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正确读懂00后?松江印象城做了一次“破圈”尝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正确读懂00后?松江印象城做了一次“破圈”尝试

对于“与年轻人对话”,并非一朝一夕的,商业需要尽早做准备,甚至在未开业时就有所决策。

文|锐裘

独具个性的Z世代将“上场开秀”,商业品牌得先“搭好舞台”。

很久没有写从营销角度的稿件了。

“品牌如何与年轻人对话”,这个话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面对更迭速度越来越快的人群代际,实体商业又不得不保持着“常学常新”的态度。毕竟,项目在筹备期还在研究95后,在开业前00后就上场了。

在上海一众未开业的商业项目里,松江印象城一直是较为活跃的一个,做对话栏目、动工期的漫画图集、招商手册形式创新……

之所以如此活跃,很大原因是它背靠着松江大学城——上海最早、最成熟的大学城之一。这就意味着,这个项目不论开业多久,它面临的一部分客群都“永远在青春期”。

今天,我们以松江印象城为例,列举当商场直面年轻消费者,甚至是学生党时,如何学会“转化思维”,在未开业时如何学习理解年轻人,在一次次尝试后迭代传播方式,为接下来开业作准备。

一个事实:和年轻人对话,要建立在平等关系上

如何理解年轻人,这份“焦虑”不仅属于商业地产,而是全球商业品牌共同的“焦虑”。

近5年,我们不乏看到品牌们的“跨次元”营销:加入动漫文化、用二次元流行语、跨界合作……

2015年底,LV率先与《最终幻想》合作,邀请女主角雷霆做品牌女主角,开创虚拟代言人先例

有成功案例,也有翻车事件。在Socialbeta网站上,有一篇文章里这么写到:

“品牌主们曾经都陷入了一种怪圈,年轻人喜欢什么,我就说什么;如果年轻人还没喜欢上我,我就告诉他们,应该喜欢什么……事实证明,这两种方式,哪一个都不是 100% 好用的。年轻人并不喜欢被讨好,更不喜欢被说教……仰视或者俯视他们,站在某个高度上向另一个高度单向用力,都是枉然的。”

这句话很直接,但也总结很到位。我认为,如何与年轻人对话、消费品牌和商业空间的角色与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和以产品为载体的消费品牌不同,mall和街区等商业地产最大的特色在于有“物理空间”。

它更具有“地方性”,更容易产生情感连接。只要立场正确,并做到充分理解,商业空间与年轻人的关系会更平等,当空间建立了一个自在的场域,将“舞台”交给年轻人,让他们自由发挥,自然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当然,一切的前提,就在于商业空间“如何充分理解年轻人”。

一个案例:商场如何应对一群“永远在青春期”的客群

文章开头有提到,本文的主角松江印象城的状态是还未开业,但其实它的目标人群已经相当清晰——除了周边家庭型客群为主力之外,它还将面对一群“永远在18-25岁”的大学生,其特质和难度是:他们永远年轻,永远在变化。

面对这个点,项目的策略是:未开先做。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在筹备阶段破圈去更广泛的触碰C端客群,另一方面,我想,更多是为如何“充分理解年轻人”做准备。一起来看下他们近一年都做了什么:

传播尝试1:工程节点的动漫图集

媒介形式:插画

合作者:90后插画师黄鸽哆

在工程“正负零”阶段(工程术语,指主体工程基准面的完成节点),项目找到了90后青年画家,共同完成了一则插画《Loading》,用一种游戏化的术语表达了项目由地下转战地面的进度,也似乎预示着开启项目“破壁”与青年对话的序幕,有种“好戏在后头”之感。

传播尝试2:将招商手册玩出花

媒介形式:纸质版手册+数字Html5页面

合作者:Ori原示

如果说插画是静态的,那招商手册则更全面,在业内招商手册的设计越来越有新意,这里松江印象城的招商手册有两个形式:纸质版手册+H5页面。

纸质版手册被制作成一个档案袋,内文件的元素与此前项目已确定合作的宝可梦旗下角色充分融合;此外,项目还做了个线上h5界面,并用一条“故事线”将整个立体场的区域、点位串联起来。

