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从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听懂家校群的异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从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听懂家校群的异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家长群,本来是为了方便家校沟通信息,却越来越变为家长的负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熊丙奇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视频结尾处,这位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对于这名家长的做法,家长们的意见并不一致。赞成者认为他说出了很多家长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反对者则认为家长太偏激,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也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不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最后吃亏、后悔的还是自己。当然,还有人为这名家长捏了一把汗,担心家长把教师得罪了,自己的孩子不受待见。

其实,这位家长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的。去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很显然,学校教师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把学生作业变为家长作业,是违反这一《意见》的,家长不但有权拒绝,而且有关部门还应该严格落实《意见》,追究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教师的责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家长群,本来是为了方便家校沟通信息,却越来越变为家长的负担。很多家校群变成了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群,家长则成为校外辅导员和作业批改员。学校、老师在解释这一做法时,将其称为家校共育,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成长中来。而这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职责的混淆,让家庭教育围着知识教育转,把学生包围在知识教育中,既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让亲子关系异化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加剧家长的焦虑情绪。

家长群异化为作业群,这是“知识教育至上”“分数至上”的结果。一方面,中小学办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重知识教育(智育),而轻视其他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种做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孩子放学时根本不记作业,而是回家问父母;其次,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作业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让家长批改如何做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再次,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很多家长根本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不懂辅导孩子,用不科学的方法辅导孩子并不利于孩子学习进步,而且会产生亲子冲突。

把家长深度卷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这不是“家校共育”,而是“家校共教”。这不但让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辅导孩子做作业,忽视除学习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还让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学校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有一些教师也抱怨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指手画脚,深究原因,是学校教师自身造成的,就是让家长过度参与教学事务。就学校办学而言,主要事务包括教学事务和非教学事务,教学事务应该由专业的教师负责,而家长参与学校的办学监督、管理,主要应该参与非教学事务(诸如购买校服、监督食堂卫生等)的管理。

家校共育必须清晰地界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教师是教师,家长是家长。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成长营造健康的环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决纠正中小学办学的应试倾向,要破除当前存在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问题,推进中小学办学实现“五育并举”,才能把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从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听懂家校群的异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家长群,本来是为了方便家校沟通信息,却越来越变为家长的负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熊丙奇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视频结尾处,这位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对于这名家长的做法,家长们的意见并不一致。赞成者认为他说出了很多家长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反对者则认为家长太偏激,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也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不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最后吃亏、后悔的还是自己。当然,还有人为这名家长捏了一把汗,担心家长把教师得罪了,自己的孩子不受待见。

其实,这位家长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的。去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很显然,学校教师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把学生作业变为家长作业,是违反这一《意见》的,家长不但有权拒绝,而且有关部门还应该严格落实《意见》,追究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教师的责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家长群,本来是为了方便家校沟通信息,却越来越变为家长的负担。很多家校群变成了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群,家长则成为校外辅导员和作业批改员。学校、老师在解释这一做法时,将其称为家校共育,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成长中来。而这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职责的混淆,让家庭教育围着知识教育转,把学生包围在知识教育中,既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让亲子关系异化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加剧家长的焦虑情绪。

家长群异化为作业群,这是“知识教育至上”“分数至上”的结果。一方面,中小学办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重知识教育(智育),而轻视其他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种做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些孩子放学时根本不记作业,而是回家问父母;其次,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作业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让家长批改如何做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再次,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很多家长根本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不懂辅导孩子,用不科学的方法辅导孩子并不利于孩子学习进步,而且会产生亲子冲突。

把家长深度卷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这不是“家校共育”,而是“家校共教”。这不但让家长把家庭教育理解为辅导孩子做作业,忽视除学习之外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还让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学校老师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有一些教师也抱怨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指手画脚,深究原因,是学校教师自身造成的,就是让家长过度参与教学事务。就学校办学而言,主要事务包括教学事务和非教学事务,教学事务应该由专业的教师负责,而家长参与学校的办学监督、管理,主要应该参与非教学事务(诸如购买校服、监督食堂卫生等)的管理。

家校共育必须清晰地界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教师是教师,家长是家长。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成长营造健康的环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决纠正中小学办学的应试倾向,要破除当前存在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问题,推进中小学办学实现“五育并举”,才能把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