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金刚川》并不完美,但主旋律的“众包”式创作有点意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金刚川》并不完美,但主旋律的“众包”式创作有点意思

大导团建,拼盘呈现,这样的形式算主旋律复古、还是商业化创新?

《金刚川》剧照

作者|顾韩

编辑|李春晖

在种种偶然的、必然的因素的影响下,今年10月份的几部国产片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相互勾连着——

《夺冠》的导演陈可辛是《一点就到家》的监制,后者的台词中还埋了《中国合伙人》的梗;《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一个小伙儿带领全村父老脱贫的故事,完全可以无缝混入《我和我的家乡》之中。

《我和我的家乡》和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一样,使用了一首老歌帮助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一条大河波浪宽”。而这个熟悉的旋律,又在10月23日上映的抗美援朝献礼片《金刚川》中响起。

没毛病。毕竟,郭兰英老师演唱的这首《我的祖国》,本就是老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四部新片主题十分鲜明,都可归到主旋律一类。过去一提到主旋律影片,内容、选角、发行放映似乎都与商业片市场——也就是与普通观众隔着一个次元空间。而自《战狼2》后,再看如今这几部主旋律影片,已是全然的商业片操作、全明星阵容。

自上而下的资源调配也好,观众更新换代之后、自下而上的呼声也罢,总而言之,“主旋律”与“大片”越来越多地黏合到一起。与此同时,一批名导拍摄各自的部分、之后再组成一整部电影,这种“众包”式创作也随之引起热议。

大导团建,拼盘呈现,这样的形式算主旋律复古、还是商业化创新?

集锦片的前世今生

多名导演共同创作的所谓“拼盘电影”,又叫“集锦片”,从诞生之初便是功能大于内容。

在西方,“集锦片”兴起于二战后两次重要的电影运动中。战后的意大利百废待兴,志趣相投的影人们行走在断壁残垣中,紧密联系在一起。法国新浪潮的干将许多是影评人出身,离经叛道,短片、集锦片成为他们探索与展示创意的舞台。

在中国,“集锦片”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30年代。如明星公司的《女儿经》、联华公司的《联华交响曲》,前者由一场同学会引入,共包含八个故事,多角度展示女性的生存境遇。后者拍摄于1937年,服务于抗日救亡的主题,也由八个短片组成。

当然,影片背后还有更加现实的诉求。一方面是打广告,展示本公司班底之强劲、编导风格之多样。另一方面是为了票房,缓解经营压力。

导演的展示切磋、先锋实验;对重大主题的宣传致敬、纪念号召;利用全明星阵容收割票房、刺激市场。后世的集锦片基本也没有跳脱出这三类创作目的。西方的集锦片更多处于第一类,中国的情况则更加复杂一些。

80年代的一批集锦片促成了台湾新电影的崛起。这些电影的“新”不在于影像上的先锋探索,而在于本土影人的展示发声。

香港上个世纪没有知名的集锦片,但影人协作的案例比比皆是。1991年,为帮助内地水灾,香港推出了电影《豪门夜宴》,台前幕后的阵容都堪称顶配,网传仅用4天便拍摄完成,最终取得近2200万票房。

在内地,八一电影制片厂曾拍摄过战争史诗《大决战》,全系列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六集,分两年上映。影片有六名导演参与,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调动的人力物力也可想而知。

众包式创作还是和主旋律更配?

进入21世纪,商业片的概念与市场逐步在内地建立,在某些方面有突出优势的故事拼盘结构开始频繁出现在贺岁喜剧与爱情片中。包括单导演的《倾城之泪》、《宠爱》,双导演的《全城热恋》、《全球热恋》,多导演的《命运呼叫转移》、《奔爱》等等,然而大多沦为堆砌明星的平庸之作。

不得不说,当下能够调动起优质资源,还能压住大咖们不敢划水与作妖的,可能只有主旋律任务。而换个角度看,可能也只有主旋律大片能让主创排除杂念、老实创作,充分激发出集锦片在当下的潜力。

上一个献礼周期,电影圈着手将主旋律与明星噱头、类型片思维结合起来,开创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系列。期间更有许多影片以出色的票房成绩印证了:主旋律也能成为一门好生意。

当然,异议也一直存在。如将主旋律交给港导拍摄、动作题材战狼味儿太冲等等……然而这些因素也间接促成了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的脱颖而出。

它由小人物入手,有笑有泪,老少咸宜。另一方面,幕后大咖加入献礼行列,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七个故事、七位导演孰优孰劣,前前后后为影片贡献了不少话题讨论。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初现,又在《我和我的家乡》中进一步凸显。

在观众端,短片适应了短视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习惯,将时长除以七、除以五,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片中存在大段大段的煽情与说教,故事推上高点后很快便收尾。

而在创作端,多组人马分头拍摄,项目推进极快,上半年开拍、下半年就能上。因抗美援朝题材松动而紧急上马的《金刚川》,博纳之后的《长津湖》,包括电视领域的抗疫剧、时代报告剧纷纷玩起了众包式创作,显然更多是看中了这种速度。

这样一来,原本周期较长的影视创作也能玩“时效性”了,整个局面自然又大不同。

《金刚川》丢了众包大片的脸吗?

