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能手机后摄模组设计生变,vivo躺着也中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能手机后摄模组设计生变,vivo躺着也中枪?

“云台主摄”这种称呼方式不仅算不上正确,甚至还会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文|三易生活

众所周知,自从智能手机的影像系统进入多摄时代以来,如何让多摄模组看起来更美观、结构上更合理,也成为了各大手机厂商设计师所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

比如说,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早出现的多摄设计,就是将摄像头在机身后背的中轴部位横向或者竖向一字排开。

很显然,这是最不需要“艺术细胞”的设计方案,但实际上从手机内部结构的角度上来看,居中且一字排开的多摄其实技术难度并不低。这是因为它会大量侵占主板/电池所需的空间,也意味着手机厂商必须采用更高成本的异型主板,或是超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才能同时兼顾拍照、性能与续航的需求。正因如此,这种既不算好看,成本也并不低的多摄方案如今越来越少见,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于是乎,在“长条状”的多摄设计方案后,“矩阵式”多摄就成为了整个行业的第二轮潮流。相比于长条多摄,无论是置于手机背部左上角,形似“火箭筒”的方形矩阵多摄,还是置于机身背部中上段区域,经常被调侃为“奥利奥”的圆形矩阵多摄,它们都具备着更紧凑的布局,能够更好地节约内部空间。同时相比于一字排开的多摄设计,矩阵式多摄每一枚镜头之间的距离更短,实际上也能减小不同镜头间的相位差,进而对多摄融合的画质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过,矩阵式是否就是当前智能手机多摄的“最优解”呢?至少从近期曝光的一些新机信息来看,它依然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

是的,这就是日前媒体曝光,两款国内一线厂商尚未发布新机所采用的后摄造型。可以看到,与此前“矩阵式多摄”将多枚摄像头整齐排成两排(或者两列)的做法不同,这一设计让巨大的主摄镜头在最上方单独占据一块位置,然后其他的副摄与传感器开孔则在主摄下方按照“矩阵式”整齐排列。

这样的做法有什么好处?简单来说,它其实反映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当前大多数智能手机主摄所使用的CMOS规格与镜头尺寸,其实是要远大于其他所有的副摄。因此如果单纯将所有摄像头“一视同仁”的按照矩阵排列,就会出现主摄旁边其实只能就放一个规格很低、尺寸很小的副摄,要么甚至只能放一个补光灯(比如上图这样,补光灯在后壳上)。

如此一来,不如干脆给主摄以空间设计上的“特权”,使其得以配备更大的CMOS、更复杂的防抖,同时将其他副摄“挤在一起”,既能更合理地利用空间,又能在视觉上突出主摄,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多摄优化设计方案。

话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没有?没错,在上面的这几段文字中,我们仅仅只是论述了这一多摄造型的合理性,但却始终没有点出这种新设计的“名称”。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大家仔细观察上面这张截屏就会发现,撰写这篇报道的媒体,给这个矩阵式多摄的变体设计取了一个“云台主摄”的名称。但实际上这种称呼方式不仅算不上正确,甚至还会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何谓“云台主摄”?其所指的是vivo在2020年6月发布的X50Pro,所配备的特殊摄像头设计。当时,vivo给X50 Pro的主摄配备了一个体积巨大的“主动防抖框体”,并通过电磁马达实现了对整个主摄镜头+CMOS组件的整体外部防抖设计。由于这种设计在理念和效果上都很接近传统的“防抖云台”,所以vivo也给它取了一个“微云台主摄”的名称。

并且因为“微云台主摄”的体积非常巨大,无法适用于一般的矩阵式摄像头外观,所以vivo首创了将主摄独立出来,其他副摄紧凑放置的“双层云阶”摄像头结构和外部造型。换句话说,“云台主摄”指的根本就不是外观,而是其内部的防抖结构。而且“云台主摄”的内构目前也仅限于X50 Pro这一款机型,在vivo其他采用了类似后摄模组外观的产品上,我们也没有看到“云台主摄”的描述。

这意味着,虽然这一后摄模组的外观设计源于vivo的“云台主摄”机型,且这种造型对于其他(仅仅是具备一颗特别大的主摄CMOS)没有配备“云台主摄”的其他机型也有实际的结构优化意义。但作为媒体,我们显然不能轻率地以“云台主摄”指代这种新出现,而且逐渐呈现出流行态势的智能手机后摄外观设计。

毕竟,那名字说的压根就是功能而非外观,要是因此造成消费者误解其他仅仅只是(摄像头)造型类似的机型也有“微云台防抖”功能,岂不是严重的误导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vivo

4.5k
  • vivo将推出自研影像品牌BlueImage,由X100 Ultra首发
  • vivo X Fold3开售一分钟销量同比上代提升80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能手机后摄模组设计生变,vivo躺着也中枪?