传播尝试3:《You Voice》实验性视频内容

媒介形式:视频

合作者:商户、大学生、UP主

到了第三个尝试,则更有趣一些。短视频已是常态化的媒体形式,但各家都尚在摸索,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内容。松江印象城策划了一期“You Voice”主题的实验性视频,安排主力店 CGV影城的区域负责人 VS 松江大学城摄影专业在读大学生,完成一次跨次元对话,而视频的拍摄者更是直接交给大学城内在读的95后B站UP主。

市场部负责人告诉我:“商业体的建设周期较长,但市场,尤其是年轻人的市场,变化极快。如何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始终与年轻化的受众保持同频,是团队一直在着手解决的问题。这几次的营销传播,也是基于项目与目标人群的直接交流,而衍生出的。”

一起事件:借助围挡营销,与多个青年艺术家共创

如果说,前几次项目对年轻人的理解是层层递进的,那在最近的“围挡营销”上,我们看到松江印象城如何将“舞台”让给年轻人,与他们共创出了一次完成度较高的作品。

商场临人民北路广富林路两条主干道的特点,让正在施工中的项目外面留有很多沿街面,在与多为青年艺术家共创下,沿街面供呈现出了包括主视觉画面在内的11则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此次对于合作艺术家的选择,也很值得细究。

首先,松江印象城寻找的皆为本土艺术家,本土的含义是,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文化都很了解,才可以充分演绎在松江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其次,插画师本人有相对固定的绘画风格,他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是有清晰的逻辑概念的,这符合整个画面“You Voice”的演绎主题。

最后,合作对象皆是新锐艺术家,而非已经成名的创作者,这一点上,是希望起到携手振兴本土艺术氛围的作用,能给到成长中的创作者更多展示空间。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一幅来自艺术家Connor创作完成的插画作品《The Voice of Life as theatre》,画面中,Conner将国内外知名电影的主角人物进行了自己笔触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副“画中戏”的场景。

这幅画面灵感来自松江印象城“剧院广场”空间,空间位于商场的一楼中庭,但采用的是层层退台的设计,彷佛是一个休闲式的舞台。

我十分好奇艺术家与商业的创作过程是如何的。

Connor告诉我,当他看到剧院广场的效果图,这层层递进的空间设计,仿佛是欧洲剧院式的舞台,而人们在阶梯上休息时,就是一副“你看风景,风景也在看你”的场景。在他的画作中,每个人物好像都是熟悉的经典角色,Connor为作品取名《Life as theatre》, 他认为,生活其实就是一场表演。

而生活与舞台的融合,正是“剧院广场”空间设计的精髓所在。

从插画、招商手册、项目介绍H5,再到这次的围挡,我们很容易发现松江印象城在整个过程中的“思维转变路径”,从认识、理解,到合作,每次都采取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不同形式的传播媒介;每次的联合作品,都能看到基于上次合作的扩展升级。

而这一切的源动力,不仅仅是“多次元对话世界”的独特定位,更是对于目标客群的清晰认知之下的突破和尝试。就在这个原动力之下,松江印象城逐渐在正向的节奏中自我更迭。

小结

Z世代要“登场”,商业品牌需“搭好舞台”

以上就是我们以未开业的上海松江印象城的一系列“破壁尝试”为例,梳理实体商业面对年轻人时的态度,呈现逻辑与最终成果。

至此,项目不再是一个主导的形象,而作为一个”舞台“存在,希望传达项目未来作为“对话场、孵化场”对于各种人群的包容和助益。

可以看到的是,对于“与年轻人对话”,并非一朝一夕的,商业需要尽早做准备,甚至在未开业时就有所决策。当然,对松江印象城来说,这还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开业后,如何持续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同频共振,才是更重要的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正确读懂00后?松江印象城做了一次“破圈”尝试

