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外资金融机构“入华”第二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外资金融机构“入华”第二波

瑞银控股瑞银证券、友邦保险“分改子”、贝莱德设立公募基金、美国运通成立合资公司,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扩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下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投资。此次外资金融机构的投资与90年代扮演“配角”不同的是以取得控股权为前提,这也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此举无疑会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压力。但同时也能促使国内金融机构改革应对竞争,通过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以便未来走出去。

​文丨环球老虎财经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公募巨头 Vanguard(先锋领航)已经开始筹备中国境内公募基金公司牌照申请工作,并为此进行了关键人事任命。其实,先锋领航不是第一家申请公募牌照的外资金融机构。

早在4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当天,贝莱德旗下的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迈旗下的路博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提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

没有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一政策,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摩拳擦掌设立子公司或取得合资公司的控股权。如果将90年代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合资公司看做是“入华”的第一波浪潮,那么完全放开持股比例限制将会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第二波”浪潮。

外资金融机构第一次“入华”

1992年,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保险对外开放试点城市。10月,美国友邦保险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也是中国内地唯一一家外资保险机构。

截至入世前,共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其中,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6家,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13家。2001年,外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到32.8亿元。

在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后几年,外资私募、银行、券商纷纷进入中国。1994年,华平投资进入中国,成为来华最早的全球私募投资集团;1995年,摩根士丹利与建设银行共同成立中金公司,组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1997年到新世纪初,包括高盛在内的多家美资投行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顺势将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巨无霸”成功推向国际市场。

由于受牌照限制和外资股比限制等,外资券商机构虽已在中国探路多年,但依然处于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2001年中国加入WTO,逐步兑现对外开放承诺,对合资券商采取分阶段放开的方式,具体体现在股权比例限制和业务范围限制上。入世初期,外资可在证券合资公司中持股达33%,但控股权必须由中方掌握。

2003年4月中国加入WTO后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华欧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成立,湘财证券控股66.7%,里昂证券控股33.3%。2007年1月,法国巴黎银行宣布退出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公司,国内出现第一家解体的合资证券公司。

由于证券经纪业务受限,投行业务成为合资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之后,我国基本不再给合资券商发放证券经纪业务牌照。因此,合资券商的业务主要还是以投行业务为主,其中东方花旗和摩根华鑫的投行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均在90%以上。受其影响,合资券商的盈利能力一直低于本土券商的平均水平。

对于保险和券商而言,虽然业务发展并没有其预期中的顺利,但它们至少还能在中国“站稳”脚跟。而作为在改革开放就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它们的发展用凄凉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现了第一家外资银行的代表处“日本输出入银行代表处”。其后,外资银行开始了征战中国的漫漫长路。

2006年,中国放低了门槛,可以将中国的分行转为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享受“国民待遇”。此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迎来了难得的一丝曙光。

2007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规模做到了万亿级别——1.25万亿。但是,曙光只是乍现了一年。很快,金融危机爆发,外资银行本想试图在中国市场发力,挽回一些失利的局面,没想到,面临的却是“最严监管”。而其中最大的桎梏是“限制支行的数量”。

“每年,只能进入一个省开设分行,如果在全国开设分行,需要30多年”。外资银行擅长零售业务,银行零售业务的核心是开设分行。而限制了分行的开设,基本就是斩断了外资银行的触手。

其实除了监管之外,外资银行内部的基因,也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生长艰难。在外资银行工作过的中国人,都有一个感觉,觉得外资银行“保守”。外资银行除了用人保守外,决策层面也相对保守,并不了解本土情况。

2009年,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出清了中国银行。之后,高盛、美国银行在持续减持后最终分别出清工行、建行持股;德意志银行和花旗银行紧随其后,分别出清了华夏银行和广发银行。

2010年,苏格兰银行退出了中国个人零售业务市场;2013年,德意志银行关闭了在中国最后一间零售业务支行;而花旗银行2015年至今,也相继关闭了多家网点。

放开股比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加码布局

2017年11月,财政部宣布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开放,包括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从20%至49%放宽至51%,同时三年后这一控股权比例将不受限制。

受此影响,2017年,多家外资机构跑步入场,包括富达国际、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路博迈、安本、施罗德和贝莱德十家外资机构先后获批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

获得私募牌照一周年之际,富达国际旗下外商独资企业富达利泰于2018年1月2日再次推出2只全新的私募,分别为富达中国股票一号私募基金和富达中国债券盈收一号私募基金。根据中国基金也协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入华先锋”富达已成功发布4只私募,不仅是首家获得私募牌照的外资资管公司,在产品数量及种类上也在入华外资资管中位于前列。

