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恒天然以25亿价格将中国牧场卖给三元和天然,更加聚焦下游产品研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恒天然以25亿价格将中国牧场卖给三元和天然,更加聚焦下游产品研发

作为恒天然最大且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大中华区在过去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市场成绩斐然,并已经称为恒天然业绩增长的引擎。

文|五谷财经

日前,恒天然在经过和本土合作伙伴成功经营牧场多年后,同意将以5.55亿新西兰元(25亿人民币)的总价出售其在中国的自有牧场。

《五谷财经》注意到,中国优然乳业集团有限公司(优然)旗下子公司内蒙古天然乳业有限公司(下称“天然乳业”)同意以5.13亿新西兰元(约合23.1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恒天然在应县和玉田的两个牧场群。

此外,恒天然同意以4200万新西兰元(1.9亿人民币)向北京三元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三元)出售其在北京汉沽牧场的85%股权。三元持有该农场15%的少数股权,并行使了优先权购买恒天然85%的股份。

“我们并不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国从零开始建立牧场一直以来都是一件非常挑战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团队成功地把我们的牧场发展成为高效的示范牧场,为本地消费市场提供了高品质的新鲜牛奶。现在是时候把接力棒传递给优然和三元去继续用心经营这些牧场了。”恒天然首席执行官Miles Hurrell表示,“中国仍然是恒天然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我们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产品销往大中华区。出售自有牧场业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专注发展我们在大中华区的餐饮服务业务、中国战略客户服务、消费品牌及原料业务。”

自此,这项持续了一年多的出售事宜也尘埃落定,下一步该交易还需获得中国相关部门的反垄断许可和其它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将在本财年内完成。

对此,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恒天然牧场代表着全球牧场的最高管理水平之一,接手这样级别的牧场,将对优然和三元完善业务链条,提升高质奶源供应形成有效助力。因此,此次牧场交易对恒天然、优然、三元各方而言都是一桩双赢的商业交易。

恒天然中国牧场利润增长14%

作为恒天然最大且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大中华区在过去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市场成绩斐然,并已经称为恒天然业绩增长的引擎。

恒天然的中国牧场业务在FY20财报中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表现,数据显示,中国牧场在FY20财年原奶销量同比提升8%,同时总利润同比增长14%。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恒天然建设中国牧场始于2007年,过去的十余年间,恒天然的牧场之路充满了挑战,在克服多种困难后,成功地在中国建设出高质量的示范性牧场,并通过分享恒天然在农业技术和畜牧业方面积累的专业知识,为中国乳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自2007年建立第一个试验牧场起,恒天然目前在中国已建成三个奶牛养殖基地,分别位于河北省玉田县、山西省应县,以及与雅培共同在山东齐河县兴建的牧场。

恒天然在中国共有存栏3万多头泌乳牛,每年生产超过3.3亿升牛奶。行业数据显示,恒天然中国牧场每年出产的高品质原奶,占到中国乳品行业奶源总量的1%。

2018年初,恒天然集团旗下的中国牧场荣获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认可的SQF(安全质量食品)的三级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SQF三级认证的牧场,这也是SQF认证中的最高级别。

SQF认证是国际公认的钻石级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验证体系,其秉持的检测标准比大众熟知的ISO质量体系认证更为严谨,在全球范围内已获得美国、加拿大等众多发达国家及市场认可。

“中国和新西兰的牧场模式存在很大区别,但是我们看到恒天然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中国牧场践行其在新西兰建立起的健康与安全标准,始终秉承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与世界一流的食品质量体系,这些不仅体现在饲料、喂养、牧场运营这些初始环节,更体现在产品运输和加工等供应链的所有细节。正是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产品安全的极致追求才能打造出安全放心、品质优良、全程可追溯的产品,”朱丹蓬称。

将更多资源和精力转移到下游产品开发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优质牧场资源,恒天然中国牧场在运营中执行的高标准的食品安全和质量体系,已成为国内畜牧行业以及乳制品行业的标杆。

在十余年的牧场经营过程中,恒天然多年来一直以开放的态度和业界同行分享牧场管理和奶牛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全力支持中国牧业以及乳业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同时,来自恒天然牧场的鲜奶产品在零售端的销售佳绩,也充分证明了中国消费市场对高品质鲜奶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对整个乳制品行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宣布牧场业务进入复核并推出新战略的一年多来,恒天然大中华区团队一直在不断探索拓展更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路径,而不断成长的中国乳业市场现在也给了恒天然更多高效管理奶源的选择方式,同时把更多资源和精力转移到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开发和业务拓展上去。

