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审美经济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教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审美经济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教育?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十五周年系列展览,以小见大地基本勾勒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早在2001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审美经济批判》中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据其定义,审美经济引入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从而呈现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研究了经济审美化的内在动因,并区分了两种效用:一种是主流经济学定义的效用,一种是反应快乐和幸福的效用。他认为要把快乐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且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学的价值基础,这成为经济学2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重大转向。

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审美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其中,设计因兼具功能性、审美性、创意性和娱乐性,与衣食住行用玩等生活方式领域联系最为紧密,成为创意产业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而产业竞争力的源头在于人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的源头在于教育竞争力。

作为与国际接轨最为紧密的上海,历来都是吸收新思想,学习新技术的前沿教育阵地。那么审美经济时代下,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教育?带着这些疑问,界面艺术受邀参加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SIVA)的一场展览,以期寻求答案。

一  全球视野下的设计教育创新模式

在地处松江大学城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SIVA),其美术馆目前正在进行一场名为“溯源—再出发丨SIVA建校十五周年系列作品展”的活动。展览于9月开幕,分为4个系列,目前正在展出的是由视觉德稻设计学院主办的设计作品展。进入展厅,在其入口的墙面上,鲜明地印着鲁迅先生《拿来主义》里面一句话:“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此话出现在这里,是有其深意的。

“溯源—再出发丨SIVA建校十五周年系列作品展”的展览开幕式

十三五规划中曾指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一培养思路的方向性转变,意味着高校的设计教育可以突破原有传统模式。视觉德稻设计学院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德稻教育集团,汇集双方优势资源,深度融合,共同成立。

七年前,双方合作从“视觉德稻实验班”起步,大力引进国际行业大师,大师亲自设计并执行教学方案,西方经验融汇在东方新生代培养中,培养中国走向世界的人才,这在国内是非常领先的做法。基于此,视觉德稻围绕包括SIVA原设计学院下设的三个专业在内的十余个专业方向,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这种教育培养模式上独一无二的创新,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也成为了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2018年,双方深度融合,成立了视觉德稻设计学院,高校懂教育,企业懂市场,双方互补,产学研全方位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就业、大赛、继续深造各个方向上都崭露头角,获得业界和雇主的充分肯定,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典范。

据设计作品展览的策划和呈现负责人,来自环境设计专业会展设计与策划专业方向副主任邹一了老师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来自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个专业,33件作品集中代表了近五年的师生成果。展览入口,两件曾获2017年ASPaC亚洲学生包装设计大赛全场大奖以及2018年A’Design全场铂金奖的作品“山里红山楂红酒”和“Excalibur特别限量版威士忌酒包装”非常抓人眼球。这两件作品出自视觉传达专业下的包装传播设计方向,该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正代表SIVA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科带头人、分管科研工作的视觉德稻设计学院副院长顾传熙老师,一方面是海派设计传承人,用艺术与设计连接着区域经济的历史,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探索使用环保新材料,用新科技引领着包装行业的未来。

作品:山里红山楂红酒 设计师:杨茹帆

 

作品:Excalibur特别限量版威士忌酒包装  设计师:蔡丰盛

另外一件引起关注的作品,“拯救珊瑚的装置与研究” 是产品设计专业战略设计与创新专业方向历届毕业设计中唯一被在这里执教的艾斯林格教授给出满分的作品(艾斯林格是最负盛名的策略设计公司“青蛙设计”创始人、苹果设计者、乔布斯一生的挚友)。设计灵感来源于珊瑚的生存受到严重的侵蚀,设计师陆钰峰 通过无性繁殖重建法和个人潜水器结合,设计出一台专为重建珊瑚团队所使用的个人潜水设备。这件作品属于面向未来的新设计,结合数字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出现在电影、游戏这类虚拟的场景中。

作品:拯救珊瑚的装置与研究 设计师:陆钰峰

此外,展出的作品中,还有2019年亚洲设计学年奖铜奖 “普罗米修斯计划——火星栖息地设计”作品、2019发展中国家建筑设计大展铜奖的“城市垂直花园公寓设计”、第五届环亚杯中日设计交流展银奖的“码头·工业记忆激活设计”等一系列十分优秀的作品。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视觉德稻设计学院的学生和欧美日等设计大国的设计师同台竞技,频频斩获重要大奖。

开幕式现场

二 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培养

据统计,千禧年以来在高等院校内已经建立了超过500所新的设计系所或设计学院,这背后源于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设计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层面发生的巨大推动力。本次展览的四大主题:文脉-文化自信、人文-健康民生、社会-地域振兴、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了解其中的代表性设计案例,大致能让观者看到现代设计教育的价值观方向。

