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浦东30年,中国开放的样本 | 而立浦东再出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浦东30年,中国开放的样本 | 而立浦东再出发

3万多家外资企业、超过3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规模连创新高……走进而立之年的浦东新区,有着和外资说不完的故事。

2020年8月30日,上海,航拍早晨的浦东新区。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1990到2020,浦东新区迎来自己的而立之年。从决定开发之初的“婴孩”到成为开放高地的“壮年”,外资是一路陪伴浦东成长的挚友。

三十年里,3万多家外资企业、超过3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这里落户,浦东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新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上海,浦西灯火稠密,浦东大部分地区则是乡野农村,“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老话充分表达了那个时候上海人对浦东落后的看法。

1990年,在上海过春节的邓小平,从浦西望向浦东,思考中国改革棋局。他心意已决,“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1990年4月30日,即中国政府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后的第12天,上海市政府正式对外发布《上海浦东开发十项优惠政策》,允许外商投资能源交通项目,兴办第三产业、增设外资银行,10条优惠政策有5条都与外商有关。

当天,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是我国农化行业第一家大型合资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中首个在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

5个月后,上海市政府又发布《鼓励外商投资浦东新区的若干规定》,提出免征所得税、房产税和工商税等优惠措施,向外资张大怀抱。

自此之后,浦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成为全国吸引外资的风向标。

——1992年7月,中国第一家在境内保税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外国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开业。

——1992年9月,美国友邦上海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在浦东注册开业,这是1949年后第一家获得在华独资运营牌照的外资保险公司。

——1994年11月,上海市政府与欧洲联盟创办的上海交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金桥开发区挂牌奠基,这是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995年9月,日本富士银行落户浦东,成为第一家进驻浦东的外资银行。

——1995年12月,中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在浦东开业。

——199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浦东进行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浦东成为全国首个允许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区域。

到1998年初,已有5000家外商投资企业入驻浦东,浦东吸引外资的速度不可谓不迅速。7年多时间里,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家外资企业扎根浦东。

跨越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浦东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快、更大。

根据浦东新区商务委公布的数据,2019年前11个月,浦东新区实到外资81.89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数量1814个,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家,这三项数据均创下年度吸引外资新高。 截至2020年6月,落户浦东新区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3.59万家,其中外资研发中心24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44家。

三十年里,浦东始终扮演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形象。

2005年6月,经国务院办公会议批准,浦东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第一笔的改革动作又和外资有关。

那一年的10月,时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宣布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在浦东先行先试的“九项措施”,标志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也打响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第一枪”。

彼时,总部经济已成为了浦东外资构成的重要方面,然而,受制于境内外汇流动限制,资金无法集中管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九项措施”的推出为在华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设立跨境运作的资金中心、财务中心铺平道路,使得浦东外向型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投资运营环境也更国际化、市场化。

2013年9月,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挂牌成立,成为浦东吸引外资的新高地。

根据浦东新区商务委公布的数据,2005年,浦东吸引合同外资56.54亿美元,而这一指标在2018年达到了165亿美元,翻了近三倍。其中,自贸区吸引的合同外资规模占全区总量的八成左右。

自贸区是培育创新制度的摇篮。七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开放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重要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贡献了“上海经验”。这其中,“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是最大的亮点。

清单内的需要审批,而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从而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七年里,负面清单6次“瘦身”,每缩减一次,中国开放的大门就打开得更大一点。2013年,上海自贸区首创这项制度时负面清单共列出了190条措施,如今全国负面清单压减至33条,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减至30条。

2019年6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利用外资又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和高水平对外投资策源地。

意见鼓励国内外仲裁、法律服务等相关机构入驻浦东,打造国际商事、国际海事、国际投资等领域的争议解决平台,支持浦东新区引入更多国际功能性机构。

这一次,浦东依然保持着效率超高的落实速度。四个月后,2019年10月18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WIPO仲调上海中心)落户浦东新区,它是经我国司法部批复同意后,首家在我国设立业务机构的国际组织仲裁机构。

2020年7月,WIPO仲调上海中心成功调处了首例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标志WIPO仲调上海中心已实质化开展业务。

诚然,任何先进的制度和政策,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而浦东新区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勇于不断地突破与自我革新,让外资时刻保持着对这片土地的新鲜感。三十而立,常改常新的浦东与外资共同谱写的故事仍将继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浦东30年,中国开放的样本 | 而立浦东再出发

