力的平衡”。而创新,则是战略落地的不二法门。 

人人都在谈创新,但知易行难,阿里巴巴的创新有何不同?

第一, 阿里的创新是“履带式”的。张勇将阿里的创新特点归纳为履带式创新,这也是外界给予阿里创新模式的评价之一。 

所谓“履带式创新”,是指所有创新业务都有收入和利润的承托。比如,淘宝早年免费,那是阿里的B2B业务创造的收入和利润在承托;支付宝早期也并没有收入,也是承接自淘系的整体业务;菜鸟和阿里云巨大投入,但是这两个业务也都服务于淘系商家,从天猫来的收入作为其承托…… 

由此可见,创新不能是实验室的纯投入空转式的创新,而是需要深度结合业务,并且有足够的远见与未来。 

张勇说,我比较喜欢这个说法——“天马行空、脚踏实地”。但我认为这八个字,缺哪边都不行,不能光精耕细作,还要有愿景,要看长远、看未来,看别人看不到的局,这非常重要。 

“对于阿里来讲,可能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像下围棋,而不是下国际象棋。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在布局阶段,很多的子,大家不是看得很明白,几个子连成一片这样走过去,可能是这个角上放一个子,那个角上放一个子,当然我们也不是每个棋都是好棋,也有下臭棋,我们把几块布局最后能够连成一片。” 

第二, 阿里的创新是持续的。从淘宝、天猫、支付宝,到阿里云、菜鸟、盒马鲜生,再到如今的犀牛新制造,战略的迭代要依靠产品来实现。张勇曾说,做出一个产品不难,但难的是持续做出好的产品和服务。 

那么,迭代创新的能力从何而来? 

我们在阿里的使命愿景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要不断解决“让天下没有难做生意”中的难题,而随着时代变化,生意永远有难题,阿里就永远有创新的目标和演练场。 

“如果来看阿里二十年历史,我们要走向未来,过去二十年我们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就是围绕Meet、Trade、Work这三个阶段,建设了所有这三个阶段所需要的必备条件,我们习惯把它叫“基础设施”。”张勇称。 

第三,阿里的创新是系统化的,不仅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更包括组织创新。

早在2016年,张勇就在致股东信中称,“如何依托于阿里巴巴集团所运营的广阔的商业生态,使得创新技术获得巨大的应用场景,进而随着新技术的成熟推动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次投资者大会上,阿里巴巴CFO武卫首次披露:阿里巴巴近年来在技术和研发上每年投入超过千亿元。阿里2020财年总营收5097.11亿元,净利润1492.63亿元,上述科技投入占总营收的约20%,占净利润的约70%。 

十一年前,马云排除众议,让王坚开始做云计算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如今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三、中国第一;七年前,阿里联合四通一达成立菜鸟裹裹,用技术来改造物流网络平台,如今一年数字化处理包裹超400亿个,2021财年有望实现经营现金流转正。 

再来看盒马、犀牛,无一不是技术和商业创新的互哺驱动发展。 

2020年,在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之下,阿里也在继续加码在技术上的投入。早在今年4月,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云栖大会还升级为阿里云2.0,不断夯实阿里的技术底座。 

被马云称“要比阿里巴巴活得更久”的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于2017年的,专注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更基础的科研,近期达摩院研发的小蛮驴也补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 

而相对起商业和技术的创新,阿里巴巴在组织上的创新可能具有更长期的商业参考价值。 

无论是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架构,还是P、M序列的人才管理,以及被许多创业公司争先模仿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在2015年,为了应对新技术对商业的驱动和变化,阿里巴巴开始组织创新,尝试打破树状结构的组织,打造网状组织方式。“在复杂的业务组成和生态体系中,形成一个集团一张大图,各个职能单元各司其职且相互高度协作的工作方式。过程中,不断有优秀的年轻管理者涌现出来,目前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者中,有超过52%均是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管理者。” 

结语

创新有很多细分维度。问题关键是:做一个业务,还是做一个生态? 

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是一个超大体量的公司,孵化出了许多子业务,也同时面临着许许多多新老对手的竞争。从京东多年的竞争、拼多多的异军突起,以及今年以来与美团越来越多的业务冲突。 

阿里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可能最强的就是作为数字经济体的生态能力。 

张勇给出的答案是,“对于阿里来说,生态意味着高度。这就像爬山。今天阿里也许已经站在了一万米的山峰上。有些人也想爬这座山,一开始只要细分领域切得越准,目标受众定位清楚,用户价值选择清楚,爬的速度会越快。这就是创造一个新业务的典型做法。但问题关键是,规模的天花板和这群人需求的天花板在哪里?对阿里来讲,最关键的是怎样利用生态的力量,不断去学习。当然自己也要创新,也要学习业界好的东西,和我们的生态融为一体。” 

想穿越周期,就必须要做“正确而长期的事”。创新者或许会陷入窘境,但创新者也必须前行。 

知易行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