比如名为“艺术治愈”的项目作品,是SIVA和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儿科医院的一次实验性合作,它的诞生是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洞察,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指向。项目不仅让学生发挥了专业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用人文视角去关心身边人群的心理诉求,让设计成为一件非常有温度的工作。这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掌握审美、设计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要考虑商业、心理、社会、生态方面的要素。据项目总策划、分管教学工作的视觉德稻设计学院副院长王红江老师介绍,此设计项目受到医院、家长和小朋友的喜爱,认为缓解了他们就医的紧张情绪,感受到了人性关爱。而现在很多医院都有提升就医体验的迫切需求,所以学院也与华山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了类似的艺术植入医疗空间的设计项目,让设计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也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有效途径。

“艺术治愈”项目

除关注健康这类民生问题之外,展览内容还介入了关于城市改造和地区振新领域。比如“城市垂直花园公寓设计”项目,以30年前的香港九龙陈寨为例,设计了多人协同作业的场所,营造出多元共存的小型社会氛围,让城市居住环境多了生态活力,同时通过改变环境使得居住者有了学会更多地同理心。此作品获得了2019发展中国家建筑设计大展的铜奖。而“安吉开竹节策划与设计项目”,通过利用安吉自身丰富的竹子资源优势,学校师生带领当地村民把竹子做成了竹灯,并打造每年一度的开竹节,重新唤起了地方经济,并保护了原有环境,这类落地的乡村改造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对地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调研中,从实践中摸索设计在商业链条中的应该担任的社会责任。

从展览呈现的四个分类来看,设计所涉及和涵盖的领域不仅仅限于商业,这对人才的人文素养也提出了要求。20世纪的欧美国家在设计理念、审美表达上一直属于领跑地位,其中工业设计占据主导,造成设计界较少关注人性化、人文的设计,而进入新时代之后,全球的设计领域都逐渐意识到人文、环保的重要性。目前中国也正在努力从制造大国迈进设计大国,这最重要的是让年轻设计师从学习之初就有这方面的人文意识,根据社会需求做出调整,以人为本,这也是教育应该重视的地方。

三  审美经济时代下对情感和体验的设计诉求

在过去的30年里,伴随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消费不断升级,同时对建构美好生活的诉求也日益强烈。关于卡尼曼教授提到的第二种快乐和幸福的效用,反映在对创意设计领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和谐的、美的体验和感觉,这需要学生对社会和人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释放更大的想象力。

比如这次所展出的作品中,已经被青海自然资源博物馆采购使用的“星际启示录——超时空穿越可移动体验展”,设计师王水静利用五感体验为观众提供星际穿越的仿真感受,属于移动微浸入式体感剧场概念设计。而上文提到的包装设计“山里红山楂红酒”,让日常的生活用品变得充满趣味性,三个镂空圆洞的设计让瓶子相互穿插组合,即是商品也是艺术品。

“星际启示录——超时空穿越可移动体验展”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一是看经济发展数据,二是看文化软实力。而后者已经写进最近的十四五规划里,国家首次提出要在2035年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是一个大范畴,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文化常常与创意、审美联系在一起。据研究,人均国民收入在20000美元以上,就会对文化精神类消费产生极大需求,从而催生创意品牌和创意产业。事实证明,欧美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瑞士、美国、英国等的创意产业发展极为繁荣,为本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甚至超越了原来的资本,土地,工厂等要素。创意产业不仅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了较高的利润和收入,同时还不断对外输出自身的文化和审美,建立了不可轻易复制的竞争壁垒。

在谈到本国创意设计如何推动未来经济发展问题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德稻设计学院副院长顾传熙对此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国在50年代之前,设计一直保持与国际接轨的水平,而后经过二代人的奋力追赶之后,现在本土的设计比如华为、小米这类都已经不输于国外,加之如今国力强劲,当国人越来越关注精神世界和挖掘传统文化审美的时候,培养的新一代的设计师,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世界的设计中心会落到东方。

SIVA的此次十五周年系列展览,以小见大地基本勾勒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十五年的时间,在历史中是沧海一粟,但却是一种新生力量的蓄积。每一件优秀作品的背后都代表着设计人新旧传承的不懈努力。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下,设计教育担负起一种培养“审美竞争力”的新使命。此外,设计作为一个综合类学科,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的背景下,希望也能补上很重要的知识产权一环,保护原创利益,提升行业地位,让新一代设计创意人才能积极发挥能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审美经济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教育?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十五周年系列展览,以小见大地基本勾勒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早在2001年,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审美经济批判》中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据其定义,审美经济引入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从而呈现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研究了经济审美化的内在动因,并区分了两种效用:一种是主流经济学定义的效用,一种是反应快乐和幸福的效用。他认为要把快乐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且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学的价值基础,这成为经济学2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重大转向。

