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总书记新年考察第一站选择重庆,背后释放哪些信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总书记新年考察第一站选择重庆,背后释放哪些信号?

一把手考察一个地方,大多数是为调研成果、考察经验,更不要说此次紧跟“习大大”身后考察重庆的还有三个省级一把手,学习经验的氛围就更为浓重了。这说明什么?

作者:高顿财经 国视

2016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当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沉浸在“节日综合症”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习大大”已经开始了他巡游全国的工作之旅。1月4日这一天,总书记习近平开始了今年的首次国内考察,考察的目标选择重庆。在这为期三天的考察中,“习大大”深入港口、企业调研,并以点带面地就中国目前的形势和发展做出判断和指示。

“习大大”去国内某地考察,这件事本身就可以解读出很多的信号,比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重心等等,更别说这次考察重庆可是新年开工第一天,而且是在经济转型如此重要的大背景下。要知道,这可是“习大大”2012年开始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到重庆考察,之前的一次可要回溯到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调研重庆江北、大学城等地,而且这次紧跟他身后的还有云南、湖南、江苏三省的三位一把手。“学习氛围”不可谓不浓重。

那“习大大”新年第一站为何选择重庆?一行人去重庆考察什么?重庆的哪些方面值得三位省级一把手去扎堆学习呢?

一把手们去重庆看什么?

一把手考察一个地方,大多数是为调研成果、考察经验,更不要说此次紧跟“习大大”身后考察重庆的还有三个省级一把手,学习经验的氛围就更为浓重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重庆在上到“习大大”、下到省委书记们的眼中“干得不错”——成果可喜、经验值得借鉴。

可不要小瞧这三位省级一把手,江苏、湖南可是全国经济很发达的地区代表,而云南虽然地处西部,经济实力和东部、中部地区没法抗衡,但“习大大”2015年第一站去的可是云南,说明云南也是取得不错成绩的省份。

这次考察说明重庆在某些方面比云南、湖南、江苏做得更好。

我们可以从一把手们的评价中看出些端倪:援引部分媒体的报道,在考察重庆时,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改革要重点化解产能过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而根据根据《云南日报》消息,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用“城市规划高水平、产业布局高标准、招商引资高层次、运营管理高效率、城市建设高品位”来描述此次考察的体会。

从这些表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把手们主要关心重庆的两个方面: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习大大”在重庆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看来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在“十三五”开局伊始如此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把手们扎堆重庆的确有深意。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是目前经济层面的主要工作,更和国家近期发展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

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和改革相辅相成,包括区域发展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动力、经济结构、三产布局等多个方面,重庆在这些方面都有什么成果和经验可以借鉴?

重庆成果:经济发展速度领跑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

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不是一对矛盾?如果按照全国很多地方的经验来看,这个答案恐怕是确定的。

中国13亿人口,要在短时间内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3亿人口生活水平快速上升,粗犷的发展是必须要经历的一段“痛苦期”。而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粗犷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弊大于利时,虽然每个人都希望经济发展得更绿色、更健康,但这个过程却异常艰难。结构调整就意味着很多现有产业要刹车,去产能就意味着很多现有企业要停产,工人大面积淘汰,GDP下降、消费疲软、经济下行,调结构和去产能带来的连锁相应还不止于此。

当然不调结构、不去产能,短期内经济还可以高速发展一段时期,但未来呢?环境呢?

而重庆的成果和经验告诉全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并不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一边高速发展经济、一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过剩产能出清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现实中重庆也做到了。

一方面,重庆GDP增速已经连续多年高于全国。2011年以来,全国GDP增速先后为9.2%、7.7%、7.4%,2015年前三季度则为6.9%,而同一时期重庆的GDP增速分别为16.4%、13.6%、12.3%、10.9%、11.0%。尽管随着国家GDP增速的下滑,重庆不免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其GDP增速一直维持在10%以上,甚至在2015年全国GDP增速仍在下滑、经济即将软着陆之时,重庆GDP增速居然出现回暖的趋势。10%的增速有多恐怖,可能很多人没什么概念。但正是进入21世纪以来10%的高增长成就了中国现在的经济地位。

而在这段经济高增长的时间内,重庆更先后完成了去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改革的几大重任。

重庆先后经过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最早一、二、三产业占比为40%、60%、20%的产业结构,先是通过去工业产能优化为三大产业占比分别为60%、40%、20%。而到了近几年,重庆率先开启壮大第三产业以替代工业、农业的经济转型,2014年全市三次产业占比为7.4∶45.8∶46.8,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工业,而且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而在去产能方面,重庆不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制造业的过度发展、不正常增长,而且全市范围内早已停止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重庆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其他地区产能敏感行业在2015年的增加值都保持在个位数,收效显著。

