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姜骏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是关于“成长”的话题。谈到成长的话题,我们就想到怎样去培养别人?怎样促进企业员工的成长,或者说我们自己未来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怎样去开发自己/成长自己,诸如此类的话题。基于这个话题,我从2005年开始研究职业规划和发展,一路上更多的是先帮助自己成长,然后再应用到一些工作当中去,帮助更多的人成长。
在职业生涯的研究过程当中,我发现成长分为3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基于我们个人核心能力的打造和个人的特色、特点、优势、长处的打造;第二个部分是关于你的人缘,通过跟你周围相互交际的人之间的互动来促进我们的成长;另外就是社会的大环境,或者说我们社会发展的趋势能够帮助到我们个人的成长。也就是:第一个主题是自己,第二个主题是和外界的互动,第三个是和环境的关系。
这个主题大家可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看到,它的第一个层次是个人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与他人共赢、互动的层次;第三个是不断持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我加了一个,就是人和环境的互动。
谈到成长的话题,主持人刚刚有谈到我个人的成长,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目前而言十几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一开始做培训,后来做培训管理,做培训中心的建设,再后来做企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建设,做一些类似开发和组织发展的事情,所以这样的一个路径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实际上从我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也是让自己先逐步打造完成自己,做好相应的能力的准备,然后再去把自己和公司所提供的平台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来促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成长和发展。
自我 成长
那我们先来谈个人自我成长的部分。作为人而言,是如何有效发生变化的呢?人又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我们反观自己和去培养别人的时候,我们会关注到哪些方面?我们一般在企业内部是这么来定位人的,一开始是先有我们的组织战略,然后有人力资源规划和发展,到后来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再到后面有相应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来应对这样的战略要求,之后是有了关于人能力方面的要求和发展,所以在人的背后更多的是谈到能力的一些主题内容。
既然谈到了能力,又抛出一个定义?什么是能力?很多人都理解我们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之中,要发散我们的能力以应对未来市场的要求,如果你的能力范围覆盖得越广,边界越宽,你担任的岗位越高,你未来获得薪酬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大。那什么是能力?这实际上是一个综合题,我们不要把一个人单独从某个角度去看,有的人喜欢用测评工具来测,但每个工具所对应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每个工具所对应的方式也会有不同,我所理解的人的能力,可能包含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冰山的部分,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动机、价值观、兴趣,还有我们个人的特质,就是说如果从自己的第一个圈来看的话,你想要做好自我成长,你必须把自己相关能力方面都有所变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才会有成长。
如果你的兴趣点是与人交流和沟通,喜欢做一些有创意的事情,那么你的兴趣点更多偏重于一些艺术形态或者说与人交互的角度上,但是如果让你去做一个你不太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做一个需要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或者日常操作力比较强的事情时,你可能就不一定能够做得很好,所以说兴趣非常重要,这是对你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点。
霍兰德研究“兴趣”研究得比较多,大家看到,我们把兴趣分成了六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企业性,第二个是社会性,第三个是实用性,第四个是研究性,第五个是艺术性,第六个是社会性。在霍兰德研究兴趣里面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他认为人以群分,喜欢什么样的人,做同样工作的人,他可能的兴趣偏好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样就把人分成了6种不同的兴趣偏好,对应的就是把我们的工作,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分成了6个方面,也就是人和环境是对应的一种关系,这样就很容易凸显出你具备哪种兴趣和能力?
首先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工作中有些对创新方面的要求更多一些;还有一些工作是需要我们动手的,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像做数据报告的统计、数据的录入等等;还有一些工作是需要我们有新的创意,想出一些好的点子能够促进人发生变化,这就是两头。有些人可能说要去做课程开发做得很好,因为他有兴趣点,所以就去做一些不太重复的事情,做一些有创意、有新意的事,如果你让这个人做一些教务方面的工作,可能就不太合适,这是从兴趣的角度上来说的。如果你想发展自己的话,就要搞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个维度上涵盖得更多一点,你是哪个方面的兴趣偏好更好一点,你是企业型的,还是社会型的?艺术型的?研究型的?实用型的?事务型的?
