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蓝谷:前9月新签约项目160个,总投资466.9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蓝谷:前9月新签约项目160个,总投资466.9亿

一个“活”字迸发新动能。

文 | 凤凰网青岛微信号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改革的字面意义,是指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而追溯其根本,往往在于催生更大的生产力、更长远的发展态势。

一直以来,功能区都扮演着改革开放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主阵地的角色,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势必先行先试,趟出一条发展之路来。国家、省、市都对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进行部署。

青岛,拥有各类省级以上功能区24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9个,对青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区效率不高、活力不够、管理体制行政化等问题纷纷暴露出来,亟需一场“轻装上阵”。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指出,功能区要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把改革作为抓落实的“冲击钻”,让功能区这个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提升功能、加足马力,奋力走出一条开放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年来,青岛的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已从试点变成全面铺开,青岛蓝谷也凭借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的一队“铁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在鳌山湾畔书写着乘风破浪的新章,这些拼搏的过程无时无刻不体现一个“活”字。今年1-8月份,蓝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87亿元,新增市场主体885家,同比增长73.2%。1-9月份,蓝谷新签约项目160个,总投资466.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是192%和90%。

一个“活”字让蓝谷有了“立根之本”

事之当革,失时为害。

功能区改革的核心在于一个“活”字,要搞活思想、搞活体制,更搞活干部队伍,全面激发活力,塑造竞争新优势——这一切的关键就是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这场青岛功能区体制改革试点中,原有班子“全体起立”,面向全市公开选聘,打破“靠日子、混资历、论资排辈”的土壤,也是青岛“敢”的一大变革。

在体制机制改革下,青岛功能区迎来了专业的人才,更树立了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还学习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和薪酬激励机制,用经济的、市场的手段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倒逼提高工作质效。

去年9月,青岛走上了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定部分功能区先行试点,推动功能区改革,并面向全市公开选聘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共16名干部。谁能干让谁干!这在青岛,还是破天荒头一次。

一个月后,青岛蓝谷管理局召开全体干部大会,新领导班子亮相。即墨区委书记、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军在会上表示:青岛蓝谷要为全市功能区改革作出表率,奋力走出一条开放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而要搞活关键的人,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方针。

过去的一年,作为青岛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抓手、青岛改革发展的先行区,青岛蓝谷在全新班子的引领下,项目签约、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纷沓而来。新班子上任仅一个月内,青岛蓝谷管理局就开足马力,让许许多多重大项目在蓝谷擦出了耀眼火花,选聘人员全部到位后仅100天,在疫情影响下仍然取得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新签约项目投资额和数量分别同比增长236.5%和880%的成果,还不断演绎着功能区与属地即墨协同发展的篇章......

“当前,体制机制改革的作用和推动力正在显现,我们已经深切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发展活力和巨大效益,大家干劲十足、敢打敢拼。”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说。

今年8月,人民日报以《提振精气神搞活一座城》为题聚焦青岛改变“官”念:“三化一型”正成为干部队伍的鲜明特质。文中提到:肖焰恒被青岛市委派到深圳参加企业体悟实训,被那里的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意识所打动。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之后,他结合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产业规划、双招双引、融资等服务。蓝谷渐渐有了新变化,仅7月第一周,即新增签约项目3个,新增在谈项目14个,新增注册企业22家。

纵观黄海之滨,如果说青岛是成全四海不畏风险的智者成长成功的热带雨林,那么青岛蓝谷必然是那颗最为闪耀的璀璨之星,是青岛发起“海洋攻势”的主战场和“双招双引”的排头兵。

一个“活”字让蓝谷聚合创新发展新动能

今年5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面推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就提到,功能区改革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试点功能区聚焦经济发展,管委会瘦身减负,用人机制进一步搞活,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青岛特色,试点改革成果正逐步显现。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正如王清宪所说,功能区改革是一项系统性改革。

在体制机制改革以来,青岛蓝谷通过功能区改革完成“瘦身”“强体”,在8个工作部基础上,借鉴企业管理经验,组建海洋技术装备产业事业部等6个产业事业部,并将其打造成为“双招双引”的“一线作战部队”,8个局属部门作为“战略支援部队”,两个街道和协同办作为“后勤保障部队”,同时辅助以26家社会化招商公司作为尖刀班,搞活了一整套构筑起“6+8+3+N”的双招双引立体作战体系,跑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展望功能区改革这一年来,从新班子上任仅一个月内,蓝谷管理局就签下了青岛蓝色中心银座新天地、蓝谷综合体、智慧科技产业园、琛蓝生物总部基地及恒拓海洋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压载水快速检测仪等5个项目;与挪威企业协会、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青岛大学华赛医学细胞和蛋白质药物研究院也在蓝谷揭牌。