《金刚川》此前颇为低调,只知是管虎、郭帆(《流浪地球》)、路阳(《绣春刀》)联合执导,以三个视点讲述一个故事。直到影片上映后,谜底才逐渐揭开。

影片分为四个章节,但与贯穿几十年的《祖国》、覆盖全中国的《家乡》不同,《金刚川》讲述的始终是同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换句话说,它不是以全景的方式对整场战争进行展现,而是从中选取了一个“点”。

故事简单到里面甚至没有出现一个当地人,就是围绕一座桥——志愿军修桥,美军来炸,然后在战友的舍命掩护下,工兵连一次次把桥修复,让大部队得以赶赴前线。前三个章节分别从步兵、美军飞行员与炮兵的视角讲述了这场对抗,最后一章再揭晓最终悬念。

与其说《金刚川》像《敦刻尔克》,不如说它更像管虎自己的《八佰》。同样是一河一桥两岸的空间结构,同样让主角窥视战场,甚至同样有一匹白马,有历史人物隐喻。

片中没有指明具体哪位导演负责了哪些部分。按目前一些访谈中透露出的信息,特效经验丰富的郭帆主要负责天空、也就是美军飞行员的部分;擅长把握人物状态的路阳负责步兵(邓超与李九霄)的部分;桥上与河岸还是由有战争片经验的管虎负责。三人各自拍摄,后期再梳理成四个章节。

至于为什么这样做,答案呼之欲出。“以小见大”能够尽可能回避两军对垒的战争场面,用有限的时间精力保一些重场戏。作为一个限时创作的命题作文,这个解题思路已经相当可以,最终的完成度也不错。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众包”式创作离开单元结构是可行的。导演之间不至于彼此冲撞,而是能够取长补短,完成一次漂亮的合作。

不过,赶工仍然对《金刚川》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多线叙事还是更适合悬疑片,用在这里难逃素材不够、强拖时长之嫌,还造成了观影门槛与争议。

毕竟,战场上没有什么烧脑设计、巧合反转。如果说故事连讲三遍是为了情绪递进,可又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够接受美军视角。

此外,影片故事简单。这可以理解为对整场战争进行了寓言式的微缩和展现;但也可以说,它对国际环境、战争形势的铺垫远远不够,令期待看到史诗巨制的部分观众大失所望。

影片赞颂了志愿军的勇敢,但煽情无助于在多年空白之后,帮助新一代观众理解为什么他们要跨过鸭绿江作战。

总而言之,主创与演员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抗美援朝题材解禁之后的首部大型作品,好像又不应该这么仓促。

不久前,博纳总裁于冬也透露了电影《冰雪长津湖》的导演阵容会包括陈凯歌、徐克、刘伟强、林超贤。硬糖君衷心希望时间更宽裕的这部影片,能够真正打造成于总口中的“战争史诗巨制”。

其实不难看出,今年“众包”拍片情况暴增的背后有着许多现实因素。一方面当然是密集的献礼任务。

另一方面,疫情给电影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我和我的家乡》背后的北京文化、《金刚川》背后的华谊、《长津湖》背后的博纳,三家在疫情期间都亏得灰头土脸,急需既“安全”又商业的大片自救与救市。危情之下,电影人们也格外有抱团取暖的意识。

不过硬糖君倒觉得,每年影视圈能来这么一两部团建片也不失为一桩美事。毕竟,平时有多少机会看到影帝视后们挤在一间小破屋里小学鸡斗嘴呢?

从《我和我的祖国》到《我和我的家乡》,连续两年国庆档下来,葛大爷的“张北京”IP都快solo出道了,观众也形成了一定的仪式感。

又或许,待到条件成熟,短片集锦能够不局限于主旋律或者喜剧、爱情题材,而是真正成为导演切磋竞技、扶持新人的舞台。毕竟“导演101”、“导演请就位”什么的,网友也喊了不止一两年了嘛。

来源:娱乐硬糖

原标题:《金刚川》并不完美,但主旋律的“众包”式创作有点意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金刚川》并不完美,但主旋律的“众包”式创作有点意思

大导团建,拼盘呈现,这样的形式算主旋律复古、还是商业化创新?