对于“与年轻人对话”,并非一朝一夕的,商业需要尽早做准备,甚至在未开业时就有所决策。

文|锐裘

独具个性的Z世代将“上场开秀”,商业品牌得先“搭好舞台”。

很久没有写从营销角度的稿件了。

“品牌如何与年轻人对话”,这个话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面对更迭速度越来越快的人群代际,实体商业又不得不保持着“常学常新”的态度。毕竟,项目在筹备期还在研究95后,在开业前00后就上场了。

在上海一众未开业的商业项目里,松江印象城一直是较为活跃的一个,做对话栏目、动工期的漫画图集、招商手册形式创新……

之所以如此活跃,很大原因是它背靠着松江大学城——上海最早、最成熟的大学城之一。这就意味着,这个项目不论开业多久,它面临的一部分客群都“永远在青春期”。

今天,我们以松江印象城为例,列举当商场直面年轻消费者,甚至是学生党时,如何学会“转化思维”,在未开业时如何学习理解年轻人,在一次次尝试后迭代传播方式,为接下来开业作准备。

一个事实:和年轻人对话,要建立在平等关系上

如何理解年轻人,这份“焦虑”不仅属于商业地产,而是全球商业品牌共同的“焦虑”。

近5年,我们不乏看到品牌们的“跨次元”营销:加入动漫文化、用二次元流行语、跨界合作……

2015年底,LV率先与《最终幻想》合作,邀请女主角雷霆做品牌女主角,开创虚拟代言人先例

有成功案例,也有翻车事件。在Socialbeta网站上,有一篇文章里这么写到:

“品牌主们曾经都陷入了一种怪圈,年轻人喜欢什么,我就说什么;如果年轻人还没喜欢上我,我就告诉他们,应该喜欢什么……事实证明,这两种方式,哪一个都不是 100% 好用的。年轻人并不喜欢被讨好,更不喜欢被说教……仰视或者俯视他们,站在某个高度上向另一个高度单向用力,都是枉然的。”

这句话很直接,但也总结很到位。我认为,如何与年轻人对话、消费品牌和商业空间的角色与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和以产品为载体的消费品牌不同,mall和街区等商业地产最大的特色在于有“物理空间”。

它更具有“地方性”,更容易产生情感连接。只要立场正确,并做到充分理解,商业空间与年轻人的关系会更平等,当空间建立了一个自在的场域,将“舞台”交给年轻人,让他们自由发挥,自然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当然,一切的前提,就在于商业空间“如何充分理解年轻人”。

一个案例:商场如何应对一群“永远在青春期”的客群

文章开头有提到,本文的主角松江印象城的状态是还未开业,但其实它的目标人群已经相当清晰——除了周边家庭型客群为主力之外,它还将面对一群“永远在18-25岁”的大学生,其特质和难度是:他们永远年轻,永远在变化。

面对这个点,项目的策略是:未开先做。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在筹备阶段破圈去更广泛的触碰C端客群,另一方面,我想,更多是为如何“充分理解年轻人”做准备。一起来看下他们近一年都做了什么:

传播尝试1:工程节点的动漫图集

媒介形式:插画

合作者:90后插画师黄鸽哆

在工程“正负零”阶段(工程术语,指主体工程基准面的完成节点),项目找到了90后青年画家,共同完成了一则插画《Loading》,用一种游戏化的术语表达了项目由地下转战地面的进度,也似乎预示着开启项目“破壁”与青年对话的序幕,有种“好戏在后头”之感。

传播尝试2:将招商手册玩出花

媒介形式:纸质版手册+数字Html5页面

合作者:Ori原示

如果说插画是静态的,那招商手册则更全面,在业内招商手册的设计越来越有新意,这里松江印象城的招商手册有两个形式:纸质版手册+H5页面。

纸质版手册被制作成一个档案袋,内文件的元素与此前项目已确定合作的宝可梦旗下角色充分融合;此外,项目还做了个线上h5界面,并用一条“故事线”将整个立体场的区域、点位串联起来。

