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导演李霄峰:风浪永不平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导演李霄峰:风浪永不平静

见血也非悲剧,他们都已去往该走向的命运。

文|三声  连然

导演李霄峰出生在改革开放那一年,如今四十不惑已过。他说人一过四十岁,就会特别明确地觉得人生有限,时间是如此快速地流逝。接受《三声》采访的前一天,他六点就醒了过来,似乎只是眯了一眼,再看向手表,指针已向11点。时间像水一样,奔流,快速消失于眼前。

他成长在90年代,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加速发展,自由思潮涌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物质主义与爱情主义交汇冲撞,那个年代给他的感受是,“一切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

  • 李霄峰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李霄峰的三部电影都发生在90年代的小城里:文艺片出道,《少女哪吒》,少女诀别;类型化上迈进一步,《灰烬重生》,大学生与工人交换杀人;类型化再进一步,《风平浪静》,保送名额被外人替换,父子终见血。三部电影了,用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谢飞的话来说,“连拍3、4部稳得住,才是一个合格导演”。

尽管年轮增加,李霄峰仍然拥有好奇又自由的心性。少年,有真就有美。他有时走在路上,看着小学生跑过,他看到他们的眼神,清澈又明亮。

01 | 浪漫的烙印

学生时代阴差阳错种下的苦果,让宋浩太过痛苦,他再也无法承受,终于将刀插向父亲的身体。

他和父亲在码头。刀插进去了,警察来了,医生也来了。码头前后,风浪涌动。这是电影《风平浪静》里很重要的一场戏,犯罪与伦理并存。李霄峰不想阐释太多,但那场戏很重要,他强调。

  • 父子对峙

电影里有优等学生保送名额被权力关系替换下去的情节,一个巧合是,在电影上映前,6月,山东出了替考案,“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冒名顶替者获得学历时间为2002年至2009年。”那么多人替考,导演说,生活比电影复杂精彩一万倍。他之前在某地考察过公安局,看过许多卷宗,“有的杀人连动机都没有,从卷宗上看,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电影以十五年为分界,十五年前,宋浩离开家乡,脱离原本的轨道,十五年后,他回到看似风平浪静的家乡,以为能完成自我救赎,但之前意外的苦果,其实仍在酝酿中,仍在继续地折磨他……

本来之前拍完《灰烬重生》,李霄峰以为可能自己这辈子再也不会拍出那样的电影了,又自由又很苛刻,他想,是否所有的快乐与极致已经在那部电影里用尽。但跟顿河聊起的一句话“成年人只讲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又让他觉得值得做一次。

原发点在这里,接着是他对人性的思考。人怎么面对自己的对错?犯罪的本质是犯错,犯错以后人怎么面对自己?怎么去面对世界的变化?怎么去面对爱情?还会向往一段炙热朴素的爱情吗?

爱情,朴素的爱情在如今已经大约已是一种奢侈。李霄峰记得从前听父母亲讲过,当年他们结婚,骑自行车去领证,完了两个人一起吃顿饭,婚就结了。“多浪漫的事!”他感叹一句。现在,许多婚礼张扬盛大,有时隐隐透出一种炫耀。但是,“我觉得你到最后还是要相信爱情,要相信还有很美好的东西。”

浪漫,木偶美术片《阿凡提》里的巴依老爷也有一种浪漫。在李霄峰看来,巴依老爷是大浪漫主义者,“阿凡提骗他,讲几句话,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他就信了。真的半夜去买一袋沙子,然后就开始琢磨这事。他太可爱了,这样的人是浪漫的。小时候觉得特讨厌,是个反面,但你不觉得特可爱吗?他居然真的相信沙子一袋子,金子就能一屋子。”是的,动画是在讽刺富人,但无论贫穷富有,能做出这样的事,天真浪漫是有的。人是多面的,要立体地、分角度地看待。

再回到《风平浪静》,李霄峰说起女主角潘晓霜,说她更是很浪漫的人,“小时候喜欢一个人,长大碰到他,还喜欢他,不仅喜欢,还要得到在一起,还要结婚再生子,还支持他犯错后做要做的选择,即便终点是再无相见的死亡”,她是浪漫的人,浪漫至死不渝。李霄峰不觉得电影最后父子见血,是个悲观的结局,他以为,电影中的人物都走向了自己该走向的命运。