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审美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其中,设计因兼具功能性、审美性、创意性和娱乐性,与衣食住行用玩等生活方式领域联系最为紧密,成为创意产业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而产业竞争力的源头在于人才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的源头在于教育竞争力。

作为与国际接轨最为紧密的上海,历来都是吸收新思想,学习新技术的前沿教育阵地。那么审美经济时代下,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教育?带着这些疑问,界面艺术受邀参加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SIVA)的一场展览,以期寻求答案。

一  全球视野下的设计教育创新模式

在地处松江大学城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SIVA),其美术馆目前正在进行一场名为“溯源—再出发丨SIVA建校十五周年系列作品展”的活动。展览于9月开幕,分为4个系列,目前正在展出的是由视觉德稻设计学院主办的设计作品展。进入展厅,在其入口的墙面上,鲜明地印着鲁迅先生《拿来主义》里面一句话:“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此话出现在这里,是有其深意的。

“溯源—再出发丨SIVA建校十五周年系列作品展”的展览开幕式

十三五规划中曾指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一培养思路的方向性转变,意味着高校的设计教育可以突破原有传统模式。视觉德稻设计学院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德稻教育集团,汇集双方优势资源,深度融合,共同成立。

七年前,双方合作从“视觉德稻实验班”起步,大力引进国际行业大师,大师亲自设计并执行教学方案,西方经验融汇在东方新生代培养中,培养中国走向世界的人才,这在国内是非常领先的做法。基于此,视觉德稻围绕包括SIVA原设计学院下设的三个专业在内的十余个专业方向,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这种教育培养模式上独一无二的创新,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也成为了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2018年,双方深度融合,成立了视觉德稻设计学院,高校懂教育,企业懂市场,双方互补,产学研全方位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就业、大赛、继续深造各个方向上都崭露头角,获得业界和雇主的充分肯定,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典范。

据设计作品展览的策划和呈现负责人,来自环境设计专业会展设计与策划专业方向副主任邹一了老师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来自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个专业,33件作品集中代表了近五年的师生成果。展览入口,两件曾获2017年ASPaC亚洲学生包装设计大赛全场大奖以及2018年A’Design全场铂金奖的作品“山里红山楂红酒”和“Excalibur特别限量版威士忌酒包装”非常抓人眼球。这两件作品出自视觉传达专业下的包装传播设计方向,该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正代表SIVA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科带头人、分管科研工作的视觉德稻设计学院副院长顾传熙老师,一方面是海派设计传承人,用艺术与设计连接着区域经济的历史,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探索使用环保新材料,用新科技引领着包装行业的未来。

作品:山里红山楂红酒 设计师:杨茹帆

 

作品:Excalibur特别限量版威士忌酒包装  设计师:蔡丰盛

另外一件引起关注的作品,“拯救珊瑚的装置与研究” 是产品设计专业战略设计与创新专业方向历届毕业设计中唯一被在这里执教的艾斯林格教授给出满分的作品(艾斯林格是最负盛名的策略设计公司“青蛙设计”创始人、苹果设计者、乔布斯一生的挚友)。设计灵感来源于珊瑚的生存受到严重的侵蚀,设计师陆钰峰 通过无性繁殖重建法和个人潜水器结合,设计出一台专为重建珊瑚团队所使用的个人潜水设备。这件作品属于面向未来的新设计,结合数字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出现在电影、游戏这类虚拟的场景中。

作品:拯救珊瑚的装置与研究 设计师:陆钰峰

此外,展出的作品中,还有2019年亚洲设计学年奖铜奖 “普罗米修斯计划——火星栖息地设计”作品、2019发展中国家建筑设计大展铜奖的“城市垂直花园公寓设计”、第五届环亚杯中日设计交流展银奖的“码头·工业记忆激活设计”等一系列十分优秀的作品。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视觉德稻设计学院的学生和欧美日等设计大国的设计师同台竞技,频频斩获重要大奖。

开幕式现场

二 设计教育中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培养

据统计,千禧年以来在高等院校内已经建立了超过500所新的设计系所或设计学院,这背后源于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设计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层面发生的巨大推动力。本次展览的四大主题:文脉-文化自信、人文-健康民生、社会-地域振兴、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了解其中的代表性设计案例,大致能让观者看到现代设计教育的价值观方向。