传播尝试3:《You Voice》实验性视频内容

媒介形式:视频

合作者:商户、大学生、UP主

到了第三个尝试,则更有趣一些。短视频已是常态化的媒体形式,但各家都尚在摸索,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内容。松江印象城策划了一期“You Voice”主题的实验性视频,安排主力店 CGV影城的区域负责人 VS 松江大学城摄影专业在读大学生,完成一次跨次元对话,而视频的拍摄者更是直接交给大学城内在读的95后B站UP主。

市场部负责人告诉我:“商业体的建设周期较长,但市场,尤其是年轻人的市场,变化极快。如何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始终与年轻化的受众保持同频,是团队一直在着手解决的问题。这几次的营销传播,也是基于项目与目标人群的直接交流,而衍生出的。”

一起事件:借助围挡营销,与多个青年艺术家共创

如果说,前几次项目对年轻人的理解是层层递进的,那在最近的“围挡营销”上,我们看到松江印象城如何将“舞台”让给年轻人,与他们共创出了一次完成度较高的作品。

商场临人民北路广富林路两条主干道的特点,让正在施工中的项目外面留有很多沿街面,在与多为青年艺术家共创下,沿街面供呈现出了包括主视觉画面在内的11则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此次对于合作艺术家的选择,也很值得细究。

首先,松江印象城寻找的皆为本土艺术家,本土的含义是,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文化都很了解,才可以充分演绎在松江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其次,插画师本人有相对固定的绘画风格,他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是有清晰的逻辑概念的,这符合整个画面“You Voice”的演绎主题。

最后,合作对象皆是新锐艺术家,而非已经成名的创作者,这一点上,是希望起到携手振兴本土艺术氛围的作用,能给到成长中的创作者更多展示空间。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一幅来自艺术家Connor创作完成的插画作品《The Voice of Life as theatre》,画面中,Conner将国内外知名电影的主角人物进行了自己笔触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副“画中戏”的场景。

这幅画面灵感来自松江印象城“剧院广场”空间,空间位于商场的一楼中庭,但采用的是层层退台的设计,彷佛是一个休闲式的舞台。

我十分好奇艺术家与商业的创作过程是如何的。

Connor告诉我,当他看到剧院广场的效果图,这层层递进的空间设计,仿佛是欧洲剧院式的舞台,而人们在阶梯上休息时,就是一副“你看风景,风景也在看你”的场景。在他的画作中,每个人物好像都是熟悉的经典角色,Connor为作品取名《Life as theatre》, 他认为,生活其实就是一场表演。

而生活与舞台的融合,正是“剧院广场”空间设计的精髓所在。

从插画、招商手册、项目介绍H5,再到这次的围挡,我们很容易发现松江印象城在整个过程中的“思维转变路径”,从认识、理解,到合作,每次都采取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不同形式的传播媒介;每次的联合作品,都能看到基于上次合作的扩展升级。

而这一切的源动力,不仅仅是“多次元对话世界”的独特定位,更是对于目标客群的清晰认知之下的突破和尝试。就在这个原动力之下,松江印象城逐渐在正向的节奏中自我更迭。

小结

Z世代要“登场”,商业品牌需“搭好舞台”

以上就是我们以未开业的上海松江印象城的一系列“破壁尝试”为例,梳理实体商业面对年轻人时的态度,呈现逻辑与最终成果。

至此,项目不再是一个主导的形象,而作为一个”舞台“存在,希望传达项目未来作为“对话场、孵化场”对于各种人群的包容和助益。

可以看到的是,对于“与年轻人对话”,并非一朝一夕的,商业需要尽早做准备,甚至在未开业时就有所决策。当然,对松江印象城来说,这还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开业后,如何持续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同频共振,才是更重要的议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