  • 潘晓霜

《灰烬重生》里也有浪漫,以交换杀人为背景产生的浪漫。在那部电影里,李霄峰按照浪漫主义的方式探讨了人的心灵,他把《复活》里“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放在影片里。“一个人浪漫执迷到一定程度,可以为了自己爱的人去杀人”,当然,杀人是不对的,法制社会是不允许这样的人得到同情的。

在早期的内测中,李霄峰得到两种评价,“把这部片当剧情片看的观众,很喜欢这部电影;平时爱看悬疑片的观众,会有点失望,因为这不是悬疑类型”,他说,“《灰烬重生》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个爱情片”。

《少女哪吒》里是少女的孤独与挣扎,青春的浪漫与真实,“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在李霄峰看来,这部电影是更贴近于社会伦理的一部电影。

为了能够找到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他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梦和真实之间的一条路”,古典与现代交织在一起,在保留着新旧交替之间残存特质的一个小城,选择一座老造船厂、一座老式专家楼……“你说它现在也可以,说它过去也可以”。

他还把戏曲放进去,电影里有一幕是两个女孩在《天仙配》中起舞,李霄峰说过他觉得戏曲是戏的最高境界,比西方的戏剧境界要高很多,“有点像《红楼梦》的感觉,就是方寸之间,惊心动魄。要珍惜这个东西”。

02 | 真实与虚构

30岁以后,李霄峰开始意识到代际之间的差别,时代不同,塑造出的人也不同。前些天,他去了一家“三丑头脑”吃“头脑”,后者是山西太原的一种传统小吃,由肥羊肉、藕、山药等食材做成,传说来自明亡后一代名医傅山为母亲创制的“八珍汤”。

他后来分析那家店的名字,“可能他们家有三个孩子,大丑二丑三丑”,他又想,无论是一个人也好,一个食物也好,他认为是丑的,但是他东西很好吃,反而里面是有美在里面的。“有时候奔着美去,未必得到。这个名字挺棒的,很真,有真它就会有美。它不真的话它怎么美?它哪美去?”

他有时候在路上看到小学生走过,他看到他们的眼神,清澈又明亮,真实不遮掩,身上自然而然带着少年气。不过他倒不怀念自己的少年时代,“我现在还挺少年的。这种东西它在就是在,不在就是不在,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不过,他也不会再回顾自己的少年时代拿出故事来拍电影了。

个人表达这件事,在李霄峰看来,写小说,写首诗,谱段曲就够了。电影是另外的新鲜的世界。拍《少女哪吒》,他说他不要一个现实主义的电影,也不要一个虚假的电影,他就希望电影能够自成一个世界,它跟现实只有有限的交集;拍《灰烬重生》,他说电影荧幕应该是拥有精神途径、自成逻辑的另外一个世界;《风平浪静》,电影也是建设一个世界,一个跟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 李霄峰,《风平浪静》讲戏中

他从前不认为自己是作者型导演,认为电影本质上是集体创作协作的产物,不过在这次的访谈中又松了口,“我觉得我也别着急去否定这事儿,因为什么叫作者型导演,我还是挺疑虑的,但是我不反对这个说法,你说你个人的思考,古往今来那么多大的哲学家提供了思考,还不够深刻吗?不论是西方的思想家还是中国本土的思想家,有太多的东西都已经在了。”他更多的考虑还是在怎么把一个题材拍好,怎么去把电影本体的问题解决,这是他喜欢的。

他想做一个全面的导演,好奇与兴趣都驱动他往前走,不断尝试新的东西,不断尝试新的可能,“这部电影成本可能比较高,也许回头还会再去拍一些成本不是很高,人物也不是很多,但是我很有感情的东西,也有可能。做电影的乐趣是无穷尽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部,他可能会尝试爱情片,后续也已经有三四个项目在剧本进展中。

说起小说,有许多小说曾给他留下很重的影响,影响大多在30岁后开始浮现。就像鲁迅,他小时候很不喜欢鲁迅,“为什么说话这么别扭?什么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还是枣树。你觉得在说冷笑话,他特别冷”,但是长大以后就明白了,他记得鲁迅的一段演讲,“但凡先生、太太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各种主义的时候,你就按他肚子看里面有没有鱼和肉,高谈阔论永远是吃饱了以后才能干的事”,他后来说鲁迅,“他语言的魅力太大了。很多人根本跟他没法比,怎么比?跟他一比都是小学生,他的认知永远在事物本质的位置上”。