《金刚川》剧照

作者|顾韩

编辑|李春晖

在种种偶然的、必然的因素的影响下,今年10月份的几部国产片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相互勾连着——

《夺冠》的导演陈可辛是《一点就到家》的监制,后者的台词中还埋了《中国合伙人》的梗;《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一个小伙儿带领全村父老脱贫的故事,完全可以无缝混入《我和我的家乡》之中。

《我和我的家乡》和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一样,使用了一首老歌帮助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一条大河波浪宽”。而这个熟悉的旋律,又在10月23日上映的抗美援朝献礼片《金刚川》中响起。

没毛病。毕竟,郭兰英老师演唱的这首《我的祖国》,本就是老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四部新片主题十分鲜明,都可归到主旋律一类。过去一提到主旋律影片,内容、选角、发行放映似乎都与商业片市场——也就是与普通观众隔着一个次元空间。而自《战狼2》后,再看如今这几部主旋律影片,已是全然的商业片操作、全明星阵容。

自上而下的资源调配也好,观众更新换代之后、自下而上的呼声也罢,总而言之,“主旋律”与“大片”越来越多地黏合到一起。与此同时,一批名导拍摄各自的部分、之后再组成一整部电影,这种“众包”式创作也随之引起热议。

大导团建,拼盘呈现,这样的形式算主旋律复古、还是商业化创新?

集锦片的前世今生

多名导演共同创作的所谓“拼盘电影”,又叫“集锦片”,从诞生之初便是功能大于内容。

在西方,“集锦片”兴起于二战后两次重要的电影运动中。战后的意大利百废待兴,志趣相投的影人们行走在断壁残垣中,紧密联系在一起。法国新浪潮的干将许多是影评人出身,离经叛道,短片、集锦片成为他们探索与展示创意的舞台。

在中国,“集锦片”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30年代。如明星公司的《女儿经》、联华公司的《联华交响曲》,前者由一场同学会引入,共包含八个故事,多角度展示女性的生存境遇。后者拍摄于1937年,服务于抗日救亡的主题,也由八个短片组成。

当然,影片背后还有更加现实的诉求。一方面是打广告,展示本公司班底之强劲、编导风格之多样。另一方面是为了票房,缓解经营压力。

导演的展示切磋、先锋实验;对重大主题的宣传致敬、纪念号召;利用全明星阵容收割票房、刺激市场。后世的集锦片基本也没有跳脱出这三类创作目的。西方的集锦片更多处于第一类,中国的情况则更加复杂一些。

80年代的一批集锦片促成了台湾新电影的崛起。这些电影的“新”不在于影像上的先锋探索,而在于本土影人的展示发声。

香港上个世纪没有知名的集锦片,但影人协作的案例比比皆是。1991年,为帮助内地水灾,香港推出了电影《豪门夜宴》,台前幕后的阵容都堪称顶配,网传仅用4天便拍摄完成,最终取得近2200万票房。

在内地,八一电影制片厂曾拍摄过战争史诗《大决战》,全系列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六集,分两年上映。影片有六名导演参与,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调动的人力物力也可想而知。

众包式创作还是和主旋律更配?

进入21世纪,商业片的概念与市场逐步在内地建立,在某些方面有突出优势的故事拼盘结构开始频繁出现在贺岁喜剧与爱情片中。包括单导演的《倾城之泪》、《宠爱》,双导演的《全城热恋》、《全球热恋》,多导演的《命运呼叫转移》、《奔爱》等等,然而大多沦为堆砌明星的平庸之作。

不得不说,当下能够调动起优质资源,还能压住大咖们不敢划水与作妖的,可能只有主旋律任务。而换个角度看,可能也只有主旋律大片能让主创排除杂念、老实创作,充分激发出集锦片在当下的潜力。

上一个献礼周期,电影圈着手将主旋律与明星噱头、类型片思维结合起来,开创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系列。期间更有许多影片以出色的票房成绩印证了:主旋律也能成为一门好生意。

当然,异议也一直存在。如将主旋律交给港导拍摄、动作题材战狼味儿太冲等等……然而这些因素也间接促成了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的脱颖而出。

它由小人物入手,有笑有泪,老少咸宜。另一方面,幕后大咖加入献礼行列,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七个故事、七位导演孰优孰劣,前前后后为影片贡献了不少话题讨论。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初现,又在《我和我的家乡》中进一步凸显。

在观众端,短片适应了短视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习惯,将时长除以七、除以五,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片中存在大段大段的煽情与说教,故事推上高点后很快便收尾。

而在创作端,多组人马分头拍摄,项目推进极快,上半年开拍、下半年就能上。因抗美援朝题材松动而紧急上马的《金刚川》,博纳之后的《长津湖》,包括电视领域的抗疫剧、时代报告剧纷纷玩起了众包式创作,显然更多是看中了这种速度。

这样一来,原本周期较长的影视创作也能玩“时效性”了,整个局面自然又大不同。

《金刚川》丢了众包大片的脸吗?

