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1.3万元降到700元,心脏支架大降价,对患者是福还是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1.3万元降到700元,心脏支架大降价,对患者是福还是祸?

这么便宜的支架,病人敢用吗?企业没有多少利润,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文|功夫财经 邓新华

最近,政府组织的铬合金载药冠脉支架带量采购,10个产品拟中选,涉8家企业,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下降至中位价格700元左右,最低报价仅469元。

价格的巨大降幅不仅让老百姓震惊,连集采现场都有器械代表感叹:“这个价格太可怕了,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这个价格,做个睫毛都不止那些钱了。”

很多网友疑问,为什么之前支架价格那么高?现在价格这么低,会不会劣币驱逐良币?这么便宜的支架,病人敢用吗?企业没有多少利润,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1、支架本来就不贵

之前的冠脉支架为什么价格那么高?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位医疗经济领域的专家。

他告诉我,很多年前,生产支架的设备非常昂贵可能高达数千万欧元一台,但用量低,每个支架分摊的折旧成本很高,所以那时候进口支架的价格高达3-5万元人民币。现在国外设备便宜多了,支架价格有很大下降。

对中国市场来说,国产支架也进入了市场,按道理也应该大幅降低价格,但是由于回扣的存在,支架价格也长期在1万元以上。回扣的大头,是在医生那里,多的一个支架就能拿1万,少的也能拿几千。

目前支架的价格降低到如此低的程度,企业还有没有利润?这个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量大,生产成本可能大幅下降,企业也可能不亏钱。但是,也有可能企业为了驱逐竞争对手,采取亏钱生产的策略。这些,外面的人很难判断。

这次也有不少著名药企放弃参与竞争,宁愿去争夺集采之外的30%的份额,这都是不同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作出的应对。

可想而知,冠脉支架价格大降,肯定会有不少患者受惠。有网友说:“我爸爸下午就要放支架了,要不要再等等?”以现有的医疗体制为局限条件,集采还是有一些正面意义。

但是,很多更根本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2、没有回扣,医生还有积极性吗?

首先是医生的积极性问题。

心脏介入手术需要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操作,医生需要穿着射线防护衣,但还是会有职业暴露。以往因为支架回扣高,医生进行介入手术的积极性很高。

这方面,不要责怪医生。医生也是普通人,没有利益补偿,他们为什么要为你冒险?怎么没见你平时免费帮医生干家务活?

所以,过去支架价格高,其实并不是生产厂家利润惊人。可以理解为,高价中的一大部分是对医生做手术的潜规则酬劳,是一种手术费用。

回扣激励下,既存在滥用支架的情况,也存在使用不足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随着激励的消失,医生使用支架的积极性会明显下降,这可不是患者之福。

当然,也有专家说,目前公立医院已经全面取消了医用耗材加成,实现了零差价,通过调整诊疗费用,医院的整体收益并没有太大变化。

因此,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价格的变化不会对医生的使用意愿造成影响,医生仍会以病情和诊疗标准决定如何使用耗材。

但这只是官面的说法,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医院的整体收益和医生个人的收益是两回事,医院零差价和医生收回扣是两回事。现在没有了回扣,作为个体的医生,积极性肯定下降。

并且,医院也并没有真的零差价,因为它们还可以向药企索要返点或保证金或延迟付款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冠心病(PCI)手术量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 年增长速度10%—20%

当然,我并不是说,医生收受回扣非常合理。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医生收受回扣是局限条件下的一种激励,现在这一激励没了,其他方面如何改革,才能让医生继续有积极性?

激励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企业里,为什么是老板拿利润、员工拿稳定的工资?