还有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福楼拜对我有很强烈的影响,他怎么可以把一个屋子里的事物描绘得那么清晰?这用文字表达是很难的……同时又是完美的。”

“最好的东西就是像托尔斯泰这样,他是不雕琢的。小说就是他本人,他就自然而然的流淌的。这也太了不起了!就像纳博科夫说他在教室里面给学生讲课,先把整个教室的窗帘全拉上了,跟学生说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然后上去一把把窗帘拉开,阳光一洒进来,这就是托尔斯泰,就到这个程度。”

03 | 本质

李霄峰一直以来强调一点,电影本质上是制造业,要靠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电影需要协作,不管历史情况如何,都得先有技术和工业,否则就是无根之木”。他不把自己当艺术家,而是“制造业中在导演岗位上的一个人”,他在意电影的工业流程,严格对待规格标准的执行。他享受电影本体的建设,在电影中,导演的自我表达并不是第一位的。他认同的是拍出了中国影史经典默片《神女》的吴永刚导演的美学追求“看不见导演为好导演”。

  • 《风平浪静》剧照

《风平浪静》杀青那天,李霄峰走上台,特地感谢制片人顿河,感谢顿河让这部电影非常体面地被拍摄出来,“整个制片部门在为主创们服务的时候,总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吃饭的地方永远是非常敞亮的,每个人都能够吃得很高兴。成本高了以后,有成本高的好处,反而是相对放松,对我来说是好事。”

相比第一部资金是由友人“小范围众筹”得来,第二部资金的主投是李霄峰的高中同学,第二投资是阿里影业,《风平浪静》这部可以算作一部标准的中等体量电影。

资金体量的变化没有影响他对待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态度,“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你自然而然会面对大的资金的需求,你也会自然而然面对自己的内心的需求。你希望这个故事更精彩、你希望这个节奏更强烈、你希望观众能够更快的进入这个故事,你自然而然就会走到那个位置上。”

幸运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走到属于自己的位置。42岁,说到年龄,李霄峰短短地叹气,他说一过了40岁,就感到人生很有限,这感觉十分明确,推促着他萌生出一年能拍出一部戏就好了的念头。

四十岁前后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所谓的时间节点,不过也就是树木的年轮,时间加速流动的感觉是那样自然的到来,“你就在床上躺着,你都会知道你的那个年轮长了一圈,你跟人打交道、说话做事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李霄峰喜欢这种自然生长的状态,但眼睁睁地看着时间过去是有点残酷的。他前段时间读了一本物理学的书《时间之箭》,那本书里面写“时间就像一只箭,射向未知的前方,把过去永远留在后面。”

但人的年岁增长到一定程度,反而又会摆脱束缚,有小孩的心境,俗称“老小孩”。李霄峰说自己没什么束缚感,他还是自由的。采访那天,李霄峰坐在窗边,窗外夜色晦暗,窗内“中华”点燃后的烟雾弥散开来,他有时会放下茶杯,露出弧度非常打开的大笑。他就像他的灿烂的笑容一样自由。

不工作不拍电影的时候,李霄峰喜欢睡觉。他有一个功能,“你现在能不能做个梦”,眼睛闭上,一会儿梦也来了。好梦是给大脑下指令得来的,噩梦不是,噩梦都是自己来。

他还热衷于玩任天堂开发的《动物之森》,并且热情向外推荐,“推荐你玩,特别好玩,我出门我都带switch。”有一回,他有一个星期没时间上去玩,等再上岛,跟岛上的小动物朋友们聊聊天,都给他聊的特别感动,虽然只有短短一周,却有种很久没见到他们的感觉。

那里有他给自己建立的另外一个小世界。“每天钓钓鱼,拿到商店卖鱼,买架钢琴”,他记得清楚,钢琴要26万。“在里面要挣钱的,不挣钱就买不起家具……我的岛现在搞得还可以!”在他的岛里面,有四分之一的地方,房子和房子之间全挖了河,要过河得蹦过去。