再看第二个角度,是我们谈得比较多的职业价值观的角度,职业价值观我们有时候会用职业锚的概念来谈这个事。第一个就是技术型的,想要从事一些专业技能、研究类的工作;第二个是管理型的,想要去承担一些责任和职责,把一个事情变成实际落实的东西;还有一个是稳定型,比如说工作要求不一定要太高,找一个相对来说有品牌的,有知名度的,福利待遇还不错的,这可能是一种追求稳定的价值观;另外还有一种是要做一些创业性的,或者说挑战性的工作,那就更愿意接受一些挑战性的事情,完成一些挑战性的任务,这样会更感兴趣,让你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你就不一定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当然还有服务型和别的一些价值观。我们会发现,在兴趣和职业价值观之间,也是有很好的一种关系,这也是对个人而言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个方面我所谈到的,是性格方面。性格的角度相对来说比较多,大家知道的比较多的就有很多兴趣探索的工具和方法,比如说MBTI、DISC等等工具,这些工具更多的是从某一种角度上来看,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和别人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里谈到的更多的是一些关于性格、人格方面的一些特征。关于性格的部分,这个不过多讲了,因为这个方面大家听说得比较多一些。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职业动机,就是你对未来成长、发展的渴望程度。还有一个就是比较常见的冰山以上的部分,就是知识体系的部分,或者说技能体系的部分,知识技能体系里面或者会谈到,一个人的经历、经验等等这些方面可能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这几个方面也是能力的五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方式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远瞻性、个人成长的动机性,探寻一些问题和方法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实际上就是综合在一起,始终有一个人,通过能力的方式把它们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看到人和人之间的区别,表面上可以看到是能力的区别,现在很多的测试都是从这个角度来判断一个人的。基于胜任力模型,基于人的能力模型的人才培养和选拔等等这些方面的也主要是在这个方面会更多一点。
现在我们有很多领导力的训练和成长,也是在个人成长方面研究得更多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的话,你想要发展一个人,或者说你要发展自己,必须要把这5个方面都关注到了,就能让这个人发生变化,或者说让你自己发生变化,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成长状态。
首先你要梳理一下自己的兴趣特点、价值观,梳理一下动机,梳理一下我们的性格部分,还有知识技能体系的部分,把这几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如果说我们把它们做成表格的话,大家可以看到一下,表格纵向是关于能力的几个纬度:兴趣、价值观等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可能在看到某个工作和某个成长边界的时候,在这5个方面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有可能我只是为了我的兴趣,其它的都可以放弃;或者说我只看重个人的价值,或者说工作是不是与我想的一样?是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这5个方面,根据你的成长,可能在选择上面,在偏重上面,你的权重是不太一样的,这是每个人都有所不同的。
但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80后、90后,更多的是关注这个事情我感不感兴趣去做,是不是我能做的?这个事我做了之后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可能在这些方面关注得更多,所以这就是每个人发展的不同。但是如果说我们要去考量自己的话,就要搞清楚这5个东西在我们自己身上是怎样发生作用的?每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挑战的时候,是哪个方面出现问题了?是我的价值观在变化,还是我的兴趣选择有问题?是我的价值观等方面,还是我的知识体系在这些方面会受到影响,这肯定是我必须要去思考的。
从规划和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家都知道这个理论,就是super他所研究的一个关于生涯周期的概念,就是人的生涯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是按照阶段来走的,每个不同的阶段是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做不同的事情,完成不同的任务的,这是从职业的角度来讲的。
在职业初期,你可能更多的是要去尝试、体验自己所想的和你合拍的工作,或者说你要做的那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等到职业早期过了之后,你要瞄准一个好的方向,把它确定下来,这就是做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可能需要对应的任务和主题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你30岁之前要做什么?可能我们大概模糊地确定一个方向,我们称之为三十而立,等到第二个阶段四十岁的时候,我们大概要了解清楚,我究竟应该做什么?我大概聚焦在什么点上去完成?可能有一些想不通的问题都相通了,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还是比较模糊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十不惑。这个图是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所承担的不同的职责、任务和角色,这些是囊括了全部,作为个人而言,你有哪些发展点?