“其实最近一年来,我们已经看到恒天然新战略在不断铺开和深入。恒天然最近的一些业务新动作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及消费者和客户的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朱丹蓬如上表示。

4月,恒天然对旗下在大中华区安佳全线乳制品包装进行全新升级,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从多维度满足客户需求。

6月,为迎合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习惯,恒天然在618活动期间主动拥抱总裁直播带货的新营销模式,实现全线产品线上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22%的优异成绩。

在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恒天然还计划推出包括益生菌、芝士、淡奶油等多款全球首发的创新产品。

8月,恒天然又在上海成立了恒天然集团和美安康上海创新中心,这也是恒天然自去年9月份推出新战略以来在海外市场设立的第一个创新中心,这也充分显示了恒天然确实将创新作为未来在中国市场业务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对此,恒天然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周德汉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食品和饮料市场之一。在上海建立创新中心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各项业务都能更加贴近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和喜好, 更快、更高效地开发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奶源出现供给紧平衡势头

众所周知,“得奶源者得天下”,但是,前几年,中国奶源却是供过于求,奶源价格一度低迷,甚至跌破了成本价格,因此,大量中小牧场退出,经过调整洗牌之后,中国奶源价格又进入了上升通道。

进入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奶源行业则出现“供给紧平衡”趋势,未来成为“稀缺资源”将是大概率事件,因此,飞鹤、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等各大乳企都在“抢夺奶源”。

今年9月,飞鹤发布公告称,拟花30.71亿收购原生态牧业,理由是将在巩固上游原奶供应稳定性的同时,增加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减少原奶价格上涨的影响。

同月,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拟通过新设立控股子公司Wholesome Harvest Limited以要约收购方式收购中地乳业股份。

对此,伊利股份方面表示,本次交易将有利于提高公司对上游大型牧业资源的参与度和掌控度,巩固公司乳制品行业龙头地位;本次交易将导致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更,预计未来给公司带来一定的营业收入及利润贡献。

而此次三元和天然乳业收购恒天然在中国的牧场,在朱丹蓬看来,“接手恒天然的牧场,将对优然和三元完善业务链条、提升高质奶源供应形成有效助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后疫情时代,鲜奶市场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但是,乳企发展鲜奶业务,必须配套相应的牧场,而这也是为何没有任何一家乳企能够在全国进行鲜奶销售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鲜奶市场前景可观。

正如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所言,鲜奶市场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空间比较大,但在整个液态奶市场中的占比还比较低;目前市场销量约在300万吨的规模,五到六年市场容量可以再翻一番,达到500-600万吨的规模,未来有望达到2000万吨,因此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很大。

以上海为大本营的光明乳业为例,2020年第二季度业绩呈现双位数增长态势,就是得益于鲜奶业务。

而今年7月,在江苏辉山资产的基础上,光明乳业联手银宝集团成立的江苏光明银宝乳业工厂、江苏银宝光明牧业牧场在江苏省射阳县开工,这意味着光明乳业正在全力拓展“上海周边市场”,并为其全国化“投石问路”。

无独有偶!

今年5月,新希望乳业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宁夏寰美乳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寰美乳业”)100%股权,后者评估价格为17.11亿元,增值率达348.18%;收购完成后,寰美乳业旗下“夏进牛奶”将被新希望乳业纳入麾下。

过去在一定区域内,夏进在常温奶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过伊利、蒙牛,市场份额达50%以上,新乳业董事长席刚告诉《五谷财经》,新乳业在常温乳管理方面不如夏进。另一方面,夏进在低温奶市场份额较低,“不是当地没有市场和没有增长潜力,而是过去夏进对低温这块重视不够。所以我们合作后,会要求夏进发挥原来自身优势的同时,帮助其把低温产品逐步发展起来,不断优化结构,让其在并购后取得更全面的发展。”

也就是说,国内各大乳企都在进行“奶源布局”,并通过收购、自建的方式“扩张版图”,因此,朱丹蓬直言:“蒙牛、伊利和飞鹤等乳制品龙头企业都在加紧对优质奶源的布局,三元入局奶源的争夺也是必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恒天然