重庆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之道

重庆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产业升级、投资导向和消费先行。

三大产业的改革上,重庆做足了功夫——传统农业转向特色效益农业,虽然产业规模在缩小,但由于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提升,整体产业规模和成果不降反而大幅提升;工业结构向高端、集群、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工业形态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高精尖的汽车、电子、通用设备方面,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是传统高能耗、高污染工业比重增加值的大幅下降;服务业提档升级,以交通物流、金融、信息传输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个性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发展迅速,金融服务有成为西部龙头的趋势。

投资方面,和过剩产能出清趋势相协调的是,投资从饱和的基础设施、传统工业领域中逐渐撤出,转而进入高增长潜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实体制造领域和科技行业。2014年重庆汽车、电子、通用设备等产业投资增长40%以上,全市工业、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8.0%和18.5%,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达到64.8%。

消费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投资倾向性的改变而不断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期间,重庆服务业高速发展,目前整体产值已经接近全市规模的一半。其中金融服务、科技服务、高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贸服务,以及新型的商业模式下的服务逐渐成为重庆未来发展的重心和重点。

而伴以经济结构调整的,是重庆在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上改革的大刀阔斧。重庆地理位置特殊,这也是很多媒体评议国家领导人选择重庆作为新年考察首站的深远意义。重庆地理位置上属于西部,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中部接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门户,重庆是西部大开发必经的第一站,也是西部各省市中离东部地区最近的一个。

经济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城市化问题,也是人口的问题——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动力,就需要农村人口有更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要均衡,就要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农村人口也逃不开城市化的进程。这在重庆这座城市上显现得淋漓尽致,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全部人口、全部地区的统一协调发展上。重庆工业高精尖化、农业现代化、三产高速发展化和高度城镇化的发展方式,为经济协同发展扫清了大量的障碍。

对此,习近平在考察重庆时强调,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

经济转型和新经济语境下的高速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这也是在经济转型特殊时期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精神的初衷。

重庆战略层面创新的成果,这里说两个,一个是两江新区,一个是金融中心。

两江新区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和沿海开发区依靠地理位置先天条件不同,重庆两江新区几乎全部依靠重庆人的努力达成的。

习近平在1月4日下午考察了位于两江新区的京东方,而两江新区也是云南、湖南、江苏三省一把手考察的核心。习近平考察京东方时说,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摆在第一位,一定要牢牢把创新抓在手里,把创新搞上去。京东方已经成为全球面板产业的龙头,也是中国大陆面板产业超越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支柱力量。云南、湖南、江苏三省一把手们来重庆的一大目的,就是把两江新区的经验“偷师”到手,回乡复制出两江新区这样的西部经济奇迹来。

两江新区不仅体现了重庆在经济转型上的决心,也体现了重庆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两江新区在成立之初,采取了行之有效的“1+3”管理体制,即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协调、统一政策、统一规划,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平行推进,开发建设以外的事务都由所在行政区管理,保证了在开发初期新区能“轻装上阵”,高速发展。同时两江新区还创新的提出了“5+3”的战略性创新产业布局,配以财税、土地改革等政策,2020年左右这里将拔地而起一座年产值1万亿的经济“巨兽”。

将重庆建设成一座立足于长江上游的功能性经济中心是重庆经济转型伊始就确立的目标,目前全市正在向这一目标不断迈进,包括两江新区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为金融中心所服务。为此重庆制定了和北京、上海完全不同的金融中心发展策略,大力发展金融机构的同时整合金融产业,打造重庆本地金融品牌。重庆政府提供财税等政策支持外,还不断争取更多资源落户重庆,同时扶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金融强势学科高校相关系(所)培养本土金融人才,以解决金融人才不足的问题。

近几年,重庆的金融产业发展同样迅速,以交通物流、金融、信息传输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2014年增长10.0%,新型新型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7.7%;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6%。全市实现824亿美元离岸金融结算,完成1602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全市吸引了全国数千家金融机构业务落户,这样的趋势还吸引了金融教育培训机构等金融支持业务提早进入重庆。2015年,高顿教育集团等全国财务金融培训诸多大鳄入驻重庆开办建立分校,高顿教育集团重庆分校负责人当时就表示,重庆的金融人才还未到紧缺阶段,金融教育机构入驻本应该更滞后,但正是看到重庆对金融的重视才提早进驻。

在重庆考察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创造性落实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点改革方案,同时完善落实机制,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使改革落地生根。

由此可见,重庆经济发展+及时转型的优秀经验,已经成为全国城市经济发展可借鉴的最佳参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总书记新年考察第一站选择重庆,背后释放哪些信号?