在这里面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同学是做检察官的,他在做检察官的时候,做的事情是关于档案的检查和管理的工作,这个工作如果从兴趣的角度上来说应该是比较事务性的工作,如果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是比较稳定型的,或者说服务型的工作,但是对他个人而言,他个人的兴趣是舞蹈,喜欢艺术类的一些活动,也就是说他自己喜欢的和他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之间是有矛盾的,喜欢的是艺术性的,做的事情是社会性的事。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他是怎样处理的呢?他是尽量把这份本职工作做好,也简简单单满足作为基本的社会人所要完成的工作,他再额外去学一些拉丁舞等舞蹈,在工作之余还去做兼职的艺术舞蹈老师,现在也能够带好多学生,他的周末基本上都排得很满,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保证了工作中的自己和想要的那个自己之间的一种平衡。
还有另外一个朋友,也是做公职的岗位工作,但是公职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拿到这份工作也不是特别容易,但是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他自己也有很多的兴趣,比如说喜欢做一些运动,他个人又比较喜欢自由的工作方式和比较自由的环境,但这个工作他又不想要丢掉,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等等,那他怎样去发展自己呢?他在业余自己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承担一些社区、社团的活动,或者组织、张罗一下这些事。另外自己平时还在网上写写文章,发发评论,也发发长微博,人家给他打个赏,反正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这就是我刚才所举的两个例子,这是从不同的角度上来看,怎样去调配自己,找工作上的平衡点,你目前的工作也许不是你唯一。
作为自我成长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你只要做好这5个方面的平衡,看清楚在每个角度上你更加关注的是什么,可能就会比较完整一点;第二个你要了解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有阶段的,每一个阶段可能要做的事情是不太一样的,如果说你是刚从业的一名HR,跟我们这种已经做了15年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可能我做的15年还比不上你的5年,但你的5年也是分成不同的阶段来完成的,比如说第一年什么事都做,首先让自己活下来,第二年可能让自己工作方面有一些亮点的部分,聚焦了一些更专业的方向,第三年你更多的是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可能有在职位上有一些变化……这也是不同的阶段去完成不同的任务。
目前我们在做人才培养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在这个角度上研究得比较多,无非就是去做性格方面的了解,去做一些兴趣价值观的内容,去做一些知识技能的补充,包括做一些相关课程的匹配,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成长的支持,特别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上的东西,这样学习起来会更快一些,但是我们依然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去促动他们做到兴趣相合、人岗匹配了。可能是说性格方面深化到人和人的匹配、团队建设等等这些方面,我们都没有完全做到。
如果就着培训上课来说培训上课的话,培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给到一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成长时才是有价值的。现在有很多企业在做领导力训练,领导力训练更多的是探索到他职业的性格和兴趣,讲的是自我觉察、自我教练等等这些方面。以前有了解到IBM有这方面具体的训练项目。
我们现在在组织里面做到这种项目,难度会更多一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越是年轻的人,如果越早的敢于,相对来说就容易一点,但是我们现在做一些领导力的培训,一般都是从上往下来做,实际上有一些高管的干部,已经形成了一些高管的缺陷,就只能够从简单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觉察上来做一些改善,如果说给学校里面的学生开始进行训练,然后选拔之后再给他做基础员工的训练的话,对他们来说可能成长的意义和效果会更好。
这就是我所讲到的关于自我成长的层面上,也就是我说的最核心的那个内圈,大家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圈,里面包含了5个部分,包括了知识技能、价值观、兴趣、动机、性格等等这些方面,这5个方面加在一起可以统称为能力的表现形式和方式,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和本事,就看这5个方面是怎样在你身上发生作用的?从培养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要发展一个人,让一个人发生变化,这也是最基本的要去改变的一些东西。
人际 成长