《金刚川》此前颇为低调,只知是管虎、郭帆(《流浪地球》)、路阳(《绣春刀》)联合执导,以三个视点讲述一个故事。直到影片上映后,谜底才逐渐揭开。

影片分为四个章节,但与贯穿几十年的《祖国》、覆盖全中国的《家乡》不同,《金刚川》讲述的始终是同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换句话说,它不是以全景的方式对整场战争进行展现,而是从中选取了一个“点”。

故事简单到里面甚至没有出现一个当地人,就是围绕一座桥——志愿军修桥,美军来炸,然后在战友的舍命掩护下,工兵连一次次把桥修复,让大部队得以赶赴前线。前三个章节分别从步兵、美军飞行员与炮兵的视角讲述了这场对抗,最后一章再揭晓最终悬念。

与其说《金刚川》像《敦刻尔克》,不如说它更像管虎自己的《八佰》。同样是一河一桥两岸的空间结构,同样让主角窥视战场,甚至同样有一匹白马,有历史人物隐喻。

片中没有指明具体哪位导演负责了哪些部分。按目前一些访谈中透露出的信息,特效经验丰富的郭帆主要负责天空、也就是美军飞行员的部分;擅长把握人物状态的路阳负责步兵(邓超与李九霄)的部分;桥上与河岸还是由有战争片经验的管虎负责。三人各自拍摄,后期再梳理成四个章节。

至于为什么这样做,答案呼之欲出。“以小见大”能够尽可能回避两军对垒的战争场面,用有限的时间精力保一些重场戏。作为一个限时创作的命题作文,这个解题思路已经相当可以,最终的完成度也不错。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众包”式创作离开单元结构是可行的。导演之间不至于彼此冲撞,而是能够取长补短,完成一次漂亮的合作。

不过,赶工仍然对《金刚川》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多线叙事还是更适合悬疑片,用在这里难逃素材不够、强拖时长之嫌,还造成了观影门槛与争议。

毕竟,战场上没有什么烧脑设计、巧合反转。如果说故事连讲三遍是为了情绪递进,可又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够接受美军视角。

此外,影片故事简单。这可以理解为对整场战争进行了寓言式的微缩和展现;但也可以说,它对国际环境、战争形势的铺垫远远不够,令期待看到史诗巨制的部分观众大失所望。

影片赞颂了志愿军的勇敢,但煽情无助于在多年空白之后,帮助新一代观众理解为什么他们要跨过鸭绿江作战。

总而言之,主创与演员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抗美援朝题材解禁之后的首部大型作品,好像又不应该这么仓促。

不久前,博纳总裁于冬也透露了电影《冰雪长津湖》的导演阵容会包括陈凯歌、徐克、刘伟强、林超贤。硬糖君衷心希望时间更宽裕的这部影片,能够真正打造成于总口中的“战争史诗巨制”。

其实不难看出,今年“众包”拍片情况暴增的背后有着许多现实因素。一方面当然是密集的献礼任务。

另一方面,疫情给电影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我和我的家乡》背后的北京文化、《金刚川》背后的华谊、《长津湖》背后的博纳,三家在疫情期间都亏得灰头土脸,急需既“安全”又商业的大片自救与救市。危情之下,电影人们也格外有抱团取暖的意识。

不过硬糖君倒觉得,每年影视圈能来这么一两部团建片也不失为一桩美事。毕竟,平时有多少机会看到影帝视后们挤在一间小破屋里小学鸡斗嘴呢?

从《我和我的祖国》到《我和我的家乡》,连续两年国庆档下来,葛大爷的“张北京”IP都快solo出道了,观众也形成了一定的仪式感。

又或许,待到条件成熟,短片集锦能够不局限于主旋律或者喜剧、爱情题材,而是真正成为导演切磋竞技、扶持新人的舞台。毕竟“导演101”、“导演请就位”什么的,网友也喊了不止一两年了嘛。

来源:娱乐硬糖

原标题:《金刚川》并不完美,但主旋律的“众包”式创作有点意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