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山东地炼公司首例海外并购案 恒源石化拟并购壳牌马来西亚公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山东地炼公司首例海外并购案 恒源石化拟并购壳牌马来西亚公司

一边是因油价下跌而连续亏损的境外石油巨头,另一边则是“三权”下放后急需“走出去”找油的中国地炼企业,如此收购最终成行,将成为山东首例地炼企业海外并购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三权”(进口原油使用权、原油进口权、成品油出口权)下放不断深入,长期制约国内地炼企业发展的油源垄断坚冰正在被打破。在“三桶油”进口垄断地位弱化的背景下,以山东地炼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在试图“走出去”,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直接对接境外原油巨头。

界面新闻记者近日从山东省发改委官网获悉,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源石化)并购荷兰皇家海外控股公司壳牌马来西亚炼油有限公司(下称壳牌马来西亚)100%股权项目已获得批复。如果恒源石化此番收购最终成行,将成为首例山东地炼海外并购案。

根据山东省发改委的批复消息显示,恒源石化拟投资1.3亿美元(约合8.29亿元人民币)并购壳牌马来西亚100%股权。

壳牌马来西亚2014年产能为每天12.5万桶,销售收入为142.6亿马来西亚令吉特(约合247.2亿元人民币),炼油毛利润约为2.65美元/桶。2014年目标公司总资产28.1亿马来西亚令吉特(约合币48.7亿元人民币),净资产3.2亿马来西亚令吉特(约合5.6亿元人民币)。

恒源石化综合加工能力为1200万吨/年,在山东省地炼一次炼化加工能力排名第七。总资产40亿元,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40.3亿元。从资产规模及销售收入看,恒源石化均逊于壳牌马来西亚。

恒源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层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上述收购刚刚获得山东省发改委批复,但尚未与马方完成签约。因此该消息尚未正式对外公布,山东省发改委批复的消息也已从网站撤下。

壳牌中国对此回复称,对于本次资产调整不做评论,对于马来西亚的发展很有信心。

壳牌马来西亚成立于1960年9月,1962年10月于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目前壳牌海外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其51%股权。其他两个持股比例超过10%以上的股东为,马来西亚雇员公积金局(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Board)持有16.7%股权,马来西亚国民投资机构(Permodalan Nasional Berhad)持有11.5%股权。二者均为马来西亚国有机构。以壳牌马来西亚2015年4月27日收市价计算,该公司总市值为4.79亿马来西亚令吉特(约合8.30亿元人民币)。

壳牌马来西亚公司在2011-2014财年持续亏损,2014年创下约12亿马币(约合20.79亿元人民币)的亏损纪录。

据《东方日报》2015年6月30日报道,“壳牌马来西亚目前正在面临重大决策,或因亏损退出马来西亚市场。因受到油价下跌冲击接连亏损,壳牌马来西亚正考虑出售在马炼油业务,或重新调整公司的发展策略,将马炼油业务终站转型为进出口和储存终站。”

壳牌马来西亚董事主席罗元对此证实,亚洲区域炼油业务快速发展,预计壳牌在马将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进而导致净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为配合马EURO4和EURO5的燃油规格,壳牌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本以符合该规定,这将加剧其财务困境。

此外,壳牌还面临高达4.5亿马币(约合7.80亿元人民币)和9.840亿马币(约合15.74亿元人民币)的两笔债务压力。

受此影响,壳牌于当地时间2015年9月宣布,为应对国际低油价现状,将对马来西亚炼油业务进行重组,并在未来两年内削减1300个工作岗位,约为壳牌马来西亚地区员工数的20%。

一边是因油价下跌而连续亏损的境外石油巨头,另一边则是“三权”下放后急需“走出去”找油的中国地炼企业,两者一拍即合达成并购意向实属情理之中。而作为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石油供应商的必争之地。

据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地炼重镇山东,2015年原料加工量为6180万吨,已有11家企业获批申请进口原油使用权配额为4143万吨,可满足地炼原料加工需求的67%。预计2016年国内新增进口原油使用权申请配额或将达到2000万吨/年左右。作为申请企业之一,此番发起并购的恒源石化有望在近期获得配额。

