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进博会防疫“顶级配置”:援鄂医疗队员+移动实验室|进博会特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进博会防疫“顶级配置”:援鄂医疗队员+移动实验室|进博会特写

第三届进博会开幕首日,进博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按预期安排,构筑4道严密的疫情防控线。

开幕式首日的徐泾东站。摄影:杨舒鸿吉

记者 | 杨舒鸿吉 黄景源

编辑 | 刘素楠

37摄氏度!

2020年11月5日7:40左右,上海地铁的早高峰刚开始,轨道交通2号线徐泾东站的红外线测温装置就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捕捉”到了一位体温异常的乘客。

站长周陈华不敢懈怠。在轨交执勤民警的配合下,他将这名参展商及其同伴引导至一旁进行体温复测。结果显示,两位参展商体温恢复正常。

一场虚惊。

“可能是因为地铁站内封闭,他的衣服穿得比较厚,导致瞬时体温偏高。”周陈华解释道。

处置完毕,周陈华又继续投入早高峰的客流引导工作中。

“坚决守住不发生聚集性疫情这条底线”是本届进博会向40万参展商和2300多万上海市民作出的承诺。

第三届进博会开展首日,按照预期安排,进博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聚焦“人、物、馆”3个重点,紧盯入城口、居住地、流动中、展馆门、活动点和监测哨等6个关键环节,实施“全程闭环管理、全链条可追溯、全量核酸检测、全部查验准入、全面环境清消”等5项措施,对参展参会4类人员进行分类管理,构筑国境、城市、区域、展区4道严密的疫情防控线。

截至5日下午,界面新闻从展馆内医疗站、发热采样点获悉,进博会开展首日疫情防控一切正常,未见异样。

摄影:杨舒鸿吉

7:30,徐泾东地铁站

地铁2号线载着参展客商,源源不断抵达徐泾东站。

作为距离进博会主场馆最近的地铁站,徐泾东站在前两届进博会安保保障方案中,主要聚焦于大客流引导。去年第二届进博会首日,徐泾东站早高峰瞬时客流曾达到3万,但是经过有效分流之后,客流并未在车站积压。同时,相较首届进博会,去年徐泾东站为参会人员入馆节省了约30分钟时间。

今年,在大客流引导的工作之上,又叠加了疫情防控任务。

上海轨交公安徐泾东站警长沈超告诉界面新闻,进博会前夕,警方协调申通集团公司在轨交2号线徐泾东站出站平台至出入口通道(3号口至5号口通道区间内),加装3组(5个探头)红外无感测温设备,可实时发现、带离体温异常人员。

沈超介绍道,如监控到体温异常人员,测温设备会实时将相关信息推送至现场民警的移动警务终端上,确保通道内各“防线”民警及时快速处置。

体温异常的乘客复测后体温正常方可出站,如果二次测温仍异常,乘客将由专人送往站外的观测点,全程“闭环”,以此将疫情风险阻挡于场馆之外。

“这是我们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在地铁安保方面第二次启动一级响应措施。”周陈华告诉记者,“疫情暴发之初,我们按照当时的防疫要求启动了一级响应,如今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我们仍然按照一级响应措施来准备,目的就是为了守好进博会外围,确保展会万无一失。”

摄影:杨舒鸿吉

在其中一处测温探头下方,记者看到,两位地铁工作者正紧盯着屏幕。屏幕上实时显示出站乘客的体温信息,同时提示体温异常或未正确佩戴口罩的乘客。

帽子是测温的障碍之一。沈超表示,乘客戴帽子将使探头无法捕捉测温,需要摘下帽子再进行测温。

“一定要多关注戴口罩的情况,人流密集,有些乘客为呼吸更顺畅会把口罩拉下来。”在接受采访时,沈超的对讲机不断传来同事的声音,“请正确佩戴好口罩。”

界面新闻从上海警方了解到,5日上午8点至9点,徐泾东站出站客流量为8000人次,较往年有明显下降。“虽然客流压力下降了,但是防疫要求提高了,所以整体工作只有增加没有减弱。”沈超说。

徐泾东站投用的测温系统较为精确,目前运行平稳,可以实现出站乘客的全覆盖。

摄影:杨舒鸿吉

8:20,“四叶草”入口

参加进博的人们从徐泾东站4、5、6号口出站,经过至少3次测温,步行10分钟即可进入“四叶草”。

一个白色帐篷搭建的无感测温区设置于展商的主要入口,地上的标线提示“前后间隔一米”。人们正常通行,无需停留即可完成测温。

紧接着是身份查验和体温测量,保安人员会要求参展人员保持距离,脱下口罩、帽子,依次通过身份核验区。

和往届不同,今年的身份核验环节中,核酸有效期会显示在大屏幕上。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媒体人员因未能及时上传7天内有效核酸检验报告,一时之间只好被“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在徐泾东站8号出口的体温异常隔离点,静安区北站医院护士郁美林正在做隔离准备工作。

