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双11”也是“羊毛党”的节日?薅羊毛的土壤为何越来越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双11”也是“羊毛党”的节日?薅羊毛的土壤为何越来越多

“羊毛党”和商家平台之间,存在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文|中外管理杂志记者  任慧媛

责编|李靖

万众瞩目的“双11”购物节落下战幕,天猫以4982亿成交额(11月1日-11日)刷新了纪录,比2019年同期业绩增长26%。竞争激烈的众商家平台为了“剁手党”的买买买使出了层出不穷的促销招数。但与此同时,也成就了“羊毛党”的发家致富,购物狂欢节成为了他们的狂欢盛宴。

“羊毛党”在今年已经“大动作”频频,例如薅“随心飞”的羊毛。今年下半年以来,东航、南航、海航各大航空公司先后推出了“随心飞”套餐。近日,阿里巴巴旗下旅行出行服务平台“飞猪”赶在“双11”之前也联手海南航空、山东航空、四川航空、吉祥航空和瑞丽航空等11家航空公司,组团推出了一系列升级版“随心飞”计划。

“随心飞”,顾名思义,旅客购买之后可以根据需求,更自由地选择出行航线、出行时间。非常时期,这本是亏损航企的一场奋勇自救,没成想被“羊毛党”盯上,而所薅“羊毛”就是飞机延误险,即飞机延误之后的保险费。这部分人专挑准点率低的航班,准点率50%以下的机场,然后选好多份延误险,坐等航班延误,然后赔偿,操作熟练者可月入10万。

薅羊毛的情况不仅存在于航班里,电商圈里更是时有发生。近日,京东商城平台上的长虹厨房电器旗舰店发“泣血”公告,因被某推广机构恶意欺骗,短时间内长虹水壶以远远低于成本价被拍了20万单,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面临破产倒闭,订单无法发货。可见,在“羊毛党”的虎视眈眈下,商家一旦操作失误或进局,可能还没等反应过来,就已走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那么,为何会屡屡出现薅羊毛事故?“羊毛党”又是如何稳准狠地掌握了各商家的“致命Bug”?作为商家又该如何防止被薅羊毛?

溃于蚁穴:疏忽漏洞是“羊毛党”眼中的“商机”

“薅羊毛” 本是一个双赢的互动,商家为了吸引客户而推出各种优惠折扣、红包福利等,商家赚了吆喝,客户获得了实惠,彼此相安无事。怎奈那些“羊毛党”专钻平台的疏忽漏洞。

除了前面提到的“羊毛党”利用“随心飞”延误赔偿薅羊毛之外,外卖平台也存在类似情况:依据外卖平台制订的规则,外卖配送后如果买家申请取消订单且商户同意全额退款,平台会补助配送员配送费。这却成了一些骑士眼中的“商机”,他们可以一人分饰三角,分别扮演骑手、顾客、商家,通过多次下单、退单等方式套取外卖平台配送费,据报道,多者一月薅羊毛达9万元。

还有频繁发生的就是优惠券被恶意“享用”的情况,正常来说,每个平台对新注册的用户都会给予优惠券,有且只有一次,但是“羊毛党”们却能够在各个平台上,享受多次这样的优惠。比如,此前星巴克咖啡发起的“星巴克App注册新人礼”活动,就遭受到了“羊毛党”大规模攻击,他们利用大量手机号注册星巴克App的虚假账号,成功领取活动优惠券。成本为0.1元,之后转手变现,单张券售价可达5-10元。同样的,今年1月份,京东家电优惠券设置漏洞被恶意利用,“羊毛党”在极短的时间里产生了24万笔低价订单,涉及商品金额达7000万。

显然,这类恶意薅羊毛的情况已经形成规模乃至产业链条,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贪小便宜的问题了。

“薅羊毛无间道”:部分商家的“Bug营销”

粗心手误、安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恶意薅羊毛,都属于钻了商家的空子。但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所谓的“漏洞”是部分商家故意放出来的,即将企业优惠包装成不小心为之的Bug,利用用户贪小便宜的心理,达到病毒式传播和爆发增长的效果。这种利用“Bug营销”的方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品牌都曾用过类似的方式。

2017年,肯德基App出现所谓Bug,只要用户将账号的生日改为“20160828”,即可获赠一张6人“全家桶”的半价券。此Bug一经传出,吸引众多人下载注册,并在一夜之间将肯德基App刷进了iOS热门App排行榜的前50名。

