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锐德于德翔:企业要想长远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锐德于德翔:企业要想长远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

在于德翔的带领下,特锐德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基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更是在全新领域创业5年便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

摄图网

作为科班出身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硕士,于德翔在电力行业钻研超过三十年,是典型的技术型企业家。而作为特锐德的“掌舵人”,他亦是企业最具话语权的“代言人”,他甘愿为企业走向台前。他想向人们展示一个不只局限于做充电桩而是织就一张充电网的特锐德。

早期特锐德的发展脉络与铁路紧密相连。从箱变龙头到瞄准新能源领域“二次创业”,于德翔从不安于现状,“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

在于德翔的带领下,特锐德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基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更是在全新领域创业5年便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他有一个梦想,希望以创新驱动行业发展,让你我理想变为现实,并尽可能多的创造中国人的第一。

本期齐鲁企业家日参带你走近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体悟新基建风口下,于德翔之于充电桩行业的“野心”。

企业长远发展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

起初,特锐德的发展脉络与铁路是紧密相联的。2004年,于德翔放弃国企高管职位,带领由23人组成的创业团队从零开始,首先瞄准的便是箱式变电站。彼时,箱式变电站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多数人对其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于德翔选择了“向前”。公司钱不够便用自家的补充,没有像样的办公室便用木板隔出房间给技术人员画图,为了与采购方领导说上一句话便在对方办公室门口饿着肚子等一天,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开拓市场时,能清楚地记住自己所接触的每个人的生日。

2006年,特锐德迎来转机。因中标青藏铁路全线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特锐德在中国箱变产业逐渐崭露头角。而后,乘着国家大力发展建造铁路的东风,特锐德在2006年至2008年实现了铁路部门销售收入从3482.93万元到1.27亿元的大幅增长,市场占有率接近60%。毫不夸张地说,彼时每新建一条铁路,每两公里就有一台特锐德箱变产品。

于德翔带领特锐德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是在2009年,那一年特锐德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股票代码300001(3代表着创业板,1代表着首位)。那是特锐德的高光时刻,其股价在上市当天就经历了84.87%的暴涨,振幅高达121.81%。

然而,国家对于铁路的投入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自2011年开始,中国铁路总体建设节奏放缓,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8340.7亿元骤减至5863.11亿元,降幅达到29.7%。2011年“7.23”事故的发生,让铁路建设进程按下暂停键。

一直以来所依赖的铁路产业既然存在天花板,特锐德未来的发展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增量市场。“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于德翔瞄准充电基础设施,选择进军新能源领域,开始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瞄准“充电桩”,他“赌”对了吗?

2014年,国家电网宣布全面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电动汽车换电设施市场。这意味着,充电桩市场不再受国有企业所控制,民间资本也有机会分一杯羹。也正是这一年,特锐德拿出6亿元成立了子公司特来电,成为了充电桩赛道上的首批玩家之一。

然而,于德翔的二次创业像是一场“赌注”。特来电成立前四年,用于德翔的话来说就是“亏得让人心惊胆战。”

像充电桩这种前置性投资市场,前期的大量投资很少能换来相应的收益。在2014年到2018年间,特来电在充电网络上投资了50多亿元,却仍走不出亏损的泥淖:2016年亏损3亿元,2017年亏损2亿元。

2016年1月1日起,新国标开始实施,意味着此前所建设的充电桩接口将全部作废。而这也让处于创业初期的特来电遭受了不小的打击。于德翔也曾向媒体表示,彼时根据新国标进行调整的花费大概在几千万元。这对于尚未盈利的特来电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在于德翔看来却是选对了道路,并坚持了下来。

在经历“痛苦”和反复质疑之后,特锐德终于走上了风口。2014年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膨胀。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400万辆,占全球50%以上。众所周知,充电桩市场的大小是由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来决定的。因此,只有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大,才能保证充电桩的生存空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驶上快车道之后,大众、奔驰、宝马等传统车企都开始生产新能源汽车,于德翔意识到:这条赛道赌对了!

2018年,特来电终于跨过了那道沉重的“盈亏平衡线”。根据特锐德的财报显示,2018年充电板块全年实现盈亏平衡。其中,充电设备销售及共建业务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106%。

竞争优势凸显,挑战先至?