她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体温异常者将由保安陪送过来,医护人员会穿戴好防护服引导乘客静坐5分钟,之后用水银温度计再次测温并进行信息登记,如果体温恢复正常,那就正常处置;如三次测温仍然异常,隔离点会报告应急指挥部,将发热人员转诊。

进博会期间,上海市卫健委指定了33家医院作为进博会定点医院。同时,场馆内还设置了5个医疗站、12辆救护车以及26个临时观察处置点,另外还有1个高于P2标准的移动式实验室。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朱仁义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透露,展会期间,将根据12项消毒指引、专业消杀团队,展会期间场馆内每晚进行全面消毒,展馆、会议室、厕所、餐厅,实现消毒工作全覆盖,细化到每一个门把手、水龙头。“我们将在观众离场后工作到深夜,既保证消毒效果,也减少第二天消毒剂的残留和对人体的危害。”

人、物、馆的防疫,必须确保无一死角。

摄影:杨舒鸿吉

13:30,医疗站

开展首日,展商洽谈热烈。在进博会主场馆内,5个医疗站保持高等级戒备。

在由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团队负责医疗站内,消化内科主治医生沈丹杰与老年科护士刘文进刚刚接诊了一名突发晕厥的参展商。

除了处理患者病情,他们还一一登记了来访者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参展证件号码,后期若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便可精确到人。

在确认来访者是由于过分紧张导致晕厥之后,他们安抚了她的情绪,直至她体感恢复正常。

送走来访者,医疗站按照《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区核酸标本采阳人员防护指南》的要求,对来访者使用过的区域、仪器进行彻底消毒。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医务科科长孙琦告诉界面新闻,今年8月,在接到进博会保障任务之后,医院就在有一线抗疫经验的人员中,抽调业务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12名医护人员。

其中,刘文进是上海援鄂医疗队(增补批)队员之一。

2020年1月27日,她远赴武汉,进入金银潭医院参与疫情阻击战。援鄂期间,考虑到医疗一线每天都要洗澡消毒,头发太长不方便,她决定剪掉长发。由于春节期间理发店都闭店休息,找不到理发师,遂决定由护士长朱晓英“操刀“,为其剪去秀发。

回沪半年后,她的头发又可以在护士帽后盘出一个漂亮的发髻。

张红云原先是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从11月1 日起,她的作息时间就变成早上5点多起床,7点半前到进博会场馆内准备物资、药品,为接下来的发热采样做准备。

孙琦告诉界面新闻,就诊者进入医疗站前需测体温并登记个人信息,如检测发现就诊者有发热,医疗站将即刻向医疗专班反馈,并按要求妥善转运有发热的就诊者至26号临时采样点。

在采样点,界面新闻记者看到一份展馆内发热人员处置工作步骤:当有人员复测体温异常后,站点需上报现场防疫小组,并提升防护等级,做好信息登记,采集发热人员鼻咽拭子。同时,现场防疫小组将开展核心信息流调,120负压救护车随后将抵达运送发热人员离馆。医疗站及采样点须及时做好消毒工作。

“近期虽然没有发现一例异常发热人员,但是我们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放松。”孙琦说。

沈丹杰(右)与刘文进(左)为来访者诊断病情。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

14:15,6.2馆消费品展区

“防疫”元素毫无疑问成为了第三届进博会的一大特点。

在各个展区入口,“防疫物资取用点”十分醒目,各种提醒佩戴口罩的“温馨提示”也随处可见。

场馆入口、咨询台前、餐饮处等都立着防疫宣传板,地面上贴着“请注意保持一米以上排队距离”“请保持社交距离”的标贴。

人们吃饭的每张桌子间加上了透明的隔板,工作人员时刻提醒就餐人员不要搬动座椅,保持社交距离,妥善放置口罩。

在媒体中心前的展板上,就连进博会吉祥物大熊猫“进宝”也戴上了口罩。

在6.2号馆外,来自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小叶子”王诗珑举着“保持间隔距离”的展示牌足足站了6个多小时,不断提醒来来往往的参展人员“不聚集、戴口罩”。

