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这期《中国之星》中,谭维维以一身红色嫁衣的夸张造型,结合现代舞的表演形式,演绎了一首融合歌剧、民族等元素的歌曲《花夜》。
当谭维维表演完毕,推荐人崔健忍不住起立为她鼓掌,称她在挑战真人秀的传统审美,比自己更有勇气。而另一战队的推荐人刘欢,也对谭维维的表现以及整个舞台美轮美奂的设计赞不绝口。
节目中,谭维维透露这首歌其实在七年前已经创作完成,灵感来源于羌族女孩的出嫁习俗。
“‘花夜’那天晚上,女孩的亲朋好友会聚在女孩家里送别女孩,大家会哭泣,会表达对女孩的不舍,也有祝福……所以我就填词,由杨老师编曲,最终完成了《花夜》这个作品。”
然而,由于这首歌曲过于小众,当时的经纪公司出于商业角度考虑,这首歌曲便没能和观众见面。七年后,这首歌曲终于被搬上舞台,并加上了舞美、灯光的完美配合,谭维维表示,这次演出圆了自己青春时的一个梦想。
《花夜》其实是一首批判性极强的歌,虽然在台上介绍时,谭维维只描述了如今羌族新娘出嫁前夜亲友聚在家里哭泣的习俗,但是在歌曲及谭维维的演唱中透露出的绝望氛围,却显示出这首歌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不舍与祝福。
解放前,羌族的婚姻习俗其实是及其落后与封建的,多为父母包办,儿女无权反对,结婚前男女青年未曾谋面的不在少数。
这首歌在编曲上,通过音乐前奏和男声呼吸的声音,表达出一种原始的男性欲望,与结尾处民族唱法展现出的纯净清透形成强烈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羌族少女面对一个陌生人即将成为自己的新郎却又无力反抗的绝望,以及对自由与幸福的渴望。
这段视频是谭维维《花夜》的彩排版本,与正式播出版本不同的是,这段视频中所有的光源仅仅是Spot和投影,以及舞蹈演员手中的那盏灯笼。
在我心里,这个彩排的版本与我所理解的歌曲,其实更为契合。
摇摇欲坠的灯笼散发出的微弱光线,投影打在人身上不停变幻的神秘花纹,伴着谭维维极具特色的嗓音,每唱一句,我的心都在颤抖。周围的一切都随着画面暗了下来,似乎那个哭泣着的新娘就坐在我的身边,似乎她心中所有的绝望,我都能感同身受。
其实何止是那些旧时代的羌族新娘呢?如今的女性,也许不再会嫁给一个陌生人,但是那些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思想与习俗,仍在处处压迫着她们,而可怕的是,有些人自己都不自知。
当女性受到侵害时,大众往往去指责女性的穿着与行为;当男性出轨时,多少女性首先会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温柔体贴;当逢年过节,多少亲戚会对你说“女生跟男生不一样,越老越不值钱,工作那么拼命干嘛,嫁个好人就行了呗”……当这一声声指责、一重重压迫如镣铐一般束缚着她们时,她们和那在花夜中哭泣的少女又有什么样的区别?
我很庆幸这首《花夜》让谭维维煎熬了这么多年,在当下才被唱出来。如果放在七年前,在艺术上它会因为太小众而不被人接受,在思想上,说不定也只会被定义为“描绘出嫁前对亲人不舍的依恋之情”。
可是今天,这个时代的女性在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敢于发出自己坚定的声音。
可以说,谭维维这一首《花夜》的意义,远不止夸张的造型和华丽的舞美那样简单。她唱出了从古至今女性在偏见与压迫中渴望独立自由的心声,通过对羌族少女悲惨命运的描述,发出了现代女性对平等尊重的呐喊。
她的歌声是一把枪,指引着更多人来到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投入战斗,哪怕看看这曾经的满地尸骨也好。而这,便是音乐比单纯的娱乐更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原创文章,作者:十三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