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过去一星期,最懂我的居然是一个表情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过去一星期,最懂我的居然是一个表情包

除了新鲜感,这六个表情能够传神表达出年轻人的情绪,这也是为大家所爱的重要原因。

文|锌财经 黄亚男

编辑|大风

微信表情包上新快一周了,除了各个聊天对话框、朋友圈,蔓延到了其它社交平台。

小黄脸表情伴随着微信的诞生和升级,迄今在微信上已经四次更新。每一次几乎有一个出圈的表情:第一次是“笑哭”;第二次则是“捂脸”;第三次则是“Doge”;第四次就是如今上热搜的“我裂开了”。

这组最新的表情包似乎更加戳中了打工人的灵魂深处。尤其是“我裂开了”的表情,完美契合最近“打工人”的热搜。除了新鲜感,这六个表情能够传神表达出年轻人的情绪,这也是为大家所爱的重要原因。

对“打工人”来说,面对甲方、上司、同事,诸多时候许多对话难以直接启齿,一个表情包就足以,甚至给人一种“你品,你细品”的感觉。

表情包能够传达出文字之外的种种复杂情绪,更重要的是,在无数次的“二次创作”和颠覆中,表情符号能够演化出年轻人所需要的,在开心与难过区间以内,被当代社会“卷”出来的种种复杂情绪。

作为国民通讯工具,微信的表情随着社交需求的更新而迭代。每一次,都是新的社会情绪的一大出口。

玩坏它!

2017年,涵盖捂脸在内的表情更新上线。微信曾透露,想出捂脸的设计师是一名广东80后,他提到,这个表情的灵感来源部分来自于星爷,也就是在《唐伯虎点秋香》中星爷的捂脸笑。

根据2018微信数据报告,九零后发送最多的表情便是“笑哭”。在具体的语境中,笑哭除了表示“搞笑”,其实更常常伴随在无可奈何、自嘲的情境里。

微信更新表情的另一个逻辑在于数据勘测。微信设计团队通过微信表情平台发现,“捂脸”的类似表情使用频率已经很高,于是便在小黄脸上也添加了这个动作。

除了捂脸,“斜眼笑”也来自于网络流行的借鉴。混迹百度贴吧的用户可能更清楚,在贴吧里“滑稽”的表情一度称神,成为一个典型社区文化的印记。

在这个带着坏笑、调侃和一股“不必明说自行体会”的表情里,充满了年轻人社交互动的特点。当年轻人喜欢一个“梗”,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玩坏它”。

二次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伴随反讽的基调,年轻人乐于用破坏和重塑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流行文化的喜爱。不管是“滑稽”表情在无数个语境下的洗涤,还是网上暴走表情包或者糊到看不清的张学友动图,其实都内化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只为年轻人,在互联网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几代年轻人所理解。

第三次的微信表情更新也如此,“Doge”狗头表情本来自于日本一只柴犬,但是在被外国网友的二次创作,加上各种文字、符号和动图后,便重新演化出一种新的嘲讽语境,反而代替了它自身的意味。“狗头”表情包最先破圈始于微博,在一句评论的末尾加上“狗头”表情包,就成了和字面意思完全相反的一句话,意为“狗头保命”,常用作嘲讽。

这个表情包也蔓延到了微信聊天框里。

“我裂开了”这个词汇其实早已在微博、豆瓣小组等等用得炉火纯青,而微信选定并将其拟人化,便是选取了最能够让年轻人共鸣、共情的一个方式。

“我没在笑,我在骂人”

在一定程度上,表情包拯救了一大批“社恐”和“社死”的人。

最初的小黄脸表情承袭了QQ,以初级情绪作为载体,对应分明。微笑对应开心,流泪对应悲伤,红脸对应愤怒。

但是年轻人永远是反套路、反符号的,在新的情境化用下,两代人之间的情绪表达的鸿沟通过微信表情也可见一斑。

最经典的莫过于你所看到的“微笑”和你老板眼里的“微笑”之间的意味反差,“微笑”的表情不知何时成为了一种带着深深恶意、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传达,这是年轻人在社交上表达情绪的一大特点:反主流、反传统符号。

年轻人并不愿意按照约束来表达情绪,不约而同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破坏原有的“产品规则”。愤怒的表情通过笑脸传达,呵呵的表情用“拜拜”表达,就像是得到了一层情绪缓冲带,在“不撕破脸皮”、保持最大体面的情况下表达消极情绪。

但,70后人们大多都不会这么做,对他们来说,传统理解里的情绪符号无需被篡改,情绪表达也不必压抑。最初触网时,他们与年轻人之间总是有一种巨大鸿沟。

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理解上的代沟,导致对同一个符号的不同理解,即便是一个“微笑表情”,你以为我在欣然接受,实际上我在表达我的无奈,甚至在心里暗骂一声“WC”。

但是新旧两代心理、情绪在表情包上也有融合。老年人也爱表情包,并且因此衍生出他们特有的一种网络现象:大红大绿的配色加上闪烁的“你好”;一个上世纪80年代“歌厅王后”扮相的女性举着红酒向你问好;一朵盛开的莲花和天边的太阳。