1.9k
  • 恒天然启动业务剥离路演会议,确定保留大中华区消费品业务
  • 恒天然要剥离的奶粉业务已有潜在买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恒天然以25亿价格将中国牧场卖给三元和天然,更加聚焦下游产品研发

作为恒天然最大且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大中华区在过去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市场成绩斐然,并已经称为恒天然业绩增长的引擎。

文|五谷财经

日前,恒天然在经过和本土合作伙伴成功经营牧场多年后,同意将以5.55亿新西兰元(25亿人民币)的总价出售其在中国的自有牧场。

《五谷财经》注意到,中国优然乳业集团有限公司(优然)旗下子公司内蒙古天然乳业有限公司(下称“天然乳业”)同意以5.13亿新西兰元(约合23.1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恒天然在应县和玉田的两个牧场群。

此外,恒天然同意以4200万新西兰元(1.9亿人民币)向北京三元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三元)出售其在北京汉沽牧场的85%股权。三元持有该农场15%的少数股权,并行使了优先权购买恒天然85%的股份。

“我们并不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国从零开始建立牧场一直以来都是一件非常挑战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团队成功地把我们的牧场发展成为高效的示范牧场,为本地消费市场提供了高品质的新鲜牛奶。现在是时候把接力棒传递给优然和三元去继续用心经营这些牧场了。”恒天然首席执行官Miles Hurrell表示,“中国仍然是恒天然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我们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产品销往大中华区。出售自有牧场业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专注发展我们在大中华区的餐饮服务业务、中国战略客户服务、消费品牌及原料业务。”

自此,这项持续了一年多的出售事宜也尘埃落定,下一步该交易还需获得中国相关部门的反垄断许可和其它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将在本财年内完成。

对此,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恒天然牧场代表着全球牧场的最高管理水平之一,接手这样级别的牧场,将对优然和三元完善业务链条,提升高质奶源供应形成有效助力。因此,此次牧场交易对恒天然、优然、三元各方而言都是一桩双赢的商业交易。

恒天然中国牧场利润增长14%

作为恒天然最大且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大中华区在过去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市场成绩斐然,并已经称为恒天然业绩增长的引擎。

恒天然的中国牧场业务在FY20财报中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表现,数据显示,中国牧场在FY20财年原奶销量同比提升8%,同时总利润同比增长14%。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恒天然建设中国牧场始于2007年,过去的十余年间,恒天然的牧场之路充满了挑战,在克服多种困难后,成功地在中国建设出高质量的示范性牧场,并通过分享恒天然在农业技术和畜牧业方面积累的专业知识,为中国乳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自2007年建立第一个试验牧场起,恒天然目前在中国已建成三个奶牛养殖基地,分别位于河北省玉田县、山西省应县,以及与雅培共同在山东齐河县兴建的牧场。

恒天然在中国共有存栏3万多头泌乳牛,每年生产超过3.3亿升牛奶。行业数据显示,恒天然中国牧场每年出产的高品质原奶,占到中国乳品行业奶源总量的1%。

2018年初,恒天然集团旗下的中国牧场荣获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认可的SQF(安全质量食品)的三级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SQF三级认证的牧场,这也是SQF认证中的最高级别。

SQF认证是国际公认的钻石级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验证体系,其秉持的检测标准比大众熟知的ISO质量体系认证更为严谨,在全球范围内已获得美国、加拿大等众多发达国家及市场认可。

“中国和新西兰的牧场模式存在很大区别,但是我们看到恒天然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中国牧场践行其在新西兰建立起的健康与安全标准,始终秉承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与世界一流的食品质量体系,这些不仅体现在饲料、喂养、牧场运营这些初始环节,更体现在产品运输和加工等供应链的所有细节。正是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对产品安全的极致追求才能打造出安全放心、品质优良、全程可追溯的产品,”朱丹蓬称。

将更多资源和精力转移到下游产品开发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优质牧场资源,恒天然中国牧场在运营中执行的高标准的食品安全和质量体系,已成为国内畜牧行业以及乳制品行业的标杆。

在十余年的牧场经营过程中,恒天然多年来一直以开放的态度和业界同行分享牧场管理和奶牛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全力支持中国牧业以及乳业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同时,来自恒天然牧场的鲜奶产品在零售端的销售佳绩,也充分证明了中国消费市场对高品质鲜奶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对整个乳制品行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宣布牧场业务进入复核并推出新战略的一年多来,恒天然大中华区团队一直在不断探索拓展更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路径,而不断成长的中国乳业市场现在也给了恒天然更多高效管理奶源的选择方式,同时把更多资源和精力转移到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开发和业务拓展上去。