而且“Bug营销”已然催生出一个行业。在很多人的微信里,不乏各种所谓薅羊毛群,包括漏洞群、Bug群、优惠券群等等,听起来似乎是充满了便宜。《中外管理》记者假装“羊毛党”联系群主进了一个漏洞群,每拉一个新人进群,可从群主处领到1块钱,然后,群主开始在群内发各种所谓内部优惠、漏洞等信息吸引群内的人购买。实际上这些信息并非特别的优惠或者是真漏洞,而是一些平台商家专门设置的虚高价格的专用链接,正常通过平台查找到这些商品的确标价很高,也没有优惠券,但是通过链接进去就有大额优惠券,价格马上变低。

此时,不明就里的新人看到便宜,就果断下了单。实际上最终价格和各大平台比起来并没有多少优势,有的仅低一点点而已或者还要更高。关键是那部分不遗余力地去推广,拉人的群主,他们要赚的是商家给的推广返利,每单少则几毛几元,多则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他们每天在群里大量转发的链接,几乎无一不是挂着诱饵的钓钩。而很多被拉进来的新人本以为薅到了商家的羊毛,没想到自己才是被薅的那只羊。

用所谓“Bug营销”推广品牌,虽然很快就会有效果,但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用户看多了之后会觉得一切皆套路,最终结果会适得其反。

两难困局:优惠越复杂,商家越容易被薅羊毛

“Bug营销”自然是不用为好,但值得关注的是优惠券背后的逻辑。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以往的“双11”活动,多是5折促销,消费者在当天的0点00分,疯狂点击购买后便使用完毕,比较简单直接,但平台并未在流量上获得多少好处。近两三年不同的是,原来“双11”直接的5折活动被“盖楼”(网络语,意为发布引诱回帖形式的帖子)、集赞、组战队、观看直播获取优惠券等复杂的活动取代。为了获得优惠,消费者们开始疯狂组队、转发集赞、驻守直播间,原来只是一茬“韭菜”的消费者,在复杂的折扣规则下,变成了很多茬“韭菜”,由此为平台带来了丰厚的流量。

上海益合营销机构联合创始人苗庆显向《中外管理》表示:商家往往把优惠设计的过于复杂,这其实是在给消费者设立门槛,为了让消费者持续消费或者少兑换。优惠设计越复杂,“羊毛党”机会就越大。在如何拿到优惠这方面,商家和消费者都是业余的,“羊毛党”才是专业的。

平台不仅对商家运营安全的保护不够,而且还向商家施压,总是希望它们采用更大的优惠力度去吸引客户。所以,很多情况下商家是在单打独斗,一边要提心吊胆地防着被恶意薅羊毛,一边还要挖空心思地做着优惠促销。

看来,近年来越来越负责的“双11”优惠方式,不仅为难了消费者,而且给商家也带来了更高的运营成本。在不浪费一个流量的时代,十足是电商界难以摆脱的两难困局。

根源:压缩“羊毛党”空间,须告别流量思维

实际上,职业“羊毛党”发展已久,并早已呈团伙化、规模化、自动化趋势。业内估计职业“羊毛党”已超过百万,市场规模超过 1000 亿,已然薅出了“羊圈生态”。而作为被薅的商家,不但没有吸引到计划数量的目标用户,反而成为了“羊毛党”赚钱的手段。这不仅浪费了推广人力和资金,也因为真正用户无法获得优惠券、活动提前中止等给品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推广活动要做,“羊毛党”也要防。有业内风控专家建议:在App端做实时保护,封堵潜在系统或接口漏洞,防止被“羊毛党”恶意利用。并对注册IP地址和手机号进行实时核验,对发现的恶意IP和恶意手机号码进行注册的账号进行二次验证或拦截登录。还要结合设备指纹和实时决策,对注册、登录、领取等操作进行风险实时识别判定。

尽管如此,“羊毛党”和商家平台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向《中外管理》谈道:就法律层面来说,打击职业“羊毛党”,仍面临法律适用上的尴尬,即便可以依靠手段是否正当,来判定“羊毛党”是否合法,但相应的规定仍是比较分散的,没有直接的标准来界定,在适用罪名上,盗窃、诈骗、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等都可能涉及。鉴于此,有必要在立法、执法、监管,以及用户保护上进行全方位的完善,而不能以亡羊补牢的方式进行事后监管。

董毅智进一步表示:“羊毛党”的行为对商家平台的危害不言而喻,但需要深入思考其产生与整个电商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电商行业总是通过补贴、砸钱这种简单粗暴的营销方式来增加客户的黏性,或者一味追求客户数量,以此达到后期垄断市场、拥有定价权的目的。从早期的淘宝、京东,到现在的拼多多,无一不是这种发展模式。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态,才会产生职业“羊毛党”。

苗庆显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从根源上来说,商家应告别流量思维,用品牌和产品吸引客户,把促销做简单,促销力度做小,“羊毛党”生长的土壤也就不那么肥沃了。

