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历史渊源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宏大、最具狂欢性的节日。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宏大、最具狂欢性的节日。在过去和民间又叫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活动,民谚所谓“百节年为首”,讲的便是,年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大的节日。

相传,“年”是我国古代时的一种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避其害。不料却被一位乞讨的老人设法赶走,于是后来人们便采用了这位老人驱赶“年”兽的办法,沿袭至今。

不过这只是一则传说而已,其实年的形成是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文、历法的认识。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期间朝代更替、时代变迁,“春节”的名字和习俗也逐渐有所不同,而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却延续了千年,喜庆、欢乐、饮宴、祭祀、祝福的过年景象,几千年来也始终如一。

然而,春节的形成也有着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如今我们口中的春节和古代的春节,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而我国现行的春节制度,其实时间却仅有百年。

秦代至汉中期,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太初元年确定为夏历正月,此后历代沿袭。汉朝中期后,岁首在正月初一,成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就是说正月初一是一岁之首、四时之首、一月之首。隋唐时期,称为元日、岁日、元正,自唐时起,春节成了政府法定假日,元日、冬至各给假七天。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年后各三天。宋元明清时期,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礼从前。

1911年,晚清覆灭,民国建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官方节日与民间节日出现分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1914年,北京政府又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从此,我国实际上有了两个新年:一个是“民国新年”,在公历(阳历)的1月1日,也叫元旦,用了古代的年的名称;一个是“国民新年”,在农历(阴历)的一月一日,改称春节。公历元旦由于是新立,没有任何民俗内涵,农历春节却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民俗事象丰富。因而一般百姓并不理会公历元旦,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激进的民国政府曾一度不满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效果却并不理想。1930年,政府还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甚至在春节期间,街上还出现了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的现象,更有甚者还要处以罚金、拘役,好在这种做法仅仅持续了一两年。

到如今,元旦、春节,公历年和农历年,都为人们接受了,两者并行不悖。但若要说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个两个新年孰轻孰重,则是一目了然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春节的历史渊源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宏大、最具狂欢性的节日。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宏大、最具狂欢性的节日。在过去和民间又叫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活动,民谚所谓“百节年为首”,讲的便是,年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大的节日。

相传,“年”是我国古代时的一种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避其害。不料却被一位乞讨的老人设法赶走,于是后来人们便采用了这位老人驱赶“年”兽的办法,沿袭至今。

不过这只是一则传说而已,其实年的形成是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文、历法的认识。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期间朝代更替、时代变迁,“春节”的名字和习俗也逐渐有所不同,而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却延续了千年,喜庆、欢乐、饮宴、祭祀、祝福的过年景象,几千年来也始终如一。

然而,春节的形成也有着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如今我们口中的春节和古代的春节,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而我国现行的春节制度,其实时间却仅有百年。

秦代至汉中期,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太初元年确定为夏历正月,此后历代沿袭。汉朝中期后,岁首在正月初一,成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据《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就是说正月初一是一岁之首、四时之首、一月之首。隋唐时期,称为元日、岁日、元正,自唐时起,春节成了政府法定假日,元日、冬至各给假七天。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年后各三天。宋元明清时期,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礼从前。

1911年,晚清覆灭,民国建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官方节日与民间节日出现分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1914年,北京政府又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从此,我国实际上有了两个新年:一个是“民国新年”,在公历(阳历)的1月1日,也叫元旦,用了古代的年的名称;一个是“国民新年”,在农历(阴历)的一月一日,改称春节。公历元旦由于是新立,没有任何民俗内涵,农历春节却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民俗事象丰富。因而一般百姓并不理会公历元旦,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激进的民国政府曾一度不满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效果却并不理想。1930年,政府还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甚至在春节期间,街上还出现了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的现象,更有甚者还要处以罚金、拘役,好在这种做法仅仅持续了一两年。

到如今,元旦、春节,公历年和农历年,都为人们接受了,两者并行不悖。但若要说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个两个新年孰轻孰重,则是一目了然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