面对疫情挑战,青岛蓝谷第一时间调整工作思路,以网上洽谈、网上签约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成功举办的首次重点项目网上签约活动,签约总投资210亿元的35个重点项目。在全市各功能区中率先发布《新基建行动方案》;率先发布功能区《“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率先围绕工业互联网发力,与海尔卡奥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陆续与深信服、网易、迪信通等一大批工业互联网项目签约,扛起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大旗,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做出蓝谷贡献。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青岛蓝谷仍然乘风破浪,双招双引工作逆风起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22.6%,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从项目个数来看,上半年蓝谷共有在建纳统项目109个,同比增长60.3%;新增项目23个,较去年同期增加6个。

此外,蓝谷还成立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活区域技术交易市场,今年以来,实现技术交易额1.57亿元,超出去年全年交易额。

科技创新再结硕果:获得2019年省科技奖励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2019年度海洋科技奖特等奖1项,进入山东省2020年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4项,“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滑翔下潜观测深度达到10619米,再破世界纪录。

双招双引量质齐升,入驻单位喜报连连,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励接踵而至......近期,蓝谷又引进了大概十几家围绕海洋方面的物联网、大数据、产业互联的企业在蓝谷落户,未来还将朝着“国家海洋科学城”的目标不断奋进,肖焰恒也表示。

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也因功能区的改革而被激发,青岛蓝谷管理局的干部队伍也突出了专业化、年轻化,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实现进一步优化,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从43.7%提升至64.8%。在整个打法上也更加突出“主责主业”,如组建了“6+8+3”双招双引协同作战体系,明确了“3+3”产业体系,形成了包含产业、科技、人才、金融的“1+3”政策体系,出台了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绩效分配办法,建立了与即墨区协同融合发展机制。

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名单,青岛7人入选,蓝谷2人位列其中。且目前,蓝谷自主培养的青岛市拔尖人才等各类市级以上人才已达26人——也是蓝谷双招双引、人才汇聚的一个缩影。

此外,体制机制改革的另外一个重点便是开放。此前,青岛蓝谷“走出去”,在上海举行了专题推介交流会,打造了又一条青申联动的深蓝通道。18个涉海、金融、现代服务业、世界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项目,以及两个院士团队成功签约,项目总投资达6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的突破下,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以及功能区、属地政府和运营公司三方职责的完善下,青岛蓝谷还在演绎着与功能区与属地即墨的融合共进篇章,联合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新兴产业园区。

一个“活”字让蓝谷激发协同创新发展新活力

今年1月,以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即墨区就和青岛蓝谷创新建立了协同发展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即墨区与青岛蓝谷协同发展机制的意见》,推动属地与功能区协同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这也为这一年即墨和蓝谷的融合共进打下了政策基础。

根据《意见》,即墨区与青岛蓝谷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和权责界限实行“两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由即墨区政府承担,开发运营职能由公司承担,进一步明晰事权划分,更创新了多项工作机制,实现产业发展空间与城市承载能力双提升。

这种局区协同发展机制,搞活了工作机制,不仅在腾地拆迁上展示出工作力度,也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强保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落户蓝谷以来就地转化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新型固氮杀虫杀菌的微生物菌剂生产工艺”,便是其中典型案例:蓝谷管理局协同即墨区采取“院校+园区”“科学家+企业家”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力度,山大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友明院士团队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即墨区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在蓝谷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设立研发中心,在即墨北部工业园设立生产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各类农用生物菌剂2万吨、产值5亿元。

蓝谷与即墨区建立的协同融合发展机制中,还做了一套量身定制的“作战”方案。在这套方案中,有指挥部、产业五战队和22支分队,大家在总指挥的率领下分工配合、协同作战,“攻山头、炸碉堡”。

其实在去年年底,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主题的“冬季央企青岛行-世界蓝谷欢迎您”活动上,即墨区和蓝谷就吸引了一汽集团、中车集团、中化集团等26家央企投资项目落地。肖焰恒在推介致辞指出,投资青岛蓝谷就是投资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投资即墨就是投资未来!