电影也是一次次建立的一个个小世界。一部电影,拍完了,剪完了,剩下的交给命运。一个人的能力能大到什么程度,他能够控制了自己的命运吗?不可能。一个电影也不可能会完全的控制自己的命运。

所以他对观众的态度是,看有没有缘分,喜欢不喜欢都行。电影生产完成后,终归要面对市场,市场始终有各种的声音。他已经没有从前第一部电影放映后那么紧张了,能跟观众交到朋友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没有,也就是大家的缘分还没到。

三部电影了,拿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谢飞的说法,“连拍3、4部稳得住,才是一个合格导演”。李霄峰觉得,今年对他来说,只是刚开始。他有点嫌自己五年拍三部的效率不够高,为什么不能每年拍一部甚至两部呢?

但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好剧本还是得磨。“那些最好的剧本不会第一时间降落到你的怀里的,再好的剧本到每一个导演手里他都还要调整,作品的养成还需要时间”。所以,“再努把力吧,多拍,电影要多拍”。

从《少女哪吒》开始,他渐渐想明白一件事,有时把自己的审美趣味放一放,不要太固守一些东西,感知力反而会更宽阔。他现在经常问自己,是不是看事情的角度有点窄,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看?每一个层面每一个层次上都存在着一种美,就看怎么去发现与感知。

李霄峰说自己称不上什么浪漫的人,而是“其实挺现实的”,做导演,就像贾樟柯说的,不要诗化自己的经历,“因为这事挺唯物的,我们在各个岗位上干活的人,做事的人都是要养家吃饭的”。

做导演也好,做创作者也好,首先是个人,首先是需要吃饭、喝水、睡觉,希望有好的睡眠,希望世界和平。他又说,别太相信导演说的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难道是准确的吗?有的时候是你刚说出来,它就不准确了,只能说是不断的在接近准确的过程中。“《道德经》一开头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其实离那个本质已经远了。”

人从所谓本质的地方出发,生长,走到自己的归宿, 李霄峰曾经说起过一个归宿“很了不起”,列夫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那年,选择以出走的方式,独自死在火车站长椅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导演李霄峰:风浪永不平静

见血也非悲剧,他们都已去往该走向的命运。

文|三声  连然

导演李霄峰出生在改革开放那一年,如今四十不惑已过。他说人一过四十岁,就会特别明确地觉得人生有限,时间是如此快速地流逝。接受《三声》采访的前一天,他六点就醒了过来,似乎只是眯了一眼,再看向手表,指针已向11点。时间像水一样,奔流,快速消失于眼前。

他成长在90年代,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加速发展,自由思潮涌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物质主义与爱情主义交汇冲撞,那个年代给他的感受是,“一切坚固的东西终将烟消云散”。

  • 李霄峰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李霄峰的三部电影都发生在90年代的小城里:文艺片出道,《少女哪吒》,少女诀别;类型化上迈进一步,《灰烬重生》,大学生与工人交换杀人;类型化再进一步,《风平浪静》,保送名额被外人替换,父子终见血。三部电影了,用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谢飞的话来说,“连拍3、4部稳得住,才是一个合格导演”。

尽管年轮增加,李霄峰仍然拥有好奇又自由的心性。少年,有真就有美。他有时走在路上,看着小学生跑过,他看到他们的眼神,清澈又明亮。

01 | 浪漫的烙印

学生时代阴差阳错种下的苦果,让宋浩太过痛苦,他再也无法承受,终于将刀插向父亲的身体。

他和父亲在码头。刀插进去了,警察来了,医生也来了。码头前后,风浪涌动。这是电影《风平浪静》里很重要的一场戏,犯罪与伦理并存。李霄峰不想阐释太多,但那场戏很重要,他强调。

  • 父子对峙

电影里有优等学生保送名额被权力关系替换下去的情节,一个巧合是,在电影上映前,6月,山东出了替考案,“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冒名顶替者获得学历时间为2002年至2009年。”那么多人替考,导演说,生活比电影复杂精彩一万倍。他之前在某地考察过公安局,看过许多卷宗,“有的杀人连动机都没有,从卷宗上看,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电影以十五年为分界,十五年前,宋浩离开家乡,脱离原本的轨道,十五年后,他回到看似风平浪静的家乡,以为能完成自我救赎,但之前意外的苦果,其实仍在酝酿中,仍在继续地折磨他……