一把手考察一个地方,大多数是为调研成果、考察经验,更不要说此次紧跟“习大大”身后考察重庆的还有三个省级一把手,学习经验的氛围就更为浓重了。这说明什么?

作者:高顿财经 国视

2016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当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沉浸在“节日综合症”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习大大”已经开始了他巡游全国的工作之旅。1月4日这一天,总书记习近平开始了今年的首次国内考察,考察的目标选择重庆。在这为期三天的考察中,“习大大”深入港口、企业调研,并以点带面地就中国目前的形势和发展做出判断和指示。

“习大大”去国内某地考察,这件事本身就可以解读出很多的信号,比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重心等等,更别说这次考察重庆可是新年开工第一天,而且是在经济转型如此重要的大背景下。要知道,这可是“习大大”2012年开始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到重庆考察,之前的一次可要回溯到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调研重庆江北、大学城等地,而且这次紧跟他身后的还有云南、湖南、江苏三省的三位一把手。“学习氛围”不可谓不浓重。

那“习大大”新年第一站为何选择重庆?一行人去重庆考察什么?重庆的哪些方面值得三位省级一把手去扎堆学习呢?

一把手们去重庆看什么?

一把手考察一个地方,大多数是为调研成果、考察经验,更不要说此次紧跟“习大大”身后考察重庆的还有三个省级一把手,学习经验的氛围就更为浓重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重庆在上到“习大大”、下到省委书记们的眼中“干得不错”——成果可喜、经验值得借鉴。

可不要小瞧这三位省级一把手,江苏、湖南可是全国经济很发达的地区代表,而云南虽然地处西部,经济实力和东部、中部地区没法抗衡,但“习大大”2015年第一站去的可是云南,说明云南也是取得不错成绩的省份。

这次考察说明重庆在某些方面比云南、湖南、江苏做得更好。

我们可以从一把手们的评价中看出些端倪:援引部分媒体的报道,在考察重庆时,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改革要重点化解产能过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而根据根据《云南日报》消息,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用“城市规划高水平、产业布局高标准、招商引资高层次、运营管理高效率、城市建设高品位”来描述此次考察的体会。

从这些表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把手们主要关心重庆的两个方面: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习大大”在重庆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看来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在“十三五”开局伊始如此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把手们扎堆重庆的确有深意。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是目前经济层面的主要工作,更和国家近期发展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

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和改革相辅相成,包括区域发展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动力、经济结构、三产布局等多个方面,重庆在这些方面都有什么成果和经验可以借鉴?

重庆成果:经济发展速度领跑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

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不是一对矛盾?如果按照全国很多地方的经验来看,这个答案恐怕是确定的。

中国13亿人口,要在短时间内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3亿人口生活水平快速上升,粗犷的发展是必须要经历的一段“痛苦期”。而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粗犷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弊大于利时,虽然每个人都希望经济发展得更绿色、更健康,但这个过程却异常艰难。结构调整就意味着很多现有产业要刹车,去产能就意味着很多现有企业要停产,工人大面积淘汰,GDP下降、消费疲软、经济下行,调结构和去产能带来的连锁相应还不止于此。

当然不调结构、不去产能,短期内经济还可以高速发展一段时期,但未来呢?环境呢?

而重庆的成果和经验告诉全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并不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一边高速发展经济、一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过剩产能出清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现实中重庆也做到了。

一方面,重庆GDP增速已经连续多年高于全国。2011年以来,全国GDP增速先后为9.2%、7.7%、7.4%,2015年前三季度则为6.9%,而同一时期重庆的GDP增速分别为16.4%、13.6%、12.3%、10.9%、11.0%。尽管随着国家GDP增速的下滑,重庆不免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其GDP增速一直维持在10%以上,甚至在2015年全国GDP增速仍在下滑、经济即将软着陆之时,重庆GDP增速居然出现回暖的趋势。10%的增速有多恐怖,可能很多人没什么概念。但正是进入21世纪以来10%的高增长成就了中国现在的经济地位。

而在这段经济高增长的时间内,重庆更先后完成了去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改革的几大重任。

重庆先后经过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最早一、二、三产业占比为40%、60%、20%的产业结构,先是通过去工业产能优化为三大产业占比分别为60%、40%、20%。而到了近几年,重庆率先开启壮大第三产业以替代工业、农业的经济转型,2014年全市三次产业占比为7.4∶45.8∶46.8,第三产业占比超过工业,而且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而在去产能方面,重庆不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制造业的过度发展、不正常增长,而且全市范围内早已停止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重庆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其他地区产能敏感行业在2015年的增加值都保持在个位数,收效显著。