可能有人会说:“企业是人家老板的,当然应该利润归他,这天经地义,还要问吗?”这个看起来“天经地义”的问题,其实是有经济学的理由的。

因为老板的工作积极性,外人无法监督。他有没有尽全力去感受市场?有没有殚精竭虑平衡风险和利润?有没有尽可能激励员工?这些都无法量化。而员工的工作量是比较容易量化的。

所以老板承担风险,利润归老板,这样他就自己监督自己了。如果反过来,老板拿稳定收入,员工分利润,那么,老板一定会偷懒。

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技术工种,老板往往也会采用技术占股的情况,来让员工自己监督自己。

医生的工作,跟老板有点像,外人很难监督。他的诊疗是否尽心了,外人怎么知道?

有些医生可能表面上非常热情、细心,但其实他是敷衍你,你也不知道。他本来一天能做三个手术的,他说太累了,只能做两个了,你又怎么分辨?

所以激励医生的关键,是大力扩大医疗服务的市场化竞争,因为竞争是最好的监督。同时,应该放手让医院自己定价、自己设计激励机制,而不是事无巨细都搞行政指导。

3、模仿市场不如拥抱市场

医疗市场化,这个词,很多人一听就会受到刺激。在他们眼里,医疗市场化就意味着可怜的患者,任由利欲熏心的资本宰割,好可怜。

但,大家想想,集中采购的实质是什么?

集中采购的实质,就是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模仿市场。

在市场上,拼团、量采,可以利用规模效益,降低生产企业生产成本,还能大量节约企业的营销费用,生产者、消费者双赢。拼多多就是靠这一招快速发展的。

医疗行政管理部门看到了这一市场规律,所以模仿市场,来降低医疗费用。

但是,这种模仿,因为行政色彩太浓,仍然有很多大问题没解决。前文说的医生积极性问题,就是巨大的问题。药企的生产、营销、创新的积极性,是另一个问题。

例如,看起来,医疗集采模仿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费用,但,这也等于是行政管理部门接过了市场营销的环节。行政管理人员,真的能干好药品推广的活吗?

要知道,市场上的拼团、量采,并没有略去推广环节,只是由购物平台集中进行,减少了推广费用,但推广的效率,反倒是提高了的。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有什么提高推广效率的措施呢?

过去一些药品的集采,降低了价格,但同时也降低了医生、企业的积极性。有当医生的网友说:“恩替卡韦降到了不到5毛钱一片,结果单位经常没药。”

其实对于患者来说,价格低但没药,比价格高但有药,是更可怕的。

所以,反正行政管理部门也只能靠模仿市场,而且模仿得半像不像,那何不干脆大胆推进医疗服务的市场机制改革呢?例如,何不让医院自主集采、由市场化的机构提供集采服务呢?

只有扩大市场机制,才能在价格和效率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既让患者少花钱,同时也不影响医生、药企的积极性。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明白一个道理,“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欧美的很多国家医疗免费,但,病人要排很久的队,把时间成本、病情耽误算进去,成本远远高于市场。

例如加拿大,医疗免费,但很多人买不到药、得不到服务,只好驱车去美国治病,不但没少花钱,还多了驱车的成本。

如果加拿大医疗市场化,不就可以节约下驱车的成本吗?还有很多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等手术时间太长,只好回到中国来开刀,白多花机票钱。

虽然人们对医疗现状不太满意,但中国的医院在很多方面已经比欧美日的医院更有效率。

这是因为,欧美日的很多医院,名为私立医院,但实际上政府的行政管制很多,医院自主性不高,当然就没效率。例如美国,医生跨州行医受到严格限制,医院连增加病床的自主性都没有。

反过来,过去这些年中国医疗的进步,是因为,医院名为公立医院,但实际上,科室有自己的独立利益,医生的利益和服务挂钩,激励机制近似于市场,所以医生有积极性。

有些改革,例如允许医生多点执业,这也是趋向市场化,这都是推动医疗进步的重要因素。

不过,随着这些年医疗管制增多,医生积极性下降,医患矛盾有所激化。

改革实践已经清楚表明了,市场的有效和管制的低效。行政管理部门模仿市场机制,是局部改进,但,如能更全面地引入市场机制,那将造福更多患者,挽救更多生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1.3万元降到700元,心脏支架大降价,对患者是福还是祸?