本来之前拍完《灰烬重生》,李霄峰以为可能自己这辈子再也不会拍出那样的电影了,又自由又很苛刻,他想,是否所有的快乐与极致已经在那部电影里用尽。但跟顿河聊起的一句话“成年人只讲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又让他觉得值得做一次。

原发点在这里,接着是他对人性的思考。人怎么面对自己的对错?犯罪的本质是犯错,犯错以后人怎么面对自己?怎么去面对世界的变化?怎么去面对爱情?还会向往一段炙热朴素的爱情吗?

爱情,朴素的爱情在如今已经大约已是一种奢侈。李霄峰记得从前听父母亲讲过,当年他们结婚,骑自行车去领证,完了两个人一起吃顿饭,婚就结了。“多浪漫的事!”他感叹一句。现在,许多婚礼张扬盛大,有时隐隐透出一种炫耀。但是,“我觉得你到最后还是要相信爱情,要相信还有很美好的东西。”

浪漫,木偶美术片《阿凡提》里的巴依老爷也有一种浪漫。在李霄峰看来,巴依老爷是大浪漫主义者,“阿凡提骗他,讲几句话,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他就信了。真的半夜去买一袋沙子,然后就开始琢磨这事。他太可爱了,这样的人是浪漫的。小时候觉得特讨厌,是个反面,但你不觉得特可爱吗?他居然真的相信沙子一袋子,金子就能一屋子。”是的,动画是在讽刺富人,但无论贫穷富有,能做出这样的事,天真浪漫是有的。人是多面的,要立体地、分角度地看待。

再回到《风平浪静》,李霄峰说起女主角潘晓霜,说她更是很浪漫的人,“小时候喜欢一个人,长大碰到他,还喜欢他,不仅喜欢,还要得到在一起,还要结婚再生子,还支持他犯错后做要做的选择,即便终点是再无相见的死亡”,她是浪漫的人,浪漫至死不渝。李霄峰不觉得电影最后父子见血,是个悲观的结局,他以为,电影中的人物都走向了自己该走向的命运。

  • 潘晓霜

《灰烬重生》里也有浪漫,以交换杀人为背景产生的浪漫。在那部电影里,李霄峰按照浪漫主义的方式探讨了人的心灵,他把《复活》里“玛丝洛娃为什么爱上聂赫留朵夫”放在影片里。“一个人浪漫执迷到一定程度,可以为了自己爱的人去杀人”,当然,杀人是不对的,法制社会是不允许这样的人得到同情的。

在早期的内测中,李霄峰得到两种评价,“把这部片当剧情片看的观众,很喜欢这部电影;平时爱看悬疑片的观众,会有点失望,因为这不是悬疑类型”,他说,“《灰烬重生》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个爱情片”。

《少女哪吒》里是少女的孤独与挣扎,青春的浪漫与真实,“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在李霄峰看来,这部电影是更贴近于社会伦理的一部电影。

为了能够找到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他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梦和真实之间的一条路”,古典与现代交织在一起,在保留着新旧交替之间残存特质的一个小城,选择一座老造船厂、一座老式专家楼……“你说它现在也可以,说它过去也可以”。

他还把戏曲放进去,电影里有一幕是两个女孩在《天仙配》中起舞,李霄峰说过他觉得戏曲是戏的最高境界,比西方的戏剧境界要高很多,“有点像《红楼梦》的感觉,就是方寸之间,惊心动魄。要珍惜这个东西”。

02 | 真实与虚构

30岁以后,李霄峰开始意识到代际之间的差别,时代不同,塑造出的人也不同。前些天,他去了一家“三丑头脑”吃“头脑”,后者是山西太原的一种传统小吃,由肥羊肉、藕、山药等食材做成,传说来自明亡后一代名医傅山为母亲创制的“八珍汤”。

他后来分析那家店的名字,“可能他们家有三个孩子,大丑二丑三丑”,他又想,无论是一个人也好,一个食物也好,他认为是丑的,但是他东西很好吃,反而里面是有美在里面的。“有时候奔着美去,未必得到。这个名字挺棒的,很真,有真它就会有美。它不真的话它怎么美?它哪美去?”