“其实最近一年来,我们已经看到恒天然新战略在不断铺开和深入。恒天然最近的一些业务新动作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及消费者和客户的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朱丹蓬如上表示。

4月,恒天然对旗下在大中华区安佳全线乳制品包装进行全新升级,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从多维度满足客户需求。

6月,为迎合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习惯,恒天然在618活动期间主动拥抱总裁直播带货的新营销模式,实现全线产品线上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22%的优异成绩。

在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恒天然还计划推出包括益生菌、芝士、淡奶油等多款全球首发的创新产品。

8月,恒天然又在上海成立了恒天然集团和美安康上海创新中心,这也是恒天然自去年9月份推出新战略以来在海外市场设立的第一个创新中心,这也充分显示了恒天然确实将创新作为未来在中国市场业务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对此,恒天然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周德汉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食品和饮料市场之一。在上海建立创新中心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各项业务都能更加贴近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和喜好, 更快、更高效地开发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奶源出现供给紧平衡势头

众所周知,“得奶源者得天下”,但是,前几年,中国奶源却是供过于求,奶源价格一度低迷,甚至跌破了成本价格,因此,大量中小牧场退出,经过调整洗牌之后,中国奶源价格又进入了上升通道。

进入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奶源行业则出现“供给紧平衡”趋势,未来成为“稀缺资源”将是大概率事件,因此,飞鹤、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等各大乳企都在“抢夺奶源”。

今年9月,飞鹤发布公告称,拟花30.71亿收购原生态牧业,理由是将在巩固上游原奶供应稳定性的同时,增加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减少原奶价格上涨的影响。

同月,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拟通过新设立控股子公司Wholesome Harvest Limited以要约收购方式收购中地乳业股份。

对此,伊利股份方面表示,本次交易将有利于提高公司对上游大型牧业资源的参与度和掌控度,巩固公司乳制品行业龙头地位;本次交易将导致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更,预计未来给公司带来一定的营业收入及利润贡献。

而此次三元和天然乳业收购恒天然在中国的牧场,在朱丹蓬看来,“接手恒天然的牧场,将对优然和三元完善业务链条、提升高质奶源供应形成有效助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后疫情时代,鲜奶市场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但是,乳企发展鲜奶业务,必须配套相应的牧场,而这也是为何没有任何一家乳企能够在全国进行鲜奶销售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鲜奶市场前景可观。

正如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所言,鲜奶市场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发展空间比较大,但在整个液态奶市场中的占比还比较低;目前市场销量约在300万吨的规模,五到六年市场容量可以再翻一番,达到500-600万吨的规模,未来有望达到2000万吨,因此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很大。

以上海为大本营的光明乳业为例,2020年第二季度业绩呈现双位数增长态势,就是得益于鲜奶业务。

而今年7月,在江苏辉山资产的基础上,光明乳业联手银宝集团成立的江苏光明银宝乳业工厂、江苏银宝光明牧业牧场在江苏省射阳县开工,这意味着光明乳业正在全力拓展“上海周边市场”,并为其全国化“投石问路”。

无独有偶!

今年5月,新希望乳业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宁夏寰美乳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寰美乳业”)100%股权,后者评估价格为17.11亿元,增值率达348.18%;收购完成后,寰美乳业旗下“夏进牛奶”将被新希望乳业纳入麾下。

过去在一定区域内,夏进在常温奶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过伊利、蒙牛,市场份额达50%以上,新乳业董事长席刚告诉《五谷财经》,新乳业在常温乳管理方面不如夏进。另一方面,夏进在低温奶市场份额较低,“不是当地没有市场和没有增长潜力,而是过去夏进对低温这块重视不够。所以我们合作后,会要求夏进发挥原来自身优势的同时,帮助其把低温产品逐步发展起来,不断优化结构,让其在并购后取得更全面的发展。”

也就是说,国内各大乳企都在进行“奶源布局”,并通过收购、自建的方式“扩张版图”,因此,朱丹蓬直言:“蒙牛、伊利和飞鹤等乳制品龙头企业都在加紧对优质奶源的布局,三元入局奶源的争夺也是必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