恒源石化将并购目标瞄准了亟待转型为进出口和储存终站的壳牌马来西亚,通过与境外原油巨头对接,无疑会为日后获得进口原油配额做好准备。

据悉,壳牌自2014年底开始了马来西亚深海油田Gumusut-Kakap浮动平台的原油生产,在当地的原油产量达到了马来西亚全国产量的1/4。

该项目由壳牌、康菲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共同拥有,原油产量相当可观。在2015年之前的七年时间里,壳牌每年在马来西亚地区的勘探花费达到近1亿美元(约合6.58亿元人民币),2015年9月初曾宣布公司在马来西亚第二个深海浮动平台已经搭建完成,预计日均产量可达六万桶。

恒源石化“走出去”的想法由来已久。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恒源石化总经理王有德在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面对地炼“无米下锅”的窘境,他们和其他实力较强的地炼企业都想尽快出国找油。然而,面对动荡不安的中东政局,地炼企业“出海”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在他的计划中,恒源石化最迟今年初一定要实现“走出去”的目标,这不仅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更是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王有德直言,原油配额一旦放开,肯定会刺激企业快速“走出去”。

除恒源石化外,山东多家地炼企业也都把目光瞄准了海外。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炼企业,山东东明石化集团于去年11月与英国BP石油公司签署了原油长期供应协定。尽管东明石化与BP均未透露合作内容,但商务部数据显示,东明石化目前已获得600万吨的原油进口量,而该公司副总裁张留成表示,未来每月将需要2-3艘巨型油轮的进口量来满足现有炼油需要。

与BP达成合作的并不只东明石化一家,利华益集团董事长徐云亭曾在山东省地炼企业原油进口工作推进会上表示,公司已与BP、荷兰壳牌、瑞士维多等多个全球原油生产和贸易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签订了国际原油进口协议。此外,垦利石化采取自营进口方式,从新加坡贸易商手中进口俄罗斯原油10万吨,利津石化和亚通石化则委托中海油从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分别进口了10万吨和5.6万吨原油。

(界面新闻记者侯瑞宁亦有贡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山东地炼公司首例海外并购案 恒源石化拟并购壳牌马来西亚公司

一边是因油价下跌而连续亏损的境外石油巨头,另一边则是“三权”下放后急需“走出去”找油的中国地炼企业,如此收购最终成行,将成为山东首例地炼企业海外并购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三权”(进口原油使用权、原油进口权、成品油出口权)下放不断深入,长期制约国内地炼企业发展的油源垄断坚冰正在被打破。在“三桶油”进口垄断地位弱化的背景下,以山东地炼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在试图“走出去”,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直接对接境外原油巨头。

界面新闻记者近日从山东省发改委官网获悉,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源石化)并购荷兰皇家海外控股公司壳牌马来西亚炼油有限公司(下称壳牌马来西亚)100%股权项目已获得批复。如果恒源石化此番收购最终成行,将成为首例山东地炼海外并购案。

根据山东省发改委的批复消息显示,恒源石化拟投资1.3亿美元(约合8.29亿元人民币)并购壳牌马来西亚100%股权。

壳牌马来西亚2014年产能为每天12.5万桶,销售收入为142.6亿马来西亚令吉特(约合247.2亿元人民币),炼油毛利润约为2.65美元/桶。2014年目标公司总资产28.1亿马来西亚令吉特(约合币48.7亿元人民币),净资产3.2亿马来西亚令吉特(约合5.6亿元人民币)。

恒源石化综合加工能力为1200万吨/年,在山东省地炼一次炼化加工能力排名第七。总资产40亿元,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40.3亿元。从资产规模及销售收入看,恒源石化均逊于壳牌马来西亚。

恒源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层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上述收购刚刚获得山东省发改委批复,但尚未与马方完成签约。因此该消息尚未正式对外公布,山东省发改委批复的消息也已从网站撤下。