比如名为“艺术治愈”的项目作品,是SIVA和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儿科医院的一次实验性合作,它的诞生是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洞察,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指向。项目不仅让学生发挥了专业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用人文视角去关心身边人群的心理诉求,让设计成为一件非常有温度的工作。这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掌握审美、设计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要考虑商业、心理、社会、生态方面的要素。据项目总策划、分管教学工作的视觉德稻设计学院副院长王红江老师介绍,此设计项目受到医院、家长和小朋友的喜爱,认为缓解了他们就医的紧张情绪,感受到了人性关爱。而现在很多医院都有提升就医体验的迫切需求,所以学院也与华山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了类似的艺术植入医疗空间的设计项目,让设计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也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有效途径。

“艺术治愈”项目

除关注健康这类民生问题之外,展览内容还介入了关于城市改造和地区振新领域。比如“城市垂直花园公寓设计”项目,以30年前的香港九龙陈寨为例,设计了多人协同作业的场所,营造出多元共存的小型社会氛围,让城市居住环境多了生态活力,同时通过改变环境使得居住者有了学会更多地同理心。此作品获得了2019发展中国家建筑设计大展的铜奖。而“安吉开竹节策划与设计项目”,通过利用安吉自身丰富的竹子资源优势,学校师生带领当地村民把竹子做成了竹灯,并打造每年一度的开竹节,重新唤起了地方经济,并保护了原有环境,这类落地的乡村改造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对地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调研中,从实践中摸索设计在商业链条中的应该担任的社会责任。

从展览呈现的四个分类来看,设计所涉及和涵盖的领域不仅仅限于商业,这对人才的人文素养也提出了要求。20世纪的欧美国家在设计理念、审美表达上一直属于领跑地位,其中工业设计占据主导,造成设计界较少关注人性化、人文的设计,而进入新时代之后,全球的设计领域都逐渐意识到人文、环保的重要性。目前中国也正在努力从制造大国迈进设计大国,这最重要的是让年轻设计师从学习之初就有这方面的人文意识,根据社会需求做出调整,以人为本,这也是教育应该重视的地方。

三  审美经济时代下对情感和体验的设计诉求

在过去的30年里,伴随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消费不断升级,同时对建构美好生活的诉求也日益强烈。关于卡尼曼教授提到的第二种快乐和幸福的效用,反映在对创意设计领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和谐的、美的体验和感觉,这需要学生对社会和人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释放更大的想象力。

比如这次所展出的作品中,已经被青海自然资源博物馆采购使用的“星际启示录——超时空穿越可移动体验展”,设计师王水静利用五感体验为观众提供星际穿越的仿真感受,属于移动微浸入式体感剧场概念设计。而上文提到的包装设计“山里红山楂红酒”,让日常的生活用品变得充满趣味性,三个镂空圆洞的设计让瓶子相互穿插组合,即是商品也是艺术品。

“星际启示录——超时空穿越可移动体验展”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一是看经济发展数据,二是看文化软实力。而后者已经写进最近的十四五规划里,国家首次提出要在2035年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是一个大范畴,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文化常常与创意、审美联系在一起。据研究,人均国民收入在20000美元以上,就会对文化精神类消费产生极大需求,从而催生创意品牌和创意产业。事实证明,欧美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瑞士、美国、英国等的创意产业发展极为繁荣,为本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甚至超越了原来的资本,土地,工厂等要素。创意产业不仅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了较高的利润和收入,同时还不断对外输出自身的文化和审美,建立了不可轻易复制的竞争壁垒。

在谈到本国创意设计如何推动未来经济发展问题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德稻设计学院副院长顾传熙对此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国在50年代之前,设计一直保持与国际接轨的水平,而后经过二代人的奋力追赶之后,现在本土的设计比如华为、小米这类都已经不输于国外,加之如今国力强劲,当国人越来越关注精神世界和挖掘传统文化审美的时候,培养的新一代的设计师,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世界的设计中心会落到东方。

SIVA的此次十五周年系列展览,以小见大地基本勾勒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十五年的时间,在历史中是沧海一粟,但却是一种新生力量的蓄积。每一件优秀作品的背后都代表着设计人新旧传承的不懈努力。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下,设计教育担负起一种培养“审美竞争力”的新使命。此外,设计作为一个综合类学科,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的背景下,希望也能补上很重要的知识产权一环,保护原创利益,提升行业地位,让新一代设计创意人才能积极发挥能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