今年开局不易,但在改革的红利下,青岛蓝谷联合即墨区相关部门制订了协同推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工作方案,协同即墨区建立146家规上高企数据库。

一个“活”字让蓝谷学会了“挤海绵里的水”

2020年余额已不足,全年进入倒计时,把时间搞活,去灵活运用。

倒计时84天,青岛蓝谷管理局召开第四季度攻坚行动动员大会,沙场秋点兵,决战四季度。

倒计时83天,召开10月份集中开工重点项目专题调度会,听取17个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对每个项目的开工推进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倒计时74天,肖焰恒带队深入青岛网易联合创新中心项目、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建设项目北部码头施工现场,实地调研项目建设推进情况,针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现场交办。

……

刚刚10月25日19点央视《中国新闻》用4分37秒长篇报道点赞青岛蓝谷汇聚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对项目的引入落地全链条、全方位服务,打造健全整个产业生态链,实现海洋科技资源的“聚合”到海洋产业发展的“聚变”,不断在蓝谷诞生出能够引领世界的海洋科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10月30日,青岛蓝谷还将举行2020年“海洋攻势”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包括国家海洋实验室智库大厦(四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等在内的十余个项目将集中开工。

在蓝谷,计算时间就像挤海绵里的水。一天24个小时,是一种计算方法;一天只有上午、下午和晚上这三晌,也是一种计算方法。一晌一晌地计,一天只能干3件事;但如果以小时计,那一天就能干十几件事;如果再进一步,用10分钟来计,一天能干的事就更多了。重要的事情,用两个10分钟,再不行用三个10分钟,那才只用了半个小时,时间就这样挤出来了。现在,蓝谷人都学会了如何去挤“海绵里的水”。

“青岛蓝谷已经深切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发展活力和巨大效益,大家干劲十足、敢打敢拼,‘闯’的精神更旺,‘创’的劲头更足,‘干’的作风更实。”肖焰恒表示。

目前正是青岛蓝谷“四季度攻坚”的关键时期,改革是攻坚的“冲击钻”。面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青岛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对于蓝谷来说,就是要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倒逼改革,工作中找问题、改革上找出路,形成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不断加速创新发展、区域协同步伐,让改革迸发强劲动能,不断巩固青岛发起“海洋攻势”主阵地优势,当好“双招双引”排头兵冲锋在前,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蓝谷力量。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号

原标题:动惟厥时,勇于敢为①丨青岛蓝谷:奋力拼搏一整载!一个“活”字迸发新动能!

最新更新时间:10/28 15:5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蓝谷:前9月新签约项目160个,总投资466.9亿

一个“活”字迸发新动能。

文 | 凤凰网青岛微信号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改革的字面意义,是指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而追溯其根本,往往在于催生更大的生产力、更长远的发展态势。

一直以来,功能区都扮演着改革开放排头兵和高质量发展主阵地的角色,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势必先行先试,趟出一条发展之路来。国家、省、市都对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进行部署。

青岛,拥有各类省级以上功能区24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9个,对青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区效率不高、活力不够、管理体制行政化等问题纷纷暴露出来,亟需一场“轻装上阵”。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指出,功能区要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把改革作为抓落实的“冲击钻”,让功能区这个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提升功能、加足马力,奋力走出一条开放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年来,青岛的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已从试点变成全面铺开,青岛蓝谷也凭借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的一队“铁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在鳌山湾畔书写着乘风破浪的新章,这些拼搏的过程无时无刻不体现一个“活”字。今年1-8月份,蓝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87亿元,新增市场主体885家,同比增长73.2%。1-9月份,蓝谷新签约项目160个,总投资466.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是192%和90%。

一个“活”字让蓝谷有了“立根之本”

事之当革,失时为害。

功能区改革的核心在于一个“活”字,要搞活思想、搞活体制,更搞活干部队伍,全面激发活力,塑造竞争新优势——这一切的关键就是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这场青岛功能区体制改革试点中,原有班子“全体起立”,面向全市公开选聘,打破“靠日子、混资历、论资排辈”的土壤,也是青岛“敢”的一大变革。

在体制机制改革下,青岛功能区迎来了专业的人才,更树立了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还学习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和薪酬激励机制,用经济的、市场的手段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倒逼提高工作质效。

去年9月,青岛走上了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定部分功能区先行试点,推动功能区改革,并面向全市公开选聘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共16名干部。谁能干让谁干!这在青岛,还是破天荒头一次。

一个月后,青岛蓝谷管理局召开全体干部大会,新领导班子亮相。即墨区委书记、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军在会上表示:青岛蓝谷要为全市功能区改革作出表率,奋力走出一条开放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而要搞活关键的人,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方针。

过去的一年,作为青岛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抓手、青岛改革发展的先行区,青岛蓝谷在全新班子的引领下,项目签约、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纷沓而来。新班子上任仅一个月内,青岛蓝谷管理局就开足马力,让许许多多重大项目在蓝谷擦出了耀眼火花,选聘人员全部到位后仅100天,在疫情影响下仍然取得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新签约项目投资额和数量分别同比增长236.5%和880%的成果,还不断演绎着功能区与属地即墨协同发展的篇章......