3万多家外资企业、超过3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规模连创新高……走进而立之年的浦东新区,有着和外资说不完的故事。

2020年8月30日,上海,航拍早晨的浦东新区。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1990到2020,浦东新区迎来自己的而立之年。从决定开发之初的“婴孩”到成为开放高地的“壮年”,外资是一路陪伴浦东成长的挚友。

三十年里,3万多家外资企业、超过3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这里落户,浦东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新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上海,浦西灯火稠密,浦东大部分地区则是乡野农村,“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老话充分表达了那个时候上海人对浦东落后的看法。

1990年,在上海过春节的邓小平,从浦西望向浦东,思考中国改革棋局。他心意已决,“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1990年4月30日,即中国政府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后的第12天,上海市政府正式对外发布《上海浦东开发十项优惠政策》,允许外商投资能源交通项目,兴办第三产业、增设外资银行,10条优惠政策有5条都与外商有关。

当天,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是我国农化行业第一家大型合资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中首个在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

5个月后,上海市政府又发布《鼓励外商投资浦东新区的若干规定》,提出免征所得税、房产税和工商税等优惠措施,向外资张大怀抱。

自此之后,浦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成为全国吸引外资的风向标。

——1992年7月,中国第一家在境内保税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外国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开业。

——1992年9月,美国友邦上海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在浦东注册开业,这是1949年后第一家获得在华独资运营牌照的外资保险公司。

——1994年11月,上海市政府与欧洲联盟创办的上海交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金桥开发区挂牌奠基,这是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995年9月,日本富士银行落户浦东,成为第一家进驻浦东的外资银行。

——1995年12月,中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在浦东开业。

——199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浦东进行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浦东成为全国首个允许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区域。

到1998年初,已有5000家外商投资企业入驻浦东,浦东吸引外资的速度不可谓不迅速。7年多时间里,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家外资企业扎根浦东。

跨越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浦东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快、更大。

根据浦东新区商务委公布的数据,2019年前11个月,浦东新区实到外资81.89亿美元,引进外资项目数量1814个,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3家,这三项数据均创下年度吸引外资新高。 截至2020年6月,落户浦东新区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3.59万家,其中外资研发中心24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44家。

三十年里,浦东始终扮演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形象。

2005年6月,经国务院办公会议批准,浦东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第一笔的改革动作又和外资有关。

那一年的10月,时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宣布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在浦东先行先试的“九项措施”,标志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也打响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第一枪”。

彼时,总部经济已成为了浦东外资构成的重要方面,然而,受制于境内外汇流动限制,资金无法集中管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九项措施”的推出为在华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设立跨境运作的资金中心、财务中心铺平道路,使得浦东外向型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投资运营环境也更国际化、市场化。

2013年9月,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挂牌成立,成为浦东吸引外资的新高地。

根据浦东新区商务委公布的数据,2005年,浦东吸引合同外资56.54亿美元,而这一指标在2018年达到了165亿美元,翻了近三倍。其中,自贸区吸引的合同外资规模占全区总量的八成左右。

自贸区是培育创新制度的摇篮。七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开放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先行先试,形成了一批重要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贡献了“上海经验”。这其中,“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是最大的亮点。

清单内的需要审批,而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从而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七年里,负面清单6次“瘦身”,每缩减一次,中国开放的大门就打开得更大一点。2013年,上海自贸区首创这项制度时负面清单共列出了190条措施,如今全国负面清单压减至33条,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减至30条。

2019年6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利用外资又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和高水平对外投资策源地。

意见鼓励国内外仲裁、法律服务等相关机构入驻浦东,打造国际商事、国际海事、国际投资等领域的争议解决平台,支持浦东新区引入更多国际功能性机构。

这一次,浦东依然保持着效率超高的落实速度。四个月后,2019年10月18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WIPO仲调上海中心)落户浦东新区,它是经我国司法部批复同意后,首家在我国设立业务机构的国际组织仲裁机构。

2020年7月,WIPO仲调上海中心成功调处了首例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标志WIPO仲调上海中心已实质化开展业务。

诚然,任何先进的制度和政策,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而浦东新区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勇于不断地突破与自我革新,让外资时刻保持着对这片土地的新鲜感。三十而立,常改常新的浦东与外资共同谱写的故事仍将继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