接下来要给大家讲第二个圈,第二个圈是在这个圈外面的一个圈,我把它称之为人际成长圈。人际成长圈顾名思义比较好理解,就是除你个人以外跟你周围相关的人有哪些?最先你接触到的,一定是你的家人,家人里面又分父亲、母亲,或者说你的配偶、子女,家里的兄弟姐妹等等,再往外走的话,可能会更多,比如说老板、同事,或者说像老师、同行等等,都是人际的层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你能行多远,看你与谁同行”,这些人对你或多或少是有一些影响的,这些人在我们的职业规划里面讲得比较多的,就是生涯标杆人物的学习,别人成长的一些轨迹、经验和发展思路,能够让我们看到,如果说我也想要往这个层面上走的话,我如何去走?我可以去请教他,或者说从他的传记故事当中提炼出跟自己发展方向有关的部分,我认为这是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练、导师,或者说老师、师长这样的一些角色,我觉得我们从小到大是有老师给我们传递知识、传递技能的,出了学校的校门以后肯定有我们的师傅,现在还流行导师,在你的工作上给你做指导,从你不会到教会的那种人,我认为是这样一个角色,另外还有一个人是让你做得更好,做得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有些公司把他称之为教练,这些人可能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对你产生不同的影响,帮助你成长的人。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同事、老板,除了公司高管和公司的老板以外,肯定还有我们的同事,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和职业的能力,他们的哪些东西是能够为我们自己成长所用的?哪些知识方面是我可以去学习的?或者说我看到他失败了,他为什么会失败,他的失败经验,能不能成为我未来可以去规避的东西?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的同行,特别是和外面对接的资源,比如说猎头,这些都是和我们的成长相关的,以前我经常和猎头打交道,我也有几个猎头的朋友,我跟他们谈的更多的是什么?就是:你们觉得,像我们做培训发展的,在市场上可能目前的需求点在什么地方?他会反馈给我,你肯定要在哪些地方具备一些什么样的能力,他们就给我这样的一些反馈,当我获得一定阶段的积累以后会把我的简历整理出来,让他们帮我看一看,像我这样的一个人,放到市场上去大概能够值多少钱?能够有哪些工作机会对应到我们未来的成长?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经常去参加一些论坛或者参加一些HR的活动,做一些交流,其实坐在你身边的人,就是你的学习对象,说白了又是你的同行,又可能是未来和你在同一个岗位上竞争的对象,在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做?我会把自己放下来,然后去观察这部分人,他们在做什么,讲什么?他们所说的东西我听得懂吗?他们所说的东西是我过去没有听到的,但是未来可以听到,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会去区分,如果说这边的HR有100个人的话,按照最好和最差的排名,我会排在什么位置呢?我会排在第25名吗?还是排在第50名?还是排在第75名?如果说我排在前25名的话,那我就要去想,我比后面的人好在哪里?我的优势是什么?实际上我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对比的部分,这样一个对比就是要去寻找我周围的人跟我在哪些方面有不同?
如果说我想要去学关于培养发展方面专业的理念的话,我可能就会去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及发展比较靠前咨询公司,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提供,在同行里面还有一些比我们走得靠前的公司,有可能比我们快一点,那我们可能从他们哪里学习经验和技能的部分。可能我也找到在我个人的成长方面比较好的导师,别人点拨我的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让我学到很多。学评估工具,不能只从一个维度来看,就是把人当成一个整体来看,我后来慢慢发现,研究这个方面的书比较少,那就自己去琢磨这些方面的概念,然后慢慢发现原来是人的能力的成长,每个能力的背后都跟这5个方面息息相关,后来就做了自己的模型,把这些相关的东西完全整合在一起,对我自己来说成长起来相对就会快了很多。所以这是我个人来说,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比较有体会的一个部分,这个我可以具体给大家来看一下我是怎么样来解构很多的事情的,在这个地方给大家看一个图。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图,这个图就是我刚才说的低开始,在个人成长的路上你怎样做到你个人的成长和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我从这几个方面就把它整合在这个图上,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你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哪些点的话,我又在人际互动这个角度上做了一个模型,这是我用在内部的人员培养体系上所做的图。这个模型更多的谈到利益相关者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会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个就是作为个体而言,用周围的互动关系来刺激你发生变化,促进了你自己的自我成长行为,通过关系互动之后,你个人的成长,又获得很好的认知和发展空间,然后又加上你和周围人际互动的关系,可能帮助你成长和变化得更多一些。为此我们还做了一个平台“e快做”,在微信上实现相互的监督和互动。
