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浦东,曾是烂泥渡。
老浦东人的记忆中有这么一首民谣:“黄埔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路边有个烂泥渡镇,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那条每逢雨季就水漫金山的烂泥渡路,就是今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寸土寸金的“银城中路”。
蜿蜒黄浦江,把上海分割成浦东、浦西两块。上世纪90年代以前,浦西是人口稠密的繁华都市,而浦东大部分地区则是阡陌农田、低矮棚屋。“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老话就是当时上海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在邓小平同志的积极推动下,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在浦东大道141号曾是工人俱乐部的二层小楼里,浦东开发办公室正式揭牌成立。
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会议批准浦东新区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又批准撤销上海市南汇区,整体并入浦东新区,使浦东新区面积增加一倍。上海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从此,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重镇上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再度迎来历史机遇,也展开了20世纪末中国最神奇的画卷。改革和创新,是这片土地巨变的源泉。30年来,黄浦江两岸的成长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从烂泥渡里走出的浦东,已是春光明媚,火热骄阳。
11月10日,在这个骄阳似火的下午,我们来到了浦东大道141号这个谱写辉煌的二层小楼,在这个简朴的缩影里,1990年的5月3日,就是在这幢楼前举行了隆重的浦东开发办公室成立大会。在这里,人是借来的,设备是租来的,房子是挤出来的,刊号是没有的,就是这样的一批人,非常勤恳的、努力地在这里为浦东的建设发展策划着。
从1990年至2020年,浦东将迎来开发开放30周年,同时向“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2020 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仍将保持 7%左右的增长,并力争实现“万亿平台、千亿增量”的目标。
2019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定在万亿规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增长,有效发挥全市经济发展稳定器、压舱石、动力源的作用。此外,浦东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工业投资有力拉动下,达到2100亿元左右,实到外资80余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
2013年9月,代表开放新高地的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浦东的改革开放按下快进键。
2015年4月,自贸区扩区启动运行,实施范围从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了120.72平方公里,2.0版诞生。到2020年,3.0版上海自贸区要建成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
2017年,浦东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累计达到了1711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件,经认定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了134家。喜马拉雅、寒武纪、沪江网校、Wifi万能钥匙等也扎根浦东,成为了12家独角兽企业中的一员。
而2020年的今天,围绕着陆家嘴金融中心辐射出的是30余万的金融从业人员,800余家银行、证券、保险持牌金融机构,5000余家新兴金融机构,2019年有四幢楼宇年税收破50亿元。浦东已然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密集,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上交所鸣锣到科创板落地,诠释了上海金融中心飞速发展的澎湃动力。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跟着浦东的轨迹,探寻我们成长的未来。
从农田沼泽到高楼大厦,从冷僻土地到繁荣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浦东用了尽30年,依靠全国的支持,实现了沧桑巨变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一座规模初具、活力尽显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弹指一挥间,当惊世界殊,当下的我们如何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围绕15 个攻势,以及推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等建设中发挥我们的作用,这些发展思路和战略的逻辑值得我们今天结合浦东的发展变革,以及浦东人在奋勇拼搏前进过程中的开拓创新精神与魄力,为我们的工作寻找思路、出路和活路。
想学有所成、学有所为,不能只有知识没有见识。来到上海学习深受启发,原来只是每天忙于公务而不得闲,现在却是陶醉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浦东发展里,让我意识到有知识没见识,只会纸上谈兵行不通,只有将眼界放宽,多走、多看、多听、多想,才能学到真谛,也才能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创新埋下伏笔。
想学有所成、学有所为,不能只有能力没有魄力。现在的我们,想法多、思路宽、本领强,但往往工作中碰到难题难解决,碰到急事心里慌,其实浦东开发开放的精神不正是给了我们直面问题、排除万难的勇气和信心,给了我们迎难而上、不畏挫折的勇气,做好工作就是要有这样的精气神儿,只要有魄力,万事总能解。
想学有所成,学有所为,不能只有想法没有做法。知识学到了,就是要将学到的付诸行动,不能光有想法没有做法,我们要求过程美丽,但结果是检验过程的标准,来上海就是要开阔思路、拓展平台、网罗资源、密切合作,将想法变成行动的指南,利用有限的时间走访企业、走访街区,领悟先进背后的做法,寻找工作中的契合点,为我们的工作助力献策。
来源:浦江观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