王诗珑今年大二,是进博会“一年级”新生。在正式上岗之前,志愿者就已接受了展览导引、防疫宣传等相关培训。

父母在她入馆前还特意叮嘱她要时刻警惕新冠病毒。她告诉记者,能参与国家级的大型活动感到很荣幸,虽然对疫情有所担心,但是她早已将培训过程中的防疫要求熟记于心,展会后也会继续保持防疫习惯。

本届进博会里,60名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医学生组成“小叶子”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和青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12名专业人员带队,共同开展进博会期间的健康卫生知识宣传、健康防疫提醒、劝阻违规吸烟、室外吸烟点引导指示等志愿服务。

“小叶子”王诗珑。摄影:杨舒鸿吉

16:40,移动式生物安全实验室

在“四叶草”,界面新闻记者见到了一辆移动式生物安全实验室。

这辆移动式BSL-P2+ 生物安全实验室(高于P2标准)由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携手相关科技企业共同研制,具备新冠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核酸和抗体检测能力。

该移动实验室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移动检测车,可实现灵活调动,突破地域限制、缩短检测时间,能提供高效便捷的核酸检测服务,且检测数据可以实时传输。

移动实验室检测能力根据配置的仪器和人员不同,单人单管可以达到3000测试/24小时,混采混检可以到达30000测试/24小时。

如配置高通量检测设备,理论上可以检测鉴定近二万种微生物;如配置常规检测设备,则可进行常规体检、环境检测等平时检测活动。

实验室设置标准按照不低于固定式P2实验室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同时符合十余项国家实验室相关规范标准以及四项国际标准。

摄影:黄景源

车内各种高科技技术也随处可见,负压装置防止病毒外逸,保证环境安全;恒温恒湿保障各种精密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确保检测质量稳定可靠等。

此外,实验室配置了三种供电方式,确保关键检测设备不受供电影响等;同时,实验室通过现场采样、就地检测,缩短检测运输时间,大幅提高结果准确性;检测过程中,可减少患者流动和样本转运,有效避免病毒二次传播,是大规模筛查和检测的“利器”。

11月5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透露,展会首日展馆内核酸检测点已组织88人次核酸检测。

原来,两家企业88名工作人员因核酸报告到期无法进馆,需要尽快再次检测。企业随后通过长宁区疾控中心联系预约该实验室。下午13时左右,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工作人员为其进行核酸检测,所有结果将于18时左右全部出具。

从11月2日入馆至11月4日晚间,该移动实验室已为1295名进博会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进博会防疫“顶级配置”:援鄂医疗队员+移动实验室|进博会特写

第三届进博会开幕首日,进博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按预期安排,构筑4道严密的疫情防控线。

开幕式首日的徐泾东站。摄影:杨舒鸿吉

记者 | 杨舒鸿吉 黄景源

编辑 | 刘素楠

37摄氏度!

2020年11月5日7:40左右,上海地铁的早高峰刚开始,轨道交通2号线徐泾东站的红外线测温装置就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捕捉”到了一位体温异常的乘客。

站长周陈华不敢懈怠。在轨交执勤民警的配合下,他将这名参展商及其同伴引导至一旁进行体温复测。结果显示,两位参展商体温恢复正常。

一场虚惊。

“可能是因为地铁站内封闭,他的衣服穿得比较厚,导致瞬时体温偏高。”周陈华解释道。

处置完毕,周陈华又继续投入早高峰的客流引导工作中。

“坚决守住不发生聚集性疫情这条底线”是本届进博会向40万参展商和2300多万上海市民作出的承诺。

第三届进博会开展首日,按照预期安排,进博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聚焦“人、物、馆”3个重点,紧盯入城口、居住地、流动中、展馆门、活动点和监测哨等6个关键环节,实施“全程闭环管理、全链条可追溯、全量核酸检测、全部查验准入、全面环境清消”等5项措施,对参展参会4类人员进行分类管理,构筑国境、城市、区域、展区4道严密的疫情防控线。

截至5日下午,界面新闻从展馆内医疗站、发热采样点获悉,进博会开展首日疫情防控一切正常,未见异样。

摄影:杨舒鸿吉

7:30,徐泾东地铁站

地铁2号线载着参展客商,源源不断抵达徐泾东站。

作为距离进博会主场馆最近的地铁站,徐泾东站在前两届进博会安保保障方案中,主要聚焦于大客流引导。去年第二届进博会首日,徐泾东站早高峰瞬时客流曾达到3万,但是经过有效分流之后,客流并未在车站积压。同时,相较首届进博会,去年徐泾东站为参会人员入馆节省了约30分钟时间。