于德翔有一个梦想,希望以创新驱动行业发展,让你我理想变为现实,并尽可能多的创造中国人的第一。

如何才能做到第一?在于德翔看来,是建立基于未来需求的技术创新战略,是用前瞻性的眼光和对未来技术的把控,引领行业发展。这也是于德翔创新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

与其他的充电桩运营商专注充电桩的路线有所不同,于德翔的路线是做充电网。简单来说,充电桩是单向的,而充电网是双向的。

“充电桩仅能满足新能源车充电的基本需求,赚取充电服务费,运营模式单一。充电网利用本身规模化、集成化、数据化、互联网化的优势,在满足基本充电需求的同时,可衍生出数据增值、充电安全、能源交易、电商服务等多种运营及商业模式。”

为了建立更加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特来电推出了群智能充电系统。通过将网络数据存储在云端并进行分析技术,合作产业各个参与者,再通过数据分析和各个参与者的高效调动进行线下的运维。当然,如果要实现盈利,该模式需要一套巨大的充电网体系。自2016年起,特来电的充电桩的保有量便位列行业第一。

尽管前期的大规模投入带来极大亏损,但也未能使于德翔减少研发投入。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我们现在有十个研发中心、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可以说占据全世界充电行业的30%的力量。”

在于德翔看来,拥有一个创新团队是企业创业成功的前提,创新靠团队而不是舵手。即便如此,团队领袖的作用仍不容小觑。于德翔是一位技术专家型企业领导人,擅长团队建设和战略管理,特锐德独特的“创业企业团队建设与管理”被编入清华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教学案例库,面向全球发行。

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特锐德的人才流失率几乎为零,这在民营企业当中几乎是少见的。而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则来源于于德翔“找对人”,找志同道合的人。于德翔在团队建设时采用“扬长避短、克服缺点”的指导原则,规避缺点,挖掘优点,促使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包容以达成共同目标。此外,他还是敢于用新人、年轻人的,并能够给予彼此最大的信任。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之后,2020年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年份,更是成为一个备受鼓舞的节点。而新基建地位的确立,也让充电桩背后的巨大缺口开始显现。新基建风口下,充电桩行业新的拐点已至。随着更多大玩家的入局,摆在于德翔面前的,除了机遇,还有挑战......

来源:齐鲁企业家日参

原标题:特锐德于德翔:企业要想长远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特锐德

3.3k
  • 特锐德:预中标国家电网项目,预计中标金额1.26亿元
  • 充电桩变身“安全哨兵”:大数据能否破解电车自燃焦虑?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锐德于德翔:企业要想长远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

在于德翔的带领下,特锐德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基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更是在全新领域创业5年便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

摄图网

作为科班出身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硕士,于德翔在电力行业钻研超过三十年,是典型的技术型企业家。而作为特锐德的“掌舵人”,他亦是企业最具话语权的“代言人”,他甘愿为企业走向台前。他想向人们展示一个不只局限于做充电桩而是织就一张充电网的特锐德。

早期特锐德的发展脉络与铁路紧密相连。从箱变龙头到瞄准新能源领域“二次创业”,于德翔从不安于现状,“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

在于德翔的带领下,特锐德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基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更是在全新领域创业5年便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他有一个梦想,希望以创新驱动行业发展,让你我理想变为现实,并尽可能多的创造中国人的第一。

本期齐鲁企业家日参带你走近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体悟新基建风口下,于德翔之于充电桩行业的“野心”。

企业长远发展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

起初,特锐德的发展脉络与铁路是紧密相联的。2004年,于德翔放弃国企高管职位,带领由23人组成的创业团队从零开始,首先瞄准的便是箱式变电站。彼时,箱式变电站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多数人对其发展前景并不看好。

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于德翔选择了“向前”。公司钱不够便用自家的补充,没有像样的办公室便用木板隔出房间给技术人员画图,为了与采购方领导说上一句话便在对方办公室门口饿着肚子等一天,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开拓市场时,能清楚地记住自己所接触的每个人的生日。

2006年,特锐德迎来转机。因中标青藏铁路全线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特锐德在中国箱变产业逐渐崭露头角。而后,乘着国家大力发展建造铁路的东风,特锐德在2006年至2008年实现了铁路部门销售收入从3482.93万元到1.27亿元的大幅增长,市场占有率接近60%。毫不夸张地说,彼时每新建一条铁路,每两公里就有一台特锐德箱变产品。

于德翔带领特锐德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是在2009年,那一年特锐德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股票代码300001(3代表着创业板,1代表着首位)。那是特锐德的高光时刻,其股价在上市当天就经历了84.87%的暴涨,振幅高达121.81%。

然而,国家对于铁路的投入不可能一直居高不下。自2011年开始,中国铁路总体建设节奏放缓,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8340.7亿元骤减至5863.11亿元,降幅达到29.7%。2011年“7.23”事故的发生,让铁路建设进程按下暂停键。

一直以来所依赖的铁路产业既然存在天花板,特锐德未来的发展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增量市场。“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于德翔瞄准充电基础设施,选择进军新能源领域,开始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瞄准“充电桩”,他“赌”对了吗?

