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庄建成
摄影 | 王金奎 刘红朝
山东有各类学校3.77万所,各类在校生1989万人,教职工150万人,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还有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的名校,为了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山东省教育厅发起“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高端访谈”系列活动。通过名校巡礼、名师访谈、对话名校长系列主题活动,从济南启动,16个地市巡礼,充分展现各地市各高校的发展历程,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成果,发掘办学治校的先进理念,积极打造齐鲁名师、名校、名校长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点。
待16个地市访谈结束后,将“围绕总结示范新成果,服务山东教育新发展”,做好活动成果的提炼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把“一枝独秀”变成“满园春色”,让高端访谈活动成为响当当的教育宣传品牌。
悠悠运河水,氤氲古今情。聊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淳朴豪放的黄河文化与崇文重商的运河文化交相辉映,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与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碰撞融合,造就了底蕴深厚的聊城文化,也在无形中滋养了这座“江北水城”的教育土壤。
当前,聊城上下正围绕“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奋力实现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凝神聚力、加压鼓劲,掀起新一轮干事创业的热潮。城市发展,教育为先。在聊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聊城市教育体育局始终坚持“三个一”教育工作理念,把群众的事当天大的事,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积极呼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未来,也是全市人民关注的热点、聚焦点。”聊城市教育体育局局长王福祥如是说道。放眼聊城教育,围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切实展开工作,助力江北水城始终走在发展的前列。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实现“幼有所育”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关系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50%,并明确要求大型、特大型城市率先实现发展目标。
向着这一目标,聊城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普惠性资源不断扩大。“我们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幼儿入园需求。”王福祥说道。目前,聊城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08%,比三年前提高了36.08%。
以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和无证幼儿园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聊城市开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63%,比三年前提高了27.7%;积极开展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专项治理,对幼儿园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全市29所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认定;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试点及推广工作,市实验幼儿园等15所幼儿园被评为省级游戏实验园。
在一系列学前教育数据显示提升的背后,是聊城市近年来针对学前教育的痛点和难点,所采取的各项针对性解决措施。
通过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全市65所幼儿园建设,预计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实施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程,联合住建、规划等部门出台了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四同步”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开展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活动,计划整治全市共118所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目前完成率达92.37%,切实解决了适龄幼儿就近入园的问题;积极做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教育体育局联合多部门下发《聊城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办法》,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0.63%,提前完成山东省下达的到2020年底普惠率达到80%的要求。
学前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实现“幼有所育”,不仅是市民的期待,更是教育的梦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所有儿童少年“上好学”为目标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战略。
近年来,聊城市持续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加快了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鼓励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另一方面,建立了城乡教研一体化,市、县教研员定点联系乡村学校制度,依托城乡结对、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办学、名校办分校等方式加大了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推动了校际均衡发展和区域教育整体提升。
通过扎实推动聊城市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共50所中小学纳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规划,规划总资金1.87亿元。其中,中小学建设类项目23所,规划投资1.29亿元,截至9月底,已开工20处,竣工12处,已完成投资1亿元;设备购置规划5718.06万元,已完成设备购置2447.02万元,有效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通过开展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小学信息化整改工作,中小学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目前已为619所农村学校建设了同步课堂,并有序开展同步教学和教研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全面化解大班额问题,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3所,着力增加学位。目前,聊城全市已有四个县区提前完成大班额化解任务,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56人及以上大班额清零任务。
为实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环节的公平,聊城市坚持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公办学校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实行“电脑派位,随机录取”,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免试入学政策。同时,通过积极研发网上报名平台、实现“一城四区”同步招生、优化材料审核流程以及强化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等创新方式,优化招生工作流程,最大限度方便学生入学。
“群众的期待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王福祥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向我们表示。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聊城市正以自己的先行先试走在发展的最前列。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推动聊城转型升级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一直相对落后。但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红利释放结束,产业升级进入关键阶段,国内技术型人才供需面临结构性矛盾,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势在必行。
“做强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聊城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出台政策措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稳步推进。”王福祥在谈到聊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时,向我们如是表示。
围绕打造“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高地”,聊城市多措并举,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来抓。
一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市政府出台了《聊城市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打造冀鲁豫地区职业教育先行区的实施方案》。
二是职业教育创新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并依托高级工程职业学校建设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该项目现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总投资1.8亿元。
三是打造职业教育赋能地方产业升级的模式和样板,积极搭建全省相关职业院校与聊城制造企业对接的平台,为聊城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形成职业教育和产业双向赋能、共同提升的良性互动。
四是持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目前聊城已创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省示范性和优质特色校立项建设学校5所,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3所。
五是持续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结构,通过新增、撤销与备案专业点,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就业率。
六是“1+X”证书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市新增试点学校中职7所、专业22个、证书32种,学生4000余人,有11所学校、26个专业的36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78个布点获批,参与试点学生达5526人。
教育要创造这样一个机会:人人有梦想,人人都有圆梦的途径,可以让人各尽其能,各尽其才。而对于各行各业均存在高技能人才缺失这一问题,职业教育便成为破题的关键切入点。
聚力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软实力”
“教师、学生、教学”即教育的三要素,其中,“教师”的地位不言而喻,基础且根本。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在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格。
因而,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名师培养,成为教育部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直以来,聊城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在名师的培养、管理和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通过聚力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育“软实力”。
这座注重名师名校长引领作用的江北水城,已培育出齐鲁名校长12人,齐鲁名师22人,水城名校长89人,水城名师172人。而通过采取精简压缩、按比例收回事业单位空余编制等方式,为中小学调剂增加编制2552名,激活教育内部活力。
此外,聊城市还持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在城乡、校际之间流动,参与校内竞聘教师近3.6万人,参与跨校竞聘教师也已近千人,有力推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王福祥表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聚力教师队伍建设的聊城,正通过提升教育“软实力”,积极呼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回溯来时路,始终坚持“三个一”教育工作理念的聊城,将学校、老师、学生置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而其在教育领域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举措,也为这座江北水城实现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