2018年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2019年10月11日,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外商股比限制取消的时间点,将于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2018年12月,瑞银正式控股瑞银证券,持股比例达到51%,成为首家增持内地合资证券公司股权以实现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2019年3月,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和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8亿元、20亿元。除两家外资券商外,参与方还有外高桥、东方国际等知名企业。

2019年9月,日本大和证券、台湾元富证券同样提交设立证券公司的申请。10月14日,瑞信方正的申请获得证监会的受理。11月1日,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和高盛高华证券两家券商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的申请获得证监会受理,距离其提交申请材料约有两个半月。

2019年4月份,银保监会提出,将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3年后不再设限。今年7月份,这一举措加码,将不再设限的时间点提前一年: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提前至2020年。

2019年11月底,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这是首家获批筹建的外资保险控股公司。12月27日,友邦保险发布公告称,计划将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改建为友邦全资持股的人寿保险子公司。

2019年12月14日,资产管理规模达5.9万亿美元的美国Vanguard集团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宣布建立合作关系,经中国证监会(CSRC)批准,两家公司的合资公司将为中国个人投资者提供基金投顾业务服务。

2020年4月1日起,我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当天,贝莱德旗下的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迈旗下的路博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提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

此外,据媒体报道,美国公募巨头Vanguard(先锋领航)已经开始筹备中国境内公募基金公司牌照申请工作,并为此进行了关键人事任命。

9月22日,Vanguard任命罗登攀担任筹建中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他将于10月入职。罗登攀自2014年至2019年一直担任大成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此前,贝莱德、路博迈、富达国际都已递交了申请,其中贝莱德已经获批。而富达国际在2017年便已获得私募牌照,并且目前已经有4只产品正在运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金融机构银行虽然在前期发展中不尽如人意,但显然,中国巨大的市场并没有让它们放弃。

8月28日,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杭州揭牌,标志着连通公司正式开业运营。据介绍,连通公司是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和连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国境内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

这标志着美国运通成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的外卡组织。

除美国运通外,另一外卡组织——万事达与网联成立的合资公司万事网联,其筹备申请也已经通过,并将在一年筹备期内完成筹备工作后,依法定程序向央行申请开业。

引入外资“鲶鱼”,优胜劣汰

不管是1990年代初还是时至今日,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所有外资机构一样,在黄金时代的二十年,中资金融机构飞速崛起、中国产业发生重大变迁,外资金融机构出现了明显的萎缩。

2019年数据显示,大部分世界500强的外国保险公司都已进入中国,但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较为有限。截至2019年底,中国一共有88家财产保险公司和90家寿险公司,其中,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有22家,包括独资和合资的外资保险,占比约25%;外资寿险公司有28家,占比约26%。但是,从保费总额和市场份额来看,外资财险公司大概占比2%,寿险公司大概占比6%。

友邦作为第一家入华的外资险企,为中国保险业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代理人制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在内资保险机构中,中国平安借鉴了友邦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推动形成了中国保险业营销的新格局。与当初认为“狼来了”的不同的是,如今平安的总资产为8.22万亿,友邦仅为2840亿美元(折合1.93万亿元),平安的总资产是友邦的4倍多。

而作为国内券商学习榜样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其在国内的合资券商经营业绩表现平平。除中金之外,其余10家2018年归母净利润都在行业60名之外,其中归母净利润为正的仅有东方花旗、高盛高华和瑞银证券,分别为1.32亿元、0.69亿元、0.10亿元,其余7家均亏损(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为2018年三季度数据)。

此外,外资银行作为第一个“吃肉”的外资金融机构,并没有取得先发优势,反倒是被国内银行碾压。在中国刚加入WTO的2001年末,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是1.82 %。2017年底,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达3.24万亿元人民币,较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增长10倍多,但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1.32%。

显然,外资金融机构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并没有将国内金融机构“打趴下”。反而产生“鲇鱼效应”,外资金融机构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业务模式带到中国,中国金融机构将其本土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面”开放金融,也就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享受不到此前的“待遇”,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这无疑给国内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巨大挑战。不过竞争的同时能够促使国内金融机构改革,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以便未来走出去。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在摩尔金融APP或摩尔金融官方网站moer.cn看到更多个股、盘面走势分析及投资技巧,也可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上搜索摩尔金融并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外资金融机构“入华”第二波