2014年,国家电网宣布全面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电动汽车换电设施市场。这意味着,充电桩市场不再受国有企业所控制,民间资本也有机会分一杯羹。也正是这一年,特锐德拿出6亿元成立了子公司特来电,成为了充电桩赛道上的首批玩家之一。

然而,于德翔的二次创业像是一场“赌注”。特来电成立前四年,用于德翔的话来说就是“亏得让人心惊胆战。”

像充电桩这种前置性投资市场,前期的大量投资很少能换来相应的收益。在2014年到2018年间,特来电在充电网络上投资了50多亿元,却仍走不出亏损的泥淖:2016年亏损3亿元,2017年亏损2亿元。

2016年1月1日起,新国标开始实施,意味着此前所建设的充电桩接口将全部作废。而这也让处于创业初期的特来电遭受了不小的打击。于德翔也曾向媒体表示,彼时根据新国标进行调整的花费大概在几千万元。这对于尚未盈利的特来电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在于德翔看来却是选对了道路,并坚持了下来。

在经历“痛苦”和反复质疑之后,特锐德终于走上了风口。2014年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膨胀。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400万辆,占全球50%以上。众所周知,充电桩市场的大小是由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来决定的。因此,只有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扩大,才能保证充电桩的生存空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驶上快车道之后,大众、奔驰、宝马等传统车企都开始生产新能源汽车,于德翔意识到:这条赛道赌对了!

2018年,特来电终于跨过了那道沉重的“盈亏平衡线”。根据特锐德的财报显示,2018年充电板块全年实现盈亏平衡。其中,充电设备销售及共建业务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106%。

竞争优势凸显,挑战先至?

于德翔有一个梦想,希望以创新驱动行业发展,让你我理想变为现实,并尽可能多的创造中国人的第一。

如何才能做到第一?在于德翔看来,是建立基于未来需求的技术创新战略,是用前瞻性的眼光和对未来技术的把控,引领行业发展。这也是于德翔创新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

与其他的充电桩运营商专注充电桩的路线有所不同,于德翔的路线是做充电网。简单来说,充电桩是单向的,而充电网是双向的。

“充电桩仅能满足新能源车充电的基本需求,赚取充电服务费,运营模式单一。充电网利用本身规模化、集成化、数据化、互联网化的优势,在满足基本充电需求的同时,可衍生出数据增值、充电安全、能源交易、电商服务等多种运营及商业模式。”

为了建立更加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特来电推出了群智能充电系统。通过将网络数据存储在云端并进行分析技术,合作产业各个参与者,再通过数据分析和各个参与者的高效调动进行线下的运维。当然,如果要实现盈利,该模式需要一套巨大的充电网体系。自2016年起,特来电的充电桩的保有量便位列行业第一。

尽管前期的大规模投入带来极大亏损,但也未能使于德翔减少研发投入。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我们现在有十个研发中心、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可以说占据全世界充电行业的30%的力量。”

在于德翔看来,拥有一个创新团队是企业创业成功的前提,创新靠团队而不是舵手。即便如此,团队领袖的作用仍不容小觑。于德翔是一位技术专家型企业领导人,擅长团队建设和战略管理,特锐德独特的“创业企业团队建设与管理”被编入清华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教学案例库,面向全球发行。

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特锐德的人才流失率几乎为零,这在民营企业当中几乎是少见的。而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则来源于于德翔“找对人”,找志同道合的人。于德翔在团队建设时采用“扬长避短、克服缺点”的指导原则,规避缺点,挖掘优点,促使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相互包容以达成共同目标。此外,他还是敢于用新人、年轻人的,并能够给予彼此最大的信任。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之后,2020年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年份,更是成为一个备受鼓舞的节点。而新基建地位的确立,也让充电桩背后的巨大缺口开始显现。新基建风口下,充电桩行业新的拐点已至。随着更多大玩家的入局,摆在于德翔面前的,除了机遇,还有挑战......

来源:齐鲁企业家日参

原标题:特锐德于德翔:企业要想长远只能不断创业,守业守不出百年老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