由于特点太过明显,最终为年轻人挪用,并且不亦乐乎:“姐妹,为我们的友情干杯”表情包成为流行的代表。这个场景倒是充满了当代年轻人对父母辈“old fashion”的善意。

系统自带表情不够,Emoij表情也不够,表情包才能够真正传达出人们之间的情绪。当Z世代成为网络主力,“社恐”的话题一再被提起。而越是现实社恐,他们越乐于在虚拟交流里使用表情包。

无论恶搞、萌版还是通俗表情包,帮人们在线上社交“破冰”和“收尾”起到了绝妙的效果。许多在文字间无法表达,或者表达不当的情绪都能够通过表情包传达。

社交里的彩蛋

虚拟世界的表情起始于1892年卡耐基教授在电子公告版上输入的“:-)”,这是人类在线上交流领域第一次使用新的符号来表达情绪。此后,颜文字、Emoji和UGC表情包一代代更迭。

腾讯研究院一篇文章指出,现实中人们的交流除了语言,动作、表情等都其实在沟通中充当了重要的作用;而线上交流仅靠文字,削弱了沟通的重要性,于是表情包便充当了“肢体、表情”的沟通角色。

在互联网大战乐此不疲,从一个战场衍生到另一个战场的时候,社交领域总是不能被忽视的存在。抢夺用户,抢夺用户关系,从熟人的战场譬如拼多多,再到陌生人的战场如抖音,社交沟通的运营的重要性从不能被低估。

对微信来说,表情的更新也依然是为了维系用户沟通频率。不止于表情,微信的诸多互动设计,也均能够在人们的线上沟通中引起波澜。

譬如今年6月份上线的“拍一拍”,这是一个非常轻的社交动作。在“社交”成为一种负担后,拍一拍则是一种友好、低调的互动方式。

尤其避免了“在吗”的死亡询问,或者群里“at”对方的场景,轻轻的拍一拍显得友善许多。显然,拍一拍也是成功的,尤其是用户发现可更改“拍一拍的后缀后”,类似于表情包的二次创作,它再次被人们玩坏了。

诸如此类的设计在微信上还有许多,譬如发送“想你了”会掉落星星,发送“生日快乐”会掉落蛋糕,这些都是产品为社交互动加分的案例。

曾经人们觉得通讯工具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家乐于关注网络上的明星而忽视身边的人,但是另一个次元里,线上沟通也的确衍生出了自己的话语和符号,只不过,它们是零碎的、割裂的,却又在当代社会里,人与人的沟通变得更加微妙时,架起了一座桥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过去一星期,最懂我的居然是一个表情包

除了新鲜感,这六个表情能够传神表达出年轻人的情绪,这也是为大家所爱的重要原因。

文|锌财经 黄亚男

编辑|大风

微信表情包上新快一周了,除了各个聊天对话框、朋友圈,蔓延到了其它社交平台。

小黄脸表情伴随着微信的诞生和升级,迄今在微信上已经四次更新。每一次几乎有一个出圈的表情:第一次是“笑哭”;第二次则是“捂脸”;第三次则是“Doge”;第四次就是如今上热搜的“我裂开了”。

这组最新的表情包似乎更加戳中了打工人的灵魂深处。尤其是“我裂开了”的表情,完美契合最近“打工人”的热搜。除了新鲜感,这六个表情能够传神表达出年轻人的情绪,这也是为大家所爱的重要原因。

对“打工人”来说,面对甲方、上司、同事,诸多时候许多对话难以直接启齿,一个表情包就足以,甚至给人一种“你品,你细品”的感觉。

表情包能够传达出文字之外的种种复杂情绪,更重要的是,在无数次的“二次创作”和颠覆中,表情符号能够演化出年轻人所需要的,在开心与难过区间以内,被当代社会“卷”出来的种种复杂情绪。

作为国民通讯工具,微信的表情随着社交需求的更新而迭代。每一次,都是新的社会情绪的一大出口。

玩坏它!

2017年,涵盖捂脸在内的表情更新上线。微信曾透露,想出捂脸的设计师是一名广东80后,他提到,这个表情的灵感来源部分来自于星爷,也就是在《唐伯虎点秋香》中星爷的捂脸笑。

根据2018微信数据报告,九零后发送最多的表情便是“笑哭”。在具体的语境中,笑哭除了表示“搞笑”,其实更常常伴随在无可奈何、自嘲的情境里。

微信更新表情的另一个逻辑在于数据勘测。微信设计团队通过微信表情平台发现,“捂脸”的类似表情使用频率已经很高,于是便在小黄脸上也添加了这个动作。

除了捂脸,“斜眼笑”也来自于网络流行的借鉴。混迹百度贴吧的用户可能更清楚,在贴吧里“滑稽”的表情一度称神,成为一个典型社区文化的印记。

在这个带着坏笑、调侃和一股“不必明说自行体会”的表情里,充满了年轻人社交互动的特点。当年轻人喜欢一个“梗”,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玩坏它”。