壳牌中国对此回复称,对于本次资产调整不做评论,对于马来西亚的发展很有信心。

壳牌马来西亚成立于1960年9月,1962年10月于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目前壳牌海外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其51%股权。其他两个持股比例超过10%以上的股东为,马来西亚雇员公积金局(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Board)持有16.7%股权,马来西亚国民投资机构(Permodalan Nasional Berhad)持有11.5%股权。二者均为马来西亚国有机构。以壳牌马来西亚2015年4月27日收市价计算,该公司总市值为4.79亿马来西亚令吉特(约合8.30亿元人民币)。

壳牌马来西亚公司在2011-2014财年持续亏损,2014年创下约12亿马币(约合20.79亿元人民币)的亏损纪录。

据《东方日报》2015年6月30日报道,“壳牌马来西亚目前正在面临重大决策,或因亏损退出马来西亚市场。因受到油价下跌冲击接连亏损,壳牌马来西亚正考虑出售在马炼油业务,或重新调整公司的发展策略,将马炼油业务终站转型为进出口和储存终站。”

壳牌马来西亚董事主席罗元对此证实,亚洲区域炼油业务快速发展,预计壳牌在马将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进而导致净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为配合马EURO4和EURO5的燃油规格,壳牌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本以符合该规定,这将加剧其财务困境。

此外,壳牌还面临高达4.5亿马币(约合7.80亿元人民币)和9.840亿马币(约合15.74亿元人民币)的两笔债务压力。

受此影响,壳牌于当地时间2015年9月宣布,为应对国际低油价现状,将对马来西亚炼油业务进行重组,并在未来两年内削减1300个工作岗位,约为壳牌马来西亚地区员工数的20%。

一边是因油价下跌而连续亏损的境外石油巨头,另一边则是“三权”下放后急需“走出去”找油的中国地炼企业,两者一拍即合达成并购意向实属情理之中。而作为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石油供应商的必争之地。

据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地炼重镇山东,2015年原料加工量为6180万吨,已有11家企业获批申请进口原油使用权配额为4143万吨,可满足地炼原料加工需求的67%。预计2016年国内新增进口原油使用权申请配额或将达到2000万吨/年左右。作为申请企业之一,此番发起并购的恒源石化有望在近期获得配额。

恒源石化将并购目标瞄准了亟待转型为进出口和储存终站的壳牌马来西亚,通过与境外原油巨头对接,无疑会为日后获得进口原油配额做好准备。

据悉,壳牌自2014年底开始了马来西亚深海油田Gumusut-Kakap浮动平台的原油生产,在当地的原油产量达到了马来西亚全国产量的1/4。

该项目由壳牌、康菲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共同拥有,原油产量相当可观。在2015年之前的七年时间里,壳牌每年在马来西亚地区的勘探花费达到近1亿美元(约合6.58亿元人民币),2015年9月初曾宣布公司在马来西亚第二个深海浮动平台已经搭建完成,预计日均产量可达六万桶。

恒源石化“走出去”的想法由来已久。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恒源石化总经理王有德在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面对地炼“无米下锅”的窘境,他们和其他实力较强的地炼企业都想尽快出国找油。然而,面对动荡不安的中东政局,地炼企业“出海”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在他的计划中,恒源石化最迟今年初一定要实现“走出去”的目标,这不仅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更是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王有德直言,原油配额一旦放开,肯定会刺激企业快速“走出去”。

除恒源石化外,山东多家地炼企业也都把目光瞄准了海外。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地炼企业,山东东明石化集团于去年11月与英国BP石油公司签署了原油长期供应协定。尽管东明石化与BP均未透露合作内容,但商务部数据显示,东明石化目前已获得600万吨的原油进口量,而该公司副总裁张留成表示,未来每月将需要2-3艘巨型油轮的进口量来满足现有炼油需要。

与BP达成合作的并不只东明石化一家,利华益集团董事长徐云亭曾在山东省地炼企业原油进口工作推进会上表示,公司已与BP、荷兰壳牌、瑞士维多等多个全球原油生产和贸易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签订了国际原油进口协议。此外,垦利石化采取自营进口方式,从新加坡贸易商手中进口俄罗斯原油10万吨,利津石化和亚通石化则委托中海油从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分别进口了10万吨和5.6万吨原油。

(界面新闻记者侯瑞宁亦有贡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