他有时候在路上看到小学生走过,他看到他们的眼神,清澈又明亮,真实不遮掩,身上自然而然带着少年气。不过他倒不怀念自己的少年时代,“我现在还挺少年的。这种东西它在就是在,不在就是不在,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不过,他也不会再回顾自己的少年时代拿出故事来拍电影了。

个人表达这件事,在李霄峰看来,写小说,写首诗,谱段曲就够了。电影是另外的新鲜的世界。拍《少女哪吒》,他说他不要一个现实主义的电影,也不要一个虚假的电影,他就希望电影能够自成一个世界,它跟现实只有有限的交集;拍《灰烬重生》,他说电影荧幕应该是拥有精神途径、自成逻辑的另外一个世界;《风平浪静》,电影也是建设一个世界,一个跟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 李霄峰,《风平浪静》讲戏中

他从前不认为自己是作者型导演,认为电影本质上是集体创作协作的产物,不过在这次的访谈中又松了口,“我觉得我也别着急去否定这事儿,因为什么叫作者型导演,我还是挺疑虑的,但是我不反对这个说法,你说你个人的思考,古往今来那么多大的哲学家提供了思考,还不够深刻吗?不论是西方的思想家还是中国本土的思想家,有太多的东西都已经在了。”他更多的考虑还是在怎么把一个题材拍好,怎么去把电影本体的问题解决,这是他喜欢的。

他想做一个全面的导演,好奇与兴趣都驱动他往前走,不断尝试新的东西,不断尝试新的可能,“这部电影成本可能比较高,也许回头还会再去拍一些成本不是很高,人物也不是很多,但是我很有感情的东西,也有可能。做电影的乐趣是无穷尽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部,他可能会尝试爱情片,后续也已经有三四个项目在剧本进展中。

说起小说,有许多小说曾给他留下很重的影响,影响大多在30岁后开始浮现。就像鲁迅,他小时候很不喜欢鲁迅,“为什么说话这么别扭?什么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还是枣树。你觉得在说冷笑话,他特别冷”,但是长大以后就明白了,他记得鲁迅的一段演讲,“但凡先生、太太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各种主义的时候,你就按他肚子看里面有没有鱼和肉,高谈阔论永远是吃饱了以后才能干的事”,他后来说鲁迅,“他语言的魅力太大了。很多人根本跟他没法比,怎么比?跟他一比都是小学生,他的认知永远在事物本质的位置上”。

还有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福楼拜对我有很强烈的影响,他怎么可以把一个屋子里的事物描绘得那么清晰?这用文字表达是很难的……同时又是完美的。”

“最好的东西就是像托尔斯泰这样,他是不雕琢的。小说就是他本人,他就自然而然的流淌的。这也太了不起了!就像纳博科夫说他在教室里面给学生讲课,先把整个教室的窗帘全拉上了,跟学生说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然后上去一把把窗帘拉开,阳光一洒进来,这就是托尔斯泰,就到这个程度。”

03 | 本质

李霄峰一直以来强调一点,电影本质上是制造业,要靠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电影需要协作,不管历史情况如何,都得先有技术和工业,否则就是无根之木”。他不把自己当艺术家,而是“制造业中在导演岗位上的一个人”,他在意电影的工业流程,严格对待规格标准的执行。他享受电影本体的建设,在电影中,导演的自我表达并不是第一位的。他认同的是拍出了中国影史经典默片《神女》的吴永刚导演的美学追求“看不见导演为好导演”。

  • 《风平浪静》剧照

《风平浪静》杀青那天,李霄峰走上台,特地感谢制片人顿河,感谢顿河让这部电影非常体面地被拍摄出来,“整个制片部门在为主创们服务的时候,总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吃饭的地方永远是非常敞亮的,每个人都能够吃得很高兴。成本高了以后,有成本高的好处,反而是相对放松,对我来说是好事。”

相比第一部资金是由友人“小范围众筹”得来,第二部资金的主投是李霄峰的高中同学,第二投资是阿里影业,《风平浪静》这部可以算作一部标准的中等体量电影。

资金体量的变化没有影响他对待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态度,“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你自然而然会面对大的资金的需求,你也会自然而然面对自己的内心的需求。你希望这个故事更精彩、你希望这个节奏更强烈、你希望观众能够更快的进入这个故事,你自然而然就会走到那个位置上。”