瑞银控股瑞银证券、友邦保险“分改子”、贝莱德设立公募基金、美国运通成立合资公司,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扩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下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投资。此次外资金融机构的投资与90年代扮演“配角”不同的是以取得控股权为前提,这也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此举无疑会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压力。但同时也能促使国内金融机构改革应对竞争,通过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以便未来走出去。

​文丨环球老虎财经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公募巨头 Vanguard(先锋领航)已经开始筹备中国境内公募基金公司牌照申请工作,并为此进行了关键人事任命。其实,先锋领航不是第一家申请公募牌照的外资金融机构。

早在4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当天,贝莱德旗下的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迈旗下的路博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提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

没有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一政策,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摩拳擦掌设立子公司或取得合资公司的控股权。如果将90年代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合资公司看做是“入华”的第一波浪潮,那么完全放开持股比例限制将会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第二波”浪潮。

外资金融机构第一次“入华”

1992年,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保险对外开放试点城市。10月,美国友邦保险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也是中国内地唯一一家外资保险机构。

截至入世前,共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其中,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6家,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13家。2001年,外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到32.8亿元。

在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后几年,外资私募、银行、券商纷纷进入中国。1994年,华平投资进入中国,成为来华最早的全球私募投资集团;1995年,摩根士丹利与建设银行共同成立中金公司,组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1997年到新世纪初,包括高盛在内的多家美资投行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顺势将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巨无霸”成功推向国际市场。

由于受牌照限制和外资股比限制等,外资券商机构虽已在中国探路多年,但依然处于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2001年中国加入WTO,逐步兑现对外开放承诺,对合资券商采取分阶段放开的方式,具体体现在股权比例限制和业务范围限制上。入世初期,外资可在证券合资公司中持股达33%,但控股权必须由中方掌握。

2003年4月中国加入WTO后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华欧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成立,湘财证券控股66.7%,里昂证券控股33.3%。2007年1月,法国巴黎银行宣布退出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公司,国内出现第一家解体的合资证券公司。

由于证券经纪业务受限,投行业务成为合资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2008年之后,我国基本不再给合资券商发放证券经纪业务牌照。因此,合资券商的业务主要还是以投行业务为主,其中东方花旗和摩根华鑫的投行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均在90%以上。受其影响,合资券商的盈利能力一直低于本土券商的平均水平。

对于保险和券商而言,虽然业务发展并没有其预期中的顺利,但它们至少还能在中国“站稳”脚跟。而作为在改革开放就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它们的发展用凄凉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现了第一家外资银行的代表处“日本输出入银行代表处”。其后,外资银行开始了征战中国的漫漫长路。

2006年,中国放低了门槛,可以将中国的分行转为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享受“国民待遇”。此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迎来了难得的一丝曙光。

2007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规模做到了万亿级别——1.25万亿。但是,曙光只是乍现了一年。很快,金融危机爆发,外资银行本想试图在中国市场发力,挽回一些失利的局面,没想到,面临的却是“最严监管”。而其中最大的桎梏是“限制支行的数量”。

“每年,只能进入一个省开设分行,如果在全国开设分行,需要30多年”。外资银行擅长零售业务,银行零售业务的核心是开设分行。而限制了分行的开设,基本就是斩断了外资银行的触手。

其实除了监管之外,外资银行内部的基因,也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生长艰难。在外资银行工作过的中国人,都有一个感觉,觉得外资银行“保守”。外资银行除了用人保守外,决策层面也相对保守,并不了解本土情况。

2009年,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出清了中国银行。之后,高盛、美国银行在持续减持后最终分别出清工行、建行持股;德意志银行和花旗银行紧随其后,分别出清了华夏银行和广发银行。

2010年,苏格兰银行退出了中国个人零售业务市场;2013年,德意志银行关闭了在中国最后一间零售业务支行;而花旗银行2015年至今,也相继关闭了多家网点。

放开股比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加码布局

2017年11月,财政部宣布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开放,包括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从20%至49%放宽至51%,同时三年后这一控股权比例将不受限制。

受此影响,2017年,多家外资机构跑步入场,包括富达国际、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路博迈、安本、施罗德和贝莱德十家外资机构先后获批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

获得私募牌照一周年之际,富达国际旗下外商独资企业富达利泰于2018年1月2日再次推出2只全新的私募,分别为富达中国股票一号私募基金和富达中国债券盈收一号私募基金。根据中国基金也协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入华先锋”富达已成功发布4只私募,不仅是首家获得私募牌照的外资资管公司,在产品数量及种类上也在入华外资资管中位于前列。