举个例子,我刚才谈到的老师、老板、同事,父亲、母亲、包括你的配偶,如果说我们只看这5个人跟你发生关系的话,也许这5个人对你的影响也不一样,可能你的父亲说一句话,抵得上你母亲说十句话,可能你的配偶说一句话,抵得上你的老板说的两句话,可能你的某位你比较敬重的老师对你的点化和指导,抵得上其他的所有人,你要找到,谁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对你起到的作用最大,你要更多的往那个方面去靠,往那个圈子上去靠。
如果你想要去服务企业的老板,那就要去找老板的圈子,如果你想要去服务HR,那可能更多的是要去找HR这样的圈子,等等。但是可能在你小时候,在你生涯的最早的阶段,你父母可能对你的影响比较大,之后可能是企业的老师,也就是说你个人成长的发展阶段之中,会对你发生影响的人有很多且是不断变化的,你要找到哪些因素是最核心的,哪些因素是对你的目标发展是最有影响的。你要去找到那些可能促进你成长的外部信息资源和人际资源的互动关系,我总结一句话:你能行多远,看你与谁同行。
第二是在很多的创业项目上谈得比较多,以前很多投资人谈得更多的是创业的模式,现在更多的是谈“这个创业者本身是不是一个能够创业的人?”“他是不是有创业的品质和优秀特点”,第一个就是看他自我成长的圈子,第二个是看他的团队,这个TEAM怎么样?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投?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他们之间是不是能够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这是在第二个团队和人际的基础上要去评估的东西,所以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也比较多,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层面。
社会 成长
那我要讲的第三个圈,就是人际之外再画一个圈,叫做社会成长圈,即社会上有哪些资源和你去对接。举一个例子,社会资源有哪些呢?你出生在那个国家?你出生哪个城市?比如说1线城市,2线城市,3线城市,究竟有多少区别呢?或者说你在哪个学校毕业的?等等这些东西可能都是你成长的一个环境系统。对于我们目前而言,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VUCA,或者说2025,供给侧,这些就是社会大环境和国家、国际发展的趋势和机遇点在哪里?如果说猪会飞上天,那个风口在哪里?这些东西是我们需要去理解的,就是整个的社会环境和你个人成长的互动的关系。在过去的时候,很多文人起笔把笔放下来去打战,要报效国家,这就是在社会环境对他个人成长的变化和改变。
一个文学者变成一个将军也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时势造英雄,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在推动和帮助他做改变和成长,这是被影响的。反过来看的话,我们自己要去发展自己的话,也是要跟社会大环境去发生关系的,社会大环境和人际环境是相互牵扯在一起的,比如说以前有一本书叫做《你属哪座城》,里面就讲到这个内容。如果说你想要在金融这个领域上有很好的发展和成长的话,你可能在国外,在华尔街,在中关村,在上海,会更利于你的发展,如果有两个城市供你选择,上海和南京,你搞金融,在上海好还是在南京好?撇开其它因素,你肯定是在上海更利于你的发展,因为那边毕竟有金融国际化的环境和氛围在那里,电视台也是一样的,东方卫视讲的都是国际化的东西,湖南卫视都是娱乐化的东西,这就是不同的,是区域环境的不同,那么给他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也不同。
对于我们目前而言,如果你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的从业者而言,想在社会成长这个角度上发生一些变化的时候,你可以看你在哪些问题上看得更重要一点。我们现在讲供给侧,为什么会讲到供给侧呢?那肯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可以看到什么机会呢?多年以前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才开始,也就是从90年代左右才开始有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大多是在那个时候才开始起步,经过20年、30年的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慢慢走到成熟的阶段,过了这个阶段之后,中国的民营企业也算度过了创业期或者说简单的成长期的过程,已经从成长期的阶段向青春期发展过渡,已经能够生存下来了,中国目前很多的民营企业已经做大,完全的存下来了,下一步就是做大、做强,这个也符合我中国2025的战略定位,先做大再做强再做成领军的企业。中国企业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中国的民营企业从做大和变强的过程之中,讲的是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化的管理。
这个时候就需要很多体系化的管理的人才,这时企业已经由简单的人事的管理,慢慢过渡到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发展的管理,这个方面的要求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慢慢做大之后,国内的一些发展的瓶颈比较多了,就要走到国外去,如果说你有跨国管理背景,对跨国企业和管理比较熟悉和了解,那么你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如果说你现在没有,那你要开始准备,要应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就要有准所备,多学一些企业并购、企业管理,跨国企业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对你来说,应对成长和很多社会的变化,给你提供的机会就会更多一些。