“当前,体制机制改革的作用和推动力正在显现,我们已经深切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发展活力和巨大效益,大家干劲十足、敢打敢拼。”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说。

今年8月,人民日报以《提振精气神搞活一座城》为题聚焦青岛改变“官”念:“三化一型”正成为干部队伍的鲜明特质。文中提到:肖焰恒被青岛市委派到深圳参加企业体悟实训,被那里的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意识所打动。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之后,他结合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产业规划、双招双引、融资等服务。蓝谷渐渐有了新变化,仅7月第一周,即新增签约项目3个,新增在谈项目14个,新增注册企业22家。

纵观黄海之滨,如果说青岛是成全四海不畏风险的智者成长成功的热带雨林,那么青岛蓝谷必然是那颗最为闪耀的璀璨之星,是青岛发起“海洋攻势”的主战场和“双招双引”的排头兵。

一个“活”字让蓝谷聚合创新发展新动能

今年5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面推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就提到,功能区改革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试点功能区聚焦经济发展,管委会瘦身减负,用人机制进一步搞活,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青岛特色,试点改革成果正逐步显现。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正如王清宪所说,功能区改革是一项系统性改革。

在体制机制改革以来,青岛蓝谷通过功能区改革完成“瘦身”“强体”,在8个工作部基础上,借鉴企业管理经验,组建海洋技术装备产业事业部等6个产业事业部,并将其打造成为“双招双引”的“一线作战部队”,8个局属部门作为“战略支援部队”,两个街道和协同办作为“后勤保障部队”,同时辅助以26家社会化招商公司作为尖刀班,搞活了一整套构筑起“6+8+3+N”的双招双引立体作战体系,跑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展望功能区改革这一年来,从新班子上任仅一个月内,蓝谷管理局就签下了青岛蓝色中心银座新天地、蓝谷综合体、智慧科技产业园、琛蓝生物总部基地及恒拓海洋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压载水快速检测仪等5个项目;与挪威企业协会、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青岛大学华赛医学细胞和蛋白质药物研究院也在蓝谷揭牌。

面对疫情挑战,青岛蓝谷第一时间调整工作思路,以网上洽谈、网上签约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成功举办的首次重点项目网上签约活动,签约总投资210亿元的35个重点项目。在全市各功能区中率先发布《新基建行动方案》;率先发布功能区《“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率先围绕工业互联网发力,与海尔卡奥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陆续与深信服、网易、迪信通等一大批工业互联网项目签约,扛起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大旗,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做出蓝谷贡献。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青岛蓝谷仍然乘风破浪,双招双引工作逆风起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22.6%,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从项目个数来看,上半年蓝谷共有在建纳统项目109个,同比增长60.3%;新增项目23个,较去年同期增加6个。

此外,蓝谷还成立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活区域技术交易市场,今年以来,实现技术交易额1.57亿元,超出去年全年交易额。

科技创新再结硕果:获得2019年省科技奖励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2019年度海洋科技奖特等奖1项,进入山东省2020年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4项,“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滑翔下潜观测深度达到10619米,再破世界纪录。

双招双引量质齐升,入驻单位喜报连连,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励接踵而至......近期,蓝谷又引进了大概十几家围绕海洋方面的物联网、大数据、产业互联的企业在蓝谷落户,未来还将朝着“国家海洋科学城”的目标不断奋进,肖焰恒也表示。

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也因功能区的改革而被激发,青岛蓝谷管理局的干部队伍也突出了专业化、年轻化,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实现进一步优化,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从43.7%提升至64.8%。在整个打法上也更加突出“主责主业”,如组建了“6+8+3”双招双引协同作战体系,明确了“3+3”产业体系,形成了包含产业、科技、人才、金融的“1+3”政策体系,出台了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绩效分配办法,建立了与即墨区协同融合发展机制。

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名单,青岛7人入选,蓝谷2人位列其中。且目前,蓝谷自主培养的青岛市拔尖人才等各类市级以上人才已达26人——也是蓝谷双招双引、人才汇聚的一个缩影。