“云台主摄”这种称呼方式不仅算不上正确,甚至还会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文|三易生活

众所周知,自从智能手机的影像系统进入多摄时代以来,如何让多摄模组看起来更美观、结构上更合理,也成为了各大手机厂商设计师所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

比如说,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早出现的多摄设计,就是将摄像头在机身后背的中轴部位横向或者竖向一字排开。

很显然,这是最不需要“艺术细胞”的设计方案,但实际上从手机内部结构的角度上来看,居中且一字排开的多摄其实技术难度并不低。这是因为它会大量侵占主板/电池所需的空间,也意味着手机厂商必须采用更高成本的异型主板,或是超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才能同时兼顾拍照、性能与续航的需求。正因如此,这种既不算好看,成本也并不低的多摄方案如今越来越少见,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于是乎,在“长条状”的多摄设计方案后,“矩阵式”多摄就成为了整个行业的第二轮潮流。相比于长条多摄,无论是置于手机背部左上角,形似“火箭筒”的方形矩阵多摄,还是置于机身背部中上段区域,经常被调侃为“奥利奥”的圆形矩阵多摄,它们都具备着更紧凑的布局,能够更好地节约内部空间。同时相比于一字排开的多摄设计,矩阵式多摄每一枚镜头之间的距离更短,实际上也能减小不同镜头间的相位差,进而对多摄融合的画质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过,矩阵式是否就是当前智能手机多摄的“最优解”呢?至少从近期曝光的一些新机信息来看,它依然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

是的,这就是日前媒体曝光,两款国内一线厂商尚未发布新机所采用的后摄造型。可以看到,与此前“矩阵式多摄”将多枚摄像头整齐排成两排(或者两列)的做法不同,这一设计让巨大的主摄镜头在最上方单独占据一块位置,然后其他的副摄与传感器开孔则在主摄下方按照“矩阵式”整齐排列。

这样的做法有什么好处?简单来说,它其实反映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当前大多数智能手机主摄所使用的CMOS规格与镜头尺寸,其实是要远大于其他所有的副摄。因此如果单纯将所有摄像头“一视同仁”的按照矩阵排列,就会出现主摄旁边其实只能就放一个规格很低、尺寸很小的副摄,要么甚至只能放一个补光灯(比如上图这样,补光灯在后壳上)。

如此一来,不如干脆给主摄以空间设计上的“特权”,使其得以配备更大的CMOS、更复杂的防抖,同时将其他副摄“挤在一起”,既能更合理地利用空间,又能在视觉上突出主摄,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多摄优化设计方案。

话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没有?没错,在上面的这几段文字中,我们仅仅只是论述了这一多摄造型的合理性,但却始终没有点出这种新设计的“名称”。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大家仔细观察上面这张截屏就会发现,撰写这篇报道的媒体,给这个矩阵式多摄的变体设计取了一个“云台主摄”的名称。但实际上这种称呼方式不仅算不上正确,甚至还会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何谓“云台主摄”?其所指的是vivo在2020年6月发布的X50Pro,所配备的特殊摄像头设计。当时,vivo给X50 Pro的主摄配备了一个体积巨大的“主动防抖框体”,并通过电磁马达实现了对整个主摄镜头+CMOS组件的整体外部防抖设计。由于这种设计在理念和效果上都很接近传统的“防抖云台”,所以vivo也给它取了一个“微云台主摄”的名称。

并且因为“微云台主摄”的体积非常巨大,无法适用于一般的矩阵式摄像头外观,所以vivo首创了将主摄独立出来,其他副摄紧凑放置的“双层云阶”摄像头结构和外部造型。换句话说,“云台主摄”指的根本就不是外观,而是其内部的防抖结构。而且“云台主摄”的内构目前也仅限于X50 Pro这一款机型,在vivo其他采用了类似后摄模组外观的产品上,我们也没有看到“云台主摄”的描述。

这意味着,虽然这一后摄模组的外观设计源于vivo的“云台主摄”机型,且这种造型对于其他(仅仅是具备一颗特别大的主摄CMOS)没有配备“云台主摄”的其他机型也有实际的结构优化意义。但作为媒体,我们显然不能轻率地以“云台主摄”指代这种新出现,而且逐渐呈现出流行态势的智能手机后摄外观设计。

毕竟,那名字说的压根就是功能而非外观,要是因此造成消费者误解其他仅仅只是(摄像头)造型类似的机型也有“微云台防抖”功能,岂不是严重的误导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