我有一个同学也是做人力资源的,面对企业的发展,他有两个机会,第一就是继续在国内做,第二个就是被派到公司的海外公司,参与公司的海外并购,自己比较矛盾要不要出去,我跟他说“你肯定要出去,未来就是并购的概念,但是你过去之后,有了跨国公司兼并购公司的经验,可能对你未来的成长和各方面都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他后来被派到国外待了两年时间,又被公司调到国内来,通过这几年的时间,个人的成长相对来说也比较快,目前中国企业需要对并购、尤其是海外并购比较热门,他由于这方面的成长目前在一家比较大的公司去做HR管理的工作。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我们管理的环境也会有所影响。
是互联网企业,包括金融业的一些管理也在做不同的变化,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带给我们很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是什么呢?行业才开始,市场上没有那么多的人,也就是说你不一定符合这个行业的要求,你也可能会被派出去,在这个过程之中,你一边干、一边成长、一边学习,我觉得这可能是促进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少一个都不行。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的话,这三个圈,第一个就是我们自己,第二个是你如何和周围的人发生关系和互动来帮助你的成长,第三个就是社会整个大的系统、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变化,怎样去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三个圈在你个人不同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这三个圈对你的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太一样的,可能对你影响的程度,也会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圈就是自己,第二个圈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三个圈说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讲的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我更多的是把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和社会、和他人合在一起来看,你会看到很鲜活的一面。在你成长的过程当中,在你成长的路径上面,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之中相互促进的关系,怎样利用到这些关系?前提是你首先要搞定第一个圈?你要什么?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未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个事要搞清晰;第二个,我在不同的方面,我的表现是什么?我的优点是什么?我的缺点是什么?我哪些能力是强的,哪些能力是弱的?我的知识体系上有什么缺陷?这些事情你要想清楚,第二个圈是跟你相关的人,你要知道和谁走得更紧一点?和谁多沟通一点,和谁多联系一点,谁给你更多才会有意义和价值;第三个就是当社会发生变化,或者说你要主动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事情要推动起来就会更快一些。
从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之中,实际上这3个圈对我影响相对来讲相对是比较大的,特别是第一个圈,更多的时候是反复去思考自己,理解自己,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阶段,给自己去做这样的定位,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同行之中的陪伴者,很多的老师给我很多的指导和指引的部分,很多人也给我很多的机会,比如说我的老板给我一个工作,把我学的东西能够学以致用,建立新的认知,这都是不一样的,还有很多人给我介绍工作,这些都是我成长的过程之中给到我的帮助一些人。
讲了对社会的大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往前推进的时候,实际上使我们各方面知识体系的提升和学习路径的拓展方便了很多,这都是帮助我们做成长的,所以我唯一的体会就是不同的阶段,这3个圈对你的影响程度不同,早期可能第一个圈会更大一点,到后面,第一个圈会变小,外面的圈会越来越大,这些东西都是动态的、变化的,我也希望这些东西,从概念的角度上给大家做一个引导和指引,我希望我所讲的这些对大家的职业发展的职业和个人的成长是有所帮助的。这只是我个人独家的经验之谈,也谈不上是高深的理论,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批评、多指正,我们也是一起在一条路上同行的伙伴,还是那一句话,你能行多远,看你与谁同行?我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