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钱琼(宜信财富小黑卡客户)
文 | 王欢
父亲节那天,我在宜信财富的《唐宁会客厅》节目里看了一场直播,叫“父亲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一生的高度”。作为女儿,与父亲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01、风筝
父亲的确为我创造了比同龄很多孩子要“富养”的环境。6岁时,作为父亲的掌上明珠,我被父亲送到了“东方之珠”香港,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
我相信父亲说的,他努力把最好的一切给予我。作为相信的代价,我必须接受和父亲异地相隔。父亲继续留在杭州,为了他的地产江湖打拼;而我,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大多数时间母亲会陪伴着我,父亲只是偶尔来香港看我。记得有几次,在我准备备考的时候,父亲出现了,因为平时忙碌不得见,每次见面,父亲总是希望尽一切可能去弥补对我的陪伴。
“爸爸明天带你去海洋公园。”
“爸爸,可是明天我有考试。”
“没关系,我来和老师说一下,你明天不参加考试了。”
那时,父亲在我心中是霸气十足的,他似乎可以左右我的一切一切。我喜欢的,父亲会支持;我不喜欢的,只要父亲在,似乎都可以轻而易举帮我解决掉。
风筝。有时候,分隔的距离感,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风筝。
风筝。有时候,父亲的存在感,让我觉得我是父亲的风筝。
而我也曾很享受作为父亲的风筝,这样,被他牵在手里,爱在心里。
02、折腾
嘉宾王保平(盛诺基医药首席运营官/原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总裁)说,对于女孩,富养并不仅仅是指财富这方面,要培养她比较健康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6 年级时,得知我身边有同学开始用起了奢侈品包包,爸爸二话不说,给我打钱,“人家买了,你也买一个呗。钱不够,告诉老爸。”
这笔钱对我来说算是天价了。我犹豫良久,决定去买的那一刻,还是改变了主意,最终把这笔钱存了起来。我告诉爸妈,“我买了。”
渐渐长大,我开始有了更多独立的想法。
父亲在物质上,对我的爱是满溢的,但我也因此开始质疑——也许这是忙碌的他,唯一能给予我的。
我开始不断攒钱,长辈给的压岁钱,以及更多的零用钱,从之前的每月攒 30%,到后来每月攒 60%。或许这样让我觉得有更多的安全感。
16岁,加之课外打工赚来的钱,我居然已经拥有了不小的一笔财富。
香港是一座金融城市,每个人都很难摆脱金融的渲染。耳濡目染,我也不例外。
我去请教父亲在香港的理财顾问,惊喜地被告知,“你可以用和父亲联名的账户去炒美股。”也是在这个理财顾问的帮助下,16岁的暑假,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投资——炒美股。或许是我运气比较好,高人相助,暑期近两个月,股票赚来的收益,居然远远超过我平时打工的收入。这让我更加体验到了赚钱的快感。
大学时,我选修金融专业,求学加拿大。其后,为了让我在温哥华有更安心的环境,父亲置办了房产。从选址、看房,到完成整个交易流程,父亲让我陪同一起。而这,的确为我日后积累了很大一笔经验。
做这一切,父亲只期望我安心读书和生活就好,别无它求。
但我只想折腾。
20 岁出头,我用自己的积蓄在加拿大投资了一家漫画饮品店,成为其中的小股东。合伙人年长我 20 岁,足以让我坚信他的投资眼光不会错。他说台湾很流行这种店,一边喝咖啡、奶茶,一边可以看店里的各种漫画书。在温哥华,这种模式还尚未被发掘。
这一次,我却没有那么幸运。
直到后来我才醒悟,我被耍了。其一,早在入股之初,合伙人以旧漫画书进价来入股,并没有计入折旧费;其二,因为平时我忙于学业和打工,很少参与店面的经营,致使他们将部分营业款收入腰包,并再次作为入股资金,入股其中。由此,我的股份被很大程度稀释。
即使有律师的帮助,但最终,我从店里只撤回了 60%的投资款。
我一度很懊悔,也从不断反思中坚定:投资的尽调太重要了,即使是朋友也不能轻信;我应该多了解图书的入股方式,前期就保障好自己的利益;对于店面的经营,即使我不能亲自参与,也应该做好监督体系,完善财务制度。
这次失败的投资,削减了我不少锐气。
对于我的折腾,父亲从未干涉。但比起我经历的事情本身,父亲更加担心我受伤的内心。他一再坚持让我回国,回到他的企业中去成长。而在这之前,他以自己“有项目,忙得不可开交”为借口,让我负责把温哥华的房产出售掉。
从零经验开始,我居然用几个月的时间摸索成才,不仅顺利完成交易,还和中介成了好朋友。更值得炫耀的是,父亲给了我这样的点评:“你卖出了一手好价钱!”