话说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如果一次性就被薅光了,羊的结局肯定无比惨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双11”也是“羊毛党”的节日?薅羊毛的土壤为何越来越多

“羊毛党”和商家平台之间,存在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文|中外管理杂志记者  任慧媛

责编|李靖

万众瞩目的“双11”购物节落下战幕,天猫以4982亿成交额(11月1日-11日)刷新了纪录,比2019年同期业绩增长26%。竞争激烈的众商家平台为了“剁手党”的买买买使出了层出不穷的促销招数。但与此同时,也成就了“羊毛党”的发家致富,购物狂欢节成为了他们的狂欢盛宴。

“羊毛党”在今年已经“大动作”频频,例如薅“随心飞”的羊毛。今年下半年以来,东航、南航、海航各大航空公司先后推出了“随心飞”套餐。近日,阿里巴巴旗下旅行出行服务平台“飞猪”赶在“双11”之前也联手海南航空、山东航空、四川航空、吉祥航空和瑞丽航空等11家航空公司,组团推出了一系列升级版“随心飞”计划。

“随心飞”,顾名思义,旅客购买之后可以根据需求,更自由地选择出行航线、出行时间。非常时期,这本是亏损航企的一场奋勇自救,没成想被“羊毛党”盯上,而所薅“羊毛”就是飞机延误险,即飞机延误之后的保险费。这部分人专挑准点率低的航班,准点率50%以下的机场,然后选好多份延误险,坐等航班延误,然后赔偿,操作熟练者可月入10万。

薅羊毛的情况不仅存在于航班里,电商圈里更是时有发生。近日,京东商城平台上的长虹厨房电器旗舰店发“泣血”公告,因被某推广机构恶意欺骗,短时间内长虹水壶以远远低于成本价被拍了20万单,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面临破产倒闭,订单无法发货。可见,在“羊毛党”的虎视眈眈下,商家一旦操作失误或进局,可能还没等反应过来,就已走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那么,为何会屡屡出现薅羊毛事故?“羊毛党”又是如何稳准狠地掌握了各商家的“致命Bug”?作为商家又该如何防止被薅羊毛?

溃于蚁穴:疏忽漏洞是“羊毛党”眼中的“商机”

“薅羊毛” 本是一个双赢的互动,商家为了吸引客户而推出各种优惠折扣、红包福利等,商家赚了吆喝,客户获得了实惠,彼此相安无事。怎奈那些“羊毛党”专钻平台的疏忽漏洞。

除了前面提到的“羊毛党”利用“随心飞”延误赔偿薅羊毛之外,外卖平台也存在类似情况:依据外卖平台制订的规则,外卖配送后如果买家申请取消订单且商户同意全额退款,平台会补助配送员配送费。这却成了一些骑士眼中的“商机”,他们可以一人分饰三角,分别扮演骑手、顾客、商家,通过多次下单、退单等方式套取外卖平台配送费,据报道,多者一月薅羊毛达9万元。

还有频繁发生的就是优惠券被恶意“享用”的情况,正常来说,每个平台对新注册的用户都会给予优惠券,有且只有一次,但是“羊毛党”们却能够在各个平台上,享受多次这样的优惠。比如,此前星巴克咖啡发起的“星巴克App注册新人礼”活动,就遭受到了“羊毛党”大规模攻击,他们利用大量手机号注册星巴克App的虚假账号,成功领取活动优惠券。成本为0.1元,之后转手变现,单张券售价可达5-10元。同样的,今年1月份,京东家电优惠券设置漏洞被恶意利用,“羊毛党”在极短的时间里产生了24万笔低价订单,涉及商品金额达7000万。

显然,这类恶意薅羊毛的情况已经形成规模乃至产业链条,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贪小便宜的问题了。

“薅羊毛无间道”:部分商家的“Bug营销”

粗心手误、安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恶意薅羊毛,都属于钻了商家的空子。但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所谓的“漏洞”是部分商家故意放出来的,即将企业优惠包装成不小心为之的Bug,利用用户贪小便宜的心理,达到病毒式传播和爆发增长的效果。这种利用“Bug营销”的方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品牌都曾用过类似的方式。

2017年,肯德基App出现所谓Bug,只要用户将账号的生日改为“20160828”,即可获赠一张6人“全家桶”的半价券。此Bug一经传出,吸引众多人下载注册,并在一夜之间将肯德基App刷进了iOS热门App排行榜的前50名。