重庆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之道

重庆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产业升级、投资导向和消费先行。

三大产业的改革上,重庆做足了功夫——传统农业转向特色效益农业,虽然产业规模在缩小,但由于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提升,整体产业规模和成果不降反而大幅提升;工业结构向高端、集群、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工业形态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高精尖的汽车、电子、通用设备方面,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是传统高能耗、高污染工业比重增加值的大幅下降;服务业提档升级,以交通物流、金融、信息传输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个性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发展迅速,金融服务有成为西部龙头的趋势。

投资方面,和过剩产能出清趋势相协调的是,投资从饱和的基础设施、传统工业领域中逐渐撤出,转而进入高增长潜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实体制造领域和科技行业。2014年重庆汽车、电子、通用设备等产业投资增长40%以上,全市工业、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8.0%和18.5%,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达到64.8%。

消费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投资倾向性的改变而不断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期间,重庆服务业高速发展,目前整体产值已经接近全市规模的一半。其中金融服务、科技服务、高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贸服务,以及新型的商业模式下的服务逐渐成为重庆未来发展的重心和重点。

而伴以经济结构调整的,是重庆在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上改革的大刀阔斧。重庆地理位置特殊,这也是很多媒体评议国家领导人选择重庆作为新年考察首站的深远意义。重庆地理位置上属于西部,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中部接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门户,重庆是西部大开发必经的第一站,也是西部各省市中离东部地区最近的一个。

经济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城市化问题,也是人口的问题——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动力,就需要农村人口有更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要均衡,就要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农村人口也逃不开城市化的进程。这在重庆这座城市上显现得淋漓尽致,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全部人口、全部地区的统一协调发展上。重庆工业高精尖化、农业现代化、三产高速发展化和高度城镇化的发展方式,为经济协同发展扫清了大量的障碍。

对此,习近平在考察重庆时强调,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

经济转型和新经济语境下的高速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这也是在经济转型特殊时期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精神的初衷。

重庆战略层面创新的成果,这里说两个,一个是两江新区,一个是金融中心。

两江新区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和沿海开发区依靠地理位置先天条件不同,重庆两江新区几乎全部依靠重庆人的努力达成的。

习近平在1月4日下午考察了位于两江新区的京东方,而两江新区也是云南、湖南、江苏三省一把手考察的核心。习近平考察京东方时说,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摆在第一位,一定要牢牢把创新抓在手里,把创新搞上去。京东方已经成为全球面板产业的龙头,也是中国大陆面板产业超越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支柱力量。云南、湖南、江苏三省一把手们来重庆的一大目的,就是把两江新区的经验“偷师”到手,回乡复制出两江新区这样的西部经济奇迹来。

两江新区不仅体现了重庆在经济转型上的决心,也体现了重庆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两江新区在成立之初,采取了行之有效的“1+3”管理体制,即两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协调、统一政策、统一规划,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平行推进,开发建设以外的事务都由所在行政区管理,保证了在开发初期新区能“轻装上阵”,高速发展。同时两江新区还创新的提出了“5+3”的战略性创新产业布局,配以财税、土地改革等政策,2020年左右这里将拔地而起一座年产值1万亿的经济“巨兽”。

将重庆建设成一座立足于长江上游的功能性经济中心是重庆经济转型伊始就确立的目标,目前全市正在向这一目标不断迈进,包括两江新区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为金融中心所服务。为此重庆制定了和北京、上海完全不同的金融中心发展策略,大力发展金融机构的同时整合金融产业,打造重庆本地金融品牌。重庆政府提供财税等政策支持外,还不断争取更多资源落户重庆,同时扶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金融强势学科高校相关系(所)培养本土金融人才,以解决金融人才不足的问题。

近几年,重庆的金融产业发展同样迅速,以交通物流、金融、信息传输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2014年增长10.0%,新型新型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7.7%;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6%。全市实现824亿美元离岸金融结算,完成1602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全市吸引了全国数千家金融机构业务落户,这样的趋势还吸引了金融教育培训机构等金融支持业务提早进入重庆。2015年,高顿教育集团等全国财务金融培训诸多大鳄入驻重庆开办建立分校,高顿教育集团重庆分校负责人当时就表示,重庆的金融人才还未到紧缺阶段,金融教育机构入驻本应该更滞后,但正是看到重庆对金融的重视才提早进驻。

在重庆考察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创造性落实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点改革方案,同时完善落实机制,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使改革落地生根。

由此可见,重庆经济发展+及时转型的优秀经验,已经成为全国城市经济发展可借鉴的最佳参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