03、冲突
嘉宾刘嘉教授(《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 / 长江学者)说:“我一直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的小孩,他们所拥有的思想,他们所拥有的理念是要比我们这一代要更先进一点的,所以说我更多的是去尊重他们,甚至向他们去学习。”
在我的脑海中,父亲是成功的企业家,他经营的企业,自然让我充满期待。
我仰视着父亲,载着憧憬进门。但很快我的失望感就来了。
父亲企业的管理层几乎都是年长的老员工。很多时候他们重要的请示仅凭一个电话,在我看来,就算不习惯写邮件,也应该落到白纸黑字,以保证出现问题时可以究责;父亲用人喜欢和自己相近,这也导致管理层基本只有一种声音,父亲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我觉得公司需要有不同的声音,需要有年轻人参与管理,这样会使决策时的想法更全面;父亲的闲钱是放在银行不动的,而我觉得,做好财富管理才是正确的选择;父亲与朋友之间资金往来靠借条,但我觉得这种很老派的方式,风险极高;父亲酒桌上谈生意,而我觉得正规的商务谈判,会让双方达成合作的概率更高……
十几年的海外生活,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脑海中的父亲。
父亲的身边不缺恭维、不缺奉承,而我似乎成了一个另类。无数次,因为我对问题的看法与大家不一,而太过直接的表达,让父亲“国王”一般的威严当众受到侵犯,让他对我心存芥蒂。父亲说,看事情,他看到的是一个面,而我只看到了一个点。但年轻好胜的我当时并不觉得自己的看法不妥。
冲突像早已埋好引线,只待时日,一触即燃。
与父亲一场大吵之后,我执意要离开父亲的企业。父亲也在一气之下拿出3000万,变作这场冲突中的赌注。
“有本事做给我看!”
“等着吧,我一定不会让您小瞧!”
父亲完全没有想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把这笔钱“消耗”掉了。因为多年来我一直在做理财,所以这笔钱我拿去做了资产配置。当父亲银行的朋友告诉他,我用完了这笔钱时,父亲担忧急了。他找来银行做行长的朋友,准备语重心长的对我展开一场带有批判性质的投资者教育,“看看她到底投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但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把这些年金融专业学来的知识,加之在机构做投资时学到的理念与对方切磋,居然得到了对方的认同与支持:“你女儿投得蛮稳的,没什么大问题”。
父亲不善于理财,他之后依然建议我把这笔钱投资到他的实业中,但我坚持要按自己的想法来。
04、求同
嘉宾刘嘉说,“如果真的是发生了争执,我相信父母都有大智慧,都是对小孩是充满爱意的。在爱的前提下,通过智慧,通过学习,慢慢地就会找到一些方法,把事情给解决掉。”
一年之后,我有一笔固收到期。恰逢,温哥华的朋友告诉我当地房市低迷,这对我来说是个绝佳的好机会——我的理念是:世道不好的时候,正是可以谈价的时候。
搜集大量信息,当地实际调研,选址、配套设施、地产开发商等一系列调研之后,我最终以 8 折的价格购得两套期房,一个顶层大套和一个小套。不得不说,这来自于跟随父亲学到的经验:房市不景气的时候,迫于资金压力,地产商是希望回流快一点的,这时作为买家就有了讨价的空间;还有一点经验是,房屋的隐形工程是看不到的,但如果选好的开发商,至少用材方面会放心很多。
一年半之后,如期交房。而此时,恰逢市场有所回暖,我将顶层大套精装后转手,赚了一笔。其后,又择时机,投资了该地产商开发的3套小户型。
不买大、不买贵,别墅难出手,我是不会碰的;选择时机也很重要,千万不要在房市过热时参与其中。也许时运俱佳,几年间,我在温哥华的地产投资中收益丰厚。借着地产投资的热潮,我便顺势在温哥华组建了自己的地产投资团队。
父亲见证着我的变化,而我也分明感觉到了父亲的变化。
父亲开始尝试去做理财,他把自己从朋友那里获取的信息分享给我,希望得到我的建议,我告诉父亲,理财不能过于相信朋友的介绍,一定要找专业的机构;以前很多大事父亲口头审批,但现在,他会提醒对方“写一个东西给我” 或是“微信给我写一下”,他悄悄告诉我,“搜索确实很方便嘛”;在遇到一些重要决策时,父亲会来找我聊天,问我“你是什么想法”,他开始愿意倾听更多的声音。
改变在发生着,有一些不变也在继续着。
父亲是一个顾及情感的人,公司有些事情牵扯老员工,他依然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觉得那是曾陪他一起创事业的人;父亲依然会在酒桌上谈生意,而我也不得不承认,他用这种方式,谈判成功率很高。
父亲喜欢喝红酒,遇到应酬的话,一天会喝三四瓶。早几年,我就反对父亲喝酒,善意劝解无果,我也曾态度激烈欲加制止,但根本没用。这些年来,也许自己渐成熟,我开始认可父亲——不喝酒,也许他就没了人生乐趣,既然不能阻止他喝酒,那就想办法让他喝得好一点。
2018 年,我在澳洲入股了一个酒庄。红酒从生产到运输都由我亲自把关,因为这服务的是我最珍贵的、唯一的大客户——我的父亲。
“求大同、存小异”用来形容我和父亲如今的相处方式,再贴切不过。
作为 80 后,我对二代教育话题很有兴趣,尽管我的宝宝还很小,但我期待能多一些教育方法的学习与借鉴,为他建造一条美好的成长之路。
我一直在想,今天的小孩子们是幸福的,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关心着教育,时刻让他们在感受爱中成长。
直到今天,我依然分析不出,从小到大,父亲对我是否有所谓的“教育”。讲真,我不认为 1950年代的人,对孩子的“培养”会有多么用心。但我依然感恩父亲。
也许他不懂得爱,让我得以放纵地去做各种尝试;
也许他很懂得爱,让我在一次次尝试中不断成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