这么便宜的支架,病人敢用吗?企业没有多少利润,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文|功夫财经 邓新华

最近,政府组织的铬合金载药冠脉支架带量采购,10个产品拟中选,涉8家企业,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下降至中位价格700元左右,最低报价仅469元。

价格的巨大降幅不仅让老百姓震惊,连集采现场都有器械代表感叹:“这个价格太可怕了,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这个价格,做个睫毛都不止那些钱了。”

很多网友疑问,为什么之前支架价格那么高?现在价格这么低,会不会劣币驱逐良币?这么便宜的支架,病人敢用吗?企业没有多少利润,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1、支架本来就不贵

之前的冠脉支架为什么价格那么高?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位医疗经济领域的专家。

他告诉我,很多年前,生产支架的设备非常昂贵可能高达数千万欧元一台,但用量低,每个支架分摊的折旧成本很高,所以那时候进口支架的价格高达3-5万元人民币。现在国外设备便宜多了,支架价格有很大下降。

对中国市场来说,国产支架也进入了市场,按道理也应该大幅降低价格,但是由于回扣的存在,支架价格也长期在1万元以上。回扣的大头,是在医生那里,多的一个支架就能拿1万,少的也能拿几千。

目前支架的价格降低到如此低的程度,企业还有没有利润?这个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量大,生产成本可能大幅下降,企业也可能不亏钱。但是,也有可能企业为了驱逐竞争对手,采取亏钱生产的策略。这些,外面的人很难判断。

这次也有不少著名药企放弃参与竞争,宁愿去争夺集采之外的30%的份额,这都是不同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作出的应对。

可想而知,冠脉支架价格大降,肯定会有不少患者受惠。有网友说:“我爸爸下午就要放支架了,要不要再等等?”以现有的医疗体制为局限条件,集采还是有一些正面意义。

但是,很多更根本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2、没有回扣,医生还有积极性吗?

首先是医生的积极性问题。

心脏介入手术需要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操作,医生需要穿着射线防护衣,但还是会有职业暴露。以往因为支架回扣高,医生进行介入手术的积极性很高。

这方面,不要责怪医生。医生也是普通人,没有利益补偿,他们为什么要为你冒险?怎么没见你平时免费帮医生干家务活?

所以,过去支架价格高,其实并不是生产厂家利润惊人。可以理解为,高价中的一大部分是对医生做手术的潜规则酬劳,是一种手术费用。

回扣激励下,既存在滥用支架的情况,也存在使用不足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随着激励的消失,医生使用支架的积极性会明显下降,这可不是患者之福。

当然,也有专家说,目前公立医院已经全面取消了医用耗材加成,实现了零差价,通过调整诊疗费用,医院的整体收益并没有太大变化。

因此,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价格的变化不会对医生的使用意愿造成影响,医生仍会以病情和诊疗标准决定如何使用耗材。

但这只是官面的说法,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医院的整体收益和医生个人的收益是两回事,医院零差价和医生收回扣是两回事。现在没有了回扣,作为个体的医生,积极性肯定下降。

并且,医院也并没有真的零差价,因为它们还可以向药企索要返点或保证金或延迟付款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冠心病(PCI)手术量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 年增长速度10%—20%

当然,我并不是说,医生收受回扣非常合理。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医生收受回扣是局限条件下的一种激励,现在这一激励没了,其他方面如何改革,才能让医生继续有积极性?

激励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企业里,为什么是老板拿利润、员工拿稳定的工资?