此外,体制机制改革的另外一个重点便是开放。此前,青岛蓝谷“走出去”,在上海举行了专题推介交流会,打造了又一条青申联动的深蓝通道。18个涉海、金融、现代服务业、世界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项目,以及两个院士团队成功签约,项目总投资达6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的突破下,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以及功能区、属地政府和运营公司三方职责的完善下,青岛蓝谷还在演绎着与功能区与属地即墨的融合共进篇章,联合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新兴产业园区。

一个“活”字让蓝谷激发协同创新发展新活力

今年1月,以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即墨区就和青岛蓝谷创新建立了协同发展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即墨区与青岛蓝谷协同发展机制的意见》,推动属地与功能区协同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这也为这一年即墨和蓝谷的融合共进打下了政策基础。

根据《意见》,即墨区与青岛蓝谷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和权责界限实行“两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由即墨区政府承担,开发运营职能由公司承担,进一步明晰事权划分,更创新了多项工作机制,实现产业发展空间与城市承载能力双提升。

这种局区协同发展机制,搞活了工作机制,不仅在腾地拆迁上展示出工作力度,也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强保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落户蓝谷以来就地转化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新型固氮杀虫杀菌的微生物菌剂生产工艺”,便是其中典型案例:蓝谷管理局协同即墨区采取“院校+园区”“科学家+企业家”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力度,山大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友明院士团队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即墨区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在蓝谷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设立研发中心,在即墨北部工业园设立生产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各类农用生物菌剂2万吨、产值5亿元。

蓝谷与即墨区建立的协同融合发展机制中,还做了一套量身定制的“作战”方案。在这套方案中,有指挥部、产业五战队和22支分队,大家在总指挥的率领下分工配合、协同作战,“攻山头、炸碉堡”。

其实在去年年底,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主题的“冬季央企青岛行-世界蓝谷欢迎您”活动上,即墨区和蓝谷就吸引了一汽集团、中车集团、中化集团等26家央企投资项目落地。肖焰恒在推介致辞指出,投资青岛蓝谷就是投资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投资即墨就是投资未来!

今年开局不易,但在改革的红利下,青岛蓝谷联合即墨区相关部门制订了协同推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工作方案,协同即墨区建立146家规上高企数据库。

一个“活”字让蓝谷学会了“挤海绵里的水”

2020年余额已不足,全年进入倒计时,把时间搞活,去灵活运用。

倒计时84天,青岛蓝谷管理局召开第四季度攻坚行动动员大会,沙场秋点兵,决战四季度。

倒计时83天,召开10月份集中开工重点项目专题调度会,听取17个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对每个项目的开工推进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倒计时74天,肖焰恒带队深入青岛网易联合创新中心项目、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建设项目北部码头施工现场,实地调研项目建设推进情况,针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现场交办。

……

刚刚10月25日19点央视《中国新闻》用4分37秒长篇报道点赞青岛蓝谷汇聚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对项目的引入落地全链条、全方位服务,打造健全整个产业生态链,实现海洋科技资源的“聚合”到海洋产业发展的“聚变”,不断在蓝谷诞生出能够引领世界的海洋科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10月30日,青岛蓝谷还将举行2020年“海洋攻势”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包括国家海洋实验室智库大厦(四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等在内的十余个项目将集中开工。

在蓝谷,计算时间就像挤海绵里的水。一天24个小时,是一种计算方法;一天只有上午、下午和晚上这三晌,也是一种计算方法。一晌一晌地计,一天只能干3件事;但如果以小时计,那一天就能干十几件事;如果再进一步,用10分钟来计,一天能干的事就更多了。重要的事情,用两个10分钟,再不行用三个10分钟,那才只用了半个小时,时间就这样挤出来了。现在,蓝谷人都学会了如何去挤“海绵里的水”。

“青岛蓝谷已经深切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发展活力和巨大效益,大家干劲十足、敢打敢拼,‘闯’的精神更旺,‘创’的劲头更足,‘干’的作风更实。”肖焰恒表示。

目前正是青岛蓝谷“四季度攻坚”的关键时期,改革是攻坚的“冲击钻”。面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青岛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对于蓝谷来说,就是要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倒逼改革,工作中找问题、改革上找出路,形成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不断加速创新发展、区域协同步伐,让改革迸发强劲动能,不断巩固青岛发起“海洋攻势”主阵地优势,当好“双招双引”排头兵冲锋在前,为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蓝谷力量。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号

原标题:动惟厥时,勇于敢为①丨青岛蓝谷:奋力拼搏一整载!一个“活”字迸发新动能!

最新更新时间:10/28 15:5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