幸运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走到属于自己的位置。42岁,说到年龄,李霄峰短短地叹气,他说一过了40岁,就感到人生很有限,这感觉十分明确,推促着他萌生出一年能拍出一部戏就好了的念头。

四十岁前后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所谓的时间节点,不过也就是树木的年轮,时间加速流动的感觉是那样自然的到来,“你就在床上躺着,你都会知道你的那个年轮长了一圈,你跟人打交道、说话做事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李霄峰喜欢这种自然生长的状态,但眼睁睁地看着时间过去是有点残酷的。他前段时间读了一本物理学的书《时间之箭》,那本书里面写“时间就像一只箭,射向未知的前方,把过去永远留在后面。”

但人的年岁增长到一定程度,反而又会摆脱束缚,有小孩的心境,俗称“老小孩”。李霄峰说自己没什么束缚感,他还是自由的。采访那天,李霄峰坐在窗边,窗外夜色晦暗,窗内“中华”点燃后的烟雾弥散开来,他有时会放下茶杯,露出弧度非常打开的大笑。他就像他的灿烂的笑容一样自由。

不工作不拍电影的时候,李霄峰喜欢睡觉。他有一个功能,“你现在能不能做个梦”,眼睛闭上,一会儿梦也来了。好梦是给大脑下指令得来的,噩梦不是,噩梦都是自己来。

他还热衷于玩任天堂开发的《动物之森》,并且热情向外推荐,“推荐你玩,特别好玩,我出门我都带switch。”有一回,他有一个星期没时间上去玩,等再上岛,跟岛上的小动物朋友们聊聊天,都给他聊的特别感动,虽然只有短短一周,却有种很久没见到他们的感觉。

那里有他给自己建立的另外一个小世界。“每天钓钓鱼,拿到商店卖鱼,买架钢琴”,他记得清楚,钢琴要26万。“在里面要挣钱的,不挣钱就买不起家具……我的岛现在搞得还可以!”在他的岛里面,有四分之一的地方,房子和房子之间全挖了河,要过河得蹦过去。

电影也是一次次建立的一个个小世界。一部电影,拍完了,剪完了,剩下的交给命运。一个人的能力能大到什么程度,他能够控制了自己的命运吗?不可能。一个电影也不可能会完全的控制自己的命运。

所以他对观众的态度是,看有没有缘分,喜欢不喜欢都行。电影生产完成后,终归要面对市场,市场始终有各种的声音。他已经没有从前第一部电影放映后那么紧张了,能跟观众交到朋友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没有,也就是大家的缘分还没到。

三部电影了,拿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谢飞的说法,“连拍3、4部稳得住,才是一个合格导演”。李霄峰觉得,今年对他来说,只是刚开始。他有点嫌自己五年拍三部的效率不够高,为什么不能每年拍一部甚至两部呢?

但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好剧本还是得磨。“那些最好的剧本不会第一时间降落到你的怀里的,再好的剧本到每一个导演手里他都还要调整,作品的养成还需要时间”。所以,“再努把力吧,多拍,电影要多拍”。

从《少女哪吒》开始,他渐渐想明白一件事,有时把自己的审美趣味放一放,不要太固守一些东西,感知力反而会更宽阔。他现在经常问自己,是不是看事情的角度有点窄,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看?每一个层面每一个层次上都存在着一种美,就看怎么去发现与感知。

李霄峰说自己称不上什么浪漫的人,而是“其实挺现实的”,做导演,就像贾樟柯说的,不要诗化自己的经历,“因为这事挺唯物的,我们在各个岗位上干活的人,做事的人都是要养家吃饭的”。

做导演也好,做创作者也好,首先是个人,首先是需要吃饭、喝水、睡觉,希望有好的睡眠,希望世界和平。他又说,别太相信导演说的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难道是准确的吗?有的时候是你刚说出来,它就不准确了,只能说是不断的在接近准确的过程中。“《道德经》一开头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其实离那个本质已经远了。”

人从所谓本质的地方出发,生长,走到自己的归宿, 李霄峰曾经说起过一个归宿“很了不起”,列夫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那年,选择以出走的方式,独自死在火车站长椅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