今年,在大客流引导的工作之上,又叠加了疫情防控任务。

上海轨交公安徐泾东站警长沈超告诉界面新闻,进博会前夕,警方协调申通集团公司在轨交2号线徐泾东站出站平台至出入口通道(3号口至5号口通道区间内),加装3组(5个探头)红外无感测温设备,可实时发现、带离体温异常人员。

沈超介绍道,如监控到体温异常人员,测温设备会实时将相关信息推送至现场民警的移动警务终端上,确保通道内各“防线”民警及时快速处置。

体温异常的乘客复测后体温正常方可出站,如果二次测温仍异常,乘客将由专人送往站外的观测点,全程“闭环”,以此将疫情风险阻挡于场馆之外。

“这是我们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在地铁安保方面第二次启动一级响应措施。”周陈华告诉记者,“疫情暴发之初,我们按照当时的防疫要求启动了一级响应,如今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我们仍然按照一级响应措施来准备,目的就是为了守好进博会外围,确保展会万无一失。”

摄影:杨舒鸿吉

在其中一处测温探头下方,记者看到,两位地铁工作者正紧盯着屏幕。屏幕上实时显示出站乘客的体温信息,同时提示体温异常或未正确佩戴口罩的乘客。

帽子是测温的障碍之一。沈超表示,乘客戴帽子将使探头无法捕捉测温,需要摘下帽子再进行测温。

“一定要多关注戴口罩的情况,人流密集,有些乘客为呼吸更顺畅会把口罩拉下来。”在接受采访时,沈超的对讲机不断传来同事的声音,“请正确佩戴好口罩。”

界面新闻从上海警方了解到,5日上午8点至9点,徐泾东站出站客流量为8000人次,较往年有明显下降。“虽然客流压力下降了,但是防疫要求提高了,所以整体工作只有增加没有减弱。”沈超说。

徐泾东站投用的测温系统较为精确,目前运行平稳,可以实现出站乘客的全覆盖。

摄影:杨舒鸿吉

8:20,“四叶草”入口

参加进博的人们从徐泾东站4、5、6号口出站,经过至少3次测温,步行10分钟即可进入“四叶草”。

一个白色帐篷搭建的无感测温区设置于展商的主要入口,地上的标线提示“前后间隔一米”。人们正常通行,无需停留即可完成测温。

紧接着是身份查验和体温测量,保安人员会要求参展人员保持距离,脱下口罩、帽子,依次通过身份核验区。

和往届不同,今年的身份核验环节中,核酸有效期会显示在大屏幕上。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媒体人员因未能及时上传7天内有效核酸检验报告,一时之间只好被“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在徐泾东站8号出口的体温异常隔离点,静安区北站医院护士郁美林正在做隔离准备工作。

她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体温异常者将由保安陪送过来,医护人员会穿戴好防护服引导乘客静坐5分钟,之后用水银温度计再次测温并进行信息登记,如果体温恢复正常,那就正常处置;如三次测温仍然异常,隔离点会报告应急指挥部,将发热人员转诊。

进博会期间,上海市卫健委指定了33家医院作为进博会定点医院。同时,场馆内还设置了5个医疗站、12辆救护车以及26个临时观察处置点,另外还有1个高于P2标准的移动式实验室。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朱仁义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透露,展会期间,将根据12项消毒指引、专业消杀团队,展会期间场馆内每晚进行全面消毒,展馆、会议室、厕所、餐厅,实现消毒工作全覆盖,细化到每一个门把手、水龙头。“我们将在观众离场后工作到深夜,既保证消毒效果,也减少第二天消毒剂的残留和对人体的危害。”

人、物、馆的防疫,必须确保无一死角。

摄影:杨舒鸿吉

13:30,医疗站

开展首日,展商洽谈热烈。在进博会主场馆内,5个医疗站保持高等级戒备。

在由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团队负责医疗站内,消化内科主治医生沈丹杰与老年科护士刘文进刚刚接诊了一名突发晕厥的参展商。

除了处理患者病情,他们还一一登记了来访者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参展证件号码,后期若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便可精确到人。

在确认来访者是由于过分紧张导致晕厥之后,他们安抚了她的情绪,直至她体感恢复正常。

送走来访者,医疗站按照《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区核酸标本采阳人员防护指南》的要求,对来访者使用过的区域、仪器进行彻底消毒。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医务科科长孙琦告诉界面新闻,今年8月,在接到进博会保障任务之后,医院就在有一线抗疫经验的人员中,抽调业务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12名医护人员。

其中,刘文进是上海援鄂医疗队(增补批)队员之一。

2020年1月27日,她远赴武汉,进入金银潭医院参与疫情阻击战。援鄂期间,考虑到医疗一线每天都要洗澡消毒,头发太长不方便,她决定剪掉长发。由于春节期间理发店都闭店休息,找不到理发师,遂决定由护士长朱晓英“操刀“,为其剪去秀发。