而且“Bug营销”已然催生出一个行业。在很多人的微信里,不乏各种所谓薅羊毛群,包括漏洞群、Bug群、优惠券群等等,听起来似乎是充满了便宜。《中外管理》记者假装“羊毛党”联系群主进了一个漏洞群,每拉一个新人进群,可从群主处领到1块钱,然后,群主开始在群内发各种所谓内部优惠、漏洞等信息吸引群内的人购买。实际上这些信息并非特别的优惠或者是真漏洞,而是一些平台商家专门设置的虚高价格的专用链接,正常通过平台查找到这些商品的确标价很高,也没有优惠券,但是通过链接进去就有大额优惠券,价格马上变低。

此时,不明就里的新人看到便宜,就果断下了单。实际上最终价格和各大平台比起来并没有多少优势,有的仅低一点点而已或者还要更高。关键是那部分不遗余力地去推广,拉人的群主,他们要赚的是商家给的推广返利,每单少则几毛几元,多则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他们每天在群里大量转发的链接,几乎无一不是挂着诱饵的钓钩。而很多被拉进来的新人本以为薅到了商家的羊毛,没想到自己才是被薅的那只羊。

用所谓“Bug营销”推广品牌,虽然很快就会有效果,但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用户看多了之后会觉得一切皆套路,最终结果会适得其反。

两难困局:优惠越复杂,商家越容易被薅羊毛

“Bug营销”自然是不用为好,但值得关注的是优惠券背后的逻辑。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以往的“双11”活动,多是5折促销,消费者在当天的0点00分,疯狂点击购买后便使用完毕,比较简单直接,但平台并未在流量上获得多少好处。近两三年不同的是,原来“双11”直接的5折活动被“盖楼”(网络语,意为发布引诱回帖形式的帖子)、集赞、组战队、观看直播获取优惠券等复杂的活动取代。为了获得优惠,消费者们开始疯狂组队、转发集赞、驻守直播间,原来只是一茬“韭菜”的消费者,在复杂的折扣规则下,变成了很多茬“韭菜”,由此为平台带来了丰厚的流量。

上海益合营销机构联合创始人苗庆显向《中外管理》表示:商家往往把优惠设计的过于复杂,这其实是在给消费者设立门槛,为了让消费者持续消费或者少兑换。优惠设计越复杂,“羊毛党”机会就越大。在如何拿到优惠这方面,商家和消费者都是业余的,“羊毛党”才是专业的。

平台不仅对商家运营安全的保护不够,而且还向商家施压,总是希望它们采用更大的优惠力度去吸引客户。所以,很多情况下商家是在单打独斗,一边要提心吊胆地防着被恶意薅羊毛,一边还要挖空心思地做着优惠促销。

看来,近年来越来越负责的“双11”优惠方式,不仅为难了消费者,而且给商家也带来了更高的运营成本。在不浪费一个流量的时代,十足是电商界难以摆脱的两难困局。

根源:压缩“羊毛党”空间,须告别流量思维

实际上,职业“羊毛党”发展已久,并早已呈团伙化、规模化、自动化趋势。业内估计职业“羊毛党”已超过百万,市场规模超过 1000 亿,已然薅出了“羊圈生态”。而作为被薅的商家,不但没有吸引到计划数量的目标用户,反而成为了“羊毛党”赚钱的手段。这不仅浪费了推广人力和资金,也因为真正用户无法获得优惠券、活动提前中止等给品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推广活动要做,“羊毛党”也要防。有业内风控专家建议:在App端做实时保护,封堵潜在系统或接口漏洞,防止被“羊毛党”恶意利用。并对注册IP地址和手机号进行实时核验,对发现的恶意IP和恶意手机号码进行注册的账号进行二次验证或拦截登录。还要结合设备指纹和实时决策,对注册、登录、领取等操作进行风险实时识别判定。

尽管如此,“羊毛党”和商家平台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向《中外管理》谈道:就法律层面来说,打击职业“羊毛党”,仍面临法律适用上的尴尬,即便可以依靠手段是否正当,来判定“羊毛党”是否合法,但相应的规定仍是比较分散的,没有直接的标准来界定,在适用罪名上,盗窃、诈骗、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等都可能涉及。鉴于此,有必要在立法、执法、监管,以及用户保护上进行全方位的完善,而不能以亡羊补牢的方式进行事后监管。

董毅智进一步表示:“羊毛党”的行为对商家平台的危害不言而喻,但需要深入思考其产生与整个电商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电商行业总是通过补贴、砸钱这种简单粗暴的营销方式来增加客户的黏性,或者一味追求客户数量,以此达到后期垄断市场、拥有定价权的目的。从早期的淘宝、京东,到现在的拼多多,无一不是这种发展模式。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态,才会产生职业“羊毛党”。

苗庆显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从根源上来说,商家应告别流量思维,用品牌和产品吸引客户,把促销做简单,促销力度做小,“羊毛党”生长的土壤也就不那么肥沃了。

话说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羊毛如果一次性就被薅光了,羊的结局肯定无比惨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