2018年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2019年10月11日,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外商股比限制取消的时间点,将于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

2018年12月,瑞银正式控股瑞银证券,持股比例达到51%,成为首家增持内地合资证券公司股权以实现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2019年3月,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和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8亿元、20亿元。除两家外资券商外,参与方还有外高桥、东方国际等知名企业。

2019年9月,日本大和证券、台湾元富证券同样提交设立证券公司的申请。10月14日,瑞信方正的申请获得证监会的受理。11月1日,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和高盛高华证券两家券商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的申请获得证监会受理,距离其提交申请材料约有两个半月。

2019年4月份,银保监会提出,将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3年后不再设限。今年7月份,这一举措加码,将不再设限的时间点提前一年: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提前至2020年。

2019年11月底,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这是首家获批筹建的外资保险控股公司。12月27日,友邦保险发布公告称,计划将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改建为友邦全资持股的人寿保险子公司。

2019年12月14日,资产管理规模达5.9万亿美元的美国Vanguard集团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宣布建立合作关系,经中国证监会(CSRC)批准,两家公司的合资公司将为中国个人投资者提供基金投顾业务服务。

2020年4月1日起,我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当天,贝莱德旗下的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迈旗下的路博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提交了设立公募基金的申请。

此外,据媒体报道,美国公募巨头Vanguard(先锋领航)已经开始筹备中国境内公募基金公司牌照申请工作,并为此进行了关键人事任命。

9月22日,Vanguard任命罗登攀担任筹建中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他将于10月入职。罗登攀自2014年至2019年一直担任大成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此前,贝莱德、路博迈、富达国际都已递交了申请,其中贝莱德已经获批。而富达国际在2017年便已获得私募牌照,并且目前已经有4只产品正在运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金融机构银行虽然在前期发展中不尽如人意,但显然,中国巨大的市场并没有让它们放弃。

8月28日,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杭州揭牌,标志着连通公司正式开业运营。据介绍,连通公司是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和连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国境内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

这标志着美国运通成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的外卡组织。

除美国运通外,另一外卡组织——万事达与网联成立的合资公司万事网联,其筹备申请也已经通过,并将在一年筹备期内完成筹备工作后,依法定程序向央行申请开业。

引入外资“鲶鱼”,优胜劣汰

不管是1990年代初还是时至今日,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所有外资机构一样,在黄金时代的二十年,中资金融机构飞速崛起、中国产业发生重大变迁,外资金融机构出现了明显的萎缩。

2019年数据显示,大部分世界500强的外国保险公司都已进入中国,但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较为有限。截至2019年底,中国一共有88家财产保险公司和90家寿险公司,其中,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有22家,包括独资和合资的外资保险,占比约25%;外资寿险公司有28家,占比约26%。但是,从保费总额和市场份额来看,外资财险公司大概占比2%,寿险公司大概占比6%。

友邦作为第一家入华的外资险企,为中国保险业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代理人制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在内资保险机构中,中国平安借鉴了友邦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推动形成了中国保险业营销的新格局。与当初认为“狼来了”的不同的是,如今平安的总资产为8.22万亿,友邦仅为2840亿美元(折合1.93万亿元),平安的总资产是友邦的4倍多。

而作为国内券商学习榜样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其在国内的合资券商经营业绩表现平平。除中金之外,其余10家2018年归母净利润都在行业60名之外,其中归母净利润为正的仅有东方花旗、高盛高华和瑞银证券,分别为1.32亿元、0.69亿元、0.10亿元,其余7家均亏损(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为2018年三季度数据)。

此外,外资银行作为第一个“吃肉”的外资金融机构,并没有取得先发优势,反倒是被国内银行碾压。在中国刚加入WTO的2001年末,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是1.82 %。2017年底,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达3.24万亿元人民币,较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增长10倍多,但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1.32%。

显然,外资金融机构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并没有将国内金融机构“打趴下”。反而产生“鲇鱼效应”,外资金融机构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业务模式带到中国,中国金融机构将其本土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全面”开放金融,也就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享受不到此前的“待遇”,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这无疑给国内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巨大挑战。不过竞争的同时能够促使国内金融机构改革,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以便未来走出去。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在摩尔金融APP或摩尔金融官方网站moer.cn看到更多个股、盘面走势分析及投资技巧,也可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上搜索摩尔金融并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