二次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伴随反讽的基调,年轻人乐于用破坏和重塑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流行文化的喜爱。不管是“滑稽”表情在无数个语境下的洗涤,还是网上暴走表情包或者糊到看不清的张学友动图,其实都内化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只为年轻人,在互联网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几代年轻人所理解。

第三次的微信表情更新也如此,“Doge”狗头表情本来自于日本一只柴犬,但是在被外国网友的二次创作,加上各种文字、符号和动图后,便重新演化出一种新的嘲讽语境,反而代替了它自身的意味。“狗头”表情包最先破圈始于微博,在一句评论的末尾加上“狗头”表情包,就成了和字面意思完全相反的一句话,意为“狗头保命”,常用作嘲讽。

这个表情包也蔓延到了微信聊天框里。

“我裂开了”这个词汇其实早已在微博、豆瓣小组等等用得炉火纯青,而微信选定并将其拟人化,便是选取了最能够让年轻人共鸣、共情的一个方式。

“我没在笑,我在骂人”

在一定程度上,表情包拯救了一大批“社恐”和“社死”的人。

最初的小黄脸表情承袭了QQ,以初级情绪作为载体,对应分明。微笑对应开心,流泪对应悲伤,红脸对应愤怒。

但是年轻人永远是反套路、反符号的,在新的情境化用下,两代人之间的情绪表达的鸿沟通过微信表情也可见一斑。

最经典的莫过于你所看到的“微笑”和你老板眼里的“微笑”之间的意味反差,“微笑”的表情不知何时成为了一种带着深深恶意、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传达,这是年轻人在社交上表达情绪的一大特点:反主流、反传统符号。

年轻人并不愿意按照约束来表达情绪,不约而同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破坏原有的“产品规则”。愤怒的表情通过笑脸传达,呵呵的表情用“拜拜”表达,就像是得到了一层情绪缓冲带,在“不撕破脸皮”、保持最大体面的情况下表达消极情绪。

但,70后人们大多都不会这么做,对他们来说,传统理解里的情绪符号无需被篡改,情绪表达也不必压抑。最初触网时,他们与年轻人之间总是有一种巨大鸿沟。

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理解上的代沟,导致对同一个符号的不同理解,即便是一个“微笑表情”,你以为我在欣然接受,实际上我在表达我的无奈,甚至在心里暗骂一声“WC”。

但是新旧两代心理、情绪在表情包上也有融合。老年人也爱表情包,并且因此衍生出他们特有的一种网络现象:大红大绿的配色加上闪烁的“你好”;一个上世纪80年代“歌厅王后”扮相的女性举着红酒向你问好;一朵盛开的莲花和天边的太阳。

由于特点太过明显,最终为年轻人挪用,并且不亦乐乎:“姐妹,为我们的友情干杯”表情包成为流行的代表。这个场景倒是充满了当代年轻人对父母辈“old fashion”的善意。

系统自带表情不够,Emoij表情也不够,表情包才能够真正传达出人们之间的情绪。当Z世代成为网络主力,“社恐”的话题一再被提起。而越是现实社恐,他们越乐于在虚拟交流里使用表情包。

无论恶搞、萌版还是通俗表情包,帮人们在线上社交“破冰”和“收尾”起到了绝妙的效果。许多在文字间无法表达,或者表达不当的情绪都能够通过表情包传达。

社交里的彩蛋

虚拟世界的表情起始于1892年卡耐基教授在电子公告版上输入的“:-)”,这是人类在线上交流领域第一次使用新的符号来表达情绪。此后,颜文字、Emoji和UGC表情包一代代更迭。

腾讯研究院一篇文章指出,现实中人们的交流除了语言,动作、表情等都其实在沟通中充当了重要的作用;而线上交流仅靠文字,削弱了沟通的重要性,于是表情包便充当了“肢体、表情”的沟通角色。

在互联网大战乐此不疲,从一个战场衍生到另一个战场的时候,社交领域总是不能被忽视的存在。抢夺用户,抢夺用户关系,从熟人的战场譬如拼多多,再到陌生人的战场如抖音,社交沟通的运营的重要性从不能被低估。

对微信来说,表情的更新也依然是为了维系用户沟通频率。不止于表情,微信的诸多互动设计,也均能够在人们的线上沟通中引起波澜。

譬如今年6月份上线的“拍一拍”,这是一个非常轻的社交动作。在“社交”成为一种负担后,拍一拍则是一种友好、低调的互动方式。

尤其避免了“在吗”的死亡询问,或者群里“at”对方的场景,轻轻的拍一拍显得友善许多。显然,拍一拍也是成功的,尤其是用户发现可更改“拍一拍的后缀后”,类似于表情包的二次创作,它再次被人们玩坏了。

诸如此类的设计在微信上还有许多,譬如发送“想你了”会掉落星星,发送“生日快乐”会掉落蛋糕,这些都是产品为社交互动加分的案例。

曾经人们觉得通讯工具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家乐于关注网络上的明星而忽视身边的人,但是另一个次元里,线上沟通也的确衍生出了自己的话语和符号,只不过,它们是零碎的、割裂的,却又在当代社会里,人与人的沟通变得更加微妙时,架起了一座桥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