可能有人会说:“企业是人家老板的,当然应该利润归他,这天经地义,还要问吗?”这个看起来“天经地义”的问题,其实是有经济学的理由的。

因为老板的工作积极性,外人无法监督。他有没有尽全力去感受市场?有没有殚精竭虑平衡风险和利润?有没有尽可能激励员工?这些都无法量化。而员工的工作量是比较容易量化的。

所以老板承担风险,利润归老板,这样他就自己监督自己了。如果反过来,老板拿稳定收入,员工分利润,那么,老板一定会偷懒。

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技术工种,老板往往也会采用技术占股的情况,来让员工自己监督自己。

医生的工作,跟老板有点像,外人很难监督。他的诊疗是否尽心了,外人怎么知道?

有些医生可能表面上非常热情、细心,但其实他是敷衍你,你也不知道。他本来一天能做三个手术的,他说太累了,只能做两个了,你又怎么分辨?

所以激励医生的关键,是大力扩大医疗服务的市场化竞争,因为竞争是最好的监督。同时,应该放手让医院自己定价、自己设计激励机制,而不是事无巨细都搞行政指导。

3、模仿市场不如拥抱市场

医疗市场化,这个词,很多人一听就会受到刺激。在他们眼里,医疗市场化就意味着可怜的患者,任由利欲熏心的资本宰割,好可怜。

但,大家想想,集中采购的实质是什么?

集中采购的实质,就是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模仿市场。

在市场上,拼团、量采,可以利用规模效益,降低生产企业生产成本,还能大量节约企业的营销费用,生产者、消费者双赢。拼多多就是靠这一招快速发展的。

医疗行政管理部门看到了这一市场规律,所以模仿市场,来降低医疗费用。

但是,这种模仿,因为行政色彩太浓,仍然有很多大问题没解决。前文说的医生积极性问题,就是巨大的问题。药企的生产、营销、创新的积极性,是另一个问题。

例如,看起来,医疗集采模仿市场,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费用,但,这也等于是行政管理部门接过了市场营销的环节。行政管理人员,真的能干好药品推广的活吗?

要知道,市场上的拼团、量采,并没有略去推广环节,只是由购物平台集中进行,减少了推广费用,但推广的效率,反倒是提高了的。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有什么提高推广效率的措施呢?

过去一些药品的集采,降低了价格,但同时也降低了医生、企业的积极性。有当医生的网友说:“恩替卡韦降到了不到5毛钱一片,结果单位经常没药。”

其实对于患者来说,价格低但没药,比价格高但有药,是更可怕的。

所以,反正行政管理部门也只能靠模仿市场,而且模仿得半像不像,那何不干脆大胆推进医疗服务的市场机制改革呢?例如,何不让医院自主集采、由市场化的机构提供集采服务呢?

只有扩大市场机制,才能在价格和效率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既让患者少花钱,同时也不影响医生、药企的积极性。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明白一个道理,“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欧美的很多国家医疗免费,但,病人要排很久的队,把时间成本、病情耽误算进去,成本远远高于市场。

例如加拿大,医疗免费,但很多人买不到药、得不到服务,只好驱车去美国治病,不但没少花钱,还多了驱车的成本。

如果加拿大医疗市场化,不就可以节约下驱车的成本吗?还有很多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等手术时间太长,只好回到中国来开刀,白多花机票钱。

虽然人们对医疗现状不太满意,但中国的医院在很多方面已经比欧美日的医院更有效率。

这是因为,欧美日的很多医院,名为私立医院,但实际上政府的行政管制很多,医院自主性不高,当然就没效率。例如美国,医生跨州行医受到严格限制,医院连增加病床的自主性都没有。

反过来,过去这些年中国医疗的进步,是因为,医院名为公立医院,但实际上,科室有自己的独立利益,医生的利益和服务挂钩,激励机制近似于市场,所以医生有积极性。

有些改革,例如允许医生多点执业,这也是趋向市场化,这都是推动医疗进步的重要因素。

不过,随着这些年医疗管制增多,医生积极性下降,医患矛盾有所激化。

改革实践已经清楚表明了,市场的有效和管制的低效。行政管理部门模仿市场机制,是局部改进,但,如能更全面地引入市场机制,那将造福更多患者,挽救更多生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