回沪半年后,她的头发又可以在护士帽后盘出一个漂亮的发髻。

张红云原先是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从11月1 日起,她的作息时间就变成早上5点多起床,7点半前到进博会场馆内准备物资、药品,为接下来的发热采样做准备。

孙琦告诉界面新闻,就诊者进入医疗站前需测体温并登记个人信息,如检测发现就诊者有发热,医疗站将即刻向医疗专班反馈,并按要求妥善转运有发热的就诊者至26号临时采样点。

在采样点,界面新闻记者看到一份展馆内发热人员处置工作步骤:当有人员复测体温异常后,站点需上报现场防疫小组,并提升防护等级,做好信息登记,采集发热人员鼻咽拭子。同时,现场防疫小组将开展核心信息流调,120负压救护车随后将抵达运送发热人员离馆。医疗站及采样点须及时做好消毒工作。

“近期虽然没有发现一例异常发热人员,但是我们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放松。”孙琦说。

沈丹杰(右)与刘文进(左)为来访者诊断病情。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

14:15,6.2馆消费品展区

“防疫”元素毫无疑问成为了第三届进博会的一大特点。

在各个展区入口,“防疫物资取用点”十分醒目,各种提醒佩戴口罩的“温馨提示”也随处可见。

场馆入口、咨询台前、餐饮处等都立着防疫宣传板,地面上贴着“请注意保持一米以上排队距离”“请保持社交距离”的标贴。

人们吃饭的每张桌子间加上了透明的隔板,工作人员时刻提醒就餐人员不要搬动座椅,保持社交距离,妥善放置口罩。

在媒体中心前的展板上,就连进博会吉祥物大熊猫“进宝”也戴上了口罩。

在6.2号馆外,来自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小叶子”王诗珑举着“保持间隔距离”的展示牌足足站了6个多小时,不断提醒来来往往的参展人员“不聚集、戴口罩”。

王诗珑今年大二,是进博会“一年级”新生。在正式上岗之前,志愿者就已接受了展览导引、防疫宣传等相关培训。

父母在她入馆前还特意叮嘱她要时刻警惕新冠病毒。她告诉记者,能参与国家级的大型活动感到很荣幸,虽然对疫情有所担心,但是她早已将培训过程中的防疫要求熟记于心,展会后也会继续保持防疫习惯。

本届进博会里,60名来自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医学生组成“小叶子”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和青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12名专业人员带队,共同开展进博会期间的健康卫生知识宣传、健康防疫提醒、劝阻违规吸烟、室外吸烟点引导指示等志愿服务。

“小叶子”王诗珑。摄影:杨舒鸿吉

16:40,移动式生物安全实验室

在“四叶草”,界面新闻记者见到了一辆移动式生物安全实验室。

这辆移动式BSL-P2+ 生物安全实验室(高于P2标准)由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携手相关科技企业共同研制,具备新冠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核酸和抗体检测能力。

该移动实验室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移动检测车,可实现灵活调动,突破地域限制、缩短检测时间,能提供高效便捷的核酸检测服务,且检测数据可以实时传输。

移动实验室检测能力根据配置的仪器和人员不同,单人单管可以达到3000测试/24小时,混采混检可以到达30000测试/24小时。

如配置高通量检测设备,理论上可以检测鉴定近二万种微生物;如配置常规检测设备,则可进行常规体检、环境检测等平时检测活动。

实验室设置标准按照不低于固定式P2实验室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同时符合十余项国家实验室相关规范标准以及四项国际标准。

摄影:黄景源

车内各种高科技技术也随处可见,负压装置防止病毒外逸,保证环境安全;恒温恒湿保障各种精密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确保检测质量稳定可靠等。

此外,实验室配置了三种供电方式,确保关键检测设备不受供电影响等;同时,实验室通过现场采样、就地检测,缩短检测运输时间,大幅提高结果准确性;检测过程中,可减少患者流动和样本转运,有效避免病毒二次传播,是大规模筛查和检测的“利器”。

11月5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透露,展会首日展馆内核酸检测点已组织88人次核酸检测。

原来,两家企业88名工作人员因核酸报告到期无法进馆,需要尽快再次检测。企业随后通过长宁区疾控中心联系预约该实验室。下午13时左右,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工作人员为其进行核酸检测,所有结果将于18时左右全部出具。

从11月2日入馆至11月4日晚间,该移动实验室已为1295名进博会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