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节·语言篇

年节期间,盘旋在人们舌尖上的不仅仅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流传在人们口中优美的语言,春节期间的吉祥话,民间的古老歌谣、童谣等,有些至今仍在人们的舌尖上跳跃。而这些古老的歌谣、童谣,也是我国传统年节的又一大特色。

年节期间,盘旋在人们舌尖上的不仅仅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流传在人们口中优美的语言,春节期间的吉祥话,民间的古老歌谣、童谣等,有些至今仍在人们的舌尖上跳跃。而这些古老的歌谣、童谣,也是我国传统年节的又一大特色。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插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九九歌》详细记述了数九寒冬的记法,流传较为广泛,相信除了北京人也应该有许多地方的人们都比较熟悉。

南京歌谣《南京风俗景》内容涵盖了腊八至除夕的习俗,“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一’一过快过年,‘二十三四’来送灶,我送灶爷上西天。玉皇来问凡间事,世间百姓真可怜,身靠灰堆头顶着瓢,穷人太多怎过年?二十五,二十六,掸尘扫地磨豆腐。三十晚上鞭炮响,家家户户贴红线,大门外贴下门神对,黑脸是尉迟恭,黄脸的叫秦琼,把门将军就是这二位。除夕晚上过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全家上下来守岁,子子孙孙辞旧年。爷爷奶奶心头乐,掏了一大把压岁钱。”而北京童谣《正月歌》则完整讲述了从正月初一至十五的食俗,“新春正月过大年,吃点喝点解了馋。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初五的饺子要素馅;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没错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目前已经录制成了音乐在网络上传唱。

可惜的是,以上两地放在一起才勉强构成了中国全年的年节习俗。那么,我国就没有一首穿年节始终的童谣吗?当然有。流传在天津河北区的《春节习俗歌》,详尽的唱出了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共计30余天的春节习俗,内容基本涵盖了我国春节普遍存在的所有民俗活动和食俗。童谣具体为,“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倒贴‘有’;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捏小人嘴(指包饺子),初六合子连成片,初七炖肉焖干饭。合子加八儿,越过越发,合子加九儿,越过越有;初十合子拐弯儿。十五星星(指饺子)赶月亮(指合子),十六走百病儿,二十五填仓,干饭熬鱼汤。”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也不缺乏角度独特的童谣,但即便再独特,也少不了对食俗的涉猎。吉林桦甸地区的《盼年》这首童谣十分形象的讲述了年节期间不同的人、动物和植物对过年的不同期盼。歌词如下:“老头盼年,烧酒两坛;老太太盼年,饭菜解馋;小媳妇盼年,穿花衣衫;小学生盼年,回家好玩;小姑娘盼年,绒线两团;小孩盼年,鞭炮一联;小巴狗盼年,骨肉双全;小花猫盼年,鲜鱼几盘;小马盼年,料美得闲;小鸟盼年,唱歌悠然;小草盼年,复生日繁;小虫盼年,又到春天。”而流传在山东枣庄地区的一首《大年初一开门歌》,则充分展现了当地人们重商的习俗。该歌唱道:“大年初一开大门,门里门外有财神。门外有棵摇钱树,门里有个聚宝盆。摇钱树上拴骡马,聚宝盆上贴麒麟。红孩小妖牵骡马,观音童子赶麒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简短童谣,基本上属于对于当地春节习俗的简单介绍,内容都离不开食俗,一般涵盖祭灶、除夕、贴春联、放鞭炮、祭祖、拜年、赏花灯等。如《丰年过春节》(甘肃清水)、《过年歌》(广东鹤山)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舌尖上的春节·语言篇

年节期间,盘旋在人们舌尖上的不仅仅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流传在人们口中优美的语言,春节期间的吉祥话,民间的古老歌谣、童谣等,有些至今仍在人们的舌尖上跳跃。而这些古老的歌谣、童谣,也是我国传统年节的又一大特色。

年节期间,盘旋在人们舌尖上的不仅仅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流传在人们口中优美的语言,春节期间的吉祥话,民间的古老歌谣、童谣等,有些至今仍在人们的舌尖上跳跃。而这些古老的歌谣、童谣,也是我国传统年节的又一大特色。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插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九九歌》详细记述了数九寒冬的记法,流传较为广泛,相信除了北京人也应该有许多地方的人们都比较熟悉。

南京歌谣《南京风俗景》内容涵盖了腊八至除夕的习俗,“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一’一过快过年,‘二十三四’来送灶,我送灶爷上西天。玉皇来问凡间事,世间百姓真可怜,身靠灰堆头顶着瓢,穷人太多怎过年?二十五,二十六,掸尘扫地磨豆腐。三十晚上鞭炮响,家家户户贴红线,大门外贴下门神对,黑脸是尉迟恭,黄脸的叫秦琼,把门将军就是这二位。除夕晚上过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全家上下来守岁,子子孙孙辞旧年。爷爷奶奶心头乐,掏了一大把压岁钱。”而北京童谣《正月歌》则完整讲述了从正月初一至十五的食俗,“新春正月过大年,吃点喝点解了馋。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初五的饺子要素馅;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没错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目前已经录制成了音乐在网络上传唱。

可惜的是,以上两地放在一起才勉强构成了中国全年的年节习俗。那么,我国就没有一首穿年节始终的童谣吗?当然有。流传在天津河北区的《春节习俗歌》,详尽的唱出了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共计30余天的春节习俗,内容基本涵盖了我国春节普遍存在的所有民俗活动和食俗。童谣具体为,“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倒贴‘有’;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捏小人嘴(指包饺子),初六合子连成片,初七炖肉焖干饭。合子加八儿,越过越发,合子加九儿,越过越有;初十合子拐弯儿。十五星星(指饺子)赶月亮(指合子),十六走百病儿,二十五填仓,干饭熬鱼汤。”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也不缺乏角度独特的童谣,但即便再独特,也少不了对食俗的涉猎。吉林桦甸地区的《盼年》这首童谣十分形象的讲述了年节期间不同的人、动物和植物对过年的不同期盼。歌词如下:“老头盼年,烧酒两坛;老太太盼年,饭菜解馋;小媳妇盼年,穿花衣衫;小学生盼年,回家好玩;小姑娘盼年,绒线两团;小孩盼年,鞭炮一联;小巴狗盼年,骨肉双全;小花猫盼年,鲜鱼几盘;小马盼年,料美得闲;小鸟盼年,唱歌悠然;小草盼年,复生日繁;小虫盼年,又到春天。”而流传在山东枣庄地区的一首《大年初一开门歌》,则充分展现了当地人们重商的习俗。该歌唱道:“大年初一开大门,门里门外有财神。门外有棵摇钱树,门里有个聚宝盆。摇钱树上拴骡马,聚宝盆上贴麒麟。红孩小妖牵骡马,观音童子赶麒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简短童谣,基本上属于对于当地春节习俗的简单介绍,内容都离不开食俗,一般涵盖祭灶、除夕、贴春联、放鞭炮、祭祖、拜年、赏花灯等。如《丰年过春节》(甘肃